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在工作中,你明明设定好了 30 分钟的番茄钟,可是还没静下心来做 5 分钟的事,你就开始心不在焉了;
到了周末,本来打算在一个安静的下午,潜心读一会儿书,但刚翻了没几页,就被手机上的信息吸引,然后就刷起了短视频,看起了综艺。
等你真正想刷剧的时候,你又开着倍速,时不时的快进跳过,囫囵吞枣一样看完了几十集……
这个时代,在我们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最最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保持专注力」。
而专注力,也成为了我们身上极为稀缺且重要的一种能力。
一、为什么「专注力」在这个时代,如此稀缺,又如此重要?
1、分神,是人类大脑的通病
我们的大脑在人类进化演变过程中,拥有了两种特性,这是人人生来都有的,谁都无法改变:
第一,大脑喜欢偷懒;
第二,大脑充满好奇。
为什么大脑喜欢偷懒?因为大脑用于深度工作和学习的时候,消耗能量是极高的,所以,我们的大脑设置了分神机制,一旦长时间专注,那么,就会开启分神保护机制,尽可能减少我们大脑对能量的消耗,以保证大脑的正常运转。
为什么大脑充满好奇?同样也是受环境因素影响,相较于现在,远古时期的人类,需要时刻保持高度警觉,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他们必须不断接受各种信息,并且及时处理,不同信息的优先级,导致有时候,你必须放下手里的事,去处理新的事情。
大脑的这两点特性,偷懒和好奇,其实是我们人类进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就直接导致我们的大脑,它就是天然容易分心和走神的。
所以,首先要学会接纳这一点,接纳你的分心,接纳你总是没办法专注,这不是你的错,而是全人类的通病。
2、为什么在这个时代,专注力更加稀缺?
因为,对比以前,我们想要保持专注这件事,变得更加困难!
我们很幸运地出生在一个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但很多科技一旦掺杂了商业因素,他们就会想方设法地让我们在他们身上花时间。我们看现在所有的 App,都要追求用户停留时长,但是我们在 app 上停留的时间越多,自然,你专注在学习和工作的时间,就会被严重压缩。
而且,我们变得越来越着急了。
以前愿意慢慢读一本书,现在只喜欢半小时听一本书,以前还能花时间享受一部电影,现在几分钟的短视频,就能了解一部电影了,以前你可以心无旁骛地学习、工作,但是现在随便一条微信,一条微博八卦,一条抖音视频,就会把我们的专注力,切得粉碎。
而且,很让人不爽的是,这种状态可能会循环往复的在一天的学习和工作中出现。
我们发现,晚上躺在床上回忆一天的学习或者工作时间,看起来好像学了一整天,有 8、9 个小时,但其实真正完全投入其中的学习时间,恐怕一半都不到。
这就是因为,科技革命带来了太多会扰乱我们专注力的东西,导致我们对自己的时间太容易失控了。
3、为什么说,专注力在这个时代,更加重要?
我们从小就会被教育说,时间就是金钱,要珍惜时间。
记得我小学的时候对一个故事印象深刻,相信不少 80 后们应该也听过。
当年,比尔·盖茨还是当仁不让的世界首富,他每分钟创造的价值是非常可观的,如果地上有 1000 块钱(中国流传的版本),他是不会弯腰去捡的,因为在他弯腰的这一秒,他创造的价值已经超过 1000 块了。
捡地上的钱,对普通人来说是赚了,对首富来说却是个亏本生意。
当然,这个故事应该是网友们杜撰的,但是,这个故事里却隐藏这一个很发人深思的现实:
比尔盖茨的时间要比普通人的时间值钱很多。
这就是时间价值,不是金融里的讲贴现的时间价值,而是你的时间到底值多少钱。
我们不去比比尔盖茨,比一下我们自己,我们还是回到刚才的场景,你觉得是你安心学习 30 分钟时间值钱,还是用 30 分钟纠结值钱。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发现一个真相,同样是我自己的时间,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大的价值差异?
进而得出结论,值钱的不是我们的时间,时间是不以我们意志为转移的,真正让我们时间出现价值差异的,是我们把时间投入到哪里。
一个人在每天清醒时间大概是 16 个小时,时间的大致分配情况,可以参考我们这张表哈,生产类活动,也就是工作和学习,大概在 24%-60% 之间,维持类活动,也就是吃饭、交通、家务、化妆等等,则需要 20%-42% 之间,休闲娱乐类活动,大概在 20%-43% 之间。
当然,这个数字,是来自于美国的一个数据,由于年龄、性别、贫富的差别,这个比例差异会比较大,但是,基本上,可以呈现我们日常的时间分配情况。
加载中…
时间分配表
所以,我们发现,其实时间本身是不值钱的,值钱的是我们用时间来做什么。
说白了,就是你的注意力在哪里,当你的注意力用来产生创造力的时候,你的时间才是值钱的。反之,你把时间放在一些无聊、焦虑、以及无尽的拖延之中,你的时间就是一文不值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提高专注力的原因。
二、什么是专注力?
