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将介绍:在明末清初这个节点,亚欧大陆腹地的蒙古各部,面对东、西方正在崛起的两大势力,即清帝国与沙俄的威胁,是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的?
明朝时期,在明帝国的北方有两大族群,一个叫鞑靼,一个叫瓦剌,两者都属于广义的蒙古人,都是出自北元。
本来都是一家人,怎么会分成两部分呢?
这还要从朱元璋对北元持之以恒的军事行动说起。
洪武一朝,先后十三次对北元用兵,史称「明太祖北征」,打得蒙古人在广袤的蒙古高原到处跑。
跑得分散了,大一点的团伙就自立山头了。
当时这些「大一点的团伙」,就是瓦剌、鞑靼和兀良哈(「兀良哈」在清朝被称为「乌梁海」,大名鼎鼎的「唐努乌梁海」是其中的一部。不过,这支没成气候,这里就不多介绍了。)
我们今天故事的主角,就是鞑靼与瓦剌。
加载中…
「鞑靼」,是明朝对「东部蒙古」的统称,包括清朝的喀尔喀蒙古(今外蒙古)和漠南蒙古(今内蒙古)。
其实呢,人家自己称呼自己就是「蒙古」,根本不叫「鞑靼」。
但是,明朝觉得他们不配,他们认为,配称「蒙古」,那得是被明朝推翻的元政权,这拨北逃的残兵败将只能叫「鞑靼」。
通俗点说,鞑靼=东部蒙古=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今天的内、外蒙古=大家印象中那个「蒙古」。
相对的,「瓦剌」是「西部蒙古」的统称,清朝称之为「卫拉特蒙古」,也就是瓦剌=卫拉特=漠西蒙古。
瓦剌与鞑靼之间没有固定的疆界,谁强大了占的地方就多点,在明朝中后期,他们俩的分界线啊,大致在上面那张图中我画的蓝线位置。
明成祖朱棣即位后,继续对蒙古人用兵。
相比他爹朱元璋,朱棣要更为狡猾。
由于蒙古人已经被朱元璋打成了三大部分,他们互相还看对方不顺眼。
所以,朱棣就采取了连拉带打的策略。
谁强了,就联合另一方打他。
因此,朱棣主要的动手对象,就是当时较为强盛的鞑靼,拉拢的对象则是相对较弱的瓦剌,这段便是历史上有名的「永乐北伐」。
瓦剌篇
朱棣死后,继任的明朝皇帝停止了对北方草原积极的军事进攻。
战争压力骤减的蒙古人开始休养生息,逐渐恢复了元气。
不过,这个时候,鞑靼因为被朱棣打得比较惨,瓦剌反而成了较为强大的一方。
随后的故事大家就耳熟能详了。
瓦剌太师(相当于权臣)绰罗斯·也先率军在土木堡跟明军打了一仗,战后他盛情且强制地邀请明英宗朱祁镇去草原「打猎」,带着明英宗挨个关口练嗓门,结果没搭理他的。
也先气不过,又带着军队去北京强行闯门,被揍得灰头土脸,跑回了老家。
这一战,也先带着几万人在长城周边转悠了小半年,没抢到多少东西不说,还伤亡惨重,内部矛盾也由此激化。
为了稳定内部,也先派人去明朝请求和亲,恢复互市,好淘换点生活必需品,被拒绝了;
他干脆把朱祁镇送回去,表达善意,结果明朝还是没有回应。
这种情况下,也先手下的部将、入股的部落首领纷纷质疑,跟着你出去打仗,就是为了抢东西回来讨生活,仗打成这个样子,你要负主要领导责任!
一个叫阿剌知院的贵族还提出:就你这水平也能当太师?我上我也行!
