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你怎么改掉一个坏习惯的?

第 4 章 从最要紧的事开始改变:基础习惯

习惯会慢慢改变你生活的面貌,就像时间会改变你的容颜。这一切悄然发生,而你对此却一无所知。

——弗吉尼亚·伍尔夫,1929 年 4 月 13 日,日记

观察四种倾向、不同人的特性的行为和监控策略所具备的能量来源于自我认知。因为我倾向于把事情落在实处,所以我总是很迫切地想要把所学到的知识付诸实践。我会从运用基础策略开始,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发现如果根基很稳固,那么习惯的养成过程也会相对更简单。

尽管有专家建议,每次人们只应专注于培养一种习惯,以避免过度使用意志力;但也有人注意到,在培养某一种健康习惯的过程中,改进其他方面的习惯也会变得相对容易。比如,人们在坚持锻炼的过程中会在与健康和工作相关的行为上表现得更好。可能这正是如此多的主流宗教派别都设有「忏悔日」(比如大斋节、伊斯兰教的斋月、犹太人的赎罪日)的原因之一。自制力促生自制力,改变又造就新的改变。这个道理对不良习惯也是一样的:不良习惯常常互相依存并且产生恶性循环。

如果我们想要改变某个不良习惯,那么应该从何开始呢?我常常提醒自己「要事第一」,意思是从最重要、最明显的问题开始。

出人意料的是,当人们想要去改进某个习惯时,他们常常会选择从那些不大费力且带来的回报甚少的习惯开始。我认识一个家伙,他长期睡眠不足,从来不锻炼,永远都在找钥匙、找钱包,上班总是迟到,永远没时间去打自己喜欢的网球,嘴里永远都嚼着口香糖。他告诉我:「我必须做出些改变了,我准备戒掉嚼口香糖的坏习惯。」

他的决定让我想起一个古老的笑话。深夜,一名警察看到有个男人在路灯下来回走动。

「先生,你在干什么?」警察问。

「我在找车钥匙。」男人答道,他明显已经喝醉。

「你的车钥匙是在这儿丢失的吗?」

「不是,我在别处丢掉的,」这个男人一边回答,一边用手指向自己身后人行道的暗处,「但这里的光线好,容易找到。」

我注意到,当很多人决定改变自己的习惯时,他们并非从最关键的部分开始,而是从找寻最简单的部分开始。当然,这样做的结果就像前面所说的笑话一样,那个醉汉永远也不可能找到自己的车钥匙。

因此,我们应该从能够直接增强自控力的习惯开始,这样做最有效,而这些习惯是养成其他好习惯的基础,它们能够保护我们不至于身心疲惫,从而更有效地进行自我管理。

根据我的研究,有 4 个方面的习惯最能强化自我控制的感觉,我们能通过这 4 个方面来强化所有习惯的基础。通过养成以下 4 个方面的习惯,我们就能拥有一个好的开端:

1.睡眠

2.运动

3.合理饮食

4.整理

基础习惯能够互相强化。例如,锻炼有助于睡眠,只有睡得好,人们才有精力在其他方面表现得更好,因此基础习惯是开启所有改变之旅的最佳选择。从更深层次来看,这还带有一些神秘色彩,基础习惯有时还能带来更深远的改变。有一个朋友曾经告诉我:「我把冰箱清理了一遍,现在我感觉自己好像能改变职业生涯了。」我完全明白她的意思。

正因为如此,基础习惯值得拥有特别的优先权。这并非出于偶然,在监控实验中,我选择进行监控的习惯中有三种分别落入四大基础类别中的三类里。这也意味着,在我明确提出「基础」概念之前,我已经本能地意识到这些特殊领域的重要性。

尽管我的好习惯挺多,但监控策略显示,在提升自我基础方面我能做的还有很多。

第一:睡眠。我上床睡觉的时间通常是晚上 10 点 30 分以前,但我总感觉有一股力量拖着我,让我晚睡一点。我意识到,虽然我一直以为疲惫感能让我尽早入睡,但实际上,筋疲力尽反而让我睡得更晚。睡觉需要来自精神和身体的双重力量。当我的身体过于疲劳以至于无法动弹时,我甚至没有力气去洗脸,所以我就会延迟上床睡觉的时间。

