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安慰人效果最好?

如何有效地安慰一个人?——正确的安慰,大多遵从这样的步骤

我是一个很感性的人,情绪丰富,对世界、对他人、对自己的感知都很敏锐,很容易被触动。我又是一个很理性的人,我可以把自己的情绪摆在砧板上观察、处理,即使是最崩溃的情境,也可以快速收拾心情。

在好多年前,我就学会了情绪自理。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喜欢别人来干预我的情绪,哪怕是最亲近的人,哪怕是充满温情的安慰。因为多数人都不擅长安慰。我害怕误解,害怕评判,害怕自以为是的建议,这些会让我一下子对倾诉失去兴趣,我宁愿自己来消解。

我们之前说过,管理和调节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高阶运用。安慰就是典型的调节他人的情绪,安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到底怎么安慰一个人,才能让人感到真正的关心?

01 错误的安慰,会变成更大的伤害

共情能力指的是,置身于对方处境,并体会对方感受的能力。

错误的安慰,有时候是因为没有共情。

第一种表现是轻视事情的重要性。你告诉他你面试失败的失落、你被朋友贬低的愤怒、你被老师误解的委屈,他不以为然地告诉你:「那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这算什么呀?没必要放心上。」「小事一桩,心胸豁达一点。」

对一个人来说不重要的事,对别人来说未必如此。轻视对别人来说很重要的事情,这种安慰一点帮助都没有。

第二种表现是忽视当下,只谈以后。「睡一觉明天就好了。」「过一段时间,你就不在乎了。」这种安慰思路逻辑上当然是对的,我们都知道,所有的情绪都是暂时的,过段时间就会烟消云散,我们的伤痕最终会被时间治愈。它也许可以放在事情已经谈开、对方情绪已经得到安抚的时候,但绝不能一上来就这么说。因为只谈以后不管当下的安慰,对今天心碎的人是冷漠的。

还有一种是比惨。无论你告诉他你置身于何种处境,他好像总能挖出一件往事告诉你:「你这种情况我也经历过,当时我比你惨多了,你这都不算什么。」就算自己没有相关经历,他也会弄来一段别人的经历,强调这一点。

这种安慰逻辑,等于在告诉倾诉者,你拥有这些情绪是错误的,是不应该的。

我最不喜欢的安慰方式是轻易下判断。她还没来得及细听你诉说原委,还没完全理解你的感受,就开始判断「我觉得你这样有点自私」「我觉得你也有不对」「他可能不是这样想的,你或许误会他了」,俨然一个公正严明、不偏不倚的法官。除了法官还有事后诸葛亮:「谁让你……」「当初你根本就不应该那么做。」

也许你是对的,可是作为被安慰的那一方,情绪不佳之余,你的评判无异于火上浇油。本来只想倾诉,结果还要应付你不公平的评判,真是太累了。而且在一方评判,一方替自己申诉辩解的过程里,本来简单的事情,反而更复杂了。

错误的安慰,有时候还因为错误的共情。

一种是自我聚焦。和比惨不一样,这种安慰方式是告诉对方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所以我理解你的感受。点到为止、注意方寸的话,这是一种很体贴的安慰。可是很多人说着说着就来劲了,当你对自己的遭遇抓着不放的时候,这还是感同身受吗?

这种安慰逻辑本质是在不停地谈论自己,把关心的焦点从受害人身上转移走,把注意力从受害人身上掠夺走。对方的感觉:「我的经历不断被你投射到自己的经历上,我只让你想到你自己,好像你只关心你自己。」

一种是不请自来的建议。误以为,对方的倾诉是为了寻求建议,没有等情绪冷却,就极其冷静理性地给出一堆建议。

笑笑的男朋友就是这样,笑笑经常向他抱怨工作辛苦、老板难相处,每次他都直截了当地建议笑笑干得不开心就辞职换工作。可是笑笑并不是想走人,她想得很清楚,工作压力大、老板不好相处,但是公司和岗位的发展前景都很好。面对男朋友冷静的建议,她很无语。她在外面工作累了,不过是想找男朋友撒撒娇,她要的是情感支持,而不是解决方案。可是男朋友就是不明白这一点。

说真的,有时候该怎么做,要这么做,我们自己何尝不知道。只是我们沉浸在感性的情绪里,需要理解、安慰和陪伴。

不要贸然给建议,除非对方向你寻求建议。

比建议更糟糕的是贸然替对方拿主意。世界上最了解一个人的,永远是他本人。他无法向你倾诉他生活的全部细节,也会有保留地和你分享他的感受,所以我们对别人的了解永远只可能是局部的,你自以为那是对方最好的选择,却未必是他想要的。

朋友向你抱怨男朋友的不好,可能只是小牢骚,你来一句「我劝你还是早点和他分手吧」,对方岂不愕然。替别人拿主意,不注意界限,有时候甚至逾越了倾听者和安慰者的本分。

提供忠告之前,先问自己几个问题:

1)对方真的需要我的忠告吗?

