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将介绍,清康熙年间,清俄两方为争夺黑龙江流域的控制权,在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所进行的一系列运营,以及双方在雅克萨的正面交锋。
清顺治朝,顺治帝派遣清军将黑龙江流域的一千余名俄军剿杀殆尽,惨痛的失败让俄国人总结出两个教训。
第一个,单靠雅库茨克一地的军力支持,无法在黑龙江与清军抗衡。要想长久地占据黑龙江流域,必须依托整个西伯利亚的军事力量。
所以,在新的入侵计划中,沙俄决心以西伯拉亚四大据点之三,即:叶尼塞斯克、布拉茨克和雅库茨克,来保障黑龙江流域俄军的军力和后勤补给。
加载中…
俄军两条战略保障线示意图,红圈即为尼布楚
这条战略保障线依托河流运输,分为西、北两个方向。
北线即雅库茨克方向,顺治朝俄军入侵走的就是这条路线,也可以称其为「顺治朝哥萨克的不归路」。
西线即叶尼塞斯克方向,从地图上可以看出,想保证从叶尼塞斯克到雅克萨的交通线通畅,就必须牢牢控制尼布楚。
尼布楚位于黑龙江上游支流额尔必齐河河畔,原为蒙古茂明安部属地,俄国侵略军于 1658 年(顺治十五年)占领了尼布楚并建立了据点。
俄军的侵略行径遭到当地人民的强烈反抗,到康熙初年,来此的俄军 566 人仅剩 75 人。
但是俄国人就是赖着不走,玩命往尼布楚增派援军,保住了这个战略要地。
俄国人总结的第二个教训,就是单靠掳掠、杀戮,是无法臣服当地部众的。必须适当采用怀柔政策,拉一拨人、打一拨人,挑拨当地部族之间的矛盾,才能建立长久统治。
俄国人拉拢的第一个对象,是根特木耳。
根特木耳,鄂温克族,世居黑龙江上游的石勒喀河流域。顺治朝时受沙尔虎达招抚归降清朝,内迁松花江流域。他被册封为佐领,相当于营长(黑龙江流域的一佐领大概一百人左右),后来还配合清军参加了剿灭俄军的行动。
加载中…
石勒喀河位置
俄国人被顺治帝赶跑后,木耳兄重回故地,此时他手里大概有三个佐领的壮丁。
木耳兄本来寻思,自己现在兵强马壮,该升官了吧!
没想到清廷压根没这个意思,他一时间相当忿忿不平。
恰巧,木耳兄的领地离尼布楚较近,和俄国人接触较多。
俄国人趁虚而入,给他许诺官爵、牧场和金银。
他就率族人三百余人投靠了尼布楚的俄国人。
木耳兄投靠沙俄后,起到了极坏的作用。
他为俄国人补充了地图上未探明的地区,通报了清廷在东北的驻军情况,并充当带路党,带头入侵东北。
他的作用之坏,影响之大,以致康熙帝早期与沙俄谈判时,首要条件就是要求俄国人遣返此人。
通过以上措施,俄国人在康熙四年重返雅克萨并筑城,在黑龙江流域有了常驻军,并完成了一条由叶尼塞斯克至黑龙江的战略交通线。
加载中…
俄军交通线示意图
到这儿,类似顺治朝的场景又出现了,俄国人在黑龙江流域又拉又打、忙活得热火朝天,清廷却毫无反应。
为什么呢?
