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朝中期,准噶尔汗国快速扩张,噶尔丹日益不将康熙放在眼里,战争一触即发。
而在这两位名人正式开打之前,他们的较量早就开始了。
康熙十年(1671 年),噶尔丹回归准噶尔,这一年局势图如下:
加载中…
注意,此时的准噶尔在「卫拉特蒙古」的下方
康熙二十六年(1687 年),噶尔丹东侵喀尔喀蒙古,这一年的局势图如下:
加载中…
在这十六年,噶尔丹统一了卫拉特蒙古,陆续兼并了今天中亚、新疆地区的各个政权,建立了准噶尔汗国。
清帝国这边儿,康熙帝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在黑龙江流域驱逐了俄国侵略者。
以上内容,在本专栏前篇有详解,这里不再赘述。
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在此期间,清帝国与准噶尔之间的三大矛盾:准噶尔扩张所产生的难民问题、进贡问题、对俄立场问题,以及在这三大矛盾中,康熙与噶尔丹的博弈。
一、难民问题
康熙十六年(1677 年),噶尔丹突袭自己的丈人兼邻居「和硕特部」,生擒其首领鄂齐尔图汗(《清史稿》记载其被杀)。
加载中…
康熙十六年准噶尔、和硕特控制区域图,准部以伊犁为中心,和硕特部以乌鲁木齐为中心。
当年五月十九日,噶尔丹将战争中缴获的弓箭等兵器送到北京,向康熙帝献俘。
这种行为看似恭顺,但其实是给康熙出一道难题。
如果康熙收下,就说明清帝国认可了噶尔丹对和硕特部(与清朝为朝贡关系)侵略的行为;如果康熙不收,那就是驳了进贡者的面子,不合惯例。
当然,这种难度的题目并难不倒康熙,他是这么答复的:
「厄鲁特鄂齐尔图车臣汗与噶尔丹台吉向俱进贡,今噶尔丹台吉与鄂齐尔图车臣汗内自相残,以阵获弓矢等物来献,若径收纳,朕心不忍,可只收其常贡之物。」
翻译一下:「噶尔丹与鄂齐尔图汗以前都来进贡,现在噶尔丹把鄂齐尔图汗干掉了,又把缴获的战利品送给我,我实在不忍心收。这次我只收常规贡品,战利品就不要了。」
康熙的答复,既表达了自己对败亡者的同情,还没有伤及胜利者的面子,给出了这道题的完美答案。
然而,这只是个开头,之后噶尔丹出的难题越来越多。
从康熙十七年(1678 年)到康熙十九年(1680 年),靖逆将军张勇多次疏报:
「甘凉近南山一带有青海蒙古庐帐数千,肃州境内有万余帐,皆系为噶尔丹所败,自西逃入内地者。」
「近时入内地行劫者,皆系被噶尔丹击败来奔、贫无所依之人。」
「传闻噶尔丹将侵吐鲁番,前哨已达哈密。」
加载中…
噶尔丹在东侵喀尔喀之前的扩张路线图
这里的「靖逆将军张勇」,是清初大将,当时驻军甘肃。
这位老兄在《鹿鼎记》中亮过相,在小说中是一个武功还可以的侍卫,但在历史上,他是一个相当了得的人物。
在顺治朝,他率军打下了宁夏和甘肃;到了康熙朝,他又在平定三藩叛乱中守住了宁夏和甘肃。
打叛军的同时,他还监视着噶尔丹的一举一动,可谓分身有术。
翻译一下张勇奏报的内容:噶尔丹在天山南北四面出击,被他击败的部落、政权产生了大量的难民,这些人跑到今天的甘肃、青海一带避难。难民贫无所依,就进入清帝国领土内劫掠,扰乱当地治安。噶尔丹灭掉吐鲁番后,其领地已经与清帝国接壤。
这又是一道难题。
这些难民因战乱走投无路,入内地劫掠,虽然理无可恕,但情有可原。
