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公元 701 年-公元 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据《新唐书》记载,李白为兴圣皇帝李暠九世孙,与李唐诸王同宗。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加载中…
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艺术成就极高。他讴歌祖国山河与美丽的自然风光,风格雄奇奔放,俊逸清新,富有浪漫主义精神,达到了内容与艺术的统一。
李白的诗歌今存 990 多首,代表作品有《将进酒》《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静夜思》《望庐山瀑布》《侠客行》《春思》《子夜秋歌》等。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诗仙」是怎么养成的?
一、浪漫诗仙养成记
李白被称为「诗仙」,这一称呼怎么来的呢?
据《太平广记·李白》所记: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师,舍于逆旅。贺监知章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复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人。
所以,最初称呼李白是「谪仙人」的是贺知章。「谪仙人」就是被贬下凡的神仙。李白长期被人们说成是「诗仙」,他一生也的确是被很多迷雾所笼罩。他这位狂妄的浪漫诗仙是如何养成的呢?让我们以时间为线索,去一探究竟。
(一)少年李白的蜀中生活
神龙元年(公元 705 年),李白五岁,随家人来到了四川。据推测,父亲李客可能是一个大商人,家境富有。从五岁到十五岁,李白在家中读书学剑,小小年纪便能文能武,是个全才。
李白曾说:「余小时,大人令诵《子虚赋》,私心慕之。」又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他诗文里的引经据典来看,他确实读了很多书,除了经史子集外,还有佛经、道书等,涉猎甚广。年少的积累,为他打下了「开口成文,挥翰霞散」的基础。
少年李白不仅读书,而且还练剑。他生平常常把剑带在身边,遇着酒酣或有感慨时,就抚剑扬眉,起舞或吟啸,来寄托他的抱负。
在二十岁前,李白曾和一位隐士东严子在岷山(即成都附近的青城山)归隐数年。在山中,李白不仅潜心学习,还养了很多奇异的禽鸟,十分潇洒。
到二十岁之后,李白开始了一些社会活动。此时的李白,「性倜傥,好纵横术;善赋诗,才调逸迈」。他遍览蜀中风貌,游历名山大川。峨眉山、山月、子规鸟、杜鹃花、司马相如台、扬雄故宅,都是他的心头好。
在听过峨眉山上的蜀僧弹琴后,也激发了自己学琴的欲望。所以,我们在李白的诗篇中,常常能看到弹琴起舞的诗句。诸如,「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等诗句。
祖国的大好河山,壮丽优美,这让他的胸襟开阔了,诗的技巧也进步了。在游峨眉时,他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我们来一起欣赏一下: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
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流动的平羌江上,倒映着月影。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赏析:
这是为人传诵的一首七言绝句,二十八字中有五个地名,但读起来,十分自然,且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可见这时他作诗的锤炼功夫已经很深了。从年幼时就很爱月,认为月亮是一种清新皎洁的象征。他的诗中提到月亮的地方也特别多,而峨眉山的月给他的印象更深。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二)青年李白的仗剑天涯梦
李白自述,「故知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公元 725 年,二十五岁的李白,为了寻找机会发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离开了喜爱的家乡四川。没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有回去过,自此展开了漫长的游历生涯。
从二十五岁到二十七岁,李白一直带着自信和抱负,游历了三年光景。当时的他,自称「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一般的职位他根本不放在眼里。他不仅拒绝了广汉太守的引荐,也从不想参加读书人们热烈追求的进士考试。他想要的是,辅佐皇帝,与王侯平交,像谢安似的「起来为苍生」。
虽然看起来这些抱负有些不切实际,但这也是时代和成长环境使然。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自幼天资聪颖,武文弄剑,自诩不凡。他常常以大鹏良骥自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这种带有一点浪漫气息的少年人情怀,注定了他不走寻常路,也不写寻常诗。他在一切方面,都不肯受一丁点封建社会既成规法的拘束,而是要创造。他所钦佩的古人也多半不是什么诗人或学者,而是鲁仲连、诸葛亮、谢安一类为国家建立奇勋的人物。
从二十七岁到三十五岁,李白进入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的时期。李白来到湖北的安陆,与在唐高宗时当过宰相的许圉师的孙女结了婚,这是一位很有才情的女人。
这近十年光景,李白虽仍在各地漫游,但总体上是定居在安陆这个地方,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声誉。