因为本文的主角,康熙帝,这会儿还没有亲政。
顺治帝死后,接班的康熙才七周岁,标准的学龄儿童,无处理朝政的能力,所以由四位辅政大臣暂代康熙处理政务。
皇帝不管事儿,内阁集体决策,这种制度贯穿了明朝中后期的大部分时间,其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保守。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董事长不管事儿,找几个部长来经营。
这几个人的首要目标就是不出事故,这样自己就可以按时拿高薪。
至于改革创新什么的,费那劲干嘛,反正干好了自己也分不到多少,干不好还要背锅。
四大辅政的具体表现如下:
康熙元年,鳌拜采纳台湾郑氏降将的建议,为了防止内陆军民与台湾郑氏勾结,在东南沿海推行「迁界禁海」,沿海居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
康熙二年,四大辅政以康熙的名义宣判文字狱大案「明史案」,处死七十余人,牵连上千人。
康熙三年,鳌拜掀起黄旗与白旗的「换地」风波,借此机会圈占民间土地,京畿百姓饱受其苦。
可以说,康熙帝的很多黑帽子,都是四大辅政帮他戴上的。然而饶是如此,国家整体倒还算平稳,这么看四大辅政干得也还算凑合。
但是,这四个人最大的槽点就是外交:
东南:他们主张弃台,连「邀请荷兰人一起攻台、战后台湾归荷兰」这种主张都能讨论半天;
东北:他们主张弃守,对沙俄的入侵不闻不问。
还好,就在这外交决策的关键时刻,康熙亲政了。
如果要综合评价一下康熙,可以说他是一个全方位加强版的顺治。
与他爹相比,康熙更为怀柔、更为老道或狡猾且更富战略眼光。
康熙这些品质的形成,源于他亲政不久后即遇到的三藩之乱。
在这场惊天之变中,康熙帝坚决贯彻了以下四个政策,渡过了他亲政后的第一次大危机。
一、打仗的目的是保民,而不是殃民
康熙十二年(1673 年),康熙帝派勒尔锦率军讨伐吴三桂。
出征前,他给大军的最后一道谕旨就是强调军纪,即:
「有掠民财物、拆人庐舍、坏人器具、污人妇女、扰害百姓者,从重治罪。」
康熙十三年(1674 年),陕西王辅臣因军饷问题反叛,加入吴三桂一方,陕甘震动,形势如累卵之危。就是这样,当年康熙帝仍严令勒尔锦及各路将军、大臣等:
「凡经过处所,兵丁厮役不许私离营伍,致犯民间秋毫,有违禁者,统兵主帅即行从重治罪。」
也就是说,朝廷没钱发军饷导致军队叛乱,我认了,但是军队想借口此事抢掠地方,坚决不行。
二、剿抚并用,以抚代剿,事半功倍
吴三桂起兵当年,康熙帝谕云贵文武官员军民人等:
「各宜安分自保,无听诱胁,即或误从贼党,但能悔罪归诚,悉赦已往,不复究治。」
翻译一下:吴三桂在你们那里反叛,你们能够不听他的诱惑、胁迫最好。即便是为了自保而暂时跟随叛逆,只要今后只要能悔罪归诚,我也不会追究。
在这种政策的指引下,尚可喜、耿精忠、王辅臣、孙延龄这些重量级的反叛者先后归降。
除了对反叛者大开招抚之门,对战争初期的失败将领康熙也给予了极大的包容。
有清一代,军法极其严厉。凡败阵或失地,无皇帝特赦,必斩主帅或镇守官员。前文的乌扎拉村之战清军战败,顺治帝就毫不犹豫地斩了主帅海色。
然而康熙帝并没有一刀切。
三藩之乱初期,南方半壁沦陷,湖南丢了大半,前线将领人人自危。康熙十三年(1674 年)正月二十六日,康熙帝派人去湖南前线,传谕蔡毓荣等前线军官:
「所属地方虽有沦陷,尔等不必怀忧,朕闻尔等戳力共保荆州,其为可嘉。俟王师之至,恢复疆宇,即是尔等之功。」
有这样的领导,士兵们能不卖力打仗吗?