这些人的代表是罗卜藏滚布阿拉布坦、巴图尔额尔克济农,他俩都是和硕特部首领鄂齐尔图汗的子侄。
鄂齐尔图汗之前一直对清帝国很恭顺,要是康熙派兵打他们,道义上说不通,还有点逼良为娼的意思。
至于驱赶,也是不行,清准此时已经接壤,驱赶他们就是把他们赶回噶尔丹的统治下,与杀死他们无异。
更关键的是,清军出兵的行为很可能给被噶尔丹入侵的国家种下「他俩是一伙儿」的印象。
没关系,康熙有办法。
在今天的内蒙古西部有一大片地方,地理名词为「阿拉善沙漠」。总面积约 27 万平方公里,比江苏和山东加起来的面积还要大。
这地方没啥水草,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在顺治六年,顺治帝就将原这里游牧的蒙古人移到水草丰美的河套草原,这个地方就空出来了。
这样,在康熙初年,此地无人、无驻军、无行政机构,处在无政府状态。
加载中…
途中橙色虚线区域为阿拉善;黑色虚线为康熙二十六年时准噶尔汗国控制范围
康熙帝敏锐地发现了这个地方。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康熙帝将被噶尔丹赶出家园的难民安置在阿拉善,并给他们分发食物、牲畜,让他们在此地放牧。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年),清廷在此地设置「阿拉善和硕特旗」,相当于今天的地级市,建立了正式的行政机构,将此地纳入清帝国的版图。
康熙帝的这种做法,有三大好处。
第一,解决了这些难民的生计问题。
虽说阿拉善境内大部分地区是荒漠,但在此边缘还有些水草地。如果康熙要移帝国境内其他牧民过去放牧,人家不爱去,原因无他,太贫瘠。
但是,对这些难民就不一样了。他们现在首先要解决的是生计问题,只要给牲畜、给粮食、给地方,再艰苦他们也爱去。
第二,收拢人心。
在康熙帝安置难民后,难民代表巴图尔额尔克济农进北京谢恩。
康熙帝对他说:
「噶尔丹攻灭鄂齐尔图车臣汗,遣使献俘,朕不忍受而却之。尔等奔来边境,侵扰边民,念系迫于饥穷,后尔又引罪自首,即予宽宥。」
翻译一下:噶尔丹攻灭你的部落,杀了你的叔叔,派人把缴获的战利品送过来,我不忍心收啊。后来你们跑到帝国边境,侵扰边民,虽然有罪,但是考虑到你们是为生计所迫,而且还有自首表现,我就宽恕你们了。
你换位思考下,你要是难民的一员,吃着人家的饭,听完这番话,能不死心塌地跟着康熙打噶尔丹呢?
第三,增强边境守卫力量。
从宏观地缘来看,阿拉善是清准两方天然的战略隔离带。
噶尔丹攻灭吐鲁番后,其领土已经与清帝国接壤,而甘肃和阿拉善,就成了清准之间的战略缓冲区。
现在,康熙帝在阿拉善地区填上了一群与噶尔丹势不两立的人,他们自然而然地就成了清帝国边境的保卫者。噶尔丹要想通过河西走廊和内蒙古西部侵入,就得先啃这些硬骨头。
二、进贡问题
其实呢,在噶尔丹刚刚上位那会儿,对康熙还是很恭顺的。
《清史稿》记载:
康熙十一年(1672 年)一月二十三日,厄鲁特(即卫拉特)蒙古噶尔丹台吉疏请,如其兄僧格台吉生前之例,照常遣员进贡。
(康熙)许之。
此时的噶尔丹刚刚击败了暗杀他哥哥的仇人,掌握了准噶尔的实权。他第一时间派人来通报康熙,说自己已经控制了本部,并请求像他哥哥之前一样,向清廷进贡。
「进贡」这种事,竟然还要请求?
