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让你真正不想上班的原因是什么?

每天都不想上班,是因为你内心深处知道:

你无法消除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感。

这种「冲突感」(注意:是冲突感,不是冲突)越强烈,你「不想上班」的念头就越强烈。

不解决「冲突感」,就无法打消「不想上班」的念头。

这个说法有点绕,在正式开始之前,咱们先来回顾一下你的日常。

每周总有那么 6、7 天,你是不想上班的。

加载中…

其实,你并不孤独。

2017 年发布的《职场人厌班情绪调查报告》显示,上班族「丧班」(讨厌上班却不得不上班)现象严重:有 40.6% 的人自称「丧班晚期」,32.3% 的人自称「中度丧班」,只有 27.1% 的人自称「没有/轻度丧班」。

But,(注意:这里要转折啦)

这个世界上也总有一些变态,是非常非常想上班的,甚至把加班的 996 看作是福报。

嗯,对了,他当年还经常 007。

其实呢,马老师们并没有说谎,他们真的是把工作当做福报,而你「不想上班」也是真实的念头。

那么,为什么你和马老师对上班的认知差别这么大呢?

我知道你要说:他有钱,我没有!

对不起,马老师心甘情愿 007 的时候,应该并不比你有钱;贾跃亭现在潦倒了,也还在努力上班,为了保住造车的工作,花费了多少心血呀!

其实呀,原因就是:

Jack Ma、Jia 们自我与外界是一致的,而你的自我与外界充斥着「冲突感」。

1、什么是「不想上班」?

「不想上班」,业界是有专有名词的,也就是「职业倦怠」,知网的论文也有 1 万+篇。

1974 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弗罗伊登贝格尔(Herbert J. Freudenberger)首次提出「职业倦怠」 (job burn-out)的概念, 用来指人面对过度工作时产生的身体情绪的极度疲劳。

就在 2019 年,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已经将职业倦怠/过劳(job burn-out)列入了国际疾病分类(ICD-11)名单中,并将其描述为了:未能被成功处理的、来自工作场所的长期压力。

明白了吗?

这是一种病。

根据心理学家的测量研究,将职业倦怠的症状定义为三个方面:

①情感枯竭:对工作失去兴趣与热情,觉得极度疲倦

②去人格化:与工作对象刻意保持距离,并采取忽视冷漠的态度,低同理心

③个人成就感降低:对于工作的成就体验降低,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

「不想上班」的病,跟普通的病一样,也有着典型的症状。

我知道,心理学家定义的 3 个症状,你可能没有看明白。

没关系,我给你翻译一下:

①情感枯竭:你老了,脸也黄了,胸也下垂了,老子提不起兴趣

②去人格化:你离老子远点,今天的作业不想交,这个月的都不想交

③个人成就感降低:今天效果不好,我不行了

这下你肯定明白了吧?

职业倦怠就是:老子没兴趣,老子不想干,老子不行了。

你琢磨琢磨,你天天嚷着不想上班,是不是这么个情况?

2、为什么会产生职业倦怠?

实话说,职业倦怠的情况,我也没少遇到。

刚开始换工作的时候,就像换对象一样兴奋,每天都跟打了鸡血似的,在职海里高歌猛进。但很快,每一份工作我都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不想上班」的倦怠症状。

不过,由于工作的关系,我需要协调和解决同事的职业倦怠问题,完全无法逃避。在我仔细观察、研究并思考,发现产生职业倦怠,冒出「不想上班」念头的原因,可以归纳成一条,也就是文首我们说过的:你无法消除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感。

简单来说,这种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感,可以分为 3 种:

①自我与环境的「冲突感」

Maslach(1978)曾指出, 要找到倦怠爆发的原因, 最好分析那些不健康的人当时的工作环境。也就是说, 工作环境这一特性是个体是否会发展为工作倦怠的一个最初的决定性因素。