三、进一步提高清军的火器装备水平
吴三桂军队的老底子,源自明末辽东军,一直以来,其火器装备水平相当高。
康熙帝后来就曾说过:「夫火器孰有多于吴三桂者乎?」
为了弥补这种差距,三藩之乱期间,康熙帝在八旗军、绿旗军中大力推行火器的制造、装备。
康熙帝重用西洋传教士南怀仁,由其研制、监工新型火炮、火枪,并令其致书欧洲耶稣会传教士,招募擅长「天文学、光学、静力学、动力学」的传教士。
仅康熙十三年(1674 年),南怀仁就监工铸造新式轻炮三百五十门;康熙十七年(1678 年),勒尔锦招募荆州绿旗兵一万二千人,全部为火枪手。
三藩之乱结束时,清军已经成为一支火器综合装备率超过 50% 的军队,为后来清准之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坚持原则,首逆必惩
对一个人,康熙帝坚决不开招抚之门,这个人就是吴三桂。
其实吴三桂是非常想和谈的,即使让他吐出占的一部分地方,他也愿意。
他起兵的目的只是想建立一个顺从中央的独立王国,仿效明朝的沐王府,管两、三个省,让自己安度晚年。
至于「兴明讨虏」这种事情,并不在他的考虑之列。
说白了,吴三桂起兵,就是用自己手下将领、士兵的牺牲为筹码,向清廷展示自己的实力,换取吴氏一门的平安。
康熙敏锐地觉察到了这一点。
所以他的原则是,跟谁议和都行,管你是附逆还是从犯,凡是反叛者投降的,战时都给予妥善安置。
像耿精忠、王辅臣这种重量级叛徒,投降后竟然还能保留军权。
但唯独你吴三桂坚决不行。
吴三桂等啊等,等得各路叛军败的败、降的降,也没等到康熙的议和使者。
最后众叛亲离,走向了灭亡。
通过三藩之乱,康熙帝磨砺了坚韧性,锻炼了决策手腕,提升了战略眼光,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接下来,就该解决东北问题了。
要打仗,先走访。
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康熙帝巡查辽东,但这次巡查,却让他大失所望。
本专栏前文《鲜为人知的顺治朝抗俄战争》中我说过,抗俄英雄沙尔虎达死后,由其子巴海接班,镇守宁古塔。
之后二十年不曾打仗,巴海自然就没有功名可以博取。
于是乎,他让士兵们去干了以下这些事儿。
为了给皇帝进贡让人眼前一亮的贡品,他让士兵去深山老林里抓捕奇珍异鸟;
为了改善军队的伙食,让一部分士兵专门去捕鱼;
同时还差遣士兵伐木、盖屋。
士兵既不训练,也得不到应有的军饷,极其劳苦。
康熙帝看了一圈,不高兴那是自然的。
马上要打俄国人了,让这些抓鸟、捕鱼的士兵去前线,那不是羊入虎口吗?
然而由于巴海他爹沙尔虎达在东北的威望实在是太高,康熙并没有立刻处分巴海,而是另行启用了新人——郎谈和彭春。
郎谈的家族长期是皇帝的护卫、近臣,值得信任。并且,他是瓜尔佳氏,故土就在黑龙江流域。
彭春在刚刚结束的平定三藩之乱中表现突出,让他去东北战场在情理之中。
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八月十五日,康熙帝命郎谈和彭春率科尔沁兵百人,协同宁古塔副都统萨布素率兵八十人,化妆成猎户,以捕鹿为名,去黑龙江流域探查。
康熙帝要求他们探明黑龙江至宁古塔的可通行道路,勘察雅克萨城的地势和建筑。
康熙二十一年(1682 年)十二月二十七日,郎谈等回北京复命。此行他们探明墨尔根至雅克萨需十六天路程,雅克萨至瑷珲(又称黑龙江城)需十五天路程,并说明了雅克萨及东北诸部的情况。
加载中…
朗谈、彭春的探访路线
了解完大致情况,康熙帝开始了他的操作。
像「置造船舰,发红衣炮、鸟枪及演习之人」等,这些顺治朝的常规操作我就不细说了,这里重点说说康熙的几个创新之举。
一、在黑龙江设置常驻军
在顺治朝,虽然清军驱逐了俄军,但并未在黑龙江流域设置行政管理机构及常驻军。
这就给了沙俄重返雅克萨的机会。
而这次,康熙帝下定决心,一定要在黑龙江驻军。
康熙二十二年,清廷设黑龙江将军,驻地为瑷珲,首任黑龙江将军为原宁古塔副将萨布素。
这就相当于在关外设了三个省级行政单位:
管辖今天辽宁省中东部的「盛京将军」;
管辖今天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东部的「宁古塔昂邦章京」(顺治朝设立,后称吉林将军);
管辖黑龙江流域中上游地区的「黑龙江将军」。
加载中…
机构设完了,就要驻军,然而驻军最重要的并不是派多少人去驻扎,而是道路、驿站、粮库。
在此之前,清军在关外最北界的行政机构是宁古塔,在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并无行政机构。
此地遍布湿地沼泽,且人丁稀少,没有府、道、县,也就没有后勤保障机构,也就没有粮饷来源。
派一支军队来这里常驻,吃的、穿的、枪械、火药怎么供给?