为了控制内部局势,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权,1453 年(明景泰四年),也先不顾自己不是黄金家族后裔(成吉思汗的子孙,即孛儿只斤氏,清朝称之为博尔济吉特氏)这个事实,自称天圣大可汗,建号「添元」,正式建立了政权。
然而,这种强行称王的行为并没有缓和内部矛盾,在他称汗的第二年,他就被上面那个「我上我也行」的贵族阿剌知院刺杀了。
也先死后,瓦剌再也没有对明朝大规模用兵,他们的开拓方向转向西边的哈萨克。
双方的战争持续了二百多年,史称「二百年战争」,争夺的核心是「七河地区」(巴尔喀什湖东侧至天山山脉的地区)。
加载中…
16 世纪初,原本属于鞑靼的和硕特部从蒙古高原西迁进入天山北麓,成为了瓦剌的一部分。
和硕特部是强龙硬压地头蛇,入圈后不久,就成为了瓦剌内部第一大势力。不过,要说主要原因,还是此时的原瓦剌各部由于连年与哈萨克征战,实力均有所衰落。
和硕特部成为老大之后,占据了当时卫拉特范围内最肥美的草场,大概在今天的乌鲁木齐周边。
好啦,从这会儿开始,我们就不再用「瓦剌」这个名词了,后面的部分,我会用「卫拉特」这个词,其实两者就是一回事儿。
16 世纪中期,和硕特部首领博尔济吉特·博贝密尔咱招呼卫拉特内部其他部落会盟,约定停止内部斗争,一致对外。
其他各部共尊他为「卫拉特汗」。
不过,所谓「卫拉特汗」并非卫拉特的大汗或领导者,而是盟主的角色,有召集权,无领导权。
这样,在明朝中后期卫拉特蒙古形成了四部联盟的格局。
和硕特部,博尔济吉特氏,该部居乌鲁木齐附近,沿额敏河两岸至乌鲁木齐游牧。
准噶尔部,绰罗斯氏,也先后裔,居伊犁,以伊犁河流域为活动中心。
杜尔伯特部,绰罗斯氏,也先后裔,沿额尔齐斯河上游游牧。
土尔扈待部,就是教科书中东归的那个土尔扈特。他们是突厥人克烈部首领王罕的后裔,居塔尔巴哈台附近。
除此之外,还有辉特小部,依附杜尔伯特部。
四部之间无明显边界,实控地区犬牙交错。
加载中…
西部蒙古的事儿就先说到这儿,我们回头说说东边。
鞑靼篇
我刚才说过,瓦剌衰落后,停止了在东边的活动。
于是,鞑靼的势力开始兴起,并且在明朝中后期给明帝国造成了很大的军事压力。
而鞑靼重新崛起的起点,是达延汗统治时期。
达延汗,全名博尔济吉特·巴图孟克,黄金家族直系后裔,成吉思汗十五世孙,《明史》中称他为「小王子」。
除此之外,他还跟很多大名人沾亲带故。
他是北元末代皇帝天元帝脱古斯帖木儿的玄孙,这个天元帝,就是在捕鱼儿海被明朝大将蓝玉抢走了老婆的那位。
他是绰罗斯·也先的外曾孙,就是我们上面说过的那位也先。
他是俺答汗的亲祖父,这个俺答汗,就是抢了自己的孙媳妇三娘子导致孙子投降大明的那位。
天元帝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后裔,也先是漠西蒙古大汗。
也就是说,达延汗身兼东、西蒙古两大族群血统。
达延汗在 1487 年(明成化二十三年)亲政,在位期间打得瓦剌和鞑靼所有部落心服口服,事实上统一了鞑靼,形式上控制着瓦剌,草原上的蒙古部族共尊他为全蒙古大汗。
达延汗直辖的人口、军队被他命名为「察哈尔」,领地在今天的内蒙古中部地区,此举确定了察哈尔部在东、西蒙古范围内的核心地位。
在达延汗死后,依据蒙古人古老的继承制度,他的长子继承了察哈尔本部,其他儿子们则依据分封去各个蒙古部落为汗,像喀尔喀部(外蒙古)、多伦土默特部(内蒙古西侧)等。
这样,在达延汗死后,鞑靼内部形成了现在内、外蒙古的雏形——以察哈尔、科尔沁、土默特为主的内蒙古,及喀尔喀诸部形成的外蒙古。
