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阅读法:如何做读书笔记?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读过数百本书之后,大部分信息都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被遗忘了。原因其实很简单,我们只是把内容挪了个地方,并没有深入地将其吸收和内化。
要读懂一本书,最重要的在于熟悉其框架结构。思维导图是处理信息的高效工具,它能帮助我们筛选出有用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整理存档,将散落的知识点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简单来讲就是获取信息—提炼精华—内化知识—实践应用的过程。
读书笔记的两种类型
结构式
特征说明:
这种类型的图书,各个章节之间的结构非常清晰。
绘制方法:
中心主题——选择封面或与书名内容相关的图像表示。
大纲主干——这种书结构分明,可以直接把章节当主干。
主题式
特征说明:
这种类型的图书,各个章节之间的顺序是打乱的,或者有的章节是由几个小故事或小案例构成的,章节结构并不分明。适用于阅读目标明确,由小故事或小主题组成的内容。
绘制方法:
中心主题——选择你感兴趣或有需要的学习目标为中心主题,也就是说,以你的兴趣点或需求点为中心主题。
大纲主干——将书本各章节中与这个中心主题息息相关的内容进行整合。
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大脑自我输出的过程。在输出读书笔记时,我们不能只是抄书上的原文,而是要有自己的观点和独特的感受,这个过程也是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认知水平不断升级的过程。如果我们想真正地理解某个知识点,必须经历一些知识再创作的过程,否则很难理解该内容。所以我们在画一本书的思维导图读书笔记时,一定要把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融于内容中,这样的读书笔记才更有价值和温度。
绘制读书笔记的步骤
步骤一:明确目的,统观全局。带着问题快速浏览相应内容:封面、序、目录、后记、封底。
步骤二:快速浏览,标记重点。快速浏览书的主要内容,重点关注每个章节的开头和结尾、大小标题、图表、插画,以及一些核心的关键词,并用彩色笔将其标注出来。
步骤三:精读重点,绘制导图。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精读核心内容并整理成一幅添加了自己理解的内容和观点的思维导图。对于特别重要的知识,可以单独拿出来画一幅「迷你导图」。
步骤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掌握所画思维导图的核心要点后,要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多实践、多应用。一个人学习能力的高低,并不取决于读了多少本书或是看过多少篇文章,而是取决于他所拥有的知识是否能通过快速关联被真正灵活地应用。要通过思维导图定期对自己掌握的知识进行审视,问自己:如何将这些知识纳入我已有的知识体系里呢?要尝试多用思维导图把这些知识画出来,重建知识结构,丰富知识网络。你会发现,你的大脑会不断地升级,你的视角也会常用常新。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急于「把书看完」,或者习惯于传统教育「被动灌输」的思维,一心埋头于书中去寻章摘句,而忽视了一些想法的价值,任由它们转瞬即逝,这实在是舍本逐末。运用思维导图绘制读书笔记的好处是,导图里面绝大多数的核心关键词都是你在读书时闪现出来的思维碎片和灵感,而不是书中的知识点。说得再通俗些,这就是收集想法的过程,是真正的主题式阅读。
下面我以「主题式」阅读为主要讲解内容,让我们来共同阅读《番茄工作法图解》这本书。
图 4.3 就是根据我自己的阅读目的,也就是阅读的需求画出来的。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是一个打开的番茄钟,里面放着和工作有关的画笔和直尺,寓意我的阅读目的是「学会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操作要领」。根据阅读目的,我把这幅思维导图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概述。我把这本书中关于番茄工作法的重要信息进行了整理。