没错。
这里呢,我要先解释一下「进贡」这个事儿。
常打扑克的朋友应该知道,所谓「进贡」就是输了之后给赢方最好的牌,是件比较丢人的事儿。
然而,历史上的进贡,却是藩属国们所期盼的。
原因无他,好处多多。
举个例子。
顺治十二年,顺治帝确立了喀尔喀诸部贡品和清廷赏赐的定制。
喀尔喀诸部需进「九白之贡」,白驼一头、白马八匹;
作为回礼,清廷赏赐给他们的东西则是:银茶筒一(重三十两),银盆一,緞三十匹、青布七十匹。
先看看贡品的价值。
在清代,由于清廷始终控制着马匹的产地漠南蒙古(今内蒙古),供给充足,所以马的价格相当便宜,康熙年间关内一匹马的市价还不到十两白银。也就是说,满打满算,喀尔喀诸部贡品的价值大概也就一百两白银。
再看看清廷赏赐的价值。
康熙年间,一匹绸缎约合白银二两,两匹布约合白银一两,银盆参考我们日用铜盆的大小,大概在八十两左右。将以上东西换算一下,那么清廷赏赐的价值就超过了二百两白银。
由上可见,喀尔喀诸部在进贡过程中所获得的赏赐,相当于其贡品价值的两倍多。更关键的是,像银器皿和丝绸、布帛这些东西,蒙古人造不出来,不进贡的话就算有钱也买不到。
所以,在那会儿,这些藩属国都渴望着进贡。
占便宜的事儿,谁不想干呢?
噶尔丹也是这么想的。
此时的准噶尔与沙俄常年互市,双方各取所需。
但是,俄国人能够提供的商品范围有限,并没有丝绸、瓷器等我国特产。
随着噶尔丹的扩张,其管辖的地盘和人口不断增加,之前小规模进贡所换回的赏赐,已经无法满足这个游牧帝国的日常需求。
这时,噶尔丹就开始动脑筋啦。
既然进贡与回礼的比值是固定的,也就是 1:2 左右。那么,如果我扩大分子,即进贡品的价值,那么康熙那边儿的分母也应该等比例扩大。
虽然这种想法有点一厢情愿,但噶尔丹确实将此事付诸了实践。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润)二十九日,噶尔丹遣人进贡,清单如下:
贡马四百匹、驼六十头、貂皮三百张、银鼠皮五百张、猞猁狲皮三张、沙狐皮一百张、黄狐皮二十张、活雕一只、贴金牛皮五张、鸟枪四杆。
这是一份极其昂贵的清单,各种兽皮有上千张,马驼近五百头,已经远远超出了喀尔喀蒙古「九白之贡」的范畴。
你说康熙得给他回多少礼?
更关键是的,噶尔丹进贡的东西,清帝国本身并不缺。
东北诸部进贡毛皮,清廷的皇家围猎也会获得不少毛皮;漠南蒙古(今内蒙古)产马,喀尔喀诸部每年也进贡马驼。
像雅克萨之战前,康熙帝一次性给东北前线送去上驷院良马两千匹,眼皮都没眨一下。
所以,清廷对噶尔丹的贡品并没有刚需。
看到这里,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既然中央不缺,那就开放双边贸易,让内地的老百姓、富商与准噶尔人自己交易,不就完了?