以上这些部族的头领都是达延汗的子孙。
达延汗死后,察哈尔部势力大不如前。
明嘉靖年间(16 世纪中期),土默特部在达延汗的孙子俺答汗的带领下兴起,威胁察哈尔部的地位。
察哈尔部为避其锋芒,举族东迁,到达了今天的内蒙古东部地区。
加载中…
察哈尔部东迁后的形势图
通过上图可以看到,东迁后的察哈尔领地,紧邻着大明的辽东。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一个超级猛男——大明辽东总兵李成梁。
双方几乎年年打、月月打,在今天的辽宁西部血战了半个世纪,均元气大伤。
李成梁还拉拢了听话的女真人一起对付察哈尔部,结成了统一战线。
而李成梁所拉拢的「听话的女真人」,代表人物就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先是入赘(当上门女婿)抚顺当地最大的地主家族「佟佳氏」,然后靠佟佳氏族内的关系攀上了李成梁这根高枝。
努尔哈赤依仗其岳父家族的财力,武装其本部落人马,给李成梁的辽东军打下手。
他起兵时的十三副盔甲,就是他的岳父送的。
万历朝鲜之役时,努尔哈赤还曾上书万历,要求配合明军入朝作战。
有这样一个在当地有根基、能打仗、会做事的小弟,李成梁自然很喜欢。
作为回馈,李成梁先后八次指定努尔哈赤作为少数民族代表团代表,入京朝贡万历。
所谓「朝贡」,就是将女真人的土特产(人参、貂皮等)进贡给朝廷,朝廷再回馈给入贡者白银、绸缎、铁器等。
而朝廷回馈的东西,价值往往是贡品的几倍甚至十几倍。
就这样,努尔哈赤有了军队、有了资本、有了地盘。
李成梁死后,努尔哈赤随即自立,开始跟明朝在辽东抢地盘。
由此,辽东形成了大明、察哈尔、后金三足鼎立的态势。
此时的察哈尔部的头领是林丹汗,面对三方相争的局势,他愣是用自己的神操作,把另外两方和自己的同族都给得罪透了。
加载中…
万历中后期的整体局势图
先说说他是怎么得罪明朝和后金的。
林丹汗刚刚上位,他就带人去大明边境抢劫,明朝派使节招抚,他以「手下没有人懂汉字」为由不见。
明朝给他送钱,让他去打努尔哈赤,他嫌钱太少,不干。
后来明朝将工资提升到每年四万两白银,他才同意出兵,协助明军守卫广宁城。
努尔哈赤听说这个事儿,主动跟他联系,想跟察哈尔结盟,一致对明,林丹汗直接回绝。还称自己手下有四十万人,努尔哈赤只有三万,警告努尔哈赤不得打广宁。
努尔哈赤不管这一套,直接打广宁,林丹汗派出三万人救援,其中两万人途中遇到大雪,压根没去,剩下一万人还没到战场广宁就丢了。
完事儿了林丹汗还派人去明朝要赏赐,说不是我不帮忙,是你们太怂了,城池丢得太快了,但是我确实出兵了,所以你们还得给钱。
至此,明朝朝堂上那帮指望「以夷制夷」的大臣们都无语了,彻底放弃了联盟察哈尔的计划。
而努尔哈赤则认为林丹汗协助明军守辽东,是明军的同盟,所以也对其敌视。
再说说林丹汗时怎么得罪同族的。
内政方面,林丹汗的「妙招」更是层出不穷。
当时的蒙古各部都信仰藏传佛教,而藏传佛教也分好多派别。
上文提到过的土默特部俺答汗强盛时期,确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在东蒙古的主导地位,这个格鲁派也就是我们俗称的黄教。
林丹汗上位后,认为俺答汗不是达延汗的嫡系子孙,他确立的传统不作数。他要求蒙古各部改信藏传佛教萨迦派,也就是红教。
这两派之所以以颜色区分,是因为格鲁派的修行者戴黄帽子,而萨迦派的修行者则是红衣红帽。两者虽然同属藏传佛教,但创立基础、传承制度、教义等都有很大区别。