于是,我开始为提前上床睡觉做准备。现在,我会在晚上 10 点 30 分以前就早早洗脸,刷牙,摘下隐形眼镜,换上框架眼镜,并且换好睡衣。提前完成这些琐碎的任务,这样在睡觉时间到来的时候,上床睡觉就会容易很多。

我发现,坚持按时上床睡觉还给我带来了一个意料之外的好处。上床前最后半小时是个危险时段,这时候我的自控力早已所剩无几,所以我只能靠自己的好习惯努力坚持。我常常会跑进厨房找最后一口零食吃。(长期缺乏充足的睡眠会导致饥饿感,人更容易受到诱惑——这可能就是为什么那些睡眠少于 6 小时的人中患肥胖症的人比例更高。)我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有的时候我会因为杰米没换灯泡或者没回复邮件而小题大做地和他大吵一架。准时上床睡觉意味着我能减少那种处于自控力剥离状态的时间。

然而,在和其他人就睡眠习惯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人们不断告诉我他们感到痛苦疲惫,并且会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然而当我建议他们早点上床睡觉时,他们却表现出沮丧和抗拒。为什么?

因为这些人在日程表里只给自己安排了很少的休闲时间,他们终日奔劳、一刻不停,将仅有的休闲时间放在晚上。有的人会利用这段时间把落下的工作补上(处理电子邮件或者看看报告),有的人则利用这段时间消遣。此时,孩子已经熟睡,家务事也基本忙完,他们终于能够和爱人独处、享受片刻宁静,或者投入其他自娱自乐的消遣方式。

一位在律师事务所工作的朋友无比激动地对我说:「我从早到晚都在律所一刻不停地工作。要是没有晚上那点儿时间来看看书,放松,我就一点儿私人时间都没了。」

「如果睡眠时间能多一些,可能你的感觉会更好。」我指出。

「如果我早点儿睡觉,那就意味着我把全部生活都奉献给公司了。」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一样。「绝对不行。」

人们不想失去那仅有的宝贵的休闲时间,哪怕把这点儿时间用来睡觉也不行。这种感觉就像生活的一部分被剥夺了——人们憎恨这种被剥夺的感觉。这种「这是我自己的时间」现象是习惯的一大挑战。「休息、放松和享受」是七大基本类别中的第四类,很多人常常抱怨说自己很疲劳,但他们还是不愿放弃这仅有的片刻安宁。而事实是,尽管我们可以用这段时间来进行各种消遣活动,但实际上,我们最需要的还是睡眠。

第二:运动。身体运动算得上是能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运动能够缓解焦虑的状态,激发能量和改善情绪,改善记忆力,强化执行力,并且还能维持体重。运动不仅能让我们充满活力,而且能使我们处于冷静的状态。特别是,运动能够通过强化自我要求的能力,从而让我们坚持其他好的习惯。并且,运动会让我们每天的生活变得更简单。在参加我女儿学校所举办的「父母之夜」活动时,我看到很多父母都在电梯口排队等电梯,他们不愿意走仅有三层的楼梯。

有的人觉得「运动」要花费很长时间待在健身房里,运动完还得去洗个澡,太麻烦了,但就算散步也是大有裨益的。那些久坐不动的人一旦改变自己的习惯,哪怕只是稍加运动,他们的个人健康状况都会得到非常显著的提升。最明显的表现是每天 20 分钟的锻炼就能够使死亡率显著下降(约 40% 的美国人表示他们平时根本不进行任何锻炼)。

不过,制订运动计划的人中,大约有 50% 无法坚持运动,他们会在 6 个月之后放弃运动。我觉得可能是因为这些人经常被外界误导而选择运动方式。例如,他们想怎样改变自己的外形,现在流行什么(就像服装和发型,不同的运动方式也有时兴和过时的情况),或者听从其他人的建议。这些考虑也许会对我们有所帮助,但归根结底,我们最可能坚持下来的还是那些和我们性格相符,并且不会与我们的日程表产生冲突的运动方式。比如,一个习惯熬夜的人就不应该指望自己能早起运动。

很多因素会决定一种运动方式是否与某一特定个体相适应。因此,弄清楚以下问题便显得尤为重要:

你属于早起人群还是晚睡人群(百灵鸟还是猫头鹰)?