我觉得专注力的定义,包含两个层面:
第一层定义:专注力,就是竭尽全力地榨干自己当下时间的价值。
这里,我要插入一个我非常喜欢的故事,而且是我经常会分享的一个故事,也是这个故事,让我对专注力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家应该都知道,日本的经营之圣稻盛和夫,他在那本《活法》的书里,曾经讲过自己的一个故事,就是他是怎么赚到工作中的第一桶金的。这个故事有点长,但是我觉得对我启发很大。大家认真听:
当年,稻盛和夫刚毕业的时候,找不着工作,后来亲戚托关系才进了一家陶瓷厂。进去之后,他发现这公司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每天就是做枯燥的研发,工资也经常拖欠,看不到未来,而且和他同批进入的年轻人一个个都走了,他也准备走,就去报名日本的自卫队,准备参军。结果呢,报名考试之后,顺利通过了,小伙子不错,把你户口本拿来走个流程就能加入「皇军」了。
于是,稻盛和夫就写信,那会儿也没有手机电话,写信给自己家人,让他们把户口本寄过来,我赶紧报名参军去。结果左等右等,等到花都谢了,家人还没有回信,直到截止时间到了,依然没收到户口本,于是这个参军的机会就丧失掉了。
他很失望,终于碰到他那个亲戚,就抱怨说,你们怎么不回信,本来我现在都可以做皇军了。亲戚听了之后特别生气,把他臭骂一顿!说,家里人好不容易供你念书上学还托人找了一份工作,你怎么能说辞职就辞职呢?!良心大大的坏了!
稻盛和夫听完之后,特别羞愧。
然后回到公司宿舍就开始想,是啊,怎么能就因为一点挫折就放弃了呢?
所以,他下定决心,既然要工作,就是拼尽全力工作。
然后他就把住公司、睡公司,每天除了研发就是学习,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之中。
大家注意,这么长的故事,终于要结束了。
他当时一直在努力攻克一个研发问题,做了很多实验都没办法搞定。但是,他就是全情投入,一直想一直想,直到有一天,偶然间,他一脚踢翻了一桶松香,就黏在脚上了。
这个时候他灵感来了,这不就是很好地粘合剂吗?然后经过测试之后真的可以,就这样,他攻克了一个行业内的超级难题,让产品成本大幅下降,濒临倒闭的公司立刻起死回生。这就是他第一桶金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些什么?
灵感很重要?没错。但是,灵感是怎么来的,就是全情投入,保持高度专注获得的。
第二层定义:持续笃定地打穿某一件事。
第一层定义,讲的更多的是我们在短时间内,如何保持专注。而第二层定义,是从更长时间维度来看,你要专注和聚焦于某一个赛道,不要随便切换和放弃。
我用自己的故事来举例。
当时我最开始写公众号的时候,其实也曾经半途而废过,写了两个月,涨了 2 万粉丝,但是,觉得太累了,看不到头,再加上当时我工作调动,老二出生,就停更了半年。但是,我想来想去,觉得不能放弃,因为我还没有 All in 去全情投入,而且通过写作给读者创造价值,是我非常热爱的一件事,如果现在放弃,以后一定会后悔的。然后在 2017 年 3 月开始,我决定,日更,必须每天写文章,你有兴趣可以翻一下我以前的文章,就是从 2017 年 3 月,我开始每天一篇文章地写的,距离现在写了快五年了。
而且,当时为了让我专注写文章,我爱人带着孩子,回银川老家待了小半年,真的是破釜沉舟地做这件事,而我写了不到半年,粉丝就涨到了 10 万,我的副业收入,也直接翻了 10 倍,然后把老婆孩子开心地接回了家。如果我当时没有那种极致的付出,不榨干所有当下时间的价值,可能你也就不会听到我这门课程了,我的人生也会完全是另外一个我不喜欢的样子。
这就是通过笃定持续地打穿一件事,可以给人生带来的变化。
三、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保持专注?