就算是你豁出血本了,每年派人往这儿送。
那么问题来了,道路怎么走?谁给你指引?驻军与上级怎么联络?发现敌情求援时报告到哪里?
不解决以上问题,驻进再多的军队也无济于事。
为此,康熙帝下三道谕令,开始了东北大开发工程。
首先解决粮源问题。
从科尔沁和吉林的官方粮仓中取粮,让黑龙江当地驻军屯垦生产粮食,再让东北当地部落贡献牛羊。
其次是解决粮食的运输存储问题。
简单点说就是依托水路运输,沿河(松花江流域)建仓存储。
最后是解决信息传输问题。
从吉林乌喇到瑷珲城设立十九个驿站,并确定驿站的编制人员。
粮食和驿站的问题解决了,看似驻军是没问题了。
然而,新的难题出现了!
所谓「驻军」,得有人在那里「驻」。
康熙所面临新的问题是:士兵们并不愿意在那里驻。
清军进驻瑷珲不久就出现了「故毁农器,尽毙耕牛」的现象。
其实呢,这也不能怪这些士兵,想想也明白,现在的黑龙江省北侧都人烟稀少,更何况是交通更不发达、没有手机、wifi 的清朝呢?
康熙帝得知此事后并没有恼火,他见招拆招:
驻守黑龙江的士兵把牛杀了,他就命理藩院派遣官员购买耕牛再送去;
士兵喊苦,他就提高当地驻军的待遇;
士兵怕危险,他就补军马、火器,他命「选上驷院马二千匹发索伦地方(即黑龙江流域)放牧」,也就是把皇家园林里的军马发给东北前线的士兵。
皇家园林里的军马啊,可都是历年蒙古各部进贡的良种马,也算是豁出血本了。
你们杀牛,我送牛;你们喊苦,我发钱;军马、火器,都配最好的。
要什么给什么,什么都好说。
只有一个前提,在那里坚守下去。
二、跑到俄国人眼皮子底下筑城
建驿站、盖兵营、调粮食,都需要时间。
可是俄国人那边不会停下来等着清军把一切收拾妥当,他们依然在不停地占地方、抢东西。
没关系,康熙帝还有坏招。
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令:
「调乌喇、宁古塔兵一千五百人于黑龙江(即瑷珲)、呼玛尔(距雅克萨较近)二处建立木城,与之(俄军)对垒,相机举行。」
这个意思就是:我现在正在进行后方建设,需要时间,不能立刻正式开打。
所以呢,我就先派部分人去你们据点附近修据点,相当于在俄国人家门口建立前哨观察阵地,看住你们,也不真打。你们出去抢,这些人就跟着,你们敢分散抢劫,这些人就揍你。而且先把地方占下来,方便后面谈判的时候争取有利条件(自古以来嘛)。
你们想赶我走?
不好意思,你们得攻坚,这招是刚刚跟你们学的。
你说坏不坏?
