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无线蓝牙耳机排行榜哪个最好用?

4.1 真无线耳机与无线颈挂式耳机概论

关于蓝牙音频技术科普,请参见本专栏章节 2.6 蓝牙音频科普。

选择一款真无线蓝牙耳机,基本上无非是在半入耳和入耳两个形态之间进行选择,进行消费决策时影响你选择的因素已经在章节 2.6 提到了——预算、手机品牌、注意编解码协议,那么在了解上面三个基本需求之后,你所需要注意的点就可以放在选耳机的最基本原则——回到听音系上,关注于你的听音需求和降噪、通话等功能性需求。下面涉及的型号被笔者分为这么几类:

消费级:日常售价在 500 元以内的表现优秀的 TWS。

进阶级:日常售价在 500 元左右以及 500 元以上 1000 元以下的表现优秀的 TWS。

旗舰级:日常售价在 1000 元左右甚至更高的表现优秀的 TWS。

 

而颈挂式无线耳机具有更久的发展历史,属于「去掉那根线」两步走的第一步进程的结果,注定了这个品类在未来会成为边缘化产品,事实上从各种销售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来,颈挂式耳机的手众在逐渐变少。注重音质的流向蓝牙颈挂线、蓝牙耳放、小尾巴甚至普通有线耳机等领域,注重便捷的流向了真无线耳机领域。但是,在短期内,笔者认为这个品类仍然具有不可替代性。

首先是中低价位的颈挂式耳机普遍相较于同等价位的真无线耳机有着更好的续航、连接稳定性,这是结构带来的先天优势,更大的体积带来的更大电池容量与更佳信号质量的天线带来的必然是更好的效果。不是每一个厂家都能做出 AirPods Pro 等级的超高集成度,那样也不利于维修。其次便是运动场景的佩戴。举个例子,PowerBeats 系列在改版后仍然保留了 Pro 和第四代两个系列,这是为什么?PowerBeats Pro 本身作为运动真无线以及足够出色了,但是运动场景更加需要佩戴的稳定,那一根绕后的线带来的改变真的效果显著,而且可以在非聆听状态下轻松地挂在脖子上,不需要像 TWS 一样摘下后必须放进充电盒,要么就意味着单边易丢失的问题。运动过后,很多颈挂式运动耳机的防水性能也足够你去进行快速清洁,这也是大多数 TWS 做不到的——它们也就防泼溅罢了。不过,我还是保留了一个时间较长的防水 TWS 型号供读者选择。

让我们进入分类别推荐部分——重申一点,如果你是严格的手机品牌生态用户,可能买对应的型号会有更好的功能体验。

颈挂式耳机与特殊用途真无线耳机将直接给出推荐理由,真无线耳机非「其他可选型号」之列的均有详细评价,受限于篇幅,部分型号可能详细程度不会太高,但是基本体验都会照顾到。

4.2 消费级真无线耳机

漫步者 MiniBuds | Edifier MiniBuds

KT MARK: IV

为什么值得买:小而轻的体积、优秀的佩戴、高性价比

加载中…

外观 · 设计 · 佩戴

我手上的 MiniBuds 是与冇心联名合作的版本,从包装盒到耳机本体都采用了以粉色为主的配色方案。包装盒很小,表面印刷精致。耳机的充电盒体积控制得很到位,在厚度和高度上都做到了小型真无线耳机里不错的水准,只是开盖手感有点松。MiniBuds 的造型是典型的小号 Buds 形态,单机重量仅 4 克,正如其名「Mini」,在耳朵上的形态就只是一个大圆点。佩戴上,对于不同大小的耳廓,都有着良好的兼容性。腔体内侧针对耳廓的形状进行了适配,类似于定制耳机的做法,在舒适性上做得比较用心。没有主动降噪,但是由于合理的腔体设计,被动隔音性能不错。

续航 · 通话 · 其他性能

官方宣称 MiniBuds 本体续航 6 小时,充电盒可额外提供 18 小时续航,共 24 小时连续播放时间。

MiniBuds 不支持 Edifier Connect APP,不过考虑到自身产品定位,这种做法有情可原,本身需要调整的设置也不多。由于采用了高通的芯片方案,所以 MiniBuds 在这个价位少见地加入了对于 aptX 编码协议的支持。

提供了 CVC 8.0 通话降噪性能。实际通话质量在低价位真无线里算是非常不错的。

支持 IP55 级别的防尘防水,在较低价位有不错的防护效果,能够兼顾更多的使用场景。

声音表现

低频量感适中,收放速度还算比较快,收得并不是特别干净,留下了部分残响,但总体听上去还是相对干净的声底。饱满程度一般,下潜还不错。在这个价位的入耳 TWS 耳机中,大部分选择了低频量感增加的做法从而更快吸引消费者,但是往往会牺牲听感的自然度与耐听程度,在这方面,MiniBuds 是不需要担心的。

中频,人声距离比较近,结像精致程度在这个价位没什么可以挑毛病的地方,不能越级打怪也足够符合价位。人声音色有轻微渲染痕迹,不是走相对更加直白的路线,不过程度不大,基本的音色并没有受到影响。无论男女声,人声表现都有一定感情,不是白开水。乐器表现中规中矩,木管乐器的表现在中低价位真无线耳机中算是很好的。