那么,就让我们来看一下,噶尔丹的进贡使团都干了些什么好事儿。
康熙十六年,回部诺颜和卓与巴颜白克等以进贡至边口,自相屠害作乱。
当年,有回部佟噶尔代等八人冒称贡使,与噶尔丹贡使偕同入边。
康熙二十二年,理藩院上疏康熙:因噶尔丹处来人渐多,每次常达数百人,且于沿途肆行扰害。
翻译一下:噶尔丹派出的入贡使团成员复杂,有的在进贡途中自相残杀,扰乱边境治安;有的是假贡史,混入噶尔丹的进贡使团,趁机捞好处;噶尔丹的使团人数众多,没有组织纪律性,经常沿途抢劫,祸害民间。
这种官方之间的贸易,准噶尔的使团尚且如此,要是真的开放民间贸易,结果就可想而知了。
对此,康熙帝采取了多种措施。
一是要求噶尔丹给贡使发放身份文书,贡使必须是「有见识的厄鲁特人(可以理解为准噶尔境内的蒙古人)」,清朝边境官员核对身份后才能放入关内;
二是将假贡使治罪,以示惩罚;
三是限制使团人数,即不得超过二百人,此规定即为「限贡令」。超出数量的人员在张家口、归化城(今呼和浩特旧城)进行交易,不准入关。
然而,对于康熙帝的要求,噶尔丹置若罔闻,依然我行我素。
康熙二十三年(1684 年),噶尔丹竟然一次性派出了三千人的使团,且沿途「任意抢掠牲畜、捆缚平民」。
这就不是进贡了,简直是组团抢劫来了。
康熙这个人,你公开反叛,他不一定杀;你贪污受贿,他不一定杀;你长期敌对、割据一方,他也不一定杀。
但是你没缘由地去杀戮平民、祸乱地方,他是一定要杀的。
对于噶尔丹使团的行为,康熙帝震怒,要求边境严格执行「限贡令」,限制噶尔丹使团入关人数。
同时,对于在境内犯罪的准噶尔人,一概依照清帝国法律治罪。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准噶尔人伊特木根在北京驿馆中,因口角殴打中国商人王治民致死。康熙帝得知此事后,立刻下令将犯人斩立决,并传谕进贡代表团:
「凡细微夺攘之罪,知而宥之。乃屡邀宽免,频加晓谕,全不钦遵,竟至殴死内地之人。」
「将殴死人之伊特木根依律处斩,令尔等识之观之。此后尔等其谨遵成法,严戢从人,毋得肆意妄行。」
翻译一下:之前你们犯的那些事儿,我都知道,但是你们求饶,我就宽宥你们了。并且多次谆谆教导你们,要遵守内地的法规。没想到你们依然恶习不改,现在竟然把关内之人殴打致死。
现在我将杀人犯处死,命令你们都去刑场观斩,好好长点记性。今后你们要遵纪守法,严格约束使团成员,不得再发生类似行为。
处斩他国进贡使团人员,在当时是相当严重的外交事件。而且此后康熙帝严格执行「限贡令」,噶尔丹能捞到的好处也越来越少。
面对这种局势,噶尔丹采取的举动,却出乎康熙帝的预料。
在说此之前,我们先讲一下他们双方对俄的立场。
三、对俄立场问题
清帝国的对俄立场就不需多说了。
自顺治年间开始,双方就在黑龙江流域战争不断,到雅克萨之战((清康熙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那会儿,双方已经间间断断地打了三十余年,属于标准的敌对方。
然而,比起清俄,准俄则更像是一对儿世仇。
到噶尔丹上位那会儿,双方已经斗争了近百年。
加载中…
康熙十年局势图
如上图所示,沙俄在向西伯利亚东扩的过程中,遇到的第一个对手即准噶尔所属的卫拉特蒙古。从 17 世纪初开始(明末),双方在额尔齐斯河至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多次发生战争。
加载中…
图中篮圈即为俄准双方激烈争夺的区域