别急,还没坏到份上。
接下来的第三点,康熙帝发扬光大了他爹招抚的特长,且更进一步。
他不仅招抚当地少数民族部众,还招抚俄国人。
康熙二十二年六月初,六十七名俄军从雅克萨出发,沿黑龙江南下抢劫,被黑龙江将军萨布素率军拦截,一部分被打死、一部分投降。
对投降的人,康熙帝妥善安置,不愿意留下的就送回国,愿意留下的,准许编入八旗。
这些人大部分待遇与旗人相同,只有一点不同,那就是找对象,他们的老婆范围被康熙帝限定为斩首罪犯的遗孀。
这个政策一出来,可好了,俄国人压根不愿意跟清军拼死作战,甚至有人当起了「俄奸」。
康熙二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黑龙江将军萨布素向朝廷报捷称:
上月十一日我军三百人以费牙喀部民作先导,于恒滚河口包围俄国入侵者,经宜番(即伊凡,投降的俄国人)等赴其塞堡劝降,先取回鸟枪二十支及鄂伦春部留质之子三人,招抚俄军二十一人。
康熙二十三年,萨布素命倍勒尔(投降的俄国人)去雅克萨侦查,路遇俄军,杀其二人,俘一人,并带回了俄军城内的人数、城防架构等情报。
跟我上文提到过的木耳兄一样,伊凡、倍勒尔等俄国人投降清军后,也起到了「极坏」的作用,当然,这个极坏是对俄国人而言的。
除了在东北当地搞小动作,康熙在宏观战局表现出了极高的战略眼光。
在康熙二十三年这个节点,整个西伯利亚约有俄军五千人,其中两千人部署在贝加尔湖以东的尼布楚和雅克萨。
听闻康熙准备以武力驱逐黑龙江流域俄军的消息,叶尼塞斯克再次派出一千名士兵去尼布楚支援。
这样,在尼布楚、雅克萨两地,俄军总数达到了三千人,且两地都在黑龙江上游地区,以舟船为交通手段,五日可达,支援十分方便。
对于清军而言,最好的情况是先解决雅克萨,再逆流而上解决尼布楚。
如果二者互相支援,则比较棘手。
如何能够孤立雅克萨城的俄军,不让尼布楚方面支援,就成了康熙需要解决的当务之急。
自己的兵力不够,还有别人的可以用嘛,康熙将目光转向了喀尔喀蒙古。
当时的喀尔喀蒙古分为左右两翼,通俗点说就是左边和右边。
加载中…
喀尔喀蒙古三大部
左翼是土谢图汗和车臣汗,右翼是扎萨克图汗。
左右两翼均是清朝属国,但非领土,清喀为朝贡关系。
康熙初期,两翼发生矛盾,土谢图汗打了札萨克图汗,抢了人家不少东西。
康熙二十三年,康熙帝派人去调解双方矛盾,其实就是和稀泥。
在康熙帝的斡旋下,喀尔喀蒙古左右翼和解,土谢图汗承诺交出之前抢的东西。
然而,在康熙的默许下,土谢图汗实际只交出了抢夺的一半儿东西。
康熙为什么要偏袒左翼呢?
答案是尼布楚的位置。
前面说过,雅克萨的大后方是尼布楚,尼布楚的大后方是叶尼塞斯克,而土谢图汗的地盘正在叶尼塞斯克至尼布楚交通线的南方。
加载中…
蓝线为俄军的进军、补给方向;红线为清军、喀尔喀蒙古军进军、补给方向
康熙帝在这个时点出面调解,就是为了给土谢图汗点好处,让他出兵北上,牵制贝加尔湖东侧的俄军。
收了好处后,土谢图汗也很卖力,不久之后就派自己的弟弟西第什里(清史中称其为「巴图尔珲台吉」,与噶尔丹的父亲封号相同,但并非一人)率八千骑兵游弋于贝加尔湖南侧。
虽然这支军队在当时没有给雅克萨方向的清军直接支援,但之后却有效迟滞了自沙俄本土赶来的武装代表团(这支俄军有一千九百人,其出发时的目的就是支援雅克萨和以武力为后盾与清廷谈判)东进进度。
光堵人还不够,康熙帝还要让俄军没有资源可用。
康熙帝先是要求车臣汗断绝同尼布楚俄军的一切往来(车臣汗所属的巴虎尔部常与尼布楚贸易)。
在进军前,康熙帝又要求黑龙江各部族打游击战,烧毁俄军在各据点附近种的庄稼。
这叫什么?
这叫三刀齐下,釜底抽薪。
第一刀是让土谢图汗砍向叶尼塞斯克方向的补给;
第二刀让车臣汗断了尼布楚方向的补给;
第三刀让黑龙江部众断了俄军在当地的补给。
这三刀砍下去,你觉得俄国人还有胜算吗?
看完以上内容,你是不是感觉康熙这个人坏出了一定水准呢?
