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说起迷茫,我也算和它相处了七年了。
高考失利 50 分刚过二本线,专业课学渣差点大学延毕,摸爬滚打跨专业自学,这些过程中,我和迷茫的关系简直就像经常坐下来喝杯茶的老朋友一样。
不知道你所认为的迷茫是怎么样的一个状态,我自己对它的感觉就是:
我目前干的事情真的有意义吗?
我努力学习究竟为了什么?
我未来到底该做什么?
我想成为怎样的人?
我现在这样好吗?
迷茫,就是在突然一瞬间里,就感觉自己进入了一个「什么都不想干,不知道未来去往何处」的一个状态。
我自己的感觉是,它往往是伴随着你需要作出重大选择的某个时刻,抑或是你突然开始质疑自己现在的生活状态时,而这样到来的。
比如很多人的迷茫都是高考到选填大学志愿专业时开始,或者从大三、大四该选择考研还是找工作的时候开始的,当然,哪怕是已经工作稳定成家结婚的中年人,也会因为过于安逸而不知道自己还有何追求的时候感到迷茫。
迷茫就像是一种人生「卡」住了的感觉。
究其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快乐门槛的降低,另一个是人生选择的折中性变大了。
现在人真正能够靠自己去思考的时间变少了,而虚假的快乐却变多了。
抖音背后的万人团队,头条智能的推荐算法,特效百出的综艺喜剧,无时不刻不在讨好着你,你只需要动动手指,连上 wifi,就可以感受到被精心设计过的快乐。
于是,你思考意义,或者提升自我的时间被占领。
而 90 后生活的年代,也早已没有什么强迫性的压力了,许多选择都不必认真做,折中就好。
独生子女,用不着背负太多。考不上名校,二本一样可以混;嫌找工作累,就一直考研读博;毕业了感觉毫无竞争力,直接回家父母帮你找找关系也能凑合找到个工作,食宿都省了。
于是,催你上进的压力也被排除了。
没有什么快乐是需要代价的,没有什么压力是必须背负的。
这样的生活,不能说喜欢,也不能说不喜欢;没有很幸福,也没有多不幸;并不算抗拒,但也没太大激情。
问你到底想要怎样的生活,你自己也不知道。
于是就这样日复一日了下去。
2
所以迷茫,它属于一种状似「静止」的状态。
因为迷茫在短期内并不致命,它像温水煮青蛙一样,慢慢的煎熬着我们的内心,消磨我们的精神能量。且它不像压力,因为在短期内它不会对你的实际生活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只是有点堵。
所以,很多人都并不会因为迷茫的感受,就马上做出实质的行动去改变现状,而只是停滞在手足无措的迷茫状态之中。
像一双有点硌脚的鞋,你天天穿着它走路,慢慢的也就习惯了它的硌脚。说疼,好像也只有刚穿上它的那一刻疼,但走着走着,也不知不觉就忘掉了它。
只有当你磕上了一个小石子,或者需要迈步上一个台阶时,它所带来的疼痛又会袭来。不过显然,伤口产生了就要尽早治愈,不然每一次的疼痛都会更致命。
所以,摆脱迷茫的第一步,就是你要先主动去改变这个「静止」的状态。
或许你想说:「我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点什么,怎么办?」但真的很遗憾,我也不能告诉你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因为这个问题只能由你自己回答。
且每个人的人生发展都是非线性的,这个曲率需要你自己去调整和测量,你也并不需要通过别人的刻板印象和社会的潜规则去要求自己,你完全可以抗住这短暂的痛苦去自己探索一下。
我能为你做的,就是写一些经验和底层逻辑,帮你去找寻最适合自己的答案,而不是直接给你答案。毕竟人生怎么可能有参考答案呢?我给你的,也不一定适合你。
我们之所以会感到迷茫,通常是因为见识还没有匹配上认知,无法对现状去做出一些解释,还会对一些新鲜且棘手的事情,感到痛苦和烦躁。
但我可以保证的是——
探索未知的世界,输入新鲜的知识,输出有价值的东西,帮助更多的人……
这是绝对能让你远离迷茫的事情。
那么下面,我也会给你三个步骤,帮助你先走出当下迷茫的状态,再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在未来也离迷茫远一点。
来,我们再复习一遍上面的话:摆脱迷茫的第一步,就是先主动去改变这个「静止」的状态。
3
在第一步,你不用先着急赶走迷茫,而是先去随便做出一个动作,尽快得到一些确定的,有反馈的东西,从这个【静止】的状态先走出来。
很多人在迷茫时,不是没有做出改变的努力,而是太想一下子就改变得脱胎换骨,给自己立了很多夸张的 flag,结果不是高估了自己,就是太勉强自己,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
所以这个阶段,一定要只做一些容易的事情,不要贪多~就先做一点就好,先动起来。
比如我给你定三件事吧,从明天起你就可以开始去做:
· (1)把你每天起床的闹钟再调早 10 分钟;
· (2)睡前做 10 个俯卧撑,女孩子的话就做 10 个仰卧起坐吧;
· (3)买一本书,每天阅读 10 页。
为什么给你定这三件事呢?