我们可以先问问自己,你总是无法专心的做一件事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原因:
因为这件事没有让你足够爽。
我记得应该是几年前了,短视频还没现在这么火。当时,我爱人 K 嫂就老喜欢短视频,我还鄙视过她,有什么好刷的嘛?
她拉我过去,「那你和我一起刷刷看。」
我当时抱着一种实验研究的态度和她一起看,结果一看就停不下来了。看了一个多小时,感觉时间过得超级快。
这种时间匆匆过而毫无感知的状态,就是专注。
没错,我们刷短视频的时候,就是你专注力爆棚的时候。
包括男生玩游戏的时候,比如女生刷淘宝买衣服的时候,是不是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感觉,刷屏刷的极其爽,根本停不下来。
这就是专注力。
我再重复一下我们无法专注的原因:
就是因为那件事没有让你足够爽,于是你根本静不下心来,坐不入定。
这就是缺乏专注力的根本原因。
那到底应该如何让自己保持专注。
四、事半功倍,3 招提升专注力
1、解决内心焦虑
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幸福?
关于人生的幸福感是我一直以来都特别认真在思考的一个问题。
你一定很纳闷,讲专注力怎么还能讲出幸福感了?
这个幸福感理论,是我有一次和我爱人 K 嫂聊天的时候,聊出来的。我来讲一下这个过程:
有一段时间,K 嫂入了两个坑,一个是健身,一个是英语。
也就是说,她的一天,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健身、英语、看孩子。
其实,这三件事情从她内心来看,都是很喜欢,而且也认为很重要的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本身对于她来说应该是很享受的。
但是,她却遇到了一个极大的困惑,就是无论做哪件事都非常的不爽。
看孩子的时候,会抱怨孩子占用了自己太多健身的时间;
健身的时候,一直在担心孩子在阿姨那里玩得开心不开心;
学英语的时候,又在内疚本来可以陪孩子玩的,现在却把时间拿出来去学习。
……
如果把这三件事分别标成 A\B\C,她每天的状态就是:
做 A 的时候担心 B,做 B 的时候在考虑 C,做 C 的时候又在焦虑 A,结果,ABC 虽然都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却一点都不爽。
人的幸福感是什么?
我理解,就是每一份体验的幸福感的总和,就是 A+B+C 的幸福感总和。
结果,我爱人的 ABC,被互相打扰,互相影响,总是无法专注地去执行其中一项工作,导致所有工作加总的和,幸福感直线下降,于是就特别焦虑。
我在帮她分析到这一点的时候,她一下子豁然开朗,原来如此!
这就是我们无法保持专注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因为你总是在不同的任务之间进行纠结,每个任务看起来都很重要,都能让自己感到幸福,却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想着另一件事情,所谓「身在曹营心在汉」。
我们要做的是什么?
就是让自己专注于当下。
要努力让当下的时间发挥最大的价值,而不是做无谓的纠结。
因为,纠结没有任何意义。
而回到我们为什么无法专注的原因上,就是因为不够爽。
所以,我们针对第一点选择焦虑问题上,就是要告诉自己,把每一部分都看成是一个让你很爽的任务和时间块,榨干他,才能提升你整体的幸福体验。
2、打铁还需自身硬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心流模型,是米哈里教授很经典的一本书《心流》当中写的:
加载中…
心流模型
图中横轴代表你的技能水平,也就是你的能力,纵轴代表你面对任务的难度,是不是具有挑战性。
中间的灰色通道,则代表,你达到了「心流」的体验。所谓心流,就是我们所说的极其专注的状态。
而通道上半部分,也就是左半边,代表焦虑,也就是你面临的任务远远超过你的能力,或者说,你的欲望远大于目前的能力,导致的结果就是焦虑。
反之,则是厌倦。比如你说的收费站大妈,他就没有心流体验,因为工作太简单,对工作的态度也仅仅是懈怠而已。
我们在学习中丢掉专注的一个很常见的原因,就是学习是困难的,而我们的能力水平又无法达到,于是,就会产生焦虑,接着要么纠结,要么停滞,要么抱怨,要么逃避。
这就是因为我们在心流模型中,站在了最上方的区域,我们的目标太高了,太具有挑战了,而自己的水平根本达不到,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就要用到目标管理中的:任务分解。
你所需要的是真正能让困难的事变得简单、变得更加有趣的方法和技巧。
这是人类的天性:一旦你曾经觉得很困难的事情、那些高附加值的任务开始变得和低附加值任务一样简单和有趣,你就会做更多这类事。这些事情做得越多,你就能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且获得更多的回报。
把你的大块工作和学习任务,进行细小的分解,然后一小块一小块的做,降低你做事情的难度,然后一点点积累,就能逐步完成你的目标。
3、建立反馈机制
我经常会痛骂自己,骂什么呢?