你喜欢花时间待在户外,还是喜欢待在家里?

竞争是否让你充满动力?

你运动的时候喜欢听强劲动感的音乐还是安静舒缓的音乐?

来自外界的压力(教练,跑步小组)是否会让你表现得更好?还是来自你内心的责任感就已足够?

你喜欢通过锻炼(学习一门新的技能、挑战自己的体能)来挑战自我?还是更倾向于熟悉的活动?

你喜欢运动和游戏吗?

运动后冲个澡对你来说是否有些麻烦?

针对这些问题,我整理了自己的答案:百灵鸟,两者都是,不会,安静舒缓的音乐,内心的责任感已足够,熟悉的活动,不喜欢,有时不方便。这时,我才意识到我根本不喜欢强迫自己做事情或者尝试新鲜事物,并且我也不会这么做。每周我都在室内运动,我会上一节让身心放松的瑜伽课程,有一天或两天去健身房花 40 分钟运动。在每周一次的力量训练环节,我倒确实会强迫自己加大运动量——这对我来说极具挑战性,但这项运动仅仅耗时 20 分钟,所以我还能承受住。

当然,其他人会有完全不同的运动偏好。有人这样说:「我终于意识到竞争会让我充满干劲儿,我发现,每周我和朋友之间都在相互『比赛』,我从没有像现在这样对锻炼感到如此兴奋。」

为解决基础习惯这方面的问题,我经过了一番认真的思考:我确实不想在每周的运动日程上安排更多的「锻炼」内容,不过我倒是可以试试到户外去走走。作为一名作家,我基本都是坐着工作,常常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并且我休息时大多也是坐着,因此我开始物色那些能让我站起来多活动的习惯。

我的 12 条人生准则之一是:「按自己想要的方式行动。」我们很容易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受自身感知所支配的,而事实上,我们的感知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我们的行动方式的影响。如果我表现得更加充满能量,我就会感到更有活力。

于是,我决定培养每个周末外出散步的习惯。每次出发前,我得花费很大的力气才能让自己出门,不过运动回来后我确实会感到精力充沛。

体育锻炼不仅是基础习惯的关键所在,而且还能带来很多情感和体能上的好处,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常常认为体育锻炼最大的好处是——它所不能提供的:减轻体重。锻炼好像能帮助人们维持体重,但它实际上和减肥并不相关。大量研究均表明,减肥并不是锻炼的理由之一。要想减肥,唯一的方式就是改变你的饮食习惯。

第三:合理饮食。日常生活中没有什么是比吃更基础的事了,但很多人感觉无法对自己所摄取的食物进行控制。这里有个悖论:因为大脑需要食物来管理冲动,所以避免冲动过量饮食的最好方法之一就是吃。

作为我的基础习惯,我只在饿的时候吃东西,一旦吃饱就不再继续吃东西,并且把它当作一个习惯来坚持。这件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除了生理上的饥饿感外,还有太多诱因会让我想吃东西。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因为饥饿而吃东西,而是出于一些其他的外部诱因。(不幸的是,正在「节食」的人好像对外部诱因更加敏感。)尽管平均吃一顿饭的时间约为 12 分钟,但我们的身体需要 20 分钟才能产生饱腹感。我发现「只在饥饿时吃东西」和「不吃第二份」其实是我最常打破的习惯。生活的惯例、食物的诱惑……种种原因都让我难以坚持这些习惯。

我讨厌饥饿的感觉,所以当有个朋友对我说「我最爱的事就是半夜醒来感到很饿」,这在我看来简直不可思议。当我感到饥饿的时候,会变得很「暴躁」,完全无法集中精力工作或者思考。