当我们开始一份新工作的时候,你一定在脑海中勾画过你的工作环境。你想着,你会像高级白领一样有着自己的办公室,你会有牛逼并和蔼的领导,你会有和谐的同事关系。

实际上,也许你想象中的美好环境全都没有,或者部分没有。新鲜劲过了,你心中的工作环境,与实际的工作环境就会产生不一致,你的「冲突感」就来了。

然后,你用倦怠来逃避这种「冲突感」。

②自我付出与实际获得的「冲突感」

在 Cherniss 看来, 倦怠是由于工作者觉得他们的付出与获得失衡所致。

职场上,你的自我付出与实际获得的平衡至关重要。

当然了,这里的「自我付出」与「实际获得」,都是你自己感知的。也就是说:付出多少,获得多少,你心中都有一杆秤,秤是平衡的,你干得就起劲。如果秤不平了,你就会产生「冲突感」,进而产生倦怠。

加载中…

这方面,有一些比较新的研究。

2017 年,赵金金等对同事晋升对知识型员工职业倦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型员工与晋升同事的表层相似性、权利差距对其职业倦怠产生正向影响。

加载中…
加载中…

我给你翻译成人话:

你跟你同事基本条件差不多,资历相似,努力程度相近的情况下,如果你同事晋升了而你没有,你很有可能会产生职业倦怠,就是「老子不想上班了」!

你同事晋升的越快,也就是跟你们的权利差距越大,你「老子不想上班了」的可能性越大。

归根到底还是:你内心的「自我付出」与「实际获得」产生了强烈的「冲突感」。

③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感」

我曾是你的齐天大圣,身披铠甲,脚踏七彩祥云,后来只能静静地躺在客户的通讯录里。

在职场混几年,很多人内心都是这样的吧。

本来想着到社会上实现儿时的梦想,然而,连入职之初的梦想都找不到痕迹了吧。

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感」,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第三个原因。

根据存在主义的观点, 工作倦怠的根源在于人们相信他们的生活是有意义的, 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有意义的重要的, 甚至具有「 英雄般的意义」。

当人们感到了某种失败时——现实与期望产生了不一致时(工作是毫无意义的)———他们开始感到无助和无望, 即当个体投身工作后的现实与预先的期望产生不一致, 自己的存在并没有预期的那么重要, 倦怠就会发生。

扎心吗?

你职业倦怠,是因为你看透了世间的真相:

你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你也不是不可或缺,更谈不上你是齐天大圣般的英雄。

工作意义感的缺失,让你产生了强烈的现实与理想的冲突感。

但是,每天推着巨石上山,巨石滚下,第二天继续推巨石上山的西西弗斯,他的人生真的没有意义吗?

加载中…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西西弗斯。

(能够看到这里的小伙伴,都是热爱生活、勤于思考的好孩子,邀请你动动小手,花 1 秒钟点个赞,老西,噢,不,老申谢过了)

3、秀儿,扶为师起来,我要去上班!!

咳咳,且慢,秀儿,先让为师开几幅药方,治治职业倦怠的病症。

咱们唠了这么多,还是要落脚到如何克服职业倦怠上来的。

有 5 个方法可以逐步帮你消解职业倦怠,我们一个个来讲:

①做好你的期望值管理

期望值,是联系自我与外界的一个桥梁。

这里借用肥肥猫的一段表述,让你更好地感受一下「期望值」的魅力。

影视剧中往往有这样的观感:一个地痞或者土匪,平日无恶不作。到了最后一集,哎,这货突然抗日了,例如《大宅门》里的三爷。这时候观众对其好感度会突然爆棚,甚至超过许多没有爆点的正面角色,前几十集的劣迹简直一笔勾销。这就是期望值在前期被编剧压低之后的福利。

再看一个公式:

加载中…

我再给你翻译一下:

在 Reality 一定的情况下(事实也如此),Happiness(幸福感)与 expectations(期望值)成反向相关性。

你对自我和外界的期望值越低,工作带给你的幸福感就越高。俗话说,傻人有傻福,还是有道理的。

在一项以 200 名英国年轻运动员为样本的研究中(Jowett, Hill, Hall, & Curran, 2015)发现,当孩子们陷入一种「完美主义忧虑」(perfectionistic concerns)的状态中时,更容易产生倦怠。

