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如何评价撒切尔夫人的一生?

1974 年 5 月 25 日,卸任英国首相才两个月的希斯,在中南海见到了国家领导人。

聊到香港问题时,在场的领导人之间有这样一段对话:

「还有多少时间?」

「是 1898 年租给他们的,租期 99 年,到 1997 年期满,距现在还有 23 年。」

最后,国家领导人告诉希斯,「到时候怎么办,我们再商量吧。」又指着坐在不远处的其他人说道,「是他们的事情了。」

其实,早在 1949 年 10 月深圳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已经逼近粤港边界,原本可以顺势收复香港,却为何没有发起进攻?

这背后,是一盘更大的棋。

而这盘棋,也下得极为艰难、漫长。中英双方的每一次交锋,都险象环生。

一、试探

1978 年 11 月,英国人终于按捺不住,开始试探中国对香港问题的态度。

在一次宴会上,香港总督麦理浩问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社长:「1997 年快到了,《新界租约》怎么办?希望你们中方有个正面的表态,使投资者可以放心。」

这个看似不经意的问题里,暗藏玄机。

英国对香港的统治,主要源于与清政府签订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1842 年《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 年《北京条约》,清政府割让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地区给英国。
1898 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俗称《新界租约》),清政府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地区,及 200 多个大小岛屿等处,租给了英国,租期 99 年。

比起著名的《南京条约》《北京条约》,《新界条约》显得好像不太起眼。但这恰恰是掣肘我们的症结——当时英国统治的香港地区中,新界面积超过了九成。

可以说,如果没有新界,英国对香港的统治将寸步难行。

1949 年 10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挥师南下,英国如临大敌,紧急在香港派兵,增加军费预算,并采一些列措施封锁边界、限制移民、镇压工人运动。

但解放军却止步于此,只派了一支部队维持治安,并监视英军动向。一段时间后,英国确信中国不会进攻香港,才松了一口气。

国家领导人们,其实早就决定「暂时不动香港」。

但这并不等于弃香港于不顾,更不是西方舆论所称的「中国还没有实力接管香港」。在这背后,运行着一套完整的谋略。

一、新中国成立后,宣布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这自然也包括清政府割让香港的条约。也就是说,香港主权属于中国,这是不容置疑的。

二、建国伊始,亟待处理的事情太多,轻重缓急有序。把军队开过去当然容易,但这并不利于香港的稳定;而要实现香港的和平过渡,时机尚不成熟,需要更长远的打算。

三、香港政治、经济、军事等地位特殊,充分利用其开展海外关系和贸易,更有利于新中国(包括香港在内)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法中,香港虽然被英国殖民统治,但并不属于英国的殖民地。

一开始,1960 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关于准许殖民地国家及民族独立之宣言》时,在其殖民地名单中,香港、澳门赫然在列。

1971 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不久,要求联合国将香港、澳门从殖民地名单中删除。1972 年 11 月,联合国大会以高票通过决议案,宣布香港、澳门不属于殖民地。

这一招,是为了防止今后香港、澳门独立,也可以限制联合国对香港问题的干涉。没想到,十多年后发生的一件事,真的让中国的这个决定发挥了用处,此为后话。

这一系列的决策,后来被概括为「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针。

起初,英国对「维持香港现状」十分欢迎。在中英两国的共同维护下,香港经济开始腾飞,一跃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但到了 1978 年,离原本看似遥遥无期的新界租期,只剩下 19 年时,英国人开始着急了。

首先,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经济迅速发展,政治作用也日趋显著,英国当然不愿意放手。

其次,英国深知对香港的统治站不住脚,而中国一直没有对香港的前途问题,提出非常明确的处理方式,这让他们不知所措。

另外,尽管 19 年并不短,但涉及到大量经济和政治上的问题,很多都关乎到 1997 年之后的决定,英国人开始感到不安。

思来想去,英方决定先试探一下。他们没有直接提出香港的政治问题,而是从经济上切入,说是「让投资者放心」,其实是想通过中国方面的回应,采取下一步措施。

新华社将这件事上报后,中方决定暂不表态,只是笼统地表示:我们对香港的政策是一贯的,希望中英双方多做一点有利于香港繁荣稳定的事,这个问题放在以后再谈。

中国不急于表态,并不意味着对香港问题视而不见。恰恰相反的是,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央就开始对香港的未来进行布局,目前还没有必要改变八字方针。

