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有哪些看起来不像地球生物,但又确实生在地球的动物?

如果这里的「海底」没有深度限制,那「巨型生物」种类就多种多样了。

如果这里的「海底」是指 4000 米以下的深海层,那可以明确的说「没有!」

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不是阳光,也不是氧气,具体原因咱们下面细说。

本文详细目录:

海洋分层
深海特性
神秘的深海生物
海洋分层

地球上的海洋平均深度为 3800 米,而 95% 的海水都存在于 1000 米以下的区域。根据阳光在海洋中的传播特性,我们将海洋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加载中…
图 1:海洋分层示意图
上层(0-200 米)

这一层也叫作「照光层」,顾名思义,是阳光能够穿透的水域,水温在 20 度左右,水中的藻类跟大陆架延伸出来的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为整个庞大的食物链提供食物来源,因此这一层的动植物种类最为丰富,我们所熟知的绝大多数海洋生物都分布于此。

像是常见的磷虾、水母、海马、各种鱼类、海龟、鲨鱼等等,都在这一富饶的浅水区生活。

加载中…
图 2:海洋生物垂直分布图
中层(200-1000 米)

实际意义上讲,200 米以下的海域,光线十分微弱,植物几乎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从这里开始,就进入了海底的无光带,咱们也可以认为是进入了「深海」。

没有了生产者进行光合作用,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就无法构成。

存在的生物主要为上下迁移的鲸类、大王乌贼等。

加载中…
图 3:帝企鹅是陆地动物深潜之王

好玩的是,海豹、海狮等能够收缩自己的肺部进行深度潜水,大约能够潜入 270 米左右进行捕食。

还有憨态可掬的帝企鹅,能够一个猛子,扎入到 470 米的深度,可以说是陆地动物的深潜之王了。

而且随着光照的减弱,这里的温度也下降到 5-10 度左右。

半深海层(1000-4000 米)

来到这个深度,就已经是完全一片漆黑了,温度已经下降到 5 度以下,生物种类大幅度减少,这里生存的鱼类大多是能够发光的特殊品种,还有其他头足类跟甲壳类动物。

在 1200 米处,科学家发现了一种丑陋的鲨鱼,欧氏尖吻鲛(最大可长到 5.4-6 米长),或许是因为不见天日,从这个深度往下的生物基本都长得很肆意妄为。

加载中…
图 4:欧氏尖吻鲛

1600 米的深度,是抹香鲸跟大王乌贼战斗的场所;

2740 米,是鲜嫩多汁的鳕鱼下潜的最大深度,而这也算是这个深度能够看到的唯一正经鱼类了;

来到 3750 米,我们可以找到多年前的宝藏,著名的泰坦尼克号就沉睡在这个地方。

加载中…
图 5:沉睡中的泰坦尼克号
深海层(4000 米以下)

这一层级的环境更加恶劣,除了没有光照之外,海水的性质也十分稳定,水温常年稳定在 0 度左右,能够在这里生存下来的生物少之又少,原因就是下面要说的深海特性。

深海特性

深海之所以很难有大型生物存在,主要由它的特性决定——「黑暗」。

就如咱们前面说的,阳光也就能够照射到 200 米左右的深度,这也保证了初级生产者光合作用的进行。

而在深海中,阳光是无法穿透到此的,没有了阳光,就没有了能量源泉,一条完整的碳循环生物链也就无法形成。

这就要求深海环境中有其独特的能量供应跟碳循环方式,才能让这里的生物生存下去。

这其中之一就是将上层海洋的剩余阳关产物带入深海中的——「海雪」。

加载中…
图 6:飘飘扬扬的海雪

这并不是说海洋中会下雪,「海雪」是由上层微生物分解其他生物遗体、粪便产生的絮状有机物。

这是个非常前沿的命题,包括一直到现在,各种研究报告也在不断的更新,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海雪是海洋碳循环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加载中…
图 7:充满各种浮游生物的「海雪」

在海洋中,浮游植物的生长、聚集、下沉是碳隔离的重要途径,而这一过程约占全球每年向深海出口碳的 70%。

据估计,在人类社会期,我们燃烧的化学燃料所产生的的二氧化碳中,有 25%-40% 可能就是通过这个过程被转移到 1000m 以下的深海中,并且在那里储存了数千年。

