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方法区分,预测分为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性预测是一种方向性的预测,相对来说比较粗糙;而定量预测则是通过量化的方式进行预测。 [2]
举个例子,「房价未来会涨」,这就是一个定性预测,我们可以预估房价未来的变化方向是增长,但是这种预测比较粗糙;如果我们能够做一个定量分析,比如「未来 10 年,房价将会以每年 1% 的涨幅持续上涨」,那么这个预测就非常具有指导意义,也拥有更大的操作性。
整体而言,在缺乏足够的数据,或者对事物没有充分了解的情况下,我们只能通过定性预测的方式来判断事物可能的变化趋势。而当我们能够用数据对事物进行分析时,就可以做出定量预测。
显然,定量预测能够带来的指导价值远超定性预测。科学家必须量化卫星的飞行轨迹,才可能将卫星发射到相应的运行轨道上;土木工程师必须精确计算出楼体材料的承压能力,才可能建出各种各样的高楼大厦;可口可乐公司必须计算出可乐的「黄金配方」,才可能让全世界的可口可乐饮品具有同样的味道。
试想一下,如果我是一名土木专家,我在向你推销我的承压材料,但是我只是跟你说:「这种材料有很强的承压能力」,你敢放心使用吗?你无法得知「很强的承压能力」是多强。如果我告诉你:「这种材料可以承受 700 兆帕的压力」,那么你就可以更清楚地知道这种材料适不适合自己的工程。
定量预测能够提供的信息更多,更具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但定量预测的难度更大,成本也更高。尤其在一些复杂系统中,存在大量的影响因素,只能使用较为粗糙的方式,即定性预测,来推测事物的发展。
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都是非常重要的预测方式。 定性预测解决的问题是判断事物的趋势或属性是什么,而定量预测则是确定事物趋势或属性的程度和具体数值。 当我们不了解一个新事物时,我们需要先做定性预测,然后才可能进一步做定量预测。而且随着我们对事物了解的逐渐深入,我们用定量的方式也能进行更精准的预测。
药物发明的过程就是一个从定性再到定量的过程。比如青蒿素的发现和提炼。科学家通过对治疗疟疾的药方的总结,先定性预测其中可能含有治疗疟疾有效成分的药物,然后再通过科学实验确定有效的药物。当他们确定有效药物为青蒿之后,还要再评估其中的有效成分为哪些。
通过实验证明,青蒿素具有治疗疟疾的效果。接下来则是分析这种药物的化学结构、作用机制,了解这一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了解青蒿素的各种性质之后,才能够定量预测它的一些其他特性,确定治疗时的使用量等。
定性预测:这些药方中可能有治疗疟疾的成分
定性预测:青蒿中很可能有治疗疟疾的成分
定性预测:青蒿中有治疗疟疾的成分青蒿素
定量预测:治疗疟疾所需青蒿素的最低含量为 ××mg,分 ×× 天服用
大多数时候,我们可以结合两种预测方法来评估事物的变化。
定性预测是弄清楚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对未知的事物定性,需要借用已知的事物和过往的经验,通过对已知信息的总结,进而判断事物的类别和特点。
定性之后,我们可以进一步对事物进行定量分析和预测。定量预测是为了确定事物「具体是怎样的(问题多严重)」。在定量预测上,我们可以采用前面所提到的 5W2H 方法。
通过定性确定了事物(问题)是什么(what),接下来就要思考它的具体情况,它出现的具体原因是什么?它属于谁?它在哪儿?它是什么时候出现的?怎么应对它?用多少资源应对它?
举个例子,人们普遍认为智商高的人更可能在事业上取得成功。这就是一个定性的预测和判断。接下来,我们就可以采取定量的方式来评估这一观点是否正确。我们可以通过对比实验和数据分析,估计智商对事业成就水平的影响有多大;寻找这一观点的因果关系;探究智商高的人在哪些领域更可能成功;怎样让智商高的人发挥他们的价值;甚至思考如何提高一个人的智商。
其实, 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将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过程。 通过实验和分析,科学不断地将我们觉得「好像是如此」「大概是这样」的事物量化出来,让我们更精准地认识它们。
总之,预测是根据过往经验和知识理论,对未来做的推测。随着我们对事物的把握逐渐深刻,事物的面貌也会从模糊慢慢变得清晰,我们也更可能预知它未来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