但随着香港的逐渐繁荣,以及 1997 年的日益逼近,中国也不得不考虑将香港问题提上日程。

麦理浩的那次试探之后不久,在一次会议上,邓小平说:

「虽然 19 年对我们来说不是一个短时间,但外国人去投资,他们非考虑不可,要他们继续在香港投资的话,必须让他们放心,所以这个问题要研究。」

怎么研究呢?可以先跟英国谈一谈。

1979 年 3 月,麦理浩在北京见到了邓小平。

麦理浩很精明,不提香港主权,而是从新界地契的租约问题去谈。在当时香港新界,土地买卖的期限,一般至少是 50 年,这就涉及了 1997 年之后的管理,该如何解决呢?

邓小平首先声明了香港主权属于中国,这没有讨论的余地,接着话锋一转——不管香港的政治问题怎么解决,至少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里,香港还是可以继续搞它的资本主义,让麦理浩回去告诉投资者,叫他们放心。

当时中国也没有具体的方案,如此答复就留下了很大的空间,英国也因此对香港抱有极大的幻想,尤其是关于香港的主权问题。

果然,英国很快就开始耍起花招。

加载中…
清政府割让香港条约图示(图为配合阅读大致标注,细节勿纠)
二、交锋

1979 年 7 月,英国驻华大使代表英国政府,交给中国一个照会,正式提出《新界租约》的问题。

他们提议,由英国政府颁布敕令,立法允许新界土地契约不设期限,并由港督在 10 月份的立法会上宣布这个决定。

这条法律实际关乎香港的管理权问题,英国企图通过经济手段暗度陈仓,将其在香港的管理权延续到 1997 年之后。

我们当然不可能答应。在经过反复商议后,中国外交部回应道:

「我们收到了你们的照会,我们研究后,觉得不合适,这不符合我们的政策,希望你们不要采取这个措施……如果你们不听我们的劝告,单方面采取措施,可以想象到我们可能做出的反应。」

这最后一句,英国明显知道意味着什么。

但问题总不能一直拖着不解决。

当时,中方内部一直有两种主要意见:采取和澳门一样的措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暂时由英国代管;或者坚决收回香港。

第一种意见很快就被否决,那么问题就集中在了何时以及怎样收回香港。

1981 年 4 月,邓小平拍板,一定要如期收回香港,总体保持香港原来的制度不变,由香港人自己管理。此外,为了确保顺利收回香港,中国方面开始研究具体的方案。

英国也没有干等着。他们接连派出了前首相、外交大臣、副外交大臣等高层人士访华,想要中国给出一个官方的正式答复。

终于,在 1982 年 1 月,中国国务院总理向英国副外交大臣公开表态:

第一,中国对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全部领土拥有主权;

第二,中国重视香港作为自由港、国际贸易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三,在较近的将来,双方就香港未来的地位进行协商,中国方面的态度必定是非常合情合理的。在做出正式安排前,希望双方都不要做任何有损香港经济繁荣的事。

在首次得到中国领导人的公开表态后,英国人先是松了口气,毕竟他们心里有了点谱;但同时,他们又开始着急,因为中国收回香港的决心已定。

英方很快决定,当年秋天就会派首相撒切尔夫人访华,与中国领导人正式讨论香港的前途问题。

不过,他们是带着如意算盘来的。

撒切尔夫人以强硬闻名,被称为「铁娘子」。她野心勃勃,为了最大程度攫取在香港的利益,访华前她可谓绞尽脑汁。

撒切尔夫人的第一个野心,便是牢牢抓住香港的主权。巧合的是,当时正好发生了另一件事,让她对此充满信心。

和香港的情况类似,马尔维纳斯群岛(简称「马岛」)长期被英国殖民统治,而阿根廷也一直宣称对马岛拥有主权,双方争论不休。

1982 年,阿根廷与英国展开了马岛之战,英国大举获胜,完全占领马岛,并拒绝与阿根廷讨论其主权问题。这一战,让英国和撒切尔夫人本人都声名大振。

撒切尔夫人也因此相信,香港完全有可能成为下一个马岛。

至于新界部分,撒切尔夫人也不甘心放弃。为此,她还专门召开会议进行研究。

尽管清楚中国对香港主权的强硬度,但撒切尔夫人还是强调,三个关于香港的条约是有效的,香港岛和九龙仍然属于英国,问题在于新界,香港岛和九龙岛能否脱离新界独立生存?