正因为如此,我一直坚持吃早餐。

对于早餐,人们一直争论不断。很多人认为,吃早餐的人会更加苗条,但这只是表明二者之间存在相关性而非因果关系的一个观察。目前已有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不吃早餐的习惯对于体重增加仅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任何影响。尽管我并不认为早餐有什么特殊的魔力,但我还是坚持吃早餐。不让自己太饥饿是我基础习惯的一部分。

研究表明,不吃饭不是个好主意,可能因为在饥饿状态下我们更难控制因冲动而造成的暴饮暴食。在一项有关女性节食的研究中,那些按时吃饭的女性比不规律吃饭的女性大约轻 8 磅(约为 3.63 千克)。另外,对于很多人而言,不吃早餐会让人一上午都处于心慌焦虑的状态。有一次我和朋友一起去一个生日派对上接女儿回家。我们到那儿时,派对还没结束,于是我们就在旁边等着孩子们。我的朋友拿起一个纸杯蛋糕,然后解释说:「我今天早上没吃早饭,所以吃个小蛋糕应该没问题。」

和吃相对的是喝。酒精会从很多方面影响我们的身体:它会降低我们的抑制能力(那正是喝酒的乐趣所在),导致我们吃得更多,喝得更多。酒精还会影响睡眠,让人们不愿意进行运动,并且会削弱他们的自控力。

我好几年前就已经戒酒,这是因为酒精会让我变得争强好胜、行为轻率,并且容易犯困。

摄入酒精并不是有关喝的唯一问题,除此之外,有的人还会担心自己有没有摄取足够多的水分。在药店排队买药的时候,我听到一个女人对她的朋友说:「为了多喝水,我可是花费了很大力气。我每天会买一大瓶水,然后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喝点儿水,直到把这瓶水喝完。」

我真希望告诉她,其实不必如此担心,喝水这件事被赋予了太多对健康有益的说辞,而事实并非如此。与流行观点相反,事实上,我们不太会混淆饿与渴,我们也不必强迫自己喝水——因为如果身体缺水,我们就会感到很不舒服。我们每天也不必非要喝 8 杯水;如果一个人不觉得渴,而且能排出大量微黄的尿液,那么他可能已经摄入了足够多的水。

当然,如果你爱喝水,并且觉得喝水能让你感觉更好,那自然再好不过。你最好直接喝白开水而不是饮料。当我每次见到人们费尽力气强迫自己一口气喝光瓶子里的水,或者看到人们把「喝更多水」列在想要养成的习惯清单的前几项时,我都会为他们把精力用在这件并没有多大意义的事情上而叹息。

养成好习惯需要精力,而人们拥有的精力是有限的——把这些精力用来养成那些会给我们带来最大好处的习惯,这才是最重要的。要事第一!

第四:整理。对大多数人而言,外部环境的整洁有益于内心的平静,这两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之高让我感到震惊。有条理对于基础习惯的作用比它本应起到的作用还要大,这是千真万确的。塞得满满当当的衣橱或者充斥着未读邮件的收件箱这类小事看似不起眼,但对人影响极大。整洁的环境能让我们感觉自己的控制力更强。即使这只是幻觉,那也是对我们有所帮助的幻觉。

外部杂乱就像是一扇被打破的窗户。犯罪预防研究中的「破窗」理论是由 20 世纪 80 年代的社会科学家提出的,他们发现,如果一个社区能够容忍骚乱和轻微犯罪(比如打破窗户、随处涂鸦、跳闸机逃票或者在公共场合饮酒),那么这个社区就更容易发生更加严重的犯罪行为。作为预防犯罪的理论,这种说法是有争议的;但无论在社区层面上这种说法是否正确,从个人层面来说,情况确实如此。