乐器结像普遍有些前倾,会导致听上去细节有些拥挤,不过在没有人声的一些小编制器乐聆听时,表现是比较出色的。

高频亮度适中略偏暗,线条感不突出。MiniBuds 的高频是有打磨痕迹但是控制得还不错的,人声的齿音显然经过处理但是并没有为了为了一味地使得听上去圆滑而彻底把峰削减掉。延伸一般,受限于单元素质,极高频的信息量略有缺乏,但是毕竟在这个价位,就属于「要什么自行车」的水准。

声场规模感不大,但横纵距离接近,比较规整。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还不错,但是由于乐器结像普遍略有前倾,会导致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不是很出色。解析能力在这个价位值得点赞。

万魔 舒适豆升级版 | 1MORE ComfoBuds 2

KT MARK: V

为什么值得买:全天候使用、佩戴舒适、声音表现良好

加载中…

外观 · 设计 · 佩戴

耳机本体重量仅为 4.3g,虽然比上一代的 3.8g 要重了一点点,不过 0.5g 的增加并不是可以感知的变化。第一代 ComfoBuds 的麦克风是银色的,而第二代的设计与舒适豆降噪版一致,变成了红色,且外部也同样套了一个圈,设计语言更加一致,也与 ComfoBuds 系列的红色定制 USB-C 口相呼应,算是元素统一。尾部的 LED 呼吸灯仍然吸睛,只是亮度有所减弱,且变为单色,在黑夜里佩戴时更加低调一些。

在 Comfobuds 第一代的导管口处,1MORE 当时为了让佩戴更加稳固,装了一圈硬质橡胶制成的「密封」圈,圈上有增加摩擦而设计的纹路,形似音响号角,在耳道口处增加了受力点。这个设计在当时一众类 AirPods 模式的半入耳里显得特殊而有创意,实用价值也不错,只是由于材料偏硬,导致部分人群可能会有「硌耳」的情况。在 ComfoBuds 2 中,1MORE 改进了这一设计。原先的密封圈改成了全新的类似于传统入耳式耳机的耳套结构,材质更加柔软,表面取消了纹路,但是目的仍然是为了增加佩戴稳定性和减少低频泄露。为什么说类似传统的耳套结构呢?在第一代 ComfoBuds 中,胶圈是固定在出音口处的,二代则改为了方便更换的结构,通过换上配件附带的大号密封圈,对于耳廓偏大的人群可以有更加良好的适应性。同样,如果在佩戴稳定性已经足够好的情况下,想要进一步减少低频泄露,也可以选择换用大号密封圈,对于舒适性无明显影响。新的设计算是结合了半入耳和入耳的优势,是比起一代的密封圈是要更加成熟的设计。

续航 · 通话 · 其他性能

续航表现,官方宣称仅耳机续航为 6 小时,搭配电池盒一次完整续航周期为 24 小时。实际使用下来,不开启游戏低延迟模式,以 AAC 编码协议连接三星 Galaxy S10 进行测试,连续混合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与播客节目(基于小宇宙 APP),仅耳机续航为 6 小时 13 分钟,超出标称值。支持快充 15 分钟使用 3 小时的快充,不支持无线充电。

延迟方面,本身的延迟水平其实是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跟上一代的表现都算看流媒体视频时可接受的程度。不过在新的 1MORE Music APP 中,ComfoBuds 2 支持开启游戏低延时模式,官方宣称可以将延迟降至 90ms 以内,实际使用过程中由于缺失严谨的测试软件故难以验证准确值,但主观上还是能感觉在手游过程中跟手性有提高,非手残党甚至可以尝试简单程度的音游了。

通话清晰度良好,在安静环境下人声没有什么大问题,嘈杂环境下能听到一定程度的环境降噪,但是也对于人声有一定削弱,不过很少会出现噪音处理导致盖过人声的情况。总的来说,在这个价位,通话表现绝对算优秀的。

ComfoBuds 2 支持 IPX5 级别的防水。

声音表现

结合新的 1MORE Music APP,ComfoBuds 2 可以开启 12 种 EQ,虽然没有基于 Sonarworks SoundID 的校准功能,但是这 12 种 EQ 仍然基于 Sonarworks 提供的校准技术进行匹配,相对来说,对于初入门的 EQ 爱好者会更加友好。实际使用下来变化还是足够明显的,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进行调整。

低频量感不算多,但下潜和饱满度在此类半入耳耳塞中算是相当不错的,极低频的延伸一般,层次感还不错,基音偏中下盘的乐器普遍没有明显的结像问题。氛围烘托相当较少,残响量适中。中频,人声距离相对比较近,但是距离贴脸的程度还很远,结像精细程度一般,口型大小还原良好。男女声偏向不算明显,不过在中下盘都有不算很突出的染色,染色量不多,不会特别影响到人声音色。乐器表现中规中矩,弦乐器组的小提琴缺少抓耳感,泛音比较少,基音部分表现挑不出太大毛病。吉他质感表现还不错,拨弦细节相对信息量较少。管乐器普遍表现都还不错,没有特别值得褒贬的特点。打击乐器刺激感不强,整体听感较为舒服。高频亮度一般,延伸一般,但是对于齿音的处理处在一个刚刚好的点上。

声场表现非常自然,没有拘束感。分离度不错,解析能力中规中矩。动态表现良好,这一点也得益于 13.4mm 直径的大号动圈单元。瞬态表现也还不错。

 

水月雨 猫饼 | Moondrop Nekocake

KT MARK: IV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In-Ear Medium Level