促进这一过程的就是「海雪」

海雪其实分为好几种类型,它里面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包括海洋藻类残体、矿物颗粒、高等植物碎屑、生物住囊、粪球粒和微生物等,而根据不同的形成特征,可以将它分为浮游植物型、住囊型和粪球粒型等。

(1)浮游植物型

浮游植物型海雪主要由浮游植物组成。在浮游植物繁盛时,水体或有机颗粒上的微生物释放 TEP,增加颗粒黏性,并将浮游植物与其他有机无机颗粒聚合起来而稳定存在。

加载中…
图 8:靠采集海雪为生的深海水母

(2)住囊型

住囊型海雪是动物住囊占据主要成分的海雪。住囊是住囊虫产生的壳体,多孔且具有生物黏液。尾海鞘纲动物在其生命历程中会产生 50 个以上的废弃住囊,这些住囊是浮游植物、细菌、鞭毛虫、粪球粒、矿物颗粒和其他颗粒的重要集中场所。

(3)粪球粒型

部分海洋区域的生物繁盛,因而生物排出的粪球粒也丰富,该区域海雪的主要类型便是粪球粒。在远洋及深海区域,粪球粒通常都经历食粪生物利用和降解、机械破碎等过程,使得该区域的粪球粒颗粒细小。在亚得里亚海北部收集到的海雪中,粪球粒含量为 31~353000 粒/升,其中细微颗粒的粪球占海雪的 68% 以上。大的粪球粒自由沉降,破碎细小的粪球粒被 TEP 粘结或者黏土矿物吸附,并与其他有机颗粒集聚沉降 。

但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海雪,它们当中都含有丰富的碳跟细菌,而这里面能够被各层生物利用掉的海雪只有 1% 左右,其余 99% 沉积到了海底当中,形成厚实的有机物海床,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封存在了数千米的海底当中。

加载中…
图 9:在有机质海床上生存的单棘躄鱼,已经将鱼鳍进化成了腿

如今的海床上,由海雪沉积成的有机质层深达一千六百多米,而这样的海床面积,大约是地球表面积的一半。

久而久之,这层厚厚的有机物沉淀层,也会腐败,并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甲烷。

加载中…
图 10:巨大的甲烷气泡从海底有机物沉积层中冒出来

值得注意的是,甲烷造成的温室效应影响是二氧化碳的 72 倍,并且地球上大部分甲烷都储存在海底跟永久冻土当中,有的在低温高压情况下以水合物的形式存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可燃冰。
但是随着全球逐渐变暖,海底跟永久冻土中的甲烷被不断释放出来,逐渐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在墨西哥湾地区,有些喷发物当中不光有甲烷,还会携带一种很咸的液体——盐卤水。

加载中…
图 11:盐卤水形成的水池跟海水有明显的分界线

盐卤池中盐的浓度是周围海水的 4-5 倍,最高温度接近 20 摄氏度,除此之外,水中还含有大量的甲烷。

盐度更高的池水与海水之间形成了泾渭分明的界限,场面蔚为壮观。

这样一个深达 15 米的浓盐水池看似不毛之地,却是众多海洋生物的聚集地,各种小虾跟盔甲蟹在贻贝中间来回穿梭,一只不知名黄色小虾趴在贻贝上寻找着过往的美食。

加载中…
图 12:贻贝上不知名的小黄虾

但是一番欣欣向荣的局面并不能让生活在这里的生物放松警惕,因为一不小心,就可能掉入死亡的深渊。

一条通腮鳗来到水池边觅食,可能是忘了这里的训诫,又或许是过于饥饿,这条通腮鳗扎入了盐水池中。

加载中…
图 13:通腮鳗扎入泾渭分明的盐水池中

但是没过多久,这条通腮鳗就接受到了惩罚,长时间在盐水池中会让它中毒,并且再也无法离开这里。

加载中…
图 14:逐渐中毒的通腮鳗

不过,好在这次死亡边缘的试探并不是个悲剧的故事,这条通腮鳗经过不断的挣扎,它最终逃出了盐水池,侥幸活了过来。

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都跟这只通腮鳗一样幸运,它们更多的是有去无回,永远沉睡在这里,由于浸泡在盐水池当中的尸体不会腐烂,它们的尸体会一直飘荡在这里。