接任麦理浩的香港总督尤德,早就准备好了材料。他告诉撒切尔夫人,这是不可能的,并从地理、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分析了一番。

撒切尔夫人被他说服,只能将香港作为整体去考虑。最终,她决定将谈判的基础定为「共同维护香港的稳定和繁荣」,并在此前提下去做文章。

成行之前,她还不忘在媒体上放狠话,声称在香港问题的立场上「绝不妥协」。

1982 年 9 月,撒切尔夫人成为首位访华的英国在任首相,邓小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她。

一番寒暄与热场过后,撒切尔夫人立刻进入主题。毫无意外,撒切尔夫人如她之前一样,声称三个条约仍然有效。

面对「铁娘子」的咄咄逼人,邓小平不急不躁,声明香港主权是没有讨论余地的,1997 年中国将收回香港,不仅是租界,还有香港岛和九龙。

「如果不收回,就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章。」。

撒切尔夫人一时无言以对,冷静片刻后,她说:「既然如此,我们又有什么可以讨论的呢?」

「当然有,我们可以讨论解决香港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必须承认中国对香港的主权,否则就不能坐下来谈判。」

撒切尔夫人也立刻变得尖锐起来:「我不知道中国政府的领导人是否考虑过,如果中国宣布收回香港,就会给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我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这个影响在今天就已经有迹可循了。」

相比之下,邓小平仍然沉稳得多,他说:「香港继续保持繁荣,根本上取决于中国收回香港后,在中国的管辖之下,实行适合于香港的政策。这些政策的主要特点,就是基本上保持这个地区政治、经济制度现状。」

「中国宣布 1997 年收回香港,香港会不会发生波动?」撒切尔夫人继续施压。

「小波动不可避免,如果中英两国抱着合作的态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就能避免大的波动。如果会像夫人说的带来灾难性的影响,那我们要勇敢地面对这个灾难,做出决策。」

最后,还告诉撒切尔夫人,如果中英双方根本谈不拢,那中国将不得不重新考虑重新收回香港的时间和方式。

香港不是马尔维纳斯,中国不是阿根廷。

另外的时间、另外的方式,这意思再明显不过了。撒切尔夫人也明白,真要武力解决,对英国来说不会有任何好处。

会谈结束后,撒切尔夫人脸色凝重。在下台阶时,她忽然一脚踩空,摔倒在地,英国驻华大使和尤德连忙将她扶起。

随后,中英两国发布了一个简短声明:「双方本着维持香港的繁荣和稳定的共同目的,同意在这次访问后通过外交途径进行协商。」

这一趟,撒切尔夫人没有如愿。在其后访问香港时,她仍然坚持「三个条约有效」论。

但无论如何,中英两国关于香港问题的正式谈判,即将开启。

而在面对面的交锋中,英国又会使出什么花招?

加载中…
撒切尔夫人走下人民大会堂时不慎摔倒 图片来源:媒体报道
三、谈判

1982 年 10 月开始,中英两国的外交部门进行了五轮非正式的会谈,但英国坚持「三个条约有效」不松口。撒切尔夫人甚至提出,在短时间内考虑让香港独立或自治,效仿新加坡;实在不行,就在联合国的主持下,就香港问题举行全民投票。

我们在前文提到,1972 年,通过中方努力,香港和澳门已经不属于殖民地,因此在国际法中,并没有实行「自决」的权力。新加坡之所以能够独立,也与它的英属殖民地身份有莫大的关系。