对很多人而言——比如我,整洁的环境有助于培养自我管控的感觉,这反过来也会使保持良好习惯变得较为容易。

在法学院读书的时候,我曾去两个朋友家做客,他们两位家中的厨房的差异让我深受触动。第一个朋友家的厨房非常整洁。这位朋友从柜子里取出一盒饼干,从冰箱里取出一些芝士,拿完东西之后,她把装这两样食品的盒子紧紧地盖好,又将它们整齐地归于原位。当我到第二个朋友家时,她说:「你想吃什么,就自己去拿。」她家的厨房台面上零零散散地放着好几个打开的食品袋——椒盐脆饼干、薯条,还有迷你巧克力饼干。我们在餐桌旁坐着聊天时,其他人从旁边经过,每个人都会从桌上抓一把吃的。我想:「如果我住在这儿,我一天就能吃掉一整盒饼干,并且,我可能都不会注意到自己吃了那么多。」那时候我们都很年轻,都是单身,没人想吃垃圾食品,但是那间屋子的布置和环境让人很难拒绝这些吃的。

当人们把物品都放在固定的位置、经常处理日程表上的待办事项、清理桌面、丢掉那些坏掉或者无用的杂物时,他们的精神面貌就能得到很大提升。这种积极的能量能让人更轻松地完成更多的任务、更具自控力、更富挑战性。并且,完成小任务也能提升我们的「自信心」。我们越相信自己能兑现承诺,我们就越有可能保持重要的好习惯。

当然,也有一些人处在杂乱的环境中反而会更有效率。对他们而言,整洁的环境对他们的产出能力、创造力以及内心的平静毫无益处,甚至可能会对他们产生禁锢。

但对我而言,凌乱的环境就像打破的窗户,它会降低我的产出能力和创造性,同时对我的工作毫无促进效果。如果我的办公室里到处都是翻开的书籍、杂乱的笔记本、喝了一半的咖啡杯、没套上笔盖的笔,我就会感到不知所措。在我看来,把周围环境整理干净的同时也是在清理我的大脑。

每个人都有这样一扇破窗。未整理好的床铺就是最常见的一扇破窗,那就是为什么「整理床铺」是有关幸福的项目中最为人称道的解决方案之一。事实上,正如查尔斯·杜希格在其著作《习惯的力量》[1]中所指出的,整理床铺的习惯与更多的幸福感、更高的产出力相关。其他常见的破窗包括车内凌乱的汽车;积累了很多的脏衣服或垃圾;无法找到重要的东西,比如护照或者手机充电器;整天都穿着睡衣或者汗衫;不剃胡子或者不洗澡。

至于杰米,他经常会特别郑重其事地提醒我,隔夜的脏碗就是破窗。于我而言,如果这些脏碗已经被放进洗碗池,那么我会感觉生活还是在控制之下的。

当我开始研究习惯的形式时,我的妹妹伊丽莎白同意做我的实验「小白鼠」,让我验证一些有关习惯的理论。在我早期对她所拥有的习惯进行的修补尝试中,我曾试着劝她改变睡眠习惯,但她并不想花精力去做这件事。

「晚上看电视时,我会在沙发上打个盹儿,」她告诉我,「这时候我睡得最好,也最沉。」

「你并不是在睡觉,」我表示抗议,「你那是在电视机前失去了知觉!对我来说,这就是一扇破窗,真让人难过。」

「可是对我而言,午夜前上床睡觉让人感觉很沮丧,我觉得失去了一天中最好的部分。」

我意识到,伊丽莎白是那种如果没把一天中最后一点儿时间留给自己,就感觉好像缺了一点儿什么的人,所以我也就不再对她提这个话题了。

但我决定修补自己的一些「破窗」。我从自己总是把衣服在卧室里扔得到处都是的坏习惯开始修补。我曾告诉自己:「一堆没整理的衣服并不会有什么不好。」即便如此,保持整洁会让我感到更加冷静、情绪可控,周围环境的杂乱让我感觉很糟。我发现,要是每天晚上把衣服收拾起来,那么收衣服的任务也很简单。成年人的秘密:保持比事后弥补更简单。

接着,我转向一直拖着没看的手机短信。我不喜欢听到手机收到信息时的提示音——我的手机总是在响,因为我不喜欢看手机短信,所以它总要提醒我有未读信息。于是,我打算每次当我听到有短信来的声音,我就必须立刻查看消息。