加载中…
图 15:盐水池中的动物尸体不会腐烂

这个好似仙境般的盐水池,看起来就像是天宫中的瑶池一般仙气飘飘,但却是真正的天堂跟地狱的接口,走错一步,就可能是万劫不复。

虽然海雪从海洋上层带来了阳光生产的丰富有机物,但是能够被生物利用的少之又少,也就无法形成稳固的能量基础。

而深海中,真正的能量基础来自地球内部——深海热泉。

深海热泉
加载中…
图 16:借助探测船信息模拟出的海沟模型

其实我们都知道,马里亚纳海沟是地球上最深的海沟,深度达到一万一千多米,哪怕把整个珠穆朗玛峰放进去,也够不到底部。

我们如今也只能借助海洋探测船的数据图,利用图像的形式模拟出海沟的布局样式,让我们一睹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壮丽景象。

而今天要说的故事,不是发生在马里亚纳海沟,而是地球上地质特征最明显的区域——洋中脊。

加载中…
图 17:洋中脊

在海洋的深处,一条海底山脉几乎横贯了整个地球,而这里也隐藏着一个我们鲜为人知的世界。

在地球上,超过四分之三的火山活动都发生在深海区域,而几乎所有的火山活动都集中在洋中脊地带。

加载中…
图 18:肆意喷发的海底火山活动

这种肆意喷发的海底火山活动,带来了丰富的矿物质,大量的气体跟热水从这些裂缝中喷涌而出,喷射流中的凝结矿物质形成了巨大的烟囱,而这,就是海底热泉!

海底热泉像一个巨大烟囱,虽然携带着有毒气体跟滚烫的熔岩,却仍然有大量生物附着在上面,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

咱们来看一个典型的海底热泉——「哥斯拉」

加载中…
图 19:海底热泉——「哥斯拉」

这个不是在隔壁大战金刚的哥斯拉,它是一座高达 30 多米的海底热泉,科学家将它命名为「哥斯拉」。

它不是一个单独个体,而是由成千上万只深海动物组成的「生物合集」。

科学家惊奇的发现,这里的生物数量跟热带雨林的生物数量不相上下!在某些地方,甚至有五十万只动物挤在一平米的地方! 

加载中…
图 20:海底热泉周围有着密度惊人的生物数量

而对于生活在这里的动物,它们唯一的食物来源就是细菌!此外,某些动物也会以溶解在滚烫热泉中的化学物质为食。

像螃蟹这样的生物,它们以覆盖在自己身上的细菌层为食。而其他生物却是在自己的体内培养细菌。

加载中…
图 21:一只身上布满白色细菌的螃蟹

以小虾米为例,它们利用自己的口器来携带培养的细菌,但是这种行为却是风险十足!它们需要到滚烫的热泉口为细菌获取养料,而一不小心,它们就可能被活活烫死。

加载中…
图 22:滚烫的热泉口有数以万计的小虾米在为细菌采集养料

在过去的十年当中,人们发现的海底热泉数量已经翻倍,每个海底热泉都有自己独特的特征跟群落,在这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位于大西洋当中的「失落的城市」。

加载中…
图 23:「失落的城市」海底热泉

在这座高达 60 米的塔状热泉中,有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正在发生!

这种极端高温高压环境下,碳氢化合物——这种最基本的生物组成分子,正在同步生成!

海水在断裂的大地裂缝中反复循环,变成了二三百度的热流,并且不断把其中的硫化氢携带出来,而这正是硫磺细菌的主要食物。

加载中…
图 24:热泉周围有大量以细菌为食的生物

它们利用氧化硫化氢获得的能量将水中的 C 转化成碳水化合物,这个过程就犹如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一样。而这些细菌又为上面说到的螃蟹跟小虾米等提供了食物来源。

这也就奠定了深海生态的碳循环基础,没有了太阳,还有滚烫的大地,它们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来实现这个过程。

如今,很多科学家认为,在四十亿年前的地球,生物或许就是在这样的海底热泉周围生成的!

根据我们的探测,木星跟土星的卫星上也有深海的存在,如果说生物能够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生存,那它们或许也能够在其他极端环境下存活下来!(这个幻想假设我们拭目以待吧!)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黑暗给深海带来了不一样的能量供应方式,这里的生物舍弃了阳光的能量来源,转身从大地中获取能量,同样构建起了完整的碳循环过程,那是否就意味着有了能量基础就会有巨型生物呢?