本来蒙古各部信黄教信得好好的,林丹汗一上台就通盘改了教材,这让其他蒙古部族非常不满。
除此之外,林丹对蒙古内部诸王公并立的现状也不满,按照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南朝止一大明皇帝,北边止我一人,何得处处称王?」
于是呢,他肆意攻击其他蒙古部族:
后金打蒙古部族的时候他去补刀,抢东西;
等到东边的这些蒙古部族都被他打得离心离德了,他又打算举族西迁,回到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察哈尔故地。
通过以上举措,林丹汗得罪了大明、后金和周遭几乎所有蒙古部族。
此时,努尔哈赤已死,皇太极接班。
皇太极这个人,那是非常狡猾的。他打仗的原则是,能群殴坚决不单挑,确定好首要对手后,就拉拢一切可以拉拢的力量,满、蒙、汉大家一起上。
不幸的是,皇太极所确定的「首要目标」,就是林丹汗的察哈尔部。
没办法,谁让你既强大且愚蠢,不揍你揍谁?
而战前皇太极极力拉拢的对象,就是科尔沁部。
加载中…
科尔沁部男人出名的不多,但女人却个个大有来头。影视剧中跟多尔衮不清不楚的「大玉儿」(孝庄皇太后),就出自这个部落。
除此之外,皇太极的国福晋(相当于皇后)哲哲、多尔衮的嫡福晋、多尔衮的第一、四、五侧福晋,多铎嫡福晋、继福晋、第三侧福晋,等等,都来自科尔沁部。
血浓于水啊。
通过这种大规模联姻,后金与科尔沁部结成了血肉同盟。然后,这支满蒙联军通过两次大规模征伐干掉了林丹汗。
战后,漠南蒙古(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诸部全部划归清帝国版图。
1636 年(明崇祯九年,清崇德元年),在灭掉察哈尔部后,皇太极在盛京(沈阳)登基称帝,建国号为「清」。
这次称帝,跟中国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登基有着很大的区别。
在登基仪式上,漠南蒙古十六部四十九位封建领主,在盛京共尊皇太极为「博格达彻辰汗」,这样皇太极就有了双重身份,即:他既是满汉地区的大清皇帝,还是漠南蒙古地区的大汗,这也为后来清帝国成为农耕、游牧二元帝国奠定了基础。
皇太极吞并漠南蒙古的举动,让北方的喀尔喀蒙古(即外蒙古)心情很复杂。
一方面,他们认识到了清军的实力。
于是,在皇太极登基的当年,喀尔喀蒙古诸部向后金遣使进贡。皇太极定「九白之贡」,岁贡「白马八匹、白驼一头」,确定了双方的朝贡关系。此后双方交流频繁,表文贡使往来不绝。
需要说明的是,喀尔喀蒙古与后金政权的朝贡关系,并不是隶属关系。
一个政权在某地建立统治的标志性行为有二:征税和征兵。此时的清帝国,这两点都无权在喀尔喀蒙古实施。
另一方面,此时的喀尔喀蒙古内部分成了左右两翼,通俗点说就是地图的左边和右边。
左翼在东部,为土谢图汗部与车臣汗部;右翼在西部,为札萨克汗部。诸部首领都是达延汗的子孙。
加载中…
明末清初喀尔喀蒙古诸部分布图
虽然林丹汗既无脑又贪婪,但毕竟血浓于水,察哈尔的灭亡,让喀尔喀蒙古颇有些兔死狐悲之感。
在诸部头领的内心深处,清军强大的战力是一种巨大的威胁。作为成吉思汗、达延汗的嫡系子孙,他们心中向往的是元帝国的强盛,而不是成为清帝国的一部分。
而他们定期纳贡的举动,只不过是迫于对方强大势力的无奈之举。
几乎在同一时点,西边的卫拉特蒙古也遇到了与喀尔喀蒙古同样的问题——一股正在崛起的庞大势力的军事威胁,沙俄。
沙俄东扩篇
说到沙俄东扩,我们首先要回答三个问题:
沙俄为什么要东扩?