第一分支:番茄工作法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人弗朗西斯科·西里洛。我画的这本书的作者是瑞典人诺特伯格,他是番茄工作法的深度爱好者、实践者,他把自己对番茄工作法的研究和使用心得整理出来,写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本《番茄工作法图解》。
第二分支:用一句话对番茄工作法进行描述。列出每日工作任务,并将其分解为一个个 25 分钟的任务,然后逐个完成。
第三分支:两大作用。
(1)帮你专注地完成任务,实际上就是帮你掌控生活。
(2)能够让你更加高效地完成任务。
第四分支:价值。番茄工作法的价值在于它简单、实用、好操作。
第二部分,做法。即如何执行番茄工作法。
(1)前期准备。
准备环节要做两件事:一是列出今天必须完成的任务;二是预估每个任务要用多少个番茄钟,以番茄钟为单位进行统计。
(2)中期执行。
① 专注于工作。
无论是内部打断还是外部打断,番茄工作法都着重强调要保证在 25 分钟内专注地做同一件事情。
内部打断:被自己的念头和想法打断。解决方法是将这些想法列入待办清单,无须立即去做。
外部打断:被外界因素打断。用告知、协商、计划、答复四个步骤去解决。
还有就是在专注工作这个阶段要多让自己处于「心流」时刻。「心流」时刻是人们全身心投入某件事的一种心理状态。人们处于这种情境时,往往不愿被打扰,抗拒中断。「心流」时刻被打断后,重新进入「心流」时刻,需要 10~15 分钟。
② 休息。
番茄工作法特别强调休息的作用,学会休息才能形成工作和休息之间的节奏感,保证大脑有精力完成后续的番茄钟。高效工作的大脑会丧失全局思考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休息好。
完成每个番茄钟之后要保证休息。休息的两个建议:一是休息的时候尽量不要动用脑力思考,所以直接用画叉的大脑直观表示,我们可选择冥想、睡觉、喝杯咖啡等;二是尽量让自己的休息形成节奏感,我们称之为「节律」,即 25 分钟的专注,然后是 5 分钟的休息。
(3)后期回顾。
将预估的工作时长和实际的番茄钟进行对比,找出差距和原因,把经验和总结应用到下一次的番茄工作法中,持续改进。
第三部分,感悟。即番茄工作法带给我的感悟。
(1)从设计的角度看,它用倒计时的方法巧妙地调动了人们的紧迫感,提升了专注力。
(2)从学习周期的角度来看,一个倒计时番茄钟时间和一段休息时间相配合,有助于大脑的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的交替使用。
(3)从学习视角看,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来自戴明循环理论,也就是 PDCA 理论。
图 4.3 《番茄工作法图解》读书笔记
图 4.3 就是我根据我的阅读目的「学会使用番茄工作法的操作要领」来绘制的思维导图。《番茄工作法图解》这本书所要呈现的核心内容和我阅读后的一些感悟全部被呈现在了这幅思维导图中。在这幅导图中的感悟部分「PDCA 戴明循环」上方,我画了一个红色的五角星,因为它是番茄工作法的原理,所以需要我重点了解。于是我就把这个小主题单独提取出来,画在一张新的白纸上,成为一幅「迷你导图」。我们来看这幅「迷你导图」(见图 4.4)。这幅思维导图的中心图是「PDCA 戴明循环」,中间是一颗红五角星,表示它是对上一幅总图中画红五角星部分的延续说明。
戴明循环理论,也就是 PDCA 循环,又叫质量环,是管理学中的一个通用模型。它最早由休哈特于 1930 年构想,后来在 1950 年被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博士再度挖掘,并加以广泛宣传,运用于持续改善产品质量的过程。在 PDCA 中,P 是 Plan(计划),D 是 Do(执行),C 是 Check(评估),A 是 Act(应用),也就是不断地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检查,改进完善,再制订改进后的新计划,这是一个不断完善和自我进化的过程。这幅思维导图被我划分为三大部分:「概述」「步骤」「番茄钟」。我们可以具体参照图 4.4 来看一看。