为什么值得买:声音出色、可用的降噪性能

外观 · 设计 · 佩戴

外观上来说并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地方,作为一个低价位的 TWS 来说,盒子的体积控制是可以接受的,毕竟「Pods」状形态插入,这个体积是没问题的。但是开盖子的过程在中间会出现一下不明显的阻滞感,不是什么大问题。盒盖足够严丝合缝。

耳塞本体的设计是常见的”Pods”类型就不细说了,佩戴感受是舒适度没什么问题。

操作识别速度很快,但有一定误触概率,单击控制播放暂停的逻辑在取下时会很容易误触。单击动作识别灵敏度没有问题。语音反馈设计对于萌音类爱好者自然是不错的,清晰度过关。

续航 · 稳定性

续航标称续航单次 4 小时,配合充电盒可实现 12 小时续航。经过实际测试,连接测试设备 Google Pixel 4 以标准流程测试,关闭降噪单次播放时间为 4 小时 2 分钟,超出标称值。

稳定性也是完全可以正常使用的程度,支持 TrueWireless Mirroring 技术,单双主机在切换的时候不会产生明显的断音问题,在实际使用时,也没有感知到这类问题存在。延迟表现在这个价位的真无线耳机里也属于相当不错的水平。

支持 Moondrop Link app,可以进行不同 EQ 预设的调节,也同样支持对于操作进行自定义。

降噪

降噪深度在这个价位其实是可以的,只是频宽范围稍显不足,对于初次尝试低价位降噪 TWS 的用户来说,可感知的噪声减弱就是目的达到。只不过,这个降噪深度似乎有一定比例得益于良好的物理隔音,well,这个就可能会在不同人佩戴时得到不同的降噪评价了。总之,对于低频段机械噪音的抑制效果是可堪使用的。降噪开启后耳压感还是比较明显,不过适应之后就会好很多。

支持智能语音通话降噪,通话实际测试下来,对于环境噪音的抑制是这个价位里相当不错的水平,实际语音清晰度也堪用。

声音表现

在线条感和总体平衡度上在三四百甚至更高价位的一些主打声音表现的 TWS 面前都有优势,总体素质是超出两三百预期的。人声表现较为突出,音色有渲染但是控制得还不错,清晰度、结像大小以及距离感都不错。弦乐器总体表现良好。没有这价位一些 TWS 常见的问题比如明显的低切感、高切感以及中高频的过分突出等等。在没有 aptx 系和 LDAC 协议的情况下在这个价位呈现出这样的声音表现,是超值的。目前来说我难以在三四百元以内找到声音层面的竞品。

 

倍思 M2 | Beseus Bowie M2

KT MARK: IV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In-Ear Medium Level

为什么值得买:低价位提供不错的降噪能力

加载中…

外观 · 设计 · 佩戴

耳机电池盒形状基本类似于 AirPods Pro,大小稍大一圈,显得比较厚实。表面通体磨砂,手感摸上去不错,定制过的 USB-C 充电口位于底部。开盖手感不错,但是有一点问题,在开启过程中稍微给予侧方向的力便会直接合上,这在手滑不慎掉落的过程中是可以及时盒盖防止耳机与地面碰撞造成损坏,但是在日常使用过程中总有一点不便,往往还没有双耳取出,盖子轻轻一碰便合上。

做工符合价位应有表现,和 E8 类似,但是质感略不如自家的 E9,E9 则显得更像是个比较高端的产品。耳机本体是典型的「Pods」形态,耳塞腔体饱满度适中,佩戴稳定性和同类产品来说都是足够稳固的,浅入耳加上新的耳套,整体舒适度也不错。只要不是小耳廓,基本上佩戴无压力。表面材质对于油性皮肤友好度还可以,比起 S1 和 E9 来说要明显容易打理一些。佩戴识别传感器位于内侧,有单独的开孔。耳机柄部成包边的平面,有着比较大的触摸识别区域,在不同角度灯光下可以看到这块面板加入了一些极微小的闪粉材料。就我手上的这台白色 M2 来说,颜值是比较过关的。需要吐槽一点,M2 的触摸识别区域固然够大,但是识别的灵敏度不是特别高,尤其是默认设置的状态下,切换降噪模式是双击而非常见的长按,所以需要用户进行一段时间的习惯。当然,也可以到 app 里更改操作逻辑。好在,误触几率几乎为零……

续航 · 稳定性 · 其他性能

续航方面,标称仅耳机满电使用 5 小时,配合电池盒使用为 30 小时,即电池盒可以额外提供 5 个完整充电周期的供应,这在这个体积下属于不错的水平。官方的测量结果是基于 SBC 编解码协议+70% 音量,但是并未提及是否开启主动降噪、低延迟模式和 EQ。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关闭低延迟、加载 EQ 为最基本,全程开启第 10 档降噪/通透模式并以 AAC 编码协议连接 Google Pixel 4,不间断播放以 50% 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 5 小时 12 分钟,超出官方描述标称值。支持 BRC 快充,充电 10 分钟可让耳塞+充电盒总计实现 2 小时的连续播放,没有无线充电支持。

倍思 APP 一如既往地在第一时间加入了对于新型号的支持,同样,也延续了 Bowie E8 可以通过上次连接配对时进行定位的记录来进行一定程度的防丢功能。目前来说,M2 搭配 app 的防丢功能稳定性比之前有所提高,虽然耳机本体没有定位芯片,但是在低价位一直保持类似功能的实现对于消费者来说还是比较友好的。依靠大声压级声音报警来进行寻找的功能也延续了下来,且音量要更大一些,比起 E8 来说容易被找到的几率也就更高。