是谁在完成这项任务?
他们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控制如此广袤地域的?
第一个问题:沙俄为什么要东扩?
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没有利益的驱动,在那个并不需要石油、稀有金属的年代,是不会主动去苦寒之地冒险的。
而对俄国人而言,这个利益的名字叫貂皮和黄金。
貂皮:
在十七世纪的欧洲,貂皮其实有个更响亮的名字,叫「软黄金」。
欧洲的贵族们非常喜欢奢华的毛皮衣物,越冷的地方需求越大。
而全世界毛皮蕴含量最多的地方,就是广袤的西伯利亚,特别是貂皮,被誉为天下之最。
其实不单是西方,在当时的清朝,貂皮也是奢侈品,供不应求,只有达官贵人才穿得起。
你所看到的清朝皇帝穿的各种马褂,很多都是貂皮材质。
清廷要求东北各族进贡的物品,大多数也是貂皮。
更为重要的是,沙俄对貂皮的需求不仅仅是贵族自己穿这么简单,更重要的在于毛皮出口是沙俄重要的外汇来源。
沙俄商人在西伯利亚各地抢掠貂皮,经过加工后倒卖到欧洲,换取了大量外汇。
黄金:
对黄金的追求也是沙俄东扩的重要原因,阿尔泰山、叶尔羌(塔里木盆地)都是黄金产地。
沙俄从 17 世纪开始跟周边的一圈国家轮番开战,打仗就得花钱,所以对黄金十分渴求。
综上,对黄金和毛皮的需求,就是沙俄东扩的源动力。
第二个问题,执行沙俄东扩任务的,是些什么人?
主力是哥萨克,辅助以少量的正规军。
所谓的哥萨克,并不一定是俄国人,也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群人的统称。
他们中有波兰人、乌克兰人、俄罗斯人甚至还有鞑靼人(非「东部蒙古」,这里指东欧草原上的突厥化蒙古人)和土耳其人。
这群人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在原来居住的地方活不下去了。
他们因被贵族压迫、失去土地、犯罪等种种原因,跑到了今天的乌克兰大草原,组成一股股流动性很强的土匪势力。
有的帮助当地的鞑靼人劫掠沙俄,抢钱、抢东西、抢妹子,然后转手卖给土耳其人;
有的帮助俄国人打克里米亚鞑靼人和土耳其人。
他们没有统一的组织、不遵从任何国家的法律,一度让沙俄很头疼。
通俗点,哥萨克就是俄罗斯版的梁山好汉。
加载中…
列宾著名油画,《扎波罗热哥萨克致土耳其苏丹的回信》
16 世纪初,苦于国内军队战斗力孱弱的波兰国王,把札波罗热的哥萨克编入自己的军队,用他们保卫波兰的边境,防备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劫掠。
这种做法让当时同样饱受鞑靼人、哥萨克劫掠之苦的俄罗斯眼前一亮,原来还有这么损的招。
于是乎,十七世纪初,沙皇开始通过发给俸禄、分封土地等手段收买哥萨克的头头,驱使和诱骗他们为沙俄的侵略扩张充当马前卒,通俗点说就是俄罗斯版的「招安」。
正所谓打死敌人除外患,打死哥萨克除内乱,一举两得,怎么都不赔。
而对哥萨克而言,他们本身就是土匪武装,现在有了当编外公务员的机会,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哥萨克就类似雇佣军,沙俄政府为他们提供武器和后勤支持,让他们去东方探险。他们每建立一个据点,沙俄都会委派真正的俄军将领去驻守,再让哥萨克去探索新的领土。
第三个问题,哥萨克是如何在短时间内占据广袤的西伯利亚?