这些提议并未获得英国高层的通过。他们十分清楚,想让香港独立,或者让联合国干预,根本就没有法律依据。

更重要的是,如果实行激进的方案,那么他们与中国的谈判将没有任何可能性了。他们对此并无胜算。

双方的会谈进入僵局。

与此同时,中国关于收回香港的具体方案已经越来越明晰。

一方面,「一国两制」的方针初步形成,这最初是针对台湾问题的构想,但同样适合于解决香港问题。

1982 年 12 月,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通过了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其中第 31 条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另一方面,经过严谨的调研之后,1983 年 3 月,港澳办向中央递交了一份报告,制定了十二条方针。

「十二条」的基本内容,是基于「一国两制」的初步构想,在中国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后,规定香港享有立法权,保持司法权和终审权的独立,现行法律法规基本不变;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财政独立等等。

这些措施将通过法律规定,50 年不变。(详见文末)

在中国的软硬兼施之下,撒切尔夫人终于开始让步。

她写信给中方:「只要英国政府与中国政府之间,能够就香港的行政管理安排达成协议,而这些安排能够保证香港今后的繁荣与稳定,又能为中国政府,也为英国议会和香港人民所接受,我就准备向议会建议,使整个香港回归中国。」

见到撒切尔夫人的妥协后,中方很快回复,表示同意尽快进入正式谈判。

经过三个月的秘密磋商,中英双方约定,正式会谈的议题主要有三个:

1、为维持 1997 年以后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作出安排;

2、商讨从现在开始至 1997 年过渡期的安排;

3、有关政权交接的事宜。

由于英国大选在即,原定于 6 月开始的正式会谈,被推迟到了 7 月份。而在这次大选中,撒切尔夫人大获全胜,得以连任英国首相。

这次胜利再次让撒切尔夫人感到振奋,在香港问题上,她又燃起了新的野心。

这一次,她不再提「三个条约」,放弃了对香港主权的幻想。她换了个策略:以主权换治权。她想看到的局面是,中国在恢复行使香港主权后,委托英国继续管理香港。

为了增加谈判筹码,她还使出了「三角凳」的计俩。所谓「三角凳」,就是谈判除了中英双方外,香港当局也作为独立的成员参与其中。

此外,撒切尔夫人还利用国际舆论来对中国施压,并让几名香港政客前往北京游说。

对于这些欲盖弥彰的说辞,中方一一进行了反击:坚持主权与治权不能分离,强调这是中英两国政府之间的外交谈判;对香港政客,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劝退了他们。

谈判还没开始,双方就已经战了几个回合,主动权仍然牢牢掌握在中方手里。

1983 年 7 月,中英开启正式谈判。

谈判的前三轮,双方不再纠结主权问题。英国承诺同意中国恢复行使香港的主权,但他们要求,保留英国 1997 年之后对香港的治权。

英国早就知道中国不可能同意,因此,在谈判期间,他们又开始使绊子。

三轮谈判结束后,英国通报了谈判情况,导致港股恒生指数和港元兑换美元的汇率同时大跌。随即,香港楼市等行业也开始受到波及。

利用经济动荡,英方又在媒体上大造舆论,说香港人对中国收回香港没有信心,香港经济的动荡是由中国造成的。

英方目的很明确:你们看,香港的经济离不开英国,否则就会崩溃。

彼时,香港尚属于英国统治,香港经济出现问题,他们不但不采取措施,反而利用这个局面为自己谋利,甚至还反咬一口,这就是他们口中「维护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吗?

中方可不吃这一套。8 月 15 日,谈判还远未结束,中国领导人就第一次正式公开宣布,中国政府将于 1997 年 7 月 1 收回香港。

9 月 23 日,中英第四轮谈判结束后,双方不欢而散。

受此影响,香港触发了更为猛烈的金融动荡,港币、股市大跌,银行出现挤兑,市民纷纷抢购生活用品,俨然末日降临的慌乱景象。

英国相信,这两张牌,「经济牌」和「舆论牌」,必将让中国妥协。

可惜,他们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当时,中国方面找来很多部门,对香港经济形势进行了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不必惊慌。

英国对香港的统治还有 14 年,在香港还有大量的利益,真要出事,受损最大的是他们。既然这个危机是他们造成的,那么他们自己迟早会出手解决。

果不其然,英方发现这招对中方没用,而香港经济的危局愈演愈烈,他们只好出击,宣布港元与美元实行联系汇率制度。对此,中方也暗中进行了支持。

很快,这场金融危机就得以平息。

没有捞到任何好处反而损失惨重的英国,不得不再次回到谈判桌上。

这次,他们会转变态度,真诚地与中国进行谈判吗?