低延迟模式的表现可以说是做到了这价位的顶级水平,倍思将他们的低延迟技术称为 DCLL,意即双通道低延迟,并宣称在开启低延迟开关后延迟可低至 0.038s,当然一切还得以实际体验为准。以 AAC 编解码协议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Google Pixel 4 后,其实在未开启低延迟模式的状态下,M2 就已经做到了非常低的延迟,基本上流媒体视频等都没什么影响观看体验的延迟出现。在低延迟模式开启之后,M2 的延迟水平会有更加好的优化,虽然流媒体视频的观看体验由于在之前的表现已经足够优秀,难以再察觉什么本质变化了,但是在音游、FPS 游戏等场景下,低延迟模式的作用就显得明显起来,整体达到了相当可用的水平。

关于稳定性,M2 作为新产品,自然蓝牙 5.2 是标配了,实际体验下来这段时间均未出现断连。仅在手机同时开启 WLAN 且同时连接两个设备(当时实际连接了 Urbanears Pampas 和 M2)的状态下,在超市排队支付场景时出现了一次连接不稳定现象。

降噪

官方宣称降噪深度峰值为 42dB,官方测量结果是一回事儿,一切还得看「疗效」。实际使用下来,开启最强档也就是 10 级降噪的情况下,M2 在降噪深度和频宽覆盖上在这个价位的表现都无可挑剔,虽然难以跟 500 元档之前介绍过的一些注重降噪的产品相媲美,但是考虑到 200 多的售价,这个降噪表现已经足够出色。跟前文提到的 Simu S1 比起来,M2 的降噪性能应该算是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升级。耳压感一般,对于不习惯降噪耳机工作方式的人来说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当然将降噪等级切换至较轻的级别也可以减轻耳压感。

没有专门的抗风噪功能,好在在多种档位下,风噪影响听感的问题并不是非常大。通透模式自然度还不错,中高频有微弱的底噪,可用性中规中矩。M2 的降噪模式拥有十个档位,实际体验下来,如非想要尝试满档强力效果,放在第七格是一个在降噪、耳压感比较平衡的位置上。

通话性能比较突出,搭载的四麦 ENC 通话降噪结合神经网络算法,实际效果是同价位表现较好的。虽然距离没有全面介绍过的 E9 有一点距离,但是毕竟 E9 的通话性能是这个价位少有的特别突出的水平,所以可以理解。综合下来,M2 的降噪综合能力在这个价位是相当不错的,虽然距离高端产品有距离,但是比起 S1 等产品有着显著的进步,仅主动降噪本身也可堪用,它位于 KT 的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Medium Level。

声音表现

声音方面的配置,M2 搭载的是传统的单动圈,10mm 直径的镀钛复合振膜。编解码协议最高支持到 AAC,考虑到价位,属于普遍做法。结合 app 可以进行多种预设 EQ 的调节,默认的 Beseus 经典其实已经足够耐听,也支持自己的定制 EQ,提供了多个保存选项,下面展示的是基于我个人听音喜好调整的 EQ 状态,可供参考。主观评价部分,以下如非注明全部基于原始耳套、Beseus 经典 EQ 与 AAC 协议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Google Pixel 4 得出。

低频量感中等,厚度给够,但不是弹性特别出色的类型。氛围感烘托比较多,下潜表现中规中矩。速度感不强,收放速度一般,收得干净程度也不是很高,有一定残响存在。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有一定前倾迹象,结像精细程度一般。

中频,人声有一定距离,我个人认为 M2 对于男声的表现略好于女声,整体有着控制得当的饱满度和感情表达。音色在中下盘有轻微染色,口型略大一点,但是人声质感表现总体不错。女声的线条突出程度不高,相对也有一点染色,不是走音色准确的方向,不过足够扎实。乐器总体表现是比较喜人的。弦乐器普遍有着比较扎实的质感表现,但是拉弦、拨弦细节不算丰富,考虑到价格,这个表现已经算是不错的。木管乐器表现超出价位水平,泛音自然度不错,但是金属管乐器稍微有些缺乏气势感,尤其是圆号音色有点偏干。打击乐器刺激程度不高,在耐听程度上做得比较好。

高频亮度适中略偏暗,线条感不会很突出,总体透明度一般,没有什么让人不适的尖峰。受限于这价位的成本,单元在极高频的延伸上难以达到很好的水准,当然,看看两百多的售价,这些都不是问题。如果想要更明显的高频增益,合理运用 EQ 是正确选择。下图展示的个人 EQ 其实就在中上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拔高,从而让声音更活跃,线条也突出一些。

声场规模不大,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中规中矩,乐器间的分离度还行。解析能力是要比 S1 之类好不少,动态表现还不错,瞬态一般。

总结,M2 试图以比较水桶的姿态来做声音基底,有着不错的厚度与扎实程度也足够耐听,不会给人以刻意突出素质的感觉,结合比较成熟的 EQ,可以调出更适合不同用户的声音风格来。