其实呢,哥萨克并不像我们的想象的那样,就会杀人、放火、抢女人,他们还有另一面,极为怀柔的一面。
通常,哥萨克到一个蒙古部落后,先做的第一件事儿就是行贿。他们会去拜见管辖这个地方的封建领主,给对方钱,说自己很可怜,请求给予自己一些不值钱的地方栖身。
大部分情况下,蒙古部落的头头会同意他们的请求。
哥萨克就这样在各蒙古部族实际有效统治范围的边缘地区,建立了一个个据点。
平常时期,哥萨克会提供当地牧民所欠缺的农作物良种及家畜,会用自己带来的火器、铁器、琥珀等交换毛皮、肉类,维持生存。
然而一旦这个部落发生变故,例如雪灾、战乱等,他们就会从据点里跑出来,以武力迫使当地的封建领主臣服。
损不损?
当然,随着哥萨克的这种招数用得越来越多,大部分蒙古王公都知道了他们是群什么东西,开始拒绝他们的要求。
这时,哥萨克们就会来硬的,坚守据点。
大部分人可能会认为,这些所谓「据点」,就是几个帐篷、几个屋子。
其实不然,沙俄东扩最大的法宝,就是筑城。
加载中…
描写俄准战争的电影《托博尔》中,沙俄修筑的托博尔斯克堡垒
这种城堡有个专门的称呼,叫棱堡。
与之前的城堡相比,棱堡把城墙从一个四方形或凸多边形变成一个凹多边形,使得无论进攻城堡的任何一点,都会使攻击方暴露在多个城墙防御面下,防守方可以使用交叉火力进行多面打击。
加载中…
雅克萨城堡手绘复原图,注意雅克萨城四面的凹多边形结构
在同时期的欧洲,对付这种堡垒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大炮。然而,蒙古人没大炮。
卫拉特蒙古军队的火器装备率是很高的,他们的地盘位于东西方交通要冲,撒马尔罕、布拉哈都是军火贸易重镇,他们的火枪购买、制造没有问题。
但是,大炮就很成问题了。
首先,造炮需要大量的铁,而北方草原自古以来就缺铁,与中原王朝的互市贸易中铁器都是抢手货。
没有铁,还怎么造大炮?
其次,就算是铁矿石供应充足,那也需要冶铁。
冶铁设备都是又大又重,很难转移,像在郑州附近古荥镇发掘出土汉代冶铁遗址,场址面积达 12 万平方米,发掘出两座并列的高炉炉基,高炉容积约 50 立方米。
而游牧民族需要定期迁徙,迁徙的时候这些东西怎么搬?
最后,就算是有铁、能铸造大炮,那么在茫茫草原作战时这些炮如何跟得上骑兵的速度?
另外,伺候一门炮可不是拉着绳、点个火就可以的,得有人赶着马车运炮,还得有人运弹药,还得储存引火之物,还得校正、保养等等。
此时的大一点的蒙古部族能动用的兵力不过万把人,哪有那么多闲人去伺候炮呢?