然而我却要告诉你,这会儿的康熙帝还不是完全体,等到后面三征噶尔丹那一节,他才算是坏出了一片新的天地。
好啦,微观操作、宏观战略都说完了,那就开打吧。
康熙二十四年(1685 年)四月二十八日,彭春等率清军三千人向雅克萨城进发,其中包括萨布素的瑷珲驻军一千五百名,索伦、达斡尔部五百名,京城八旗兵五、六百名,藤牌片刀兵四百多名。
这个「藤牌片刀兵」,我之前没说过。这支军队是康熙特意从福建调过来的,士兵多是自台湾郑氏投降而来。康熙之所以把他们调来,是因为他们之前与荷兰人交过手,在水里打西洋火枪兵有着丰富的经验。
至于清军的火器装备数量,史料中没有明确记载,这里我简单估算下。
萨布素的瑷珲驻军有两千人,配火炮四十门。此次去雅克萨有一千五百人,按比例应携火炮三十门,这在当时是相当可怕的火炮、人员比率,即使放在同时期的欧洲也是高水准。
此次出兵的另一支主力是京城八旗兵,这是清帝国最精锐的军队,相当于战略预备队,几乎全员火器重甲。
综上,除了藤牌兵这支特种兵部队及当地部族民兵,其余清军均为火枪、火炮部队。
此时雅克萨城内共有俄军约九百人,炮三门,火绳枪三百余支。
双方军力很明显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五月二十三日,清军分水陆两路布置战场。
加载中…
清军到达后,首先在雅克萨南边的古城岛上筑城,与雅克萨隔河相对,作为火枪兵和步兵的屏障。
战船则布置在城东南方向,炮兵阵地布置在城北。
为了保证没有步兵保护的炮兵安全,清军提前在雅克萨城外围挖掘了三道堑壕,俄国人连出都出不来,更别说偷袭炮兵了。
五月二十五日黎明,清军开始炮击雅克萨,城中一片惊恐,俄国人死伤惨重。
就在清军炮击时,有百余名自尼布楚方向而来的俄军乘木筏从黑龙江顺流而下,企图冲进城内。
萨布素令藤牌兵拦截,这些特种部队脱下藤甲,光着膀子入水,举着藤牌、持片刀泅水而进。
俄国人从未见过如此阵势,大惊失色,随即准备发射火器。
然而因舟筏进水,火器无法发射。
部分还能开火的,打到藤牌上也无法造成杀伤。
藤牌兵靠近俄军后,「以长刃掠牌上,折其胫,俄军纷纷落水,杀伤大半。」
此役藤牌兵无一人折损,侥幸逃生的俄军溃散。
解决完城外的俄军后,彭春又命全体步兵各取草一束,堆城下,向城内喊话,不投降即放火。
雅克萨城内大乱,俄军头目托尔布津出城,于两军阵前向清军将领跪拜请降。
加载中…
描写托儿布津出城跪降的油画
彭春、萨布素等当众宣读了康熙帝宽大处理的方针,将城内俄军进行甄别。凡是东北地区投靠俄军的当地人均被抓回,其他俄军可以自愿选择,愿意留下的可编入清军,不愿意留下的可归国。
根据《八旗通志初集》记载,归国者约六百余人,留中国者四十五人。
随后,清军焚毁雅克萨,返回瑷珲。
加载中…
第一次雅克萨之战清军进军及俄军败退方向
然而,清军的宽大政策并没有得到侵略者的感恩,当年七月,托尔布津再次率领近千人自尼布楚返回雅克萨,重新建立侵略据点。
听闻这个消息后,康熙二十五年(1686 年)二月初十,康熙帝令萨布素率瑷珲驻军攻击雅克萨,同时令藤牌兵四百人、俄军降人等自京城出发,运送新炮、火药、炮子往黑龙江军前。
出发前,康熙对此行的统帅郎谈、班达尔沙等交代:
尔等此行宜慎之,当如前降旨晓谕:「尔罗刹外国人贪利弃命,扰我边疆,今大兵复至,当速降,如不降则尽诛之。」若得雅克萨城,即往尼布楚。事毕,还驻兵于雅克萨过冬,勿毀其城,亦勿损其田禾。
翻译一下:你们这次一定要小心(康熙对作战将领的标准嘱托语,比妈还妈),去了就像之前一样告诉敌人:「你们背信弃义,又来侵略。现在大军已至,快点投降,不投降的话都要被杀。」
如果攻下了雅克萨,就继续进攻尼布楚,把俄国人赶跑后还回到雅克萨过冬。这次就不要烧城、烧庄稼啦。
康熙帝不仅打算解决雅克萨,还计划顺道搞定尼布楚。