咱们下面接着说深海的另外几个特性。

低温富氧

没有了光照,就没有了温度基础,深海中稳定的低温环境并不是所有生物都能适应的,随着深度的下降,温度急剧降低,4000 米以下的海水几乎常年稳定在 4℃以下,能够存活的生物都是生陈代谢极低的特殊物种。

加载中…
图 25:海水温度随着深度逐渐降低

低温我们可以理解,而另一点,富氧却是挑战常识的一种现象。

加载中…
图 26:北太平洋及北大西洋溶解氧垂直分布图

上图是北太平洋跟北大西洋溶解氧垂直分布图,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随着深度的逐渐增加,氧含量逐渐降低,在 1000 米左右水深时,氧含量降到极低值,随后氧含量逐渐上升,在几千米的深海区域,氧含量甚至媲美光合作用强烈的海洋表层。

那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海水中的氧气主要从哪里来:

海——气界面,大气中的氧气溶解到海水中,之后通过扩散作用,将富含氧气的表层海水带入其他区域;
海洋真光带中的各种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那海水中的氧气到哪里去了呢?

海洋各种生物呼吸作用消耗
有机物的分解作用
无机物的还原作用

我们知道了氧气的来源消耗之后,再来看这张图,表层海水因为光合作用的原因氧含量最高,随着深度增加,光合作用减弱甚至消失,氧气被各层生物呼吸利用,有机物分解也消耗掉大部分,所以在 1000 米左右的位置海水中的氧含量降到最低值。

加载中…
图 27:深海热盐环流

但这时候,另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改变了这一趋势,它就是全球深海热盐环流活动,在这场环流中,高纬度的低温高盐高氧含量的海水下沉,随着环流进入深海区域,将深海的氧含量重新提了上来。

这就导致了在 4000 米以下的深海当中氧含量跟海洋上层几乎一样的局面。

深海高压

这是目前困扰人类继续探索深海的重要因素。随着深度下降,压力会越来越大,10 米的水深就会带来 1 个大气压,可想而知,在几千米甚至上万米的深度,压力是多么的可怕。

哪怕是装备精良的钢铁机器,也无法承受如此大的压力,更不用说血肉之躯的生物了。

而在深海中也确实发现了狮子鱼之类的鱼类在此生活,那它们的生存秘诀是什么呢?

先说我们常见的淡水鱼类,它们在水中上浮下潜靠的是一种特殊器官——鱼鳔。

这个小气球一样的东西可以帮助鱼儿自由匹配浮力,来实现上升或者下降。

加载中…
图 28:在浅水鱼身上,鱼鳔起到调节浮力的作用

而潜水艇等各种潜水器材也是借助了这种类似的设计方法,这个功能非常强大,但是有一个问题,由于鱼鳔中含有大量的空气,就像一个充满气的常压气球,随着水深的增加,外部水压跟内部鱼鳔的压力形成了强大的压差,这种压差会最终导致带有鱼鳔的鱼类无法进入太深的水域。

举个让你很容易感受的例子,我们在潜水的时候,总觉得水越深,耳膜被压的越疼,这就是外部水压跟内部气压不平衡导致的。

所以,为了适应超强的深海水压,这里的鱼类舍弃了又爱又恨的鱼鳔。反而进化出了奇特的骨骼跟身体结构。

深海鱼的骨骼跟肌肉要比浅水鱼少的多,而脂类跟胶质含量反而更多。

有句话说得好「过刚则易折」,过于硬化的骨骼很容易在压力作用下折断,而软骨能够提供更好的弹性跟保护。

加载中…
图 29:水滴鱼(水中的样子)

拿我们上面提到的狮子鱼来举例子,科学家们对它的基因测序后发现,调控骨骼发育和骨组织骨化的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一突变会导致马里亚纳狮子鱼骨骼的钙化过程提前终止,导致其骨骼组成中大部分为软骨。

同时,深海鱼富含脂类跟胶质,并且不饱和脂肪酸非常高,这也就是为什么深海鱼更好吃。

这里的脂类跟胶质有两个主要作用:

1.脂类跟胶质能够更多的储存能量,这对于深海贫瘠的环境来说,至关重要;
2.脂类参与到深海鱼更精密的身体调控当中,实现渗透压的平衡。

而不管是骨骼也好,脂类也好,都是宏观层面的东西,对于深海鱼,它们并不是只有外部宏观上在遭受强大的压力,包括每个细胞都在承受这种无处不在的压力。

而对于细胞来说,过高的压力会导致细胞膜过硬,流动性变差,这样就会让细胞膜的通透性变差,养料进不去,废物出不来,那直接就凉凉了。

加载中…
图 30:细胞膜结构与物质运输

为了应付这种问题,深海鱼的细胞膜中脂类含量更高,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而不饱和脂肪酸能够很好的保证脂类流动性,就像是植物油,它的不饱和脂肪酸就比动物油高很多,所以平时基本都是液体。