所以,没炮就得硬着头皮爬城墙,爬城墙就得遭受好几个方向的火枪射击,攻城成本非常高。
而且攻城的时候,是没法骑马的,这让游牧民族最大的强项——骑兵所特有的战略机动性和战术冲击力,完全无从施展。
筑城这一招,正好掐住了从东到西蒙古人的三寸之处,使得沙俄在西伯利亚完成了一道贯穿东西的控制带。
好啦,解释完沙俄东扩的目的和手段,我们再来看看进程。其实沙俄东扩开始的时间和进展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1601 年(万历二十九年),沙俄在叶尼塞河下游地区建立了曼加泽亚据点;
到 1649 年(顺治六年),他们在太平洋沿岸建立了鄂霍茨克据点。
这短短的半个世纪内,俄军以哥萨克为主力军,以河流为主要交通手段,以据点为支撑,建立了一条横贯整个西伯利亚的战略蚕食线。
加载中…
沙俄东扩路线图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据点中,有三个尤为重要:托木斯克、叶尼塞斯克和雅库茨克。
加载中…
俄军的三大据点及进攻方向
托木斯克在鄂毕河上游,原来是卫拉特属民的游牧之地,是卫拉特蒙古控制区域的西北界,这里是沙俄蚕食卫拉特领地的大本营;
叶尼塞斯克在叶尼塞河上游,是沙俄在西伯利亚东、西方之间重要的连接点,同时是沙俄蚕食贝加尔湖区的大本营;
雅库茨克在勒拿河中游,是后来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的大本营。
也就是说,这三大据点,分别是俄军蚕食卫拉特、喀尔喀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前进基地。
大联盟篇
在 17 世纪 30-40 年代这个节点,卫拉特、喀尔喀诸部所面临的形势是:北方是步步紧逼的沙俄,南方是刚刚兼并漠南蒙古的清帝国。
这样,共同的战略需求将本属同族且相爱相杀了二百余年的两大族群,推进了同一战壕。
1640 年(崇祯十三年),在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巴图尔珲台吉、和硕特部鄂齐尔图汗、喀尔喀蒙古札萨克图汗的共同倡议下,喀尔喀、卫拉特两大族群四十四位封建领主在塔尔巴哈台会盟,签署了《蒙古(喀尔喀)-卫拉特法典》。
这部法典以法律形式确定了东、西蒙古的宗教教规、社会治安、司法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内容,相约内部团结、共御外敌。
此时已不在传统东西蒙古范围内的土尔扈特部(已西迁伏尔加河)、固始汗(在青藏高原建立和硕特汗国)均派使臣参加了会盟。
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盛会,亚洲大陆腹地的几乎所有独立的(漠南蒙古未参与)蒙古部落都参与了这次会盟。
蒙古人意识到,如果继续之前互相征伐(1636 年喀尔喀蒙古还在对卫拉特蒙古用兵)、各自为战的情况,属于他们的地盘会越来越少。
现在唯有搁置内部的矛盾,协调各部关系,一致对外,蒙古人才能在清、俄两大帝国之间获得生存空间。
加载中…
至此,东起大兴安岭、西至额尔齐斯河中游、南并青藏高原,这一片蒙古部族,形成了一个松散的军事、政治联盟。
这个大联盟的成立,产生了三大方面的影响。
第一,在之后大约二十年的时间内,联盟确实有效遏制了沙俄的扩张。
在 1640 年之前,俄国人在西伯利亚如入无人之境,四十年内拓展了超过五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而联盟成立后,俄国人与卫拉特、喀尔喀诸部陷入缠斗状态,每建立一个据点都要付出巨大代价,卫拉特方向甚至在还吐出了不少之前占领的地盘。其在亚欧大陆腹地迅速扩张的态势被遏制。
第二,虽然联盟成立的初衷也针对清帝国,但客观上却帮助了清帝国。
1640 年即为崇祯十三年,这一年,清军即将全歼明军在关外的野战主力,准备入关。在之后的十几年里,清军进行了统一全国的战争,几乎年年有大战,没有一年消停过,根本没功夫管蒙古草原的事儿。
而此时如果没有这个联盟,蒙古各部继续各自为战的状态,则很难应对沙俄的侵略。这样沙俄就会过早抢占蒙古人的地盘,成为他们的「自古以来」,并有可能从北方威胁清帝国。
而现在,蒙古人团结起来,形成了这道战略防御带,沙俄就很难啃得动,这也给清帝国统一全国、稳定内部创造了时间和空间。
第三,有利必有弊,这道战略隔离带虽然足够广阔,但还是有缝隙的。这个缝隙就在东北,在黑龙江流域。
由于沙俄在卫拉特、喀尔喀方向的侵略受阻,所以他们继续向东,把侵略重点放到了黑龙江流域。
在这里,清俄两大帝国将第一次遭遇。
主要参考资料:《明史》、《明神宗实录》、《清史稿》、《外贝加尔的哥萨克》(华西里耶夫)、《早期俄中关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