在噶尔丹的父兄主政时期,以武力为后盾同俄国人达成了符合双方利益的方案,即:准噶尔默认沙俄在争议区域筑城的现状,俄国人则允许准噶尔属民在此地正常放牧,并通过互市提供准部所需要的手工业品。
即俄国人控制点,保证其在西伯利亚东西向补给线的畅通;准噶尔控制面,牧民可以自由放牧。
僧格(噶尔丹胞兄)死后,准噶尔内部陷入分裂,各派势力互相征伐。
噶尔丹接班后,又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对外扩张。
为躲避战乱和仇杀,数量不菲的准噶尔牧民跑去投靠了沙俄的据点,即叶尼塞斯克和托木斯克。
加载中…
黑线内为康熙二十六年时准噶尔汗国控制区域,篮圈为沙俄在西伯利亚的主要据点
俄国人给这些避难者分发了农作物良种和牲畜,让他们在据点附近种植、放牧,并向他们征税和征兵。
这些逃跑的牧民,即为「逃人」。
噶尔丹上台后,初期对俄国人采取了强硬对策。
他派人照会沙俄西伯利亚衙门,要求俄国人归还逃人,否则将兵戎相见。
跟很多人想象的不同,此时的沙俄在军力上是绝对的劣势方。
首先,从沙俄的整体战略上来讲,它实在没时间管东边的事儿。
1654 年(顺治十一年)至 1667 年(康熙六年),沙俄打了俄波战争。紧接着在 1676 年(康熙十五年)至 1681 年(康熙二十年),又是第一次俄土战争。
这两场战争沙俄出动兵力都超过了十万人,实在没有富余的军队派向东方。
另一方面,就算西边不打仗,沙俄也很难向西伯利亚投送大量兵力。
加载中…
莫斯科到托木斯克的直线距离
在 1654 年的俄波战争中,沙俄出动了十万军队参战。但是,那是在东欧,人口相对密集,粮食可以从当地获取。而在西伯利亚,则完全是另一种情况。
莫斯科距俄准争夺区域仅地图直线距离就超过三千公里,且沿途城镇、村庄稀少,多是荒原、森林,粮食、弹药、补给物资都需要后方供给。
沙俄要想向此地投送万人以上规模的军队,必须倾举国之力。对当时的俄国人而言,实在是没这个必要。
而噶尔丹这边儿,如果此时他对俄国人动武,那简直是轻松加愉快。
在噶尔丹统一了卫拉特蒙古后,保有一支五万人左右的骑兵军队,主要由卫拉特蒙古人组成。
经过他爹、他哥哥的经营,此时准噶尔的火器制造业已经初成规模,火器装备率在 50% 以上。
五万精良的准噶尔骑兵,对几千俄国非正规军,这种仗不用打也知道结果。
在实力对比悬殊的情况下,俄国人显示出狡猾的一面,他们迅速服软。
一方面拒绝收容北逃至沙俄据点的准噶尔牧民,另一方面允许噶尔丹对沙俄据点周边的牧民征税。
这是个相当宽容的政策,实际上是向准噶尔让渡了沙俄占据地盘内牧民的治权。
作为这种政策的体现,之后沙俄又陆续向准噶尔示好。
康熙十七年(1678 年),沙俄派遣使节觐见噶尔丹,表示:
「凡侵犯卫拉特人牧地的俄国臣民,已被拿获和惩罚。」
噶尔丹则礼尚往来,遣使回复沙俄西伯利亚衙门:
「希望保持接壤邻邦的联盟关系,希望边境不要发生争端。」
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沙俄并没有将任何一个「侵犯卫拉特领地的俄国臣民」送给噶尔丹处置。
在得到俄国人服软的表态后,二者关系迅速升温。
噶尔丹于康熙十三、十四、十五、 十六、十八、二十年多次派使者前往俄国,俄国人也以差不多的频率向准噶尔遣使。
此外,在双方的贸易中,俄国人还加入了新的商品,即火枪。
到这里,准俄两方的关系就很微妙了。