四、协议

关于对香港的政策,英国内部早就存在分歧。一边是以撒切尔夫人为首的强硬派,与之对应的是妥协派,但最终还是撒切尔夫人一派为主导。

虽然撒切尔夫人表现得一贯强势,但实践中却一直碰壁。尤其是这一次,英方更加清晰地感觉到,中国对香港主权和治权立场的坚定。

彼时,香港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地区,如果鱼死网破,他们只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撒切尔夫人不得不再次做出让步。不过她仍然不甘心,所以只让了半步。

从第五轮会谈开始,英方不再强调「主权换治权」,但仍然企图参与到 1997 年之后的香港管理之中。比如保留一名英国总督,或者除总督外其他职位仍由英国人担任之类。

从最早的主权,到退而求其次的治权,再到参与管理,英方在中方的强硬中节节后退。他们原以为,这下中方总该答应了吧?

可他们还是低估了中方的态度,如此侥幸的心思,也许他们一开始就不该期待。

在第七轮谈判中,中方向英方递交了「十二条」方案。这让英方除了更加确信中国的决心外,也看到了中国行动的速度。

他们感到,参与 1997 年之后香港管理的幻想也即将破灭,索性破罐子破摔。

英方代表提议,将「十二条」中的「直辖于中央政府」删掉,将「高度自治」改成「最大程度自治权」。

几个字的改动,背后却是一个巨大的阴谋。

这一招,看似在讨论香港本身,实际上是想割断香港与中央政府的联系,最终目的是想把香港变成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同时,在其他细节的谈判中,英方又试图在香港新的政治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

中方对此洞若观火,当场拒绝。英方无奈,只好不再提及。

在关于香港驻军、成立中英联合联络小组、香港户籍制度、选举制度、协议文本草案多个事项上,英方仍然不断给谈判制造障碍。

对于无理要求,中方断然拒绝;对于现实担忧,中国摆事实讲道理;对于实际问题,中方给出具体可行的方案。就这样,经过十多轮的艰难谈判,中英双方达成一致的内容越来越多。

第二十二轮谈判结束后,公报中有这样一句话:「第二十三论会谈具体时间待定。」这引发了人们的猜想。

果然,第二十三论会谈没有到来。

1984 年 12 月 19 下日下午,中英双方正式签署了《中英联合声明》。这份协议,正式确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将在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在此之前的数年时间里,很多香港民众因为对前途感到担忧,选择了移民国外。如今,《中英联合声明》正式签署,他们又受到鼓舞,重新回到香港。

只不过,移民之前他们卖了房子,现在想要买回来,得付出更多的钱;移民之前,他们可能是公司的领导,回来之后,以前的下属变成了他们的上级。

《中英联合声明》的签订,意味着香港进入了过渡期,距离回归还有 13 年。

邓小平在接受采访时说,希望自己能活到 1997 年 7 月 1 日之后,到时候一定要亲自去看看回归后的香港。

但这 13 年里,英国真的会安分吗?

加载中…
中英联合联络小组谈判大楼 图片来源:《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 1208 天》
五、风波

1985 年 4 月,香港特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下简称《基本法》)的诞生历时近五年,整个过程虽然艰难、曲折,但最终顺利完成。

为此,中英两国的外交部长,还陆续交换了七封信件。

《基本法》规定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制度和政策,为香港的和平过渡奠定了基础。这中间还发生了一段插曲,尤其说明英国的野心不死——

1989 年,英国对华政策发生改变,从友好氛围再次演变成剑拔弩张。

他们突然提出,要在香港推行「大民主」,实行香港立法局的全面直选。为此,双方的会谈一度中断,英国甚至准备一意孤行。

要知道,在过去英国对香港 100 多年的统治中,所有议员都是港督委任的,从来没想过给予香港所谓的「大民主」,如今唱这么一出戏,其心昭然若揭,也必将对香港的繁荣稳定造成巨大负面影响。

于是,中方选择针锋相对,发表正式声明:

根据《中英联合声明》的规定,英国对香港的行政管理到 1997 年 6 月 30 日为止,中国政府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作为英国治理香港的政制架构的组成部分,即港英最后一届区议会、两个市政局和立法局,必将随英国管治期的结束而终结。

也就是说,从 1997 年 7 月 1 日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制架构将依据中国全国人大的决定和基本法的有关规定予以组建。

如此,英国在香港的利益将会受损更多,并且他们没有任何办法止损。他们不得不再次选择让步。

最终,中英双方达成「直通车方案」:

港英政府的最后一届立法局,到了 1997 年 7 月 1 日,只要其组成符合《基本法》规定,其议员拥护《基本法》,愿意效忠香港特别行政区,并符合《基本法》规定的条件,经过确认后,都可以直接成为特别行政区第一届立法会的议员。

这个方案非常重要,也为日后英国的翻脸埋下了伏笔。这件事我们后面再说,先讲讲英国人打的另一个如意算盘。

在一次聊天中,中方代表和香港总督卫奕信提到,启德机场已经饱和,可以考虑建一个新机场。

卫奕信当时并没有说什么,但是到了 1990 年,港英政府突然就公开宣布,要实施「玫瑰园计划」,也就是耗资 1270 亿港元,修建一个新的机场及配套措施。

建新机场中国不反对,并且十分支持,但问题是,1270 亿啊,这是想在香港回归前,把香港的财政储备给掏空吗?

于是,中方问英方,到了 1997 年,你们打算给留给特区政府多少财政储备?

英方回答,50 亿港元。

50 亿港元,要新的特区政府怎么过日子?香港人民又会遭遇什么?

虽说是在为香港修建机场,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 1270 亿最终还是通过英国的企业,流入他们的国家。

并且,尽管中方一再强调,凡是会跨越 1997 年的重大事项,都应当双方协商,但英方认为这完全属于 1997 年之前香港的行政管理事务,中方无权干涉。

但中方很快就想到了对付的办法。

「玫瑰园计划」工程浩大,规划已经跨越 1997 年。英国的规划又是高成本、高负债,必将涉及银行贷款,并且大部分贷款都要到 1997 年之后才偿还。

那么问题来了,1997 年之后,贷款谁来还?总不能「你请客,我买单」吧?

果然,没过多久,香港的汇丰银行、花旗银行等,纷纷找到中国港澳办主任鲁平,要求中国承诺,将来香港特区政府一定会偿还这笔债务。

鲁平告诉他们,我们不能承诺,因为我们根本不了解这件事,英国都没跟我们商量,我们怎么能承诺呢?

新机场的计划已经宣布,但现在港英政府借不到钱,诸多细节也需要与中方商议,一时骑虎难下。

无奈之下,英国首相只好让英国原驻华大使柯利达,与中方进行谈判。英国外交部长也秘密进京找到鲁平,商议此事。

对于建设新机场本身,双方没有争议 ,于是谈判的焦点就集中在给香港留下多少财政储备上。

双方代表就像菜市场上的讨价还价,有来有回,只不过单位都是几十亿。

经过长达 9 个月的谈判,英方表示,最多留下 250 亿。

鲁平算了一下,根据《中英联合声明》,1997 年香港卖地所得的钱,有一部分要分到特区政府,届时大概有 700 亿到 800 亿,加上这 250 亿,可以给新的特区政府留下 1000 亿左右的财政储备。

鲁平上报后,中央同意了,至此,双方才达成一致意见。

1991 年 9 月 3 日,英国首相梅杰在北京,与中方代表签署了《新机场谅解备忘录》。随后,中国政府承诺,将解决 1997 年以后的银行债务问题,「玫瑰园计划」才开始进入正轨。这就是如今香港国际机场的由来。