因为,这三件事,分别代表作息规律、锻炼身体和保持学习。也是许多人爱给自己立的 flag 的简化版。
毕竟刚刚也说了,不要一次性要求自己脱胎换骨,而是先从小小的改变做起。
可能你觉得这 3 件事能带给你的改变太小了,但我建议你先从做这三件事开始,不是想要你从中获得多少好处,而是希望你先养成习惯。
《微习惯》这本书的作者斯蒂芬·盖斯,曾经给自己制定了一个 KPI:每天完成一个俯卧撑。
自然,他每天都能轻松地超额完成任务,在习惯养成后他慢慢加码,慢慢能一次就做 100 个俯卧撑了。后来,他把这个方法应用到别的领域,如读书、写作。慢慢地,他发现,原来 10 年都完成不了的目标,现在 1 年就完成了。
所以,不用着急小动作为你带来的改变,我建议你先早起 10 分钟,是希望让你感受到早起带来的微妙好处,比如你可以为自己买一份早餐,妆容再化得精致一些,看一篇公众号文章……
我建议你每天做 10 个俯卧撑,是希望你能感受到锻炼对你的改变,比如你的睡眠质量提高了,你的手臂有了细微的线条……
至于为什么让你去读书,也不用多讲了~每天读 10 页书的这个观点是胡适先生提出来的,说坚持一年就能看三千六百多页书,坚持十年,足以成为一个学者。
总之,这些小小的正反馈,可以帮你养成习惯,然后你再尝试慢慢「加码」。
试着早起一小时,主动去晨跑,一个月看完两本书……有了前面的铺垫,做到这些会容易得多~
通过这 3 个小小的,简单的动作,你感受到了习惯的力量,你发现原来改变并不是看决心和努力,而是看时间和耐心的。不在烈性,而在持续性。
于是,你慢慢从迷茫期的【静止状态】动了起来。
4
当你动了起来,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步,开始在某一领域里提升自己,为自己增值。
人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学习……这点总是没错的,迷茫初期你可能连翻开书的力气都没有,但若是你养成了习惯后,我们就可以开始加强一些动作。
没关系,我知道这个阶段你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该做什么……先别着急,找到兴趣是下一个阶段的事。这个阶段,你先去开始学。
如果你不知道学什么,我可以给你列一些在未来怎么都派的上用场的,不会错的技能。
比如:
1、学一些工作用得上的技能
演讲、写作、PPT、新媒体、Excel、英语、编程、心理学、经济学、时间管理、思维导图、PS…
——比如我就学了新媒体和写作,思维导图也很擅长,这些技能后来运用到了我的职场中。
加载中…
2、学一些生活用得上的技能
做饭、穿搭、营养学、理财、阅读、演讲、表达、修电脑(真的很实用)……
——大二时我考了营养师,那段时间一直在给自己搭配健康的菜谱,后来我的家人也受了影响,开始健康饮食。
3、也可以学一些陶冶气质的技能
吉他、书法、绘画、插花、舞蹈、陶艺、羊毛毡、木工……
——我的业余兴趣就是画画,虽然没什么功底,但的确作为一种内源动力,极大的支撑了当时怀疑自我的自己。
加载中…
4、还可以学一些对身体好的技能
篮球、滑板、长跑、羽毛球、网球、瑜伽、搏击、游泳……
——可能每个人失恋的时候都会去办一张健身房年卡吧……的确,运动也能释放出多巴胺让人感到快乐。
这么一列出来,你是不是发现你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去做?而且学习这些一点都不耽误你去追寻兴趣,没准你做着做着,也就发现了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
往往并不是我们因为自己喜欢一样东西,然后就会擅长它。而是因为我们恰好擅长一样东西,并从中得到了正反馈和鼓励,才会喜欢上它。
所以重要的是,让自己先有事可做,让自己真正热爱的东西慢慢浮现出来,而不是望天空想。不要让自己的世界太小,一点点迷茫就可以困住你好久。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去做,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爱因斯坦
到这个阶段,你差不多就会慢慢在探索和学习的充实中遗忘当下的迷茫了。
5
但这还不够……因为迷茫是阶段性的过程,如果你还是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以及该干什么,下一个阶段的迷茫迟早还会再来烦扰你。
所以,最后一步,是找到你自己的真正的兴趣领域所在,你需要一个能够让自己持续通过内在满足而矫正迷茫的内源动力,值得你坚持做一生的东西。
给你分享一下我自己当初找定位时用的方法——
1、偶像看齐法。
每个人都有自己崇拜的人,那你就可以去向他们看齐,因为既然你会崇拜他们,会羡慕他们,就代表至少他们的定位是你所感兴趣的,你想去成为和他们一样的人,对吧?