噶尔丹的父兄自小与俄国人打交道,没事儿就打几仗、抢一抢俄国人的据点。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清楚地知道,俄国人是些什么东西,该用什么方式与他们相处。
与父兄不同,噶尔丹的青少年时期在西藏留学,并没有同俄国人有过很多接触,缺乏实践经验就容易主观臆断。
现在,在噶尔丹的眼中,听话、恭顺、提供武器的俄国人,是自己的盟友。
在国与国的关系中,「朋友」与「盟友」的概念是不相同的。
所谓「朋友」,是双方互派使节,定期贸易,互通有无。
所谓「盟友」,是不管双方平时沟不沟通,一旦一方有事儿,另一方有义务出动武装力量给予支援。
从「朋友」变成「盟友」的基础,是双方不能有核心利益冲突。
当时的俄准之间,存在根本的利益冲突,即两方都想占据东西伯利亚的地盘,俄国人的据点就建在准噶尔汗国的境内。
准噶尔强盛的时候,据点里的俄国人恭顺地像小绵羊;当准噶尔外战失败的时候,这些毛茸茸的小绵羊就会从据点里出来,变成一只只恶狼。
我可没开玩笑,后来的历史就是这样发展的。
这种情况下,二者并不存在结盟的基础。即便是迫于外界压力抱团取暖,也只是暂时的。
然而,就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噶尔丹并看不到。
在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康熙严格执行「限贡令」后,噶尔丹便向沙俄的伊尔库茨克据点派遣了一支七十多人的商队代表团。
这个使团向当地俄军明确表示:
「已经听闻俄国与中国在黑龙江流域发生摩擦的消息,特地派他们到来。」
这个意思就是,知道你们与清帝国将要在黑龙江流域开打,但是我仍然向你们派出使团,来表示对你们的支持。
对噶尔丹的举动,俄国人很高兴,白来的助力谁不喜欢呢?
当时的俄国人正被清军围困于雅克萨,并在康熙二十六年被彻底逐出。当年,沙俄派到尼布楚的全权谈判代表戈洛文(相当于清帝国的钦差大臣),在绐政府的报吿中提出建立俄国、卫拉特(即准噶尔)联盟的想法。
此时的俄国人已经明白,单凭自己的力量打不过清军。
所以,他们鼓动噶尔丹东侵喀尔喀,对清帝国的本土造成直接威胁,就可以减轻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军事压力。
本来呢,康熙帝发布「限贡令」的意思是,敲打敲打噶尔丹,给你提个醒,让你以后按我的规矩来,不要太过分。
康熙并不想动手揍噶尔丹,也不想占他什么便宜,只是出于境内治安的考量才发布了这个命令。
但他没想到,这一敲打,噶尔丹竟然直接跑去找俄国人结盟。
这种「二愣子式」的行为大大出乎康熙帝的意料。
要知道:
清准之间没有领土、利益争端;
清帝国在圈子内是强者,刚刚在雅克萨击败了俄国人;
在清准朝贡贸易中,清帝国所提供商品的数量和范围,都是俄国人无法比拟的。
此时,只要噶尔丹向康熙帝服个软,今后严格约束下属,在指定的地方交易,事情就解决了。
可是噶尔丹就是不服这个软,反而挺着脖子硬上,跑去拉拢刚刚被清帝国击败、兵力不足、与准噶尔有直接利害冲突的俄国人。
这种举动毫无疑问是愚蠢的,是损人不利己的。
没关系,既然你不按套路出牌,既然你不愿意向我服软,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然后,康熙帝走出了他的棋路。
第一步,保证当时并非清朝领土的喀尔喀蒙古左翼对自己的绝对忠诚。
加载中…
喀尔喀局势图;左翼为土谢图汗、车臣汗,右翼为札萨克图汗,左翼亲清,右翼亲准
怎样才能保证小弟对自己的忠诚呢?
