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驭臣之术

1

相对以上几种政治势力,防范权臣和朋党的难度更大。

因为皇帝行政,离得开家人、亲戚和太监,却离不开大臣。

乾隆年间,全国约有两万名文官,七万名武官。管理和操纵如此庞大的官员队伍,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都是绝大的难题。

只有亲自坐到皇帝宝座上,你才会明白为什么那么多男人为了这个位置不惜一切。

坐在世界之巅的感觉是语言无法形容的,那几乎就是成为上帝的感觉。

从父亲咽气的那一刻起,乾隆就发觉周围所有官员面对他时的神情都变了。他们不敢正眼看他,似乎他的脸上散发出特殊的光辉,让他们睁不开眼睛。

他明白这是因为从那一刻起,他手里握住了他们的一切:从官爵荣辱到身家性命。他成了他们的「主子」,他和他们的关系,就是主人和狗的关系。

正如戴逸先生所说的那样:

「新皇帝一旦从前一代统治者手中接过权力,他立即会发现自己置身于变幻莫测的官僚政治的旋涡中。周围充满着欢呼和赞美,欺骗和谣言,摇尾作态的献媚乞恩,诚惶诚恐的畏惧战栗。这一切往往会使一个不够老练的统治者头晕眼花。」(《乾隆帝及其时代》)

乾隆没有头晕眼花。他深知,这些官员绝对不像狗那样忠诚和简单。

这些在宦海惊涛中一路摸爬滚打上来的成功者,个个身怀绝技。

在他们驯顺的外表下,掩藏着无穷无尽的野心、欲望和算计。

这些人既是他的政治工具,又是他的政治天敌。

历代王朝最大的敌人,不是起义者,不是异族,不是灾荒,而是官僚集团。

中国历史上寿命较长的大王朝,几乎无一例外地丧命于这些衣冠楚楚、举止高雅的人之手。

这话听起来骇人听闻,事实上却千真万确。

作为个体,再狡猾、再有实力的官员在皇帝面前也往往不是对手。

但是,一旦这些官员结合成官僚集团,形势就发生了逆转。

本来,官僚体系是皇帝亲手建立起来的,但是,一旦建立和运转起来,它就成了一个难以控制的庞然大物,有了自己的生命、性格和利益关切。

就像弗兰肯斯坦似的怪物,虽然是主人所创造,却非主人所能控制。

皇帝关心的是天下长治久安,一家一姓的统治永远不变;官员们的考虑却没有这么长远。

归根结底,天下是皇帝的天下,官员们只是挣份工资。

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利用政策空子,占皇帝的便宜,为自己和亲人朋友捞取最大好处。

官僚集团运转的规律是:在没有利益驱动时,官员们执行皇帝的政策,总是倾向于被动应付,只求形式上能交代,由此导致敷衍塞责、形式主义,甚至弄虚作假。

而当他们发现政策的空子时,通常会把个人利益伪装于国家利益之中,刻意把经念歪。

基于利益最大化的原理,官员们热衷于编织关系网,相互通风报信,十分默契地协调行动。

在他们的集体努力下,国家政治很快会陷入腐败的泥淖,每一位官员都会成为中饱私囊的「硕鼠」,本来属于皇帝或者说国家的「民脂民膏」被大量消耗,国家的治理成本大幅上升,最终出现「官逼民反」这个命定的结局。

作为熟读历史,对人情世故领会颇深的青年政治家,乾隆的「宽」并不是毫无尺度的。

在软的一手背后,他还有硬的一手。在彬彬有礼的同时,他认真观察着官员们的每一个表现,细心谛听着官僚机器的每一丝异常响动,一旦发现问题,他绝不放过。

乾隆四年(1739 年),工部奏报,为修理太庙里面的「庆成灯」,申请领银三百两,并二百串钱。

区区几百两银子,对于费用浩繁的皇家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

并且,这件小事夹杂在工部上报的几十件大事当中,谁也想不到会被皇帝注意。

孰料乾隆精力过人,虽然每天要阅读上万字的奏折,从头到尾却不会忽略一字。

看到这个数字,皇帝感觉这笔钱用于「粘补」灯具,似乎稍多了些,其中似有弊端,遂朱批询问,此灯不过是小小粘补修理,怎至于用银如此之多?