为什么明明知道我做这件事情是错误的选择,却依然会去做。
比如,明明知道明天还要早起上班,却一直刷手机,明明知道明天就要交报告再不写就要熬夜了,却依然还是躺在沙发上不动弹,类似的事情很多。
我在看《专注力》,就是沃尔夫的那本书的时候,他有一段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解释:
为什么「错误」的选项在当下显得非常有吸引力?
因为,「正确」选项的吸引力(或者忽视正确选项的惩罚)在当下显得很弱,它的吸引力要长期才能体现出来。他通常在长期才能给我们带来回报。
「错误」选项的回报则是立竿见影的。
因此,「错误」选项的吸引力会比较强。
说的太好了!
类比一下,比如我们的学习,明明知道学习会让自己获得提升,可就是没办法一直平心静气的入定端坐好好学习。
而这个吸引力,就是我们所说的爽不爽。
其实前面提到刷短视频也是很好的例子。
看短视频,每几十秒就能给你一次爽,然后你就不定的接受这种反馈刺激,越看越爽,越是停不下来。
但等真的刷了一天睡觉的时候,就会有一种极其空虚的感觉,因为虽然刷这个让你在短时间内接受了大量的信息刺激,让你产生了很多的多巴胺,但是这种爽是很容易快速消失的。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把我们的学习,设置成和游戏一样的,短时间反馈规则。
什么叫短时间反馈规则,就是能让我们尽快地获得成长反馈,获得爽感,然后让我们继续开心的爽下去。
我的做法是什么呢?给自己设置里程碑奖励。
比如达到某个目标,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品,通过这种奖品来使得自己更乐意继续学习下去。
同时还包括,尽量要在自己的学习中,留下点什么。就是你看书的时候,要写笔记,划重点,把那些教材、图书留下你的痕迹,一方面可以帮助你保持专注,另一方面就是可以让你有一种成就感。
一天学完,回看自己在教材上写的厚厚的笔记,这本身也是一种非常正向的反馈,也会给你带来享受和多巴胺。
关于保持专注的 Tips
第一,要尽可能的找出最核心的目标,减少我们选择的焦虑。
因为一旦给自己制定太多的目标,很容易进入一种「抓狂」的状态。
我们都知道,上网要装带宽,我们的大脑同样是有带宽限制的,当太多的事务超过了我们带宽能力之后,就会面临崩溃,注意力涣散。你又会开始不停的纠结到底时间应该分配给英语,还是编程,是读书写作,还是先完成作业或者工作,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出核心的目标,减少这种选择的纠结。
尽量少给自己出选择题,选择题太多,纠结自然就会增多。
第二,觉知当下。
这一条,是我最近一直在做的一个专注力练习。推荐大家一本书《正念的奇迹》。建议大家也可以尝试一下。
简单来说,就是:感知你当下的状态,你的呼吸,你的思考,你的行为。
孔子说,食不知味,就是所有人对于他吃的东西,都没有觉察,没有真正感受食物的味道。我就回忆自己以前的状态,我吃东西的时候有没有认真感知食物的味道,在走路的时候有没有觉察自己的步伐,在拖地的时候是不是感知当下拖地的状态。通通没有,我们多半都是急匆匆的做一件事,然后着急地盼着赶紧做完,然后接着在做下一件,结果做下一件事情的时候,又开始考虑另外的事情,总之,就是无法觉知当下。结果导致我们的生活始终处于一种不自知的混乱状态。
这一点我不再展开说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一下正念相关的书,包括心流那本书,讲得非常好。
第三,使用一些工具,帮助建立专注力习惯。
前面提到的内容,我更多的是从道的角度来解释,来引导大家认识到专注力这件事本身的逻辑,在术的方面,也可以有一些好的工具。
比如,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通常都是 25 分钟作为你保持专注的时间期限,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反而被 25 分钟切割了。就是,每个人的专注力期限都是有区别的,有些人天生就能更好的保持专注,他们可能 40 分钟、50 分钟才是自己最合适的专注力期限,而 25 分钟番茄反而成为了你的干扰项,所以,我们在利用这种工具之前,先要找到自己的注意力期限是多少,然后再设置适合自己的番茄时长。
软件的话,我这里推荐大家可以尝试两个,一个是滴答清单,一个是 Forest。都是非常棒的 App。可以帮助我们做好番茄钟的记录,大家也可以一起专注学习工作,线上种树,既有趣,同时有非常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