万魔 舒适豆降噪版 | 1MORE ComfoBuds Pro

KT MARK: V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In-Ear Fine Level

为什么值得买:降噪能力同价位出色、声音不错

加载中…

外观 · 设计 · 佩戴

充电盒造型像是个拉长了的蛋。耳塞在收纳盒里的放置方式与 ComfoBuds 2 一样,「趴在」盒子里,虽然这个造型的美观程度见仁见智,不过确实比直接插进去的方式,要省出不少的空间来。耳塞本体造型基本就是加大的 ComfoBuds,只不过将半入耳形态改为了入耳结构,毕竟半入耳结构属于开放式,开放式降噪不可能效果太好,这点是有前车之鉴的。耳塞头部类似一个球形,造型很圆润,导管形状为一个长轴在 Y 轴方向上的椭圆形,显然,与耳道的贴合程度也会有一定提高。充电触点与佩戴感应装置均设置在腔体内侧。耳塞本体上的降噪麦克风与导管处滤网均使用红色,整体设计与充电盒的红色 USB-C 口呼应,算是设计上的联系与巧思。

佩戴正如其名,ComfoBuds 系列追求的便是一个比较优秀的 Comfort,舒适性上基本挑不出什么毛病,再加上球形的腔体,不会对耳廓有积压的不适感。但是 Pro 的用户需要注意一个问题,那就是耳塞套的适配。这个球形结构虽然提升了舒适性,但是对于大耳廓用户来说,固定的支撑点会变少,这时耳塞与耳朵的固定点就仅限在腔体内侧的一块面积与耳塞套与耳道的接触面上。如果日常佩戴其他耳塞使用 M 号耳塞套的话,那么在佩戴 ComfoBuds Pro 时建议换成大号,会对于耳道偏窄而耳廓偏大的用户提供更好的佩戴稳定性。

续航

续航方面,官方标称如下:降噪模式开启状态下耳塞本体续航 6 小时,充电盒提供额外 14 小时电量;降噪模式关闭状态下耳塞本体续航 8 小时,充电盒提供额外 20 小时电量。另外,支持充电 15 分钟,播放 2 小时的应急快充。实际使用过程中进行多次测量,以 AAC 协议连接测试设备(三星 Galaxy S10),在降噪模式/通透模式/普通模式/抗风噪模式交替使用情况下,耳塞本体续航在 6 小时 38 分钟到 6 小时 47 分钟之间(考虑到音量大小不定,在此区间内徘徊),符合标称值。可惜的是,ComfoBuds Pro 跟其他 ComfoBuds 系列产品一样,没有内置无线充电功能。

降噪

降噪部分,基本算是这个价位最顶尖的降噪水准。降噪标称深度为 35dB(平均值),实际体验下来,对于中低频端的降噪相当出色,但是高频的屏蔽效果还差一点。

通透模式的自然程度远胜同价位竞品。抗风噪模式下,基本可以屏蔽掉 4 级风力,距离自家的降噪旗舰还有一定距离,但是日常通勤状态,比如骑个电动车之类的,足够了。

在宣传中,1MORE 着重强调了 ComfoBuds Pro 的通话降噪能力。所谓「三麦智能通话降噪」,实际上是由两个分别位于腔体内侧和柄尾部的麦克风进行语音拾取,再由一个位于腔体外侧靠上端的反馈麦克风进行抗风噪处理。体验下来,通话质量确实不错,但是抗风噪算法也带来一个小问题,就是在 6 级以上风力下,人声频段有一定概率会被算法影响到清晰度,不过,若真是刮那么大风,建议不佩戴任何 TWS 产品……

声音表现

虽然音频协议仅支持到 AAC,但是得益于 13.4mm 直径的大号动圈单元以及金属振膜,声音表现并不逊于自家的高端系列。或许所有单动圈结构的 TWS 里,ComfoBuds Pro 的这颗单元,也算得上的是最大的之一了。低频量感适中,收得速度不算快,有一定残响,但是层次感不错,有一定的下潜能力。氛围感烘托很不错,即使是通勤状态下,声音的饱满度都不会出现明显的缺失情况。中频有一定厚度,密度不错。人声距离适中,女声的表现略好于男声,男声的颗粒感有些模糊,但是音色上无论男女,都没有什么偏差。乐器表现普遍处于一个不抓耳但细节处理还不错的水平。中提琴表现尤为扎实,但是小提琴还是缺一点线条。吉他拨弦细节相对不很突出,但是音色没啥问题。管乐器表现算是这个价位蓝牙耳机的平均水平。打击乐器处理得相对比较舒服,没有明显的刺激感,但是很扎实。高频亮度适中,延伸不算很好,但是齿音的打磨做得比较用心,没有过多的泛音。声场在横向纵向都有一定的规模感,边界不甚清晰。分离度一般,但解析能力还不错。动态相当优秀,瞬态表现中规中矩。

 

漫步者 追梦宝二代 | Edifier DreamPods 2

KT MARK: V

为什么值得买:通话质量优秀、全场景使用、半入耳真无线的好选择

加载中…

外观 · 设计 · 佩戴

包装设计中规中矩,并没有特别花哨的元素存在。电池盒像是一个纵向略长的肥皂切去四个侧端上的一部分形成截面,表面采用了磨砂材质。顶部与底部则专门设计了纹路,使得这个产品在一众半入耳耳机中,造型有了自己的辨识度。耳机本体是光面塑料,顶部有一条专门设计出来的棱,可以协助在电池盒中进行固定。腔体合模的地方有一处灰色的条带结构,上面放置了麦克风开孔。由于柄部相对比较长,麦克风也安置在底部最末端,DreamPods 2 的通话质量从外观设计这一层面上就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提升,距离嘴巴越近自然收音效果也就越好,这点是对于这一类小型麦克风的一个共识。前腔可以明显看到有佩戴识别传感器存在。