工部勾结内务府,在皇家工程中滥支滥报,已经成了习惯。

多支个百十两银子,工部自己都没有当回事。

工部官员不知年轻皇帝的厉害,只含糊其词地回奏说这是预支银,将来按实用金额再行报销,余下的银两自会交回。

他们的如意算盘是皇帝日理万机,此刻支吾过去,第二天皇帝就会忘了。

岂料乾隆登基以来,日夜提防的就是臣下的欺骗,他说「万几待理,而甘受人欺,弊将百出」,更何况工部欺骗得如此明目张胆。

他下旨说,凡有工程,都是先估后领,并不交还,查遍工部档案,历来也没有交还余钱的记录。「该堂官等竟以朕为不谙事务,任意饰词蒙混,甚属乖谬。」

一番话说得工部官员哑口无言,就为太庙一灯几百两银子的小事,乾隆小题大做,杀一儆百,整个工部衙门全堂都被降罪。

尚书来保、赵殿最,侍郎阿克敦、韩光基等或遭降级,或被调用,最轻的也受到罚俸处理。此事一出,满朝大臣都震悚一时,对年轻皇帝刮目相看。(《清高宗实录》)

乾隆登基不久,因为他人举报,以「因循不振,不求进取」的罪名罢黜了一名叫魏廷珍的大臣。

这事过去几年之后,皇帝因事召见大理寺卿陶正靖,谈完正事,又问他最近朝政有没有什么不当之处,陶正靖就以一副仗义执言的表情说,几年前被罢黜的魏廷珍其实为人清正,没有大过,丢官罢职,处理不当。

陶氏所举数条理由都十分光明正大,皇帝当即首肯,表扬了陶正靖的直言精神。

然而回过头来,皇帝就开始琢磨陶正靖的动机是否像他表现出的那么纯正。

他开始暗暗调查陶正靖与魏廷珍是不是科举同年,或者同乡。

一番摸底,皇帝发现魏廷珍与礼部尚书任兰枝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而陶正靖正是任兰枝的门生。

皇帝由此认定,一定是任兰枝为了袒护同年,指使门生代为奏请。于是任兰枝被革职,陶正靖被降级。(《清史稿·魏廷珍、任兰枝传》)。

一旦心存警惕,官僚们欺骗的种种伎俩,就逃不过乾隆的法眼。

有一次在阅读一份奏折时,一个大臣奏道,他发现了地方上的一件坏事,要报告皇上:「正在缮疏间,据两司道府揭报前来,与臣所访无异。」

也就是说,正在写报告,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恰好向他汇报了此事,与他所了解的情况一样。

乾隆会心一笑。这就是地方大臣的「会做人」之处,也是他们「取巧欺君」之处。

如果单单报告这件坏事,这位官员固然是立了功了,不过同为大吏的同省布政使和按察使却有了失职失察的嫌疑。

为什么人家发现了这件坏事,而你们没有发现?

所以,这位大员笔头一转,这样一提,既保住了自己首先发现的「头功」,又为布政使和按察使推卸了失察的责任,何其工巧,又何其隐蔽!乾隆不觉轻轻叹息,挥笔在奏折上批道:这种事,千百件中或者有一二次,怎么会次次那么巧?(《叫魂——1768 年中国妖术大恐慌》)

乾隆皇帝的智商、情商都是寻常帝王所难及。那些让其他统治者看起来头晕眼花的官场诡计,根本逃不过他的法眼,更何况他越来越心存警惕。

几次交锋之后,皇帝的精明就给官员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有的官员对他做出了「自古人主患不明,惟皇上患明之太过。自古人主患不断,惟皇上患断之太速」的评价。

 

2

人们因为不同的利益和见解而分成不同的团体,是政治生活中的正常现象。

从这一点来说,中国古代的朋党之争与西方的政党政治有着相同的起源。

但是,西方政党政治的前提是君权的虚化或者消亡,运作方式是竞争双方按明确的规则光明正大地较量。

而在专制制度之下,大臣们分裂成不同的派别则意味着统治效能的下降。

因为政党政治是公开的、合法的、专心致志的,而朋党政治则是隐蔽的、非法的、别有用心的。

一旦形成不同的朋党,大臣们的政治行为就处处掺杂进党同伐异的动机。

荐举人才,推行政策,表面上一出大公,实际上无不会首先从小集团的利益出发。

这种窝里斗的起源是因为利益,最终却几乎演变成了一种生存方式和生活乐趣,他们斗得如此津津有味,斗到了最后,他们简直就是为斗而斗。

在这种毒化的政治环境之中,每一个人都必须依附某一门派才能在官场中立足,个别想有所作为的精英人物在这种情况下也无可奈何:「群小挈手绊足,其任事之劳,不胜救过之念,出嗟于朝,入叹于室。」