类似的事件还有香港排污计划、铁路项目等,英国都想在撤离香港前大捞一笔,但都被中方一一化解。

这些问题还只是经济上的争议,并不会动摇香港的稳定和繁荣,但下面这件事,将会掀起轩然大波。

六、回归

1992 年 4 月,彭定康接任卫奕信,成为香港最后一任总督。按理说,末任港督只要负责交接好各项事宜,让香港顺利过渡就万事大吉了。

但这位彭定康,却是个刺头。

此前的几任港督,尤其是卫奕信,在对待中方的态度上较为清醒,很少提出过分的要求。他们的身份更像是外交官员,这在英国某些官员眼里,被认为是太过软弱。

彭定康原本是英国保守党主席,一个名副其实的政客。作为香港总督,他所行之事可以绕过英国外交部,直接与英国首相对接。

彭定康一上任,就放了个大招。

他带来了一套 5 万字的香港政改方案。这套方案非常复杂、详细,其中最让人注意的一点是,方案将大大增加立法局在香港政府决策中的分量,控制香港政制的实权,并直接让立法机关,把控住 1997 年以后的特区政府和首长。

同时,这套方案将改变 1995 年选举委员会的组成办法,增加立法局选举中的直选议员席位,产生多达 40 名议员。而在此前,中英达成的协议中,这个数字是 20 名。

这样,代表英国利益的派系将可能获胜,并坐上「直通车」,进入 1997 年香港回归后的第一届立法会。

……

这一系列措施目的只有一个:争夺香港回归后的政治局势控制权。

加载中…
最后一任香港总督彭定康

10 月 22 日,彭定康来到北京,见到鲁平,想把他的政改方案坐实。他一直鼓吹自己的方案多好。但鲁平告诉他绝对不行,这等于直接推翻了原来的「直通车方案」。

鲁平说,「直通车方案」是中英两国通过外交途径,正式磋商出来的,有两国外交部长的七封信件为证。

鲁平问彭定康,你知道这七封信吗?

彭定康愣了一下,问旁边的人,有吗?

旁边的人说,有。

彭定康一时无言以对,会谈无疾而终。随后,鲁平召开记者发布会,称彭定康的方案属于「三个违反」:违反了《中英联合声明》,违反了《基本法》,违反了中英两国外长达成的协议。

尽管局势已经闹僵,但接下来,中英双方还是进行了 17 轮谈判,重点讨论 1994-1995 年度香港的选举安排。中方仍然在尽力挽救「直通车方案」,确保 1997 年前后香港政制的顺利衔接。

但是第十七轮结束后,彭定康单方面中止了谈判。

1994 年 6 月,经彭定康多方游说,其政改方案在香港立法局以一票之胜通过。他的一意孤行,是对香港和平过渡的破坏,鲁平怒斥其为「千古罪人」。

但中方并不怕他,也不担心。

之前,中方就已经做好了两手准备:

1、采取坚定立场,进行必要的斗争,争取维护双方合作的基础;

2、为最终可能出现的政制不衔接,做好另起炉灶的准备。

显然,第一种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彭定康完全不顾此前协议,那么邓小平也就放话了:另起炉灶!

既然不要「直通车」,那我们就只得另起炉灶,成立筹委会的预备机构和临时立法会。

为什么要另起炉灶呢?

按照原本的方案,港英最后一届立法会,可以顺利过渡到 1997 年 7 月 1 日之后。但彭定康的方案导致港英最后一届立法会不符合基本法规定,因此无法顺利交接。到时候,香港将形成一些法律真空期,比如终审法院的法官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无法任命,司法机关也无法正常工作,导致香港陷入瘫痪。

因此,在 1997 年之前成立临时立法委员会,并顺利过渡到 1997 年 7 月 1 日,就十分必要了。

对于临时立法会,英国不断地从中作梗,甚至不允许其在香港成立。但中方克服重重困难,还是顺利完成临时立法会的组建。

针对香港民众的议论,中方也通过耐心宣传,最终获得他们的理解。至于香港最后一届立法会的议员,也就无法再坐上「直通车」开往香港特别行政区了。

至此,尽管彭定康还在搞他的政改,但其阴谋失败的结局已经注定。

他还不死心,又发表了「应给予香港 350 万名英国属土公民护照持有人居英权」等言论。

彭定康种种垂死挣扎的行为,最终不仅逐渐失去了他在香港的威信,也受到了英国朝野的指责。

在此之后,关于香港过渡时期的其他事宜,虽然也遭受一些阻碍,但最终都顺利解决。

不久,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成立。在筹委会的工作之下,由 400 名香港各界代表组成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届政府推选委员会,正式成立。