2)我提出忠告的时机合适吗?

3)我有能力给出最正确、最合适的忠告吗?

4)我提出忠告的方式,有顾及对方的感受、顾全对方的面子吗?

错误的安慰,不仅无法带来真正的安慰,还会造成新的伤害,甚至让安慰者和倾诉者之间生出嫌隙。

02 情绪的错误观念,大多来自原生家庭

错误的安慰来自错误的情绪观念。而错误的情绪观念,常常来自原生家庭。

观察其他家长,回想自己小时候,我发现父母对孩子情绪的处理,常常是简单粗暴的。

无非是以下四种方式:

1)交换:拿孩子平常喜欢的东西,去交换这种情绪。

孩子哭闹,告诉他:「你不哭,我就给你吃糖。」「别生气了,我带你去游乐园」。这对小孩可能是奏效的,可是通过转移来处理情绪不是长远之道,情绪不会因为转移而消失,而会在心里积压。

如果「交换」变成这个孩子处理情绪的单一办法,他以后处理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无法从内部消解,只能从外部寻求转移,很可能失控地变成暴食症患者、购物狂等。他处理别人情绪的时候,也倾向于提出用吃饭、游乐等方案替代掉别人的情绪,这种方法会奏效,也提供支持,但不能真正地走进别人的内心。

2)惩罚:认为负面情绪是不好的东西,是不应该有的。

谁有负面情绪就是他的错,应该受到惩罚。家长对孩子说:「你再哭,我就揍你。」这种做法带来的影响就是孩子认为负面情绪是不该有的,是错误的。所以自己有情绪的时候,觉得无根据、不恰当、不应该。对于别人的情绪,自然也认为不应该出现,容易否定别人的感受。

3)冷漠:认为情绪是个人问题,其他人难以帮助。

遇到孩子有情绪,家长的反应是「回自己房间,气消了再出来」「要哭就给你哭个够」。这种情绪处理办法,是一种孤立,这种孤立给孩子带来的孤单和无力,比情绪本身更难以承受。

4)说教:对有情绪的人说大量的道理,你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

「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都已经……你不应该……」大量的说教让人烦不胜烦,却没有真正的理解。

长期被这样对待的孩子,长大后不仅处理不好自己的情绪,也无法对别人的情绪产生共情。

03 正确的安慰,大多遵从这样的步骤

那有效的安慰应该是怎么样的呢?

第一步是「接受」。

一方面,告知对方你注意到了对方有情绪。我们觉得自己最不被理解的时候,可能是默默生气、悲伤、愤怒却没有人觉知、关心。朋友、恋人没发现或假装没看到我们的情绪,我们会感到失望,觉得被冷落。

另一方面,要告知对方你接受这个有情绪的他。「你怎么又闹情绪了?」「你怎么又发火了?」「你干吗又发脾气啦?」这些说辞不管说得多么和颜悦色,其实都是在否定对方的情绪。

正确的做法是:「我注意到你有点不开心,想和我谈谈吗?」「你的状态跟之前有点不一样,告诉我,发生什么事了?」

如果你手足无措,也没关系,赤诚的人会坦诚自己的手足无措,还有什么比当你听到朋友说这些的时候更觉安慰呢?

「看到你难过我也好难过,可是我不知道自己可以做点什么,才能让你好过点。」

「我不知道怎么安慰你,如果你有什么需要我随时在。」

第二步是「提问」。

接下来你的任务就是通过提问,摸清情绪引发事件的始末与细节、对方的想法与感受,还有他们的需求和期待。

不断抛出问题给对方,是给被安慰者提供倾诉的机会。将积郁的情绪倾吐出来,本身就是一种疗愈。

如果对方愿意说,请用提问打开话题,然后给予耐心的倾听。没搞清楚大概情况之前,不要贸然评判、分析、给建议。如果对方不愿意说,请不要逼问,告诉对方你随时愿意倾听和提供情感支持就好了。