还是在未登基之前,乾隆就已经通过史书,对朋党政治的历史和危害有了深入了解。

他说:「明季科目,官官相护,甚至分门植党,偾事误公,恶习牢不可破,乃朕所深恶而痛斥者。」然而,他深恶痛绝的这一政治危害又实在是中国政治中最难根除的痼疾之一。

乾隆执政的六十多年中,如何处理朋党一直是他苦心思考的问题。

雍正皇帝留给乾隆最重要的政治遗产就是两位重量级政治人物:鄂尔泰和张廷玉。

这两位大臣,都是位高权重,才干出群。

鄂尔泰,满洲镶蓝旗人,雍正后期的内阁首辅,是雍正最信任的满族大臣。

雍正皇帝甚至曾经说过:「朕有时自信不如信鄂尔泰之专。」

张廷玉则是雍正最倚重的汉族大臣,任文渊阁大学士,军国大事,多与参决,被雍正称为「第一宣力大臣」。

如前所述,乾隆即位之初,继续任用雍正的旧臣。

自己有事外出,日常国务即由鄂、张二人留京处理。

二人权势,一时远远超过雍正时期。但是能人之间总是难于相容。

鄂尔泰与张廷玉二人地位相当,性格不同,凡事都不肯居于对方之下。科名早、资历深的张廷玉有点看不起后来居上的火箭式干部鄂尔泰,性格倨傲、排序又居张廷玉之前的鄂尔泰也不买张的账,因此二人关系十分冷淡,「同事十余年,往往竟日不交一语」。(《啸亭杂录》)

这种状况,正是开启朋党政治的最佳条件。

虽然鄂、张二人并无植党的企图,大臣们却各怀揣度攀附之意,满族大臣逐渐开始投奔鄂氏门下以求提拔,汉族大臣渐渐聚集在张氏之门互通声气。

朋党之雏形,渐渐出现。就像《啸亭杂录》中所说:「上之初年,鄂、张二相国秉政,嗜好不齐,门下士互相推奉,渐至分朋引类,阴为角斗。」雍正皇帝一生以打击朋党为务,他一生打掉了诸王党、年羹尧党、隆科多党,没想到晚年却在自己眼皮底下培育了鄂、张两党的苗头。这正是专制政治的自我嘲讽之一例。

在登基后处理的第一个重要问题「苗疆事务」中,乾隆一下子就嗅出了朋党的味道。

鄂尔泰在政治上起家,得益于在云贵总督任上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但是凡事都易有反复,雍正十三年(1735 年)五月,改土归流后的贵州苗民因为官府剥削过重再次反叛。雍正皇帝因此对鄂尔泰相当不满,认为是他「改土归流」中措施不当所致。

遂任命刑部尚书张照为「抚定苗疆大臣」,前去讨伐。

雍正皇帝选择张照,有些不妥。

因为张照与张廷玉关系颇深,素来是鄂尔泰的反对派。

张照到了贵州之后,不在平叛上下功夫,反而花大量时间搜集鄂尔泰在云贵总督任上的「错误」,不断汇报给皇帝,意图借这个机会,使鄂尔泰身败名裂。

乾隆继位之初,接到张照的汇报后,一眼就看出了这一貌似公允的汇报背后的朋党背景。

他在张照的奏折上批道:「张照以私意揣度,过甚其词。」

而且由于一意寻找鄂尔泰的把柄,无心军事,平叛战争一再失误。

乾隆一怒之下,以「挟诈怀私,扰乱军机,罪过多端」为名,把张照调回京师,革职下狱,同时派张广泗代替张照去贵州平叛。

鄂尔泰的朋友故旧闻此消息大为兴奋。

因为张广泗与鄂家关系良好,被认为是「鄂党」之人。他们认为这是反攻「张党」的绝好机会,许多「鄂党」人物纷纷上疏,揭发张照的种种错误,企图制造大狱,把张照置于死地。

特别是张广泗,他到了贵州后,不断汇报张照在贵州军事行动中犯下的种种「大罪」。

乾隆对此早有预料。他在派出张广泗时明确警告说:「人臣事君之道,唯有据实秉公,无偏无党」,「张广泗不可以为新主之重待(鄂尔泰)而有迎合之心。」

虽然张广泗一再攻击,乾隆却没有按鄂党所希望的那样重治张照,而是出人意料地将张照宽免释放,仅仅罢官。

第二年又授给他内阁学士,入值南书房。

及至乾隆六年(1741 年),又使他官复原职,使鄂党人员大失所望。

乾隆此举,也是无奈。

在没有形成自己的班子之前,他只能沿用雍正遗留下来的官僚机器。

为了使这部庞大的国家机器继续正常运转,他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两党的平衡,缓和他们的相互斗争,采取「既不使一成一败,亦不使两败俱伤」的平衡策略。