答案很简单,就两条:给好处,拳头硬。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十一月,喀尔喀蒙古活佛哲布尊丹巴(驻地在左翼土谢图汗处)遣员到北京进贡,来了不少人。
康熙帝带着这一众蒙古王公、台吉,于芦沟桥外大阅八旗将士,又于王家岭山麓观看了火器营演习,放排枪,发巨炮。
这些蒙古贵族们看完后,皆「惊惧失色」,称:「圣朝军威,无敌于天下。」
几乎在同一时间,康熙帝谕令:「今见蒙古王公因向朝廷进贡,借端多派累民,决定裁减其年贡,外藩王以下每年贡羊一只、酒一瓶。」
也就是说,今后除了喀尔喀三大部的一把手需要进「九白之贡」,下面那些中、小贵族进贡,牵只羊、带瓶酒、来给康熙磕个头,就算完事了,反正你们给的东西我也不缺。
最关键的是,清廷给的赏赐不变。
这叫什么?
这就叫恩威并施。
先给你看看我的拳头,再给你点好处。
你要是喀尔喀蒙古的王公,你会怎么选择?
即便如此,康熙帝还觉得不够,在随后由清廷主持的喀尔喀内讧调停会议上,康熙帝默许土谢图汗占了很大的便宜。
从此,喀尔喀左翼对是康熙帝死心塌地的忠心。
第二步,控制雅克萨之战的规模,不再进攻尼布楚,允许俄国人相对体面地撤军(其实也没多体面,打死了人家 90% 的军队),并致信沙皇,要求谈判。
第三步,对噶尔丹,康熙坚决不做让步,继续施行限贡令,看看谁耗得过谁。
加载中…
康熙二十六年局势图
总结一下。
康熙二十六年,在东亚这盘大棋局中,一共四位参赛选手,即清帝国、沙俄、准噶尔、喀尔喀蒙古。
康熙帝拉一个,即喀尔喀蒙古左翼。
喀尔喀左翼投入清帝国的怀抱,就补齐了康熙帝在清帝国与俄、准之间所建立的巨型缓冲带。
这个缓冲带分为三部分。
一是黑龙江流域,有清军常备军两千人和当地民兵,防备的对象是贝加尔湖东南侧的俄军,约三千人;
二是喀尔喀左翼(土谢图、车臣汗部),有五万冷兵器轻骑兵,既防备俄军,也防备准噶尔军(五万火器骑兵);
三是阿拉善、甘肃两地,有和硕特部难民和驻守清军,防备准噶尔由此方向可能的进攻。
加载中…
途中黑色框线,即为该缓冲带
三大方向上,敌我两方纸面战斗力相仿。不管俄准从哪个方向进军,都要面对当地军队的抵抗和广阔的纵深。
而且缓冲区内大部分军事力量都是当地部众,并非真正的清军,损失了也不心疼。
清军主力则居北京周边和漠南蒙古,作为野战机动力量。
谈一个,即沙俄。
稳住俄国人,着手布置两国边境划界谈判,即后来的尼布楚谈判,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章节详解。
孤立一个,即准噶尔。
既然你噶尔丹不肯服软,那你就自己挺着脖子待着吧。
根据史书上的记载,康熙的围棋下得还是不错的,但具体水平有多高,我并不清楚。
然而,在地图上下棋,康熙绝对是一等一的高手。如此布局,可谓天衣无缝。
然而,历史的发展还是超出了康熙的预料,他还是没算准他的对手噶尔丹。
这里的「没算准」,并不是漏算了什么,也不是错算了什么,而是高估了。
当康熙帝摆出如此布局时,噶尔丹却浑然不知其中的利害。
这就像一个房屋的主人,为了预防邻居可能的入室盗窃,提前在屋内布置了一张大网。而他的邻居近视眼,并没有发现这张大网的存在。
当天晚上,邻居就跳梁入室,一头扎进了这张大网。
噶尔丹的「跳梁」,就是在康熙二十六年,以土谢图汗杀害其弟为由,起兵东征喀尔喀。
而最终,他起兵时所垂涎的领土和人口,都被康熙帝收入了清帝国的版图。
主要参考资料:《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皇朝藩部要略》、《清史稿》、《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最后的游牧帝国》(【日】宫脇淳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