加载中…
所以你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走一遍:
从你的朋友圈,从知乎、公众号等等你经常逛的平台,选出 3~5 个你最喜欢的好友或博主。
分析他们的定位:他们在做什么?我最喜欢的是他们身上的哪些点?我最羡慕的是他们做成的什么成就?
整合这些点,从你最想达到的那个成就,或者你未来的某个理想状态,反推你需要去学什么东西。
比如我就是当初非常崇拜知乎大 V 高冷冷,所以对标她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现在也是知乎成长/思维领域一个有粉丝有专栏的号主了。
偶像看齐法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在于,你可以走一条别人验证过了可以成功的路,去跟随他的脚步,一步步走。如果你遇到什么瓶颈期和困难,也可以去看看他当初怎么解决的。
而且有一个偶像可以看齐,也会是你持续前行的动力,就像是灯塔一样。
2、成就事件法
正反馈是学习的第一驱动力,那些让你曾经感受到成就感的事件也值得你去反复深造
步骤
1、找张纸,回想曾经你做过的最有成就感的几件事是什么?一一列出来
2、复盘当时的情况和目标是什么,你采取的行动和态度是什么,这个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能力?
3、最后你取得了什么样的结果,你最满意的是哪个部分?
4、通过以上你分析出的能力和结果部分,定位到你感兴趣的事件归属领域是什么,以及完成它所需的能力是什么,然后去持续锻炼能力去获取成就感
成就事件法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就在你可以探索出你目前的能力范围在哪里,以及你知道做什么领域的事情可以让你获得成就感,利用这个正反馈你可以一直保持学习的动力。
或许你曾经也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但回想起那些你曾经做成过后感到开心的事儿,或许那就是你真正的兴趣所在。比如你觉得你生活中是个很无趣的人,但你很喜欢和人解析游戏,看别人通过你的方法拿到了好几把 MVP,那这也可以算是你的兴趣。
最后再说个好玩的:葬礼幻想法。
这是史蒂芬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面提出的,大致就是:
请幻想你已经死了,在你的葬礼上,大家在对你盖棺定论。这时候,你最希望听到别人对你的评价是什么?
这个评价,或许就是值得你花费一生去追求的事业,但有点考验想象力……
6
相信大家都看过《阿甘正传》里那句经典台词(我就把它摘抄了下来):
Life i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ing to get.——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会得到什么。
但我们总是希望生活不要是充满未知的巧克力,而想要的是:给我一个准信吧!告诉我选哪个更好!
但薛兆丰在接受 GQ 采访时,也说过一句话:
生活不会在你都准备好了以后再开始。生活已经开始,你在试验过程中把时间用完,而受骗本身也是生活的常态。
人生的魅力也都在于「未知」「变数」「运气」,自然也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试错」而感受它。
如果一切都能像被编排好的剧本一样,那你的确不会迷茫了,就是会感觉活着没什么意思而已(hhhhhhh
所以,就在重新开始也不会多尴尬的年纪里,敢于试错和探索吧,这才是感受人生魅力,摆脱迷茫的不二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