总体的造型跟大多数的半入耳式耳机并没有特别大的不同,佩戴的舒适度还是可以保证的,稳固性上可能会略不如部分入耳式的 TWS 耳机,但是对于买来用于长时间通话或者语音会议的人群来说,半入耳肯定是能够让人戴得更久的一种形态,这也是 DreamPods 2 采用半入耳式形态的一个原因吧。

续航 · 通话 · 其他性能

官方宣称 DreamPods 2 仅耳机连续播放时间 4 小时,结合充电盒可以连续使用 24 小时,实际使用结果比 4 小时略长,这个数据应该是保守报出的。支持快充。

通话质量使这个产品所着重进行突出的一个特性,采用了第二代骨传通话降噪技术,集成了语音加速度传感器两个气导麦克风,结合 AI 通话降噪,从结构盒通话降噪算法上 DreamPods 2 都显然是为了更长久地进行高质量的通话而进行设计的。实际用下来收音效果也不错,结合半入耳式的结构,在长时间的通话会议中可以有着更加良好的表现,这也是推荐给商务人士进行长时间会议使用的重要原因之一。

支持 IP55 级别的防尘防水。

声音表现

受限于天生的结构,低频量感在默认的状态下确实有泄漏的情况,并不是十分的充足,饱满度也不是很好。虽然说声音显得非常干净,对于中频的突出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对于一些热衷于欧美流行的用户来说,可能会有不够过瘾的一个情况。不过考虑到会议使用的话,在通话状态这种低频略有削减的状态,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通话最主要的便是中频。

如果对于默认状态下的低频表现不满意的话,可以尝试在 APP 里进行 EQ 预设的调整,将其调至流行模式便可以增加低频的一些饱满度,虽然实质上量感并没有改变多少,但是这个饱满度的提升可以有效提升氛围烘托程度。

中频,人声的适应能力是 DreamPods 2 的一大特点,无论男声还是女声,音色渲染并不多,相对表现比较直白,且有一定的厚度,线条感相对比较突出,结像大小控制良好,没有特别明显的贴脸问题。乐器表现相对于人声的出色表现就会显得稍微平庸一些,不过在进行小提琴等基音偏向中上盘的乐器的聆听时,可以明显感觉到乐器质感与泛音的表现都还不错,证明这对 13mm 直径的单元,素质本身还是有一定实力。

高频亮度适中,没有明显的齿音,相对表现还是比较平滑。线条感相对比较突出,透明度良好,但是由于半入耳结构的问题,极高频可能会有一定缺少,这一点是通病。

由于半入耳结构声场的自然度非常出色,也有一定的「高度」表现,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不错,解析能力在这个价位也仍然算得上是第一档的水平。

 

威泽 C3II | Whizzer C3II

KT MARK: (+VC20) IV

为什么值得买:搭配 VC20 耳套后声音表现出色

加载中…

外观 · 设计 · 佩戴

C3II 的充电盒与耳机本体都呈相同的深蓝色,表面并非常见的纯色磨砂或者光面处理,而是加入了某种类似于闪粉的涂层,但是仔细看上去并没有类似于索尼 MDR-E484 或者森海 IE300 那样突出的闪粉效果,质感看上去还是不错的。充电盒体积适中,椭圆状类似一块小香皂大小(有些粗胖),打开时所需力度不大。磁吸开关处设置了霍尔开关,霍尔开关的存在使得 C3II 将耳机开关的逻辑设计为了开盖即连、闭盖即关,当然,也就没有了耳机端的佩戴识别模块。从发烧友的角度上来说,没有了佩戴识别,可以方便某些使用者煲机……但是究竟将佩戴识别的操作逻辑转移到盒子上是不是个优秀的设计,这点需要看使用者自己的操作习惯了。我个人倒是对于这种操作逻辑没有什么意见,甚至对于这种操作逻辑带来的可以长按单独面板彻底关机的新设计十分喜欢——这可以在不携带充电盒的情况下彻底避免待机带来的无端电量损耗。

对于这种耳机端续航已经够长的 TWS,我在使用过程中也倾向于不携带充电盒出门,具体续航如何,让我们续航部分再聊。回到外观部分。耳机本体是典型的 Buds 形态佩戴形式,佩戴舒适性还不错,但是由于腔体内侧没有针对耳廓做特别适配设计,稳定性只能说一般,也没有额外的耳翼或耳挂设计添加支撑点。体积不算大,重量控制也还不错,但是由于形状像个蛋,纵向还是不算很友好,对于耳廓偏小的人群友好度不是很好。腔体缝隙可见,但是控制得比较窄,相比起来,充电盒合住之后的缝隙就显得略大了。

续航 · 通话 · 其他性能

续航方面,标称仅耳机续航 9 小时,充电盒可额外提供 36 小时的续航能力。个人实际测量结果,在以 aptX Adaptive 模式连接 Google Pixel 4,以 50% 音量连续混合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 & Spotify)、播客节目(小宇宙 APP)以及流媒体视频(哔哩哔哩),仅耳机连续播放时间约为 8 小时 43 分钟后左耳先断电,右耳在 16 分钟后也断电关机。C3II 支持快充,也支持无线充电,这些算是低价位音频厂家似乎不会看重的,但 C3II 上都有,威泽甚至自己还卖质感不错的无线充电板。