图 4.4 迷你导图「PDCA 戴明循环」
我们在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的时候,在一页纸不能完全把你想要表达的内容全部呈现时,你可以采用「迷你导图」的形式,在一张新的白纸上进行补充说明。
学员作品案例
「互联网 +」时代,人们不停地忙着和时间赛跑,压力成瘾、「过劳死」、透支精力……仿佛人人都是超人,却忘记了我们的精力其实是有限的,需要休息、恢复和再生。《精力管理》这本书的作者吉姆·洛尔和托尼·施瓦茨从与职业运动员的合作中总结经验,指出我们的精力分为体能、情感、思维和意志四个维度。全情投入精力管理训练,能帮助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取得上佳表现,为生活注入不竭的动力和热情。改变思维、简化生活、制订计划、确立目标、健康饮食、坚持锻炼,顺应自然生命运动的节奏,就可以全情投入工作和生活。
图 4.5 《精力管理》读书笔记(绘图:杨景涵)
「记忆结」是一篇读书笔记,来自《认知天性》中的第二章——「学习的本质:知识链和记忆结」。文章开头第一段就说:「孩子用绳子把蔓越莓穿起来做项链,挂到树上后却发现蔓越莓从绳子的另一端掉下来了。不打结,就做不出绳串。」人的记忆也是,「检索给记忆这条绳子打了结。重复检索能让记忆更清透,而且它把记忆这条绳子又缠了一圈,使其变得更牢靠」。[1]因此图 4.6 的中心图画了一个小朋友手里拿着一根绳串儿。这篇读书笔记分为五个部分,是为了解答「为什么我们会很快忘记一些知识,以及用什么方法可以做到记住我们想记住的知识」。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其效果显著的关键在于:一是关键词和插图的联想作用可以加深记忆;二是导图可以帮助归纳整理阅读时得到的信息;三是导图可以作为唤醒记忆的线索,引发大脑展开回忆和联想。
图 4.6 《认知天性》阅读笔记「记记结」(绘图:王鲲)
书不只是用来读完的,也是用来查信息的。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之所以阅读效率低,是因为我们高估了自己的吸收能力。我们只是看到了、理解了,但是并没有真正将它进行转化,因为转化所需的资源远远高于识别和理解。最好的方法就是以问题和目的为导向,只关注那些相关的内容,从而集中优势资源,专注于理解、消化它们。
︱窍门分享︱
最后给大家提供一个画导图读书笔记的小窍门:如果是平时自己读书时用,可以画「素色版」的思维导图,日后复习的时候再上色,因为上色的过程就是对这幅导图的内容进行一次再记忆的过程;如果是作为展示来用的话,可以画得图文并茂,更精致一些,这样你在分享给别人时,别人才会愿意去看、去思考、去欣赏、去保存。看看图 4.7 中的两幅导图,你就明白了。书的名字叫《远见:如何规划职业生涯 3 大阶段》,一幅是给自己看的,一幅是展示给别人看的。
无论是思考、理解,还是学习,但凡想真正实现个人的提升,都离不开知识网络的力量。那么,用思维导图进行阅读就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法。正所谓「博观约取,厚积薄发」,没有平时大量的阅读储备和积淀,实现个人提升是无从谈起的。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就是一个不断迭代和升级认知的过程。你画出一幅思维导图,不是为了把它放在那里使它布满灰尘,而是要用它来指引道路。用思维导图做读书笔记需要以一种活跃的心态,跟作者做思想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思考的东西,所得到的灵感、联结和想法,就是读书中最宝贵的收获。我们要通过思维导图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的有序结构。我们学习知识不是照搬,而是要看我们的背景和需求是什么,需要解决什么问题,再从中抽离它们的精髓和骨架,重新进行组织结合,塑造出一套最适合自己的思维模型。通过这种方式,你才能为所学的知识赋予意义和价值。
图 4.7 《远见》读书笔记
[1] 该段引用出自《认知天性》,作者为彼得·C.布朗、亨利·L.罗迪格三世、马克·A.麦克丹尼尔。该书中文版由中信出版集团于 2018 年 9 月出版。——编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