1996 年 12 月 11 日,经过公平、公正、公开的选举,董建华当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第一任行政长官。

英方大势已去,干预越来越少,此后的工作便非常顺利,其他过渡相关的事宜,基本得到妥善安排。

1997 年 2 月 19 日,距离香港回归仅剩下半年时间,邓小平逝世。在回归后的香港土地上走一走,成立他未了的心愿。

1997 年 6 月 30 日晚,香港回归仪式在香港会展中心隆重举行,中英两国领导人及董建华等人参与了仪式。

英国查尔斯王子发言之后,英国国旗在他们的国歌中降落。英国在香港 150 多年的管治正式结束。

1997 年 7 月 1 日 0 时,会场响起《义勇军进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紫荆花区旗,缓缓上升。

这一刻,中国正式恢复行使香港主权。

这一刻,香港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加载中…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图片来源:媒体报道
七、后续

1、香港回归的第二天,亚洲爆发金融危机。以索罗斯为首的国际炒家,试图狙击港元和香港股市,从而获得巨额利益。

香港金融危在旦夕之际,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香港特别行政区采取非常规手段,与国际炒家斗智斗勇,最终成功保住香港金融。

本专栏另一篇文章《资本的对决:1998 年,香港金融保卫战始末》,详细讲述了这个故事,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翻阅。

2、香港回归前,1995 年 6 月,美国《财富》杂志发表《香港已死》的文章,断言香港回归后,会丧失国际贸易和金融中心的地位,认为香港的未来已经「完蛋」。

2002 年,《财富》杂志发表《谁要香港?》一文,再次质疑香港的发展。

2007 年,香港回归 10 周年,《财富》杂志又发表文章,标题是《香港未死》,正文开头说道:「啊,我们错了!」可谓极致打脸。

 

备注:

1、英国占领香港,除了通过三大不平等条约,局部地区还采取了一些其他的军事、政治等手段。

2、除了香港,「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八字方针,也适用于新中国对澳门的政策。

3、香港回归的谈判过程及过渡期事宜非常复杂,篇幅所限,本文未详细讲述,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相关资料。

 

附:「十二条」的具体内容

1、中国政府决定于 1997 年 7 月 1 日对香港地区恢复行使主权。

2、恢复行使主权后,根据宪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在香港设立特别行政区,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享有高度自治权。

3、特别行政区享有立法权,有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现行的法律、法令、条例基本不变。

4、特别行政区政府由当地人组成。主要官员在当地通过选举或协商产生,由中央人民政府委任。原香港政府各部门的公务、警务人员可予留任。特别行政区各机构也可聘请英国及其他外籍人士担任顾问。

5、现行的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保障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旅行、迁徙、通信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私人财产、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以及外来投资均受法律保护。

6、香港特别行政区仍为自由港和独立关税地区。

7、保持金融中心地位,继续开放外汇、黄金、证券、期货等市场,资金进出自由,港币照常流通,自由兑换。

8、特别行政区财政保持独立。

9、特别行政区可同英国建立互惠经济关系。英国在香港的经济利益将得到照顾。

10、特别行政区可以「中国香港」的名义,单独地同世界各国、各地区以及有关国际组织保持和发展经济、文化关系,签订协议。特别行政区政府可自行签发出入香港的旅行证件。

11、特别行政区的社会治安由特别行政区政府负责。

12、上述方针政策,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规定之,50 年不变。 

 

参考资料:

《鲁平口述香港回归》,中国福利会出版社,鲁平口述、钱亦蕉整理

《荣归:香港回归的前前后后》,中国出版集团公司、华文出版社,余玮著

《交接香港:亲历中英谈判最后 1208 天》,中国文史出版社,陈佐洱著

《亲历香港回归:后过渡期重大事件始末》,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梁新春著

《大国较量:中欧关系与香港回归亲历》,中信出版社,姜恩柱著

《香港回归历程:钟士元回忆录》,中文大学出版社,钟士元著

《「长期打算,充分利用」——1949 年至 1978 年新中国对于香港问题和香港的特殊政策》,《中共党史研究》,齐鹏飞

其他公开发表的文字、视频、图片等资料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如何评价撒切尔夫人的一生?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