通话方面,官方宣称采用了 CVC 8.0 通话降噪,有良好的通话降噪效果。实际使用过程中,我在闹市与相对安静的室内空间进行通话测试。在室外环境,C3II 的通话降噪可以将窗外的鸟叫声以及风声等过滤到基本不影响通话质量的水平。但是在闹市区,遇到机械噪音、人声等交织的大声压情况,C3II 实际通话过程中会对通话者自身的声音有一定程度的削减,离真正的「优秀通话质量」还有一些距离,个人认为算法还有待优化。但三百多的价位上,目前还没什么特别可以挑剔的。

芯片方案,采用的是常见的高通的 QCC3040,支持蓝牙 5.2 以及 aptX Adaptive 编码协议,aptX-A 的好处早在以前就介绍过,这里就不赘述了,对于大多数的真无线耳机,这种在低延迟和高音质之间可以自主判断切换的做法其实是有好处的,考虑到这个价位,该给的都给了。连接稳定性良好,但是在遇到一些 SoC 相对落后的设备时,如果采用了过时的蓝牙版本,信号稳定性会受到影响。支持 TrueWireless Mirroring 技术,单双主机在切换的时候不会产生明显的断音问题,在实际使用时,也没有感知到这类问题存在。至于延迟,在流媒体视频播放过程中还是有约半个字的延迟,本地视频播放时会略好些。单元是单边 6mm 直径微动圈,说实话,在第一次看到这个腔体体积的时候,我还以为 C3II 内置了一对和铁三角 CKS5TW 类似的大号动圈嘞。

声音表现

声音部分,如非特别注明,全部基于原装黑色 EasyTips 硅胶耳套以及 aptX Adaptive 编码协议。

低频量感中等略偏多,饱满度很高,下潜不错,收放速度适中,收得不算干净,感觉质感是比较蓬松的状态,有着不错的氛围烘托能力。遇到基音偏中下盘的乐器时,结像有突出的感觉,会把整个乐器放在你面前一般。在嘈杂环境下频段掩蔽的作用下,这种贝斯、底鼓结像突出的状态会有所缓解,但是相对安静的环境下,这种感觉会让人感觉有一点轰头。

中频厚度不算大,人声有一定距离且比正常还要更有距离一点,倒是不至于躲到乐器后面去。人声结像精细程度一般,感觉中上盘的细节不是很清晰,线条感不突出,属于讨好听感的耐听向人声。男女声之间的取向不是很明显,由于线条感的原因,可能女声乍一听会比男声更抓耳,但是那只是个相对的听感,实际上在聆听过多种声线的试音曲并经过这两个月的使用,我可以确定 C3II 的男女声综合表现是一个台阶上的水平,走的都是朴实不突出的路线。乐器,弦乐器组中,中提琴与小提琴厚度会比正常状态下略薄一点,泛音充沛,在基音偏中下盘的地方能听到一些能量堆积,也很难说这个表现没有染色。大提琴的拉弦质感不很清晰,有点显得结像突出但并不明确,形体感表现好于这价位绝大多数的 TWS 产品。管乐器普遍中规中矩,跟 HE01 给我带来的惊艳感觉相比差距比较明显,音染不多,扎实程度也不错,但是总觉得高音部分差口气。打击乐器刺激感不强,总体是比较顺的,但是底鼓的结像相对靠前且比较粗大,导致存在感比较强。

高频亮度有点偏暗,没有让人听上去不愉快的峰,还是比较注重听感舒适度的,信息量其实不小,但是由于低频段量感偏多的缘故,会显得高频不够突出。延伸能力中规中矩,不会有特别明显的频段截止感,但很难说得上十分出众。

声场表现是可圈可点的,无论横纵向都有一定距离,相对来说显得声音并不拥挤,这是很多中低端 TWS 都不太能注意到的。声音有一定「高度感」,解析能力和分离度一般——乐器之间的分离度稍好,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略显不足。定位能力还不错。通透程度一般,在刚开声的时候会有一点闷,经过一段时间的 run-in,有了一定改善。动态出色,瞬态表现中规中矩。

本来这个声音只能说的上在某些方面有特色有优势,很难说得上在这个价位「出色」,直到我换上了单独配备的 EasyTips VC20,即所谓的「人声套」,C3II 的声音有了相当程度的改观。首先,人声的结像精细程度有了质的进步,线条感和质感都更加优秀,在这对耳套的搭配下,女声的表现会明显要好不少。虽然加入了一定量的染色,但是这个人声表现已经可以算得上是超出对于低价 TWS 的预期了。管乐器的厚度以及泛音的补足,也是这个「人声套」做到的正面加成。中高频段会有一定的拔高,同时中下盘的速度有所提升,VC20 并没有实际上在低频的量感上做出太多削减,但是总体听下来,这个走向是更加吸引人、更加有趣的。在我个人看来,有意购买 C3II 的消费者豆应该补购一套 VC20,甚至作为标配耳套来选择。当然,由于 C3II 的导管长度是标准长度,不像大多数 TWS 为了照顾佩戴体验做得短而阔,所以你也可以尝试其他入耳式耳机的耳套,我个人也同样推荐使用比正常使用状态稍小一号的 AET07 耳套。

 