我不是让你做阿 Q,精神麻醉,只是外界能够给予你的,事实上本来就不多。你只是需要认清现实,把对外界不合理的期望值降下来而已。

期望值降低,自我与外界的冲突感就会减轻,职业倦怠就可以得到缓解。

②经营好你的亲密关系

你可能听说过社会支持系统(social support)——我们信任和关爱的人,可以从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度过职业倦怠。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系统」,也称为「社会关系网」,是 20 世纪 70 年代提出来的心理学词汇,即个人在自己的社会关系网络中所能获得的、来自他人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和支援。

加载中…

从社会支持系统来说,你需要经营好的人际关系是全方面的,亲密关系、同事关系,社会关系等,这些都对缓解职业倦怠有作用。

但是,最有效的还是亲密关系。

③发展 1 个与工作无关的兴趣

你可能有这种感觉,本来对工作很麻木了,突然让你换个频道,去打打球、下个棋、摄个影、徒个步、攀个岩,OK,马上满血复活。

当然了,如果一直让你忙于上边的这些兴趣,让它成为像工作一样的常态,那要不了多久,你还是要倦怠。

我们的大脑是需要不断尝试新鲜,不断更换跑道的。

大脑分为左半球和右半球,按大体功能分为前额叶,后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分别掌管人的精神功能,思维功能,体觉功能,听觉功能,视觉功能。

发展一个与工作无关的兴趣,可以让大脑在不同的跑道之间切换,缓解大脑对工作的疲惫感。

④训练你的幸福感

幸福≠幸福感

幸福是客观事实,幸福感是主观感受。

你可以说某某人很幸福,但是你无法说某某人很有幸福感。

根据 Know Yourself(知我)心理一次有关幸福的问卷调查显示,选择「非常幸福」和「幸福」的人数占到总体的 4.00% 和 33.93%。也就是说,仅有 38% 的人能够肯定地说,自己是幸福的。

幸福是一个虚无缥缈的东西,而幸福感是可以主动获得的,也可以通过自我训练实现强化。

罗振宇曾经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小村庄,有 1 个乡村医生,然后他有 1 个助理。这个助理天天感觉不幸福,对工作也提不起劲头。有一天,助理值夜班,有 1 个村民得了急病,助理一个人既紧张又兴奋,忙了个通宵,治好了病人,助理感到非常幸福。

幸福感,来自你觉得你被需要。

这个「被需要」的感觉,就是幸福感的来源。

你可以静静思考你在职场、在家庭、在社会的被需要,然后反复品味这种感觉。

嗯,没错,幸福感的甜味是不是油然而生了呢?

我们每个人,职场也好,家庭也罢,或者往大了说在社会,都是被需要的。

你不需要成为踏着七彩祥云的英雄,你一样可以成为充满幸福感的自己。

⑤完善你的价值观体系

我知道,你可能会说:你又给我整虚的。

其实,我真心觉得这一条很重要。

做好期望值管理、经营好亲密关系、发展与工作无关的兴趣、训练你的幸福感,这些都是术。

完善价值观体系,是道。

价值观,是你看待外界的底层逻辑,一切的认知都以它为基础。

说回前边提到的西西弗斯。

世人都认为他很苦逼,干着毫无意义的事情。可是呀,也许他心里想着:你看我健硕的胸大肌和大腿胯,你再看我推巨石潇洒而美丽的动作,俺老西就是****健身房终生免费 VIP 呀!

把巨石推到山顶,这只是世人价值观强加给他的目标和意义。

再举个例子吧。

2015 年,巴里·施瓦茨(Schwartz)通过采访,发现了三个工作满意度极高的职业,结果或许会让你大吃一惊:这三个职业分别是医院管理员、地毯制作者和发型师。

这些职业看似相差甚远,但都存在一个共性:以此为职业的人们认为自己做的工作很有意义,他们在帮助别人,或者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

毫无疑问,这是他们价值观体系下的认知,这也导致了他们极高的工作满意度。

本篇作者:申壹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让你真正不想上班的原因是什么?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