得益于数年的漫游经历,李白看到了许多壮丽的景色和新奇的事物,接触了很多人物,这开阔了他的眼界,增加了他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他的诗歌创作素材。在李白三十岁前后的漫游时期,他的诗歌风格可以说已经完全成熟了。总体来说,这是一种浪漫豪放的风格,充满了对任侠和求仙的向往和赞颂。
大概在李白三十五岁的时候,他离开安陆,北游到山西的太原,开始畅游周围的名胜。接着他又东游齐鲁,最常住的地方是任城和沙邱(今山东的济宁和掖县),而且他就在沙邱安了家。李白离开山东后就南下了,漫游于江苏、安徽、浙江等地。经过了十余年的社会磨炼,他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是认识得比较清楚了。
公元 742 年(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这年春天他曾游过泰山,集中有《游泰山》诗六首,其中除了歌颂天门、日观诸峰的壮丽景色外,也以一种游仙诗的风格来描述了他的丰富的想象。
就在这一年,他说「自爱名山入剡中」,到了浙江的会稽,遇到了唐朝的隐士吴筠。十分凑巧的是,唐玄宗正召吴筠入境,他就在唐玄宗面前推荐了李白。此外,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听到过李白的声名,很愿他到长安。于是唐玄宗,接连三次下诏召他入京。至此,李白的人生也迎来下一个重要篇章。欲知后事如何,我们在明天的课程将继续讲解。
此次出蜀游历,李白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行至荆门时,他写了一首赠别家乡的诗: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
山随着平坦广阔的原野的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送我东行的小舟。
赏析: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加载中…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在天宝元年(742),李白已经四十二岁时,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他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译文:
白酒刚刚酿熟时我从山中归来,黄鸡在啄着谷粒秋天长得正肥。
喊着童仆给我炖黄鸡斟上白酒,孩子们嬉笑吵闹牵扯我的布衣。
放晴高歌求醉想以此自我安慰,醉而起舞与秋日夕阳争夺光辉。
游说万乘之君已苦于时间不早,快马加鞭奋起直追开始奔远道。
会稽愚妇看不起贫穷的朱买臣,如今我也辞家去长安而西入秦。
仰面朝天纵声大笑着走出门去,我怎么会是长期身处草野之人?
赏析: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在很长时间里都没有得到实现的机会。42 岁能得到玄宗的诏书进京,自然是非常欣喜的。
诗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这不仅点明了归家的时间是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接着,诗人摄取了几个似乎是特写的「镜头」,进一步渲染欢愉之情。李白素爱饮酒,这时更是酒兴勃然,一进家门就「呼童烹鸡酌白酒」,神情飞扬,颇有欢庆奉诏之意。显然,诗人的情绪感染了家人,「儿女嬉笑牵人衣」,此情此态真切动人。
饮酒似还不足以表现兴奋之情,继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一边痛饮,一边高歌,表达快慰之情。酒酣兴浓,起身舞剑,剑光闪闪与落日争辉。这样,通过儿女嬉笑,开怀痛饮,高歌起舞几个典型场景,把诗人喜悦的心情表现得活灵活现。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描写自己的内心世界。
加载中…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这里诗人用了跌宕的表现手法,用「苦不早」反衬诗人的欢乐心情,同时,在喜悦之时,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诗人曲折复杂的心情的真实反映。正因为恨不在更早的时候见到皇帝,表达自己的政治主张,所以跨马扬鞭巴不得一下跑完遥远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马」表现出诗人的满怀希望和急切之情。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诗从「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联想到晚年得志的朱买臣。据《汉书·朱买臣传》记载:朱买臣,会稽人,早年家贫,以卖柴为生,常常担柴走路时还念书。他的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来朱买臣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做了会稽太守。
诗中的「会稽愚妇」,就是指朱买臣的妻子。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浅轻视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会稽愚妇」,而自比朱买臣,以为象朱买臣一样,西去长安就可青云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态溢于言表!
诗情经过一层层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涌向高潮。「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诗因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了解李白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义。
那么,进京的李白又会有哪些境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