让对方分享感受的时候,有一个技巧是:先分享情绪感受,然后再分享事情本身。

倾诉者总是忍不住先说事情,这个人多么过分,这件事多么不合理,这个遭遇多么让人生气,牢骚和激烈的言辞铺天盖地而来。但是安慰者不能被他牵着鼻子走,你必须把对方的注意力迁移到他的感受上。

为什么?因为人对自己情绪的觉知和觉察,本身就是对自己情绪的瓦解。

当他说出大约 6 个关于感受的词语,你就会发觉他的声调降低了、身体的动作减少了。这个时候再问引起情绪的缘由,弄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就不至于两个人被困在情绪的沼泽里出不来。

第三步,「站在同一阵线」。

安慰的重点是和对方站在同一阵线上。基于前面的分享,你大概弄清楚发生了什么,找出事情中你可以接受的地方,并进行言语上的肯定。你总能找到一些基本共识,予以肯定的,比如:「你这么考虑是有道理的!」「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会生气的。」

这样一来,倾诉者在心理上不是孤立的,能感受到自己是被支持和关心的,你是站在他这边的。

不过要注意,安慰的目的应该是平复、开解情绪,帮助对方从情绪的泥潭里走出来。安慰是需要站在同一个阵线,表示理解、支持但不要过头,不要为了表忠心、挺对方,而有意无意强化他们的负面情绪。比如,为了讨好对方,添油加醋地说坏话、夸张地攻击人。

另外,即使在安慰的关系里,受害方的行为也可能有你觉得不合适和不能接受的部分。我们面临着这样的难题:怎么样既不会让自己变成一个谄媚、无原则的朋友,又不会把自己放到与朋友对立的立场上呢?

其实站在同一阵线,并不是无条件认可对方的行为和观念。站在同一阵线主要是这样一种态度:我站在你这边,我支持你,我的所有想法和建议的做法都将着眼于你的利益,我将和你共进退。你不需要把自己变成一个批评他人行为的法官,同样可以向对方指出他需要改变的地方。

方法就是:先肯定再委婉提出不同看法。

你向对方指出他需要改变的地方的时候,不可以直接评论对方不对,或者告知应该怎么做,这样容易把自己放在和对方对立的立场上,破坏刚刚建立起来的「我和你站在一边」的心理效果。拿出同理心,关心对方的福祉,真诚地为他们的利益着想,指出需要注意的地方。

比如,倾诉者和已经谈婚论嫁的男友闹矛盾,想从同居的小屋搬走。你可以说:「遇到这样的事情,肯定会生气。可你是打算和他结婚的,一定希望两个人心里没有疙瘩地走进婚姻,如果搬走、把矛盾激化,可能会变成两个人的隔阂。」

比如,倾诉者抱怨上司处处针对她,准备越级告状。你可以说:「上司挑剔,你肯定做得很辛苦,但是如果不准备辞职或调岗,想在这里发展总是跳不过他,把矛盾公开化,可能会对你不利。」

第四步,「着眼未来」。

就是对未来的行动的策划,主要是为了引导对方,让他看到其他选择的可能性,燃起对未来的期望,不再沉溺于无助益的负面情绪。

这一步要有前面的步骤做基础,直接跳到这一步会让人感觉不舒服,同时对未来行动的策划以引导为主,不要贸然给出建议或替对方拿主意。

第五步,「行动支持」。

爱一个人,就是在他的需要上看到自己的责任。有些情绪,我们只能用陪伴和语言来宽慰;但有些情况,却可以用具体的行动来支持。

朋友的手臂划破了皮,语言的安慰让人暖心:「天哪,我看着都觉得疼,千万别沾了水」,但如果为她买来一个云南白药创可贴,就更加贴心。

室友准备辞职考研,十分焦虑,你支持她之余,尽己所能,为她找来前辈的独家复习资料,会让她更加心安。

很多人在安慰的时候,总是在试图告诉对方「你应该做什么」「你可以做什么」,却从来没想过「我能为你做什么」。总告诉人「多喝水」有什么用,「我给你倒杯水去」才体贴。「生病记得看医生」是假暖男,「我陪你去看医生」才是真心汉。「心情不好可以去逛街」是轻飘飘的建议,「要不我陪你去逛街?」才是真闺密。

当你告诉别人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时候,其实正在把一切都推给他自己一个人承担,只有当你试图为对方做点什么的时候,你才是在真正地分担和支持。

只靠一厢情愿、一腔真诚,不一定能真正地安慰人,还需要一颗七窍玲珑的心。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如何安慰人效果最好?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