但没过多久,我就放弃了,我就是无法让自己做到这一点。于是,我换了个新习惯:杰米下班回来后,我把笔、纸和手机递给他,让他帮我查看短信。

我还试着调整了我的工作习惯。每天早上,我在办公桌前坐下,左手边放一杯咖啡,右手边放一杯无糖汽水,然后通过邮件和社交媒体与外界联系。我移动鼠标四处浏览,这种感觉让我很安心——就像飞行员在机舱里进行飞行系统检查一样,也像外科医生伸手去拿手术刀一样。

以前,在结束一天工作时,我习惯于从杂乱的办公桌前直接走开;但是现在,我会在每天工作的最后 10 分钟整理文件,飞快地浏览一些邮件、填写表格、套上笔套、查看第二天的日程,然后把要带回家的资料整理好。

这一习惯让我在第二天更容易进入工作状态;在这之前我根本都没意识到自己每天早上要先收拾文件、清洗咖啡杯,然后才能开始工作。那是多么浪费时间啊!

四大基础给我的习惯带来了巨大的转变——但它们是否对其他人也一样有效呢?为了对我的基础理论的重要性进行验证,我问朋友马歇尔能不能让我在他身上做一个关于习惯的实验,这个实验的主要内容是帮他清理杂物。

我是在我女儿的文学阅读小组里认识马歇尔的。他是个极富创造力的报纸专栏作家,但他曾对我说:「我在完成别人布置下来的任务方面没有丝毫的问题,但我自己的工作却老是拖着。」

「什么工作?」我问他。

「写剧本,构思我的小说,和我兄弟合作出书。」

我以前去过他家,我知道他家很乱,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验证我的理论,那就是清理杂物——通过这种方式使他的基础习惯得到强化,并且帮助他改善写作习惯。我对他解释说:「基础习惯能够让人更容易养成其他好习惯,所以让你身边的环境变得整洁可能会对你的写作有所帮助。控制好你的物品会让你对生活更有掌控感。普林斯顿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视觉上的杂乱无章会降低人们的注意力以及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我喜欢引用一些科学研究成果,以便让我的言论更具说服力。

「好的。」他回答说,声音里带着谨慎的热情。

我来到他家,这是一栋位于纽约的典型一居室住宅,我随身还带了一份点心和一台笔记本电脑。我已经等不及要开始了,但是马歇尔看起来好像有点儿后悔答应我这件事。

因为他曾见过我妹妹伊丽莎白,所以我借用伊丽莎白的例子来说服他。「要知道,我以前帮伊丽莎白清理过她的杂物。人们常常会因为自己杂物很多而感觉不好,而且没人比伊丽莎白的状况更糟糕了,但是伊丽莎白现在好多了。」为了让他安心,我又补充道:「再乱的地方我都见过,不会有任何问题的。好吗?」

「好吧。」

在我们整理的过程中,我提到了一些最受欢迎的杂物清理习惯,以便他选择自己心仪的方式。「遵循一分钟法则:一分钟之内能完成的事情,应该立即被完成。」「永远不要保留隔夜的报纸。」「台面是供人使用的,而不是存放东西的。」我还说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我见过这样一个人,他有一整套《信徒》(The Believer)杂志,」我说,「而且他就觉得这套杂志很值钱。」我接着又摇了摇头,说道:「人们很容易养成囤积东西的习惯,而这些东西并没有什么价值,或者说并没什么用,就像购物袋一样。我总想把购物袋存起来留着下次再用,但是谁能用得上 50 个购物袋呢?」

听了这些话,马歇尔的回应是递给我一大摞发黄的旧报纸:「你能把这些放进那个柜子里吗?」

我看了看柜子:「你为什么要留着报纸?」

「这些报纸上有我的专栏文章,」他看着那堆报纸说,「或许我应该请一个人帮我把专栏部分剪下来,然后把这些内容做成一本合集;或者将它们扫描下来,这样我就能把这些内容都放到网上去。」