在高流动性的细胞膜中,各种物质就能够顺利的实现来回进出,保证了细胞层面的正常运转。

除此之外,高压环境给蛋白质的结构带来了很多挑战,为了应对这种高压环境,深海鱼让自己变得更腥,来应对蛋白质变性问题。

没错,更腥的鱼能够承受更高的压力,这是因为决定「腥」的物质——氧化三甲胺(TMAO)能够修复变性的蛋白质。

氧化三甲胺这种物质其实本来并没什么腥臭味,反而很鲜,甚至带点甜味,但是它的下级产物三甲胺就是腥臭的本源了。

加载中…
图 31:鱼腥的本源——三甲胺化学分子式

长时间存放的鱼中,氧化三甲胺被大量分解为三甲胺,所以腥臭味很重,这也是判断一条鱼新鲜与否的重要标准,一般淡水鱼指标不高于 6ppm、而海鱼则为 39ppm 以下。

而深海鱼当中,氧化三甲胺的含量要远高于普通鱼类。

在高压状态下,蛋白质很容易因为高压导致变性,甚至失去功能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深海鱼某些蛋白质特定点位的氨基酸会被其他氨基酸所替换,提高其对压力的抗性。

此外,有些蛋白质中的化学键的数目和种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这种变化导致了蛋白质三级结构的改变,从而加强了蛋白质结构的刚性,也就提高了其对高压环境的适应性。

加载中…
图 32:蛋白质结构的改变会导致最终的功能性不同

这就好比我们平时搭建积木,适当的改变结构,并且多加点胶带固定,结构刚性肯定会更好。

最后的最后,如果某些蛋白质不可避免的被高压破坏掉,氧化三甲胺就会发挥它的作用,将这些被损坏的蛋白质修复起来。

所以,我们不能把压力对鱼类的影响想的太简单,他并不是所谓的内外恒压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从内而外的复杂过程。

深海这种复杂的环境特性决定了生活在此的生物不能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体型巨大,一方面,黑暗的环境阻隔了阳光能量的传递,海底热泉提供的能量基础只能够满足周围部分的甲壳类生物;

另一方面,低温限制了深海生物的新陈代谢速度,高压决定了它们的身体结构不能过于庞大。

因此,深海不会存在巨物,但是却可以新奇百怪。

神秘的深海生物

不得不感慨大自然的神奇,即便是在伸手不见五指,压力山大的深渊海底,还是有部分奇特的生物生存了下来。

对于大型深海动物来说,善于深潜的高手,屈指可数。

在鲸类中,跟大王乌贼决战的抹香鲸并不是最佳选手,抹香鲸能够最深潜入 2200 多米,而另一种柯氏喙鲸(成年雄性可达 7.5 米)却能够潜入 2900 多米的深度,也是所有哺乳动物中的深潜之王。

加载中…
图 33:「哺乳动物深潜之王」——柯氏喙鲸

尽管鲸类再厉害,也没有鲸鱼能够下潜到 3000 米以下的深度。

而另一种鱼类——鲨鱼却可以,除了能够潜入 2500 米左右深度的灰六鳃鲨和三种睡鲨,另一种体型更小的鲨鱼——棘鳞乌鲨,能够潜入 4500 米的超级深度,是下潜最深的软骨鱼。