漫步者 NB3 | Edifier TWS NB3

KT MARK: V

降噪能力金字塔:In-Ear Fine Level

为什么值得买:优秀降噪、声音表现出色、优秀产品质感

加载中…

外观 · 设计 · 佩戴

NB3 的包装是少见的横版,通体黑色,跟内部一样,颇具质感。电池盒表面非常光滑,打磨得很平整,铰链占背部体积比例较大,表面镀了一层金色,将 logo 铭牌和铰链合而为一,有相当高的辨识度。三颗 LED 灯分布在盒体正面,采用隐藏式设计,在一般状态下感觉不到灯的孔位存在。打开之后耳机插在电池盒中。

耳机本体同样也是黑色塑料抛光质感,摸上去没有可以感知的做工问题。麦克风等处进行了玫瑰金色的小点缀,显得美观度进一步提升。耳机腔体部分较为圆润,体积不算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以有着较为稳固的佩戴。由于盒体以及耳机导管处的合理设计,NB3 得以兼容一些第三方非 TWS 适配耳套以提升佩戴舒适性、声音质感和被动隔音能力——然而它的主动降噪已经达到了一个非常成熟的程度。

续航 · 通话 · 其他性能

官方宣称仅耳机连续播放时间 5 小时/6 小时(降噪开/关),充电盒可额外供电 15 小时/18 小时(降噪开/关)。

通过 Edifier Connect APP,NB3 可以方便地在不同的 DSP 预设中进行切换,有经典,流行,古典摇滚 4 种模式,但是这 4 种模式是在 APP 里的名称与耳机里的实际语音提示并不尽相同,比如说经典模式在耳机的语音里提示是纯正模式,古典模式则对应耳机语音提示中的全景声模式。当然在 APP 中也可以进行其他设置的调节以及降噪模式的切换。

支持 IP54 级别的防尘防水。

降噪

标称降噪深度可以达到 42dB,虽然说这个数值层面是比较夸张的,但是实际的表现也足够出人意料。无论从深度还是降噪算法所覆盖的频率上来说,NB3 都接近 Skyline 级别的真无线耳机,但是在耳压感这一项上还是略有欠缺,对于初次尝试 ANC 的人群来说,可能会有一定的不适感,需要慢慢适应。

环境声的自然度还不错,实际可用性也达到了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相较于之前的 NB2 Pro 有了非常显著的提升。通话效果没打折扣,虽然说不能与上面提及的 DreamPods 2 相提并论,但是在稳定性上有着明显的优化。后面对于这个产品我也会专门产出一篇文章来进行更长时间的跟踪测试,期待算法改进之后,它能够更加成熟。

声音表现

默认基于 Edifier Connect APP 的经典模式(耳机内语音提示纯正模式)。

低频量感中等略偏多一些,有一定饱满度,收放速度中等,并不是特别注重速度感,但是收的还比较干净。氛围烘托相对比较明显,整体是比较扎实的。

中频,人声的结像精细程度比较高,距离相对较近,男女声的适应性也都相对还不错,但是我更加喜欢 NB3 对于男声的表现。虽然说对于女声的适应性还是可圈可点,但是总觉得在中低音的一些细节上还有待推敲,似乎有些不太自然。乐器表现是目前我所听过的漫步者 TWS 里面最好的一个,没有之一。

弦乐器的质感普遍还原得不错,音色虽然并不是十分精准,能够听到在中上盘有一定的渲染,但是由于质感的优秀表现,在聆听一些中小编制、以弦乐为主的器乐录音是的表现,已经算是真无线耳机里相当不错的水准了。吉他的结像稍微有些粗大,虽然说听上去是足够抓耳的,但在精致度上有提升空间。管乐器的表现,普遍处于这个价位不错的范围内,打击乐器的抓耳程度相对较高,有一定的刺激感。

高频有一定的亮度拔高。线条感相对较为突出,但是齿音并不很明显。能听出来延伸不错,总体来说表现,已经开始有一点往抓耳而非耐听的方向走了。

声场方面,规模感并不突出,但是形状还比较规整,声音也有一定的「高度」感。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以及乐器之间的分离度,在这个价位都是顶尖水准。解析能力也比较出色,尽管是 AAC 协议,仍然能够听到这个价位大多数 TWS 没有的信息量,这点是非常不错的。

在流行模式下,人声会有一定的齿音,中高频的刺激感有增强,显然是更加为了一些追求感官刺激的消费者而设计的一个模式,我个人认为原始状态下的 NB3 就已经足够好听了。

古典模式在耳机中被叫做全景声模式,这个模式实际上是通过某种算法对于声音进行一个空间感的拉伸,有点类似于苹果给空间音频建立的概念的一部分,但是并不能像空间音频那样时时随着自己的佩戴姿势而进行方位的调整。这个算法仅限于在声音的空间感上做出一些提升,其实全景声这个名字叫的就挺好的,跟杜比全景声有一定的契合之处。这个状态下的声音,即使在听播客的时候,也能够感觉到有一种空间感,虽然说自然度上做的还有所欠缺,感觉有明显的算法计算痕迹。但如果手机端进行游戏电影等娱乐的话,那么这个模式还是挺有用的,一般听歌我觉得没有必要打开它。

其他可选型号

万魔 1MORE PistonBuds Pro 活塞豆降噪版(小巧体积、不错的降噪)

华为 FreeBuds 4i(降噪还不错、面向华为手机用户)

Redmi AirDots 3 Pro(降噪声音表现均衡、面向小米、Redmi 手机用户)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无线蓝牙耳机排行榜哪个最好用?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