「你有个人网页吗?」

「没有,但是我确实应该制作一个网页。」

马歇尔的话让我开始思量:他是不是故意在给自己找借口以「提高门槛」?当人们考虑养成一个新习惯时,他们会提高门槛,然后(或许是出于热情,又或许是出于无意识的自我破坏),他们会提出一个优化习惯的措施,而这个措施又会使改变这个习惯显得困难重重。比如,虽然一个人决定开始锻炼,但他的目标并不是每天步行 20 分钟,而是每周 4 次、每次一小时的有氧运动以及哑铃和平衡能力的轮番训练。他给自己设定的目标如此之高,以至于根本无法实现。

马歇尔很有可能就是在给自己改变习惯的做法提高门槛。他把自己在柜子里保存旧报纸的习惯转换为雇一个人对他的专栏文章进行裁剪编辑或是将其扫描后再上传到一个还没建立的网站上。不过换个角度来看,新闻业确实是他谋生的领域。

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最起码所有报纸都被整齐地放起来了。

马歇尔又去清理一个巨大盒子里的文件,并且在很短的时间里,他就把这个盒子清空了。

「哇,速度真快!」我说,「你只用了 40 分钟就把这盒东西清理完了。」

「不,」他摇摇头,「清空这个盒子花了我 7 年时间,那里面还有我 2006 年收到的信件。」我们都花了一点儿时间来消化这件事。

几个小时后,马歇尔脸上出现了清理过东西的人的脸上都曾出现过的表情。至于我,与那些人不同,清理时间越长,我的喜悦之情就越强烈。这时,他的房子里堆满了各种包裹和一堆堆的杂物。我说:「我知道这看起来很惊人,成年人的秘密之一是黎明前总是有一段最黑暗的阶段,就像我们现在的状态。收拾东西的时候,我们要面对在一切变整齐前总会出现的场面更乱的时刻,这就是最乱的阶段。」

「那好吧。」他说。

就在这时,我笑了起来。

「怎么了?」他问。

「我忽然意识到,虽然以后你会为做了这件事情而感到高兴,但这个过程对你来说还是很痛苦。我觉得很开心,也很感谢你这么有勇气。我知道我可能表现得有些无情。」

「不,能把这些垃圾都清理出去,我感觉很好。」

我记起几年前和伊丽莎白一道经历的一段往事。那时她正准备搬家,我飞到洛杉矶帮她收拾东西。我们整整两天都在整理东西和打包。就在我们觉得已经把厨房收拾好之后,伊丽莎白打开烤箱的门,赫然发现烤箱里塞满了长时间不用都已经被忘掉的杂物。我喜欢这种挑战,我一刻不停地收拾,直到不得不离开去机场赶飞机。伊丽莎白瘫倒在沙发上,一只手无力地捏着一把剪刀,另一只手则拿着一卷封箱带。「你介意打车去机场吗?」她问,「我实在是没力气开车送你去了。」

「当然,」我说,我意味深长地看了看她,「承认吧,你很高兴看到我终于走了。」

她简直无力反驳!「不过,明天我就会为你来帮我清理而感到高兴。」

我明白马歇尔也有相同的感觉。扔掉那些没用的东西之后,他的家看起来比以前好多了,这让他很开心,但我怀疑这种改善给我带来的情绪上的提升其实要多于给他带来的愉悦。我答应要帮助马歇尔调整基础习惯中的「整理」一项,因为这种改变能给他的写作带来不同——但是他家里的那种凌乱状况并没有给他带来和我一样的困扰。正因为这些杂乱无章的东西对马歇尔并没有什么真正的干扰,所以整理之后,变得整洁的环境对他的产出能力影响也不大。由此可见,即便属于基础习惯,我们也必须对其进行选择,在那些能够反映我们价值的方面去改善。

随着我对习惯的研究不断深入,我越来越清楚地了解到每个人的个人价值和性情对于习惯的重要性。我们会想当然地认为,适合自己的举措必然也适合其他人——但习惯并非这样。个人差异对习惯的影响极其复杂。

要事第一——但我们都必须首先确定,对我们来说,什么事情才是最重要的。

[1] 《习惯的力量》由中信出版社于 2013 年 3 月出版。——编者注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你怎么改掉一个坏习惯的?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