加载中…
图 34:棘鳞乌鲨

但是这些大型生物都无法突破 5000 米的深度限制。

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在这个深度的海洋中,还有一处「海洋绿洲」——深海珊瑚。

这里凸起的岩石为深海珊瑚礁提供了安全的庇护所,在水深五千六百米左右的区域,这里的珊瑚种类比热带暗礁区要更为丰富。

由于深海中没有阳光,它们只能从水流中摄取食物,这些珊瑚每年只能生长一点点,有些年龄已经达到四千岁。

加载中…
图 35:不知名深海珊瑚

这里的珊瑚礁跟浅水区域一样,是众多海洋生物的庇护所,各种甲壳类动物在此躲避觅食。

加载中…
图 36:躲在珊瑚中的小虾

对于其他常驻深海的鱼类来说,它们几乎已经放弃了发达的肌肉跟眼睛来发现追赶猎物,反而都是皮包骨头的机会主义者。

因为极度稀疏的生物密度,这里的鱼类几乎什么都吃,不会放过任何到嘴的猎物,哪怕是比自己大得多的生物,它们也都敢下嘴,要不然就饿死,要不然就撑死。

加载中…
图 37:一只撑死自己的黑叉齿龙䲢

而随着我们对于海底的不断探索,也逐渐发现了更多有趣的生物,如今记录到的潜水最深鱼类是体长可达 16.5 厘米的神女底鼬鳚,捕获于 8400 米深的水域。与之相当的是体长可达 23.8 厘米的钝口拟狮子鱼,科学家曾在海面下 8200 米处拍摄到它的身影。

加载中…
图 38:神女底鼬鳚

八千米的深度再往下,进入万米领地之后,鱼类是无法生存了,留下的只是海参、端足类生物等,比如这只体长 5 厘米的短脚双眼钩虾,就生活在马里亚纳海沟的最深处,有 11000 多米。

加载中…
图 39:短脚双眼钩虾

虽然这里的生物密度稀疏,但不代表着毫无生气,除了海底热泉周边热闹的景象,其他深海区域也一样有好玩的故事在发生。

加载中…
图 40:阿氏偕老同穴海绵

海绵是最原始的多细胞动物,已经在地球上存在了 6 亿多年,有一万多个品种,占海洋生物总量的 1/15。
除了针海绵属的 20 多种存在于浅水区之外,其他品种均存在于八千多米的深水区域。

而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阿氏偕老同穴海绵,是一种玻璃海绵,它的骨架是由二氧化硅构成,生活在八千多米的深海当中。

虽然身处暗无天日的深海当中,但是海绵宝宝的故事却真的在这里发生:

加载中…
图 41:一只深海鱼跟一只海虾都盯上了这只海绵

海绵的身体是僵硬的,无法移动,它们只能靠过滤海水中的营养物质来维持生存,但是身旁却有好多捕食者虎视眈眈的的盯着它。

硬邦邦的海绵不是它们的真正目的,原来在这只海绵的体内有一对寄宿者,两只小虾在这里安家定居。

加载中…
图 42:寄生小虾来个特写

当初还是小虾米的时候,这两只小虾随着海流进入了这只海绵体内,靠着摄取海水中的浮游生物存活了下来,当然,这也多亏了海绵的保护,不然它们早已经成了外面那两位捕食者的盘中餐。

加载中…
图 43:雌虾成功抱卵

让人惊奇的是,它们有了自己的孩子,雌虾成功抱卵。

但这似乎并不是一个美好的故事,孵化出来的小虾米从海绵多孔的结构中游了出去,而这一对成年虾,却再也无法逃离。

加载中…
图 44:被困在结构复杂的海绵中的小虾

很难相信海绵这种极其简单的动物,是如何制造出这样复杂的结构,这既是个谜团,也是个奇迹。

实际上,就跟这只阿氏偕老同穴海绵代表的群体一样,很多深海生物都没有准确的命名,我们对海洋的开发只进行了 5% 而已,还有 95% 的区域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而初步估计,有将近 200 万种海洋生物还没有被我们发现!

继续把眼界打开,我们人类对深海领域的探索,可以说是刚刚开始,对于深海的认知只是迈出了探索的第一步。

深海探索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海洋的奥秘、地球的奥秘,这里是距离地球内部最近的地方,能够更好的揭示板块运动的规律、窥探地球内部的真相。

据世界纪录认证机构(WRCA)官方全球数据库显示 2020 年 11 月 10 日,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 10909 米,挑战全球海洋最深处,创造了载人深潜世界纪录。

「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是「世界潜水最深的载人潜水器」。

加载中…
图 45:中国骄傲——「奋斗者」号

目前,全球能够载人下潜至 6000 米以下的国家只有中国、美国、日本、法国和俄罗斯,而「奋斗者」号成功挑战马里亚纳海沟,意味着我们可以在全领域海洋深度进行海底航行、海底照相和摄像、沉积物和矿物取样、生物和微生物取样、标志物布放、海底地形地貌测量等作业,是我国深海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神秘的海底世界,还有无数的秘密等着我们去探索,相信将来的某一天,我们终将到达最深处,见证自然留给我们的神秘惊喜。

本文作者:糊涂小葫芦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有哪些看起来不像地球生物,但又确实生在地球的动物?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