能让康熙如此怀柔的人说出「如不降则尽诛之」这种话语,可见俄国人背信弃义的行为真的把他惹火了。
五月二十八日,萨布素、郎谈等两路军队会师于査克丹,逼近雅克萨城。
萨布素先命俄俘带信入城,将康熙的谕旨发给城内俄国人,要求他们投降。
此时雅克萨城内的俄军共有八百二十六人,携火炮十三门和较多军火、粮食。
由于这次准备相对充分,城内连供水、灭火系统都修好了,托儿布津的胆子也就壮了,所以对清军的警告置之不理。
六月初四,萨布素摆开四十门火炮开始炮击,不久之后即将托儿布津炸死,城内俄军伤亡惨重。
按说这会儿攻城就完事儿了,可是清军却迟迟不发起进攻,只是围住了雅克萨。
原因很简单,康熙帝没下令。
而康熙之所以不下令攻城,是因为一个惊天之变,土谢图汗把噶尔丹(准噶尔汗国大汗)的弟弟杀了。
加载中…
红圈为亲清势力,蓝圈为亲准势力
康熙帝敏锐地觉察到,噶尔丹很有可能借口此事,发起对喀尔喀蒙古的进攻。
当时的形势是,喀尔喀蒙古左翼(土谢图汗、车臣汗)亲清,右翼亲准,准噶尔与沙俄关系密切。
一旦清军继续此前的进军策略攻取尼布楚,很可能与沙俄彻底闹翻,将俄国人推进准噶尔的怀抱。
事实上,此时自莫斯科出发的俄国代表团确实向沙皇(此时沙俄的实际掌权者是摄政王索菲亚,即彼得一世的姐姐,即《鹿鼎记》中那位女摄政王)提出了与准噶尔结盟的建议。
所以,康熙帝并没有令前线继续攻击,而是连续发出多封咨文给沙皇,文中历述俄军入侵骚扰、劫掠情形及清廷数次致书劝降之经过,又言:「我军围雅克萨后,放回投降之俄兵,但彼等竟乘我班师之隙,复占雅克萨,将我人员俱行杀害。」
然后强调:「朕决然不容伊等任意遣人侵扰我边民,我驻边兵丁必予拦截擒拿,以正王法。」
为了防止道路遥远、书信丢失,康熙帝还托来华贸易的荷兰人由海路转呈相同文书。
康熙帝的意图很明显: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
当前噶尔丹是首要威胁,沙俄是次要威胁,所以先向沙俄表明自己愿意和谈,稳住俄国人,保住喀尔喀,才是当务之急。
为什么噶尔丹才是首要威胁呢?
因为他的目标是喀尔喀蒙古,喀尔喀与尼布楚哪个距离北京更近,在地图上一目了然。
康熙二十六年(1688 年)正月初九,在得到沙俄方面同意和谈的回信后,康熙帝命令萨布素撤围,并允许城内俄国人返国。
当时的雅克萨城已经被围数月,城内俄军八百余人只剩六十六人。萨布素遵旨停战撤围,不久之后俄军残兵撤回尼布楚。
至此,雅克萨之战结束。
形象点说,此战就好比两个身强力壮的巨人,却只能拿着稻草打击对方。
双方虽然各有近二十万人的野战军团,都倾尽全力向黑龙江地区投入兵力,但受限于当地的气候、人口数量和交通情况,最终只能投入几千人的兵力交战。
虽然雅克萨距清帝国本土较近,但清军的优势不见得比俄军大。
原因无他:清军的目的是保护当地部众。
俄军可以通过劫掠从当地获取补给,清军却只能从内蒙古、吉林调运粮食,这些粮食还要分给当地部众。
此消彼长,双方的后勤补给压力都相当巨大。
然而此战由于康熙帝的精密筹划,清军以极其轻微的代价,打死俄军千余人,招抚百余人,收回了俄军盘踞已久的雅克萨,在黑龙江流域设立了常驻军,事实确立了清帝国对整个黑龙江中下游的统治权,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不过,对康熙帝来说,更大的考验还没到来呢。
参考资料:《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华西里耶夫)、《清代中俄关系档案史料选编》、《平定罗刹方略》、《八旗通志初集》、《清史稿》、《清圣祖实录》、《康熙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