因为一旦两派中不管哪一派彻底失势,必然会兴起大狱,杀掉大批官员,造成人才资源的重大损失和朝廷政局的重大失衡。

为了维持这种平衡,乾隆真是煞费苦心。

他在用人行政上,特别注意对鄂、张二人一视同仁,不偏不倚。

他阅读奏折时,提高警惕,努力甄别他们的建议和施政中的个人目的。

他努力使全国官员知道,自己绝不会受朋党因素的操纵。

有一年内蒙古额驸(附马)策凌到京,在陛见中向皇帝奏陈大臣忒古尔德尔年纪已老,身体衰弱,请求皇上召他回京,还向皇帝夸奖法敏、富德、常安等人,说他们能力出群,应该重用,特别是富德应该补为随印侍读。

乾隆察言观色,以策凌与鄂尔泰友善,判定策凌的这番言论是鄂尔泰主使的。

「此必鄂尔泰曾向伊言之,故伊如此陈奏也」。乾隆遂直接质问鄂尔泰。鄂氏奏辩说并没有嘱咐策凌说这些事。

皇帝并不相信,说:「夫向伊言之而奏,固属不可,若未向伊言,而伊揣摩鄂尔泰之意,即行陈奏,则势力更重!」提醒鄂氏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清稗类钞》《清高宗实录》)

乾隆五年(1740 年),刑部侍郎职位出现空缺,乾隆本来想批示被罢官的张照担当此职。

但那一段时间鄂尔泰因事没能上朝办事,只有张廷玉一人在皇帝身边,而张照平素又被归为张廷玉一党。

皇帝「恐人疑为张廷玉荐引,是以另用杨嗣璟」,以后又找了一个适当的机会,才起用张照。他之防范朋党,小心到如此程度。

 

3

乾隆五年,皇帝已经出色地结束了政治实习期。他不再是对繁杂诡谲的政治局面一头雾水的政治新人。上手很快的他对大清帝国这架机器的性能有了深入了解,对每一个零件都了然于胸。

皇帝对鄂尔泰和张廷玉不再那么须臾离不开了,对他们的政治建议不再像以前那样言听计从,在用人行政中越来越多地表现出自主性。坐稳了宝座的皇帝觉得自己可以深入解决朋党问题了。

乾隆五年四月,乾隆皇帝降下长谕,公开指出目前的局势有党争的危险。

他历数了鄂尔泰为人不谨之处,要求全体大臣们小心警惕,不要再结党。

他举例说,永州总兵崔超潜获罪交于刑部处理,鄂尔泰认为崔氏有可谅之处,密奏为崔氏求情,乾隆听从了鄂尔泰的意见予以从宽处理。

事情过后,外面大臣纷纷谈论鄂尔泰的功德。

乾隆十分不悦,以为鄂尔泰既然密奏获准,则应恪守秘密,怎么能漏泄于人,向被宽之人示恩?这并非中枢大臣所当为,而是植党树私的开始。由此他评价「是鄂尔泰缜密之处不如张廷玉矣」。

他公开以此告诫鄂「嗣后言语之间,当谨之又谨」。

他直言不讳地说:

从来臣工之弊,莫大于逢迎揣度。
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乃皇考简用之大臣,为朕所倚任,自当思所以保全之,伊等谅亦不敢存党援庇护之念。
而无知之辈,妄行揣摩,如满洲则思依附鄂尔泰,汉人则思依附张廷玉……若如众人揣摩之见,则是二臣为大有权势之人,可以操用舍之柄,其视朕为何如主乎?
……鄂尔泰、张廷玉乃皇考与朕久用之好大臣,众人当成全之,使之完名全节,永受国恩,岂不甚善。若必欲依附逢迎,日积月累,实所以陷害之也。(《清高宗实录》)

 

这道谕旨是乾隆即位以来首次正面触及朋党问题,语重心长,有些辞锋暗含杀机。

然而,官场上的人际关系,盘根错节,根深蒂固。

皇帝的一道诏旨,当然不可能使大臣们之间的恩怨情仇一朝烟消云散。特别是鄂尔泰为人素来倨傲张扬,乾隆帝此谕虽当时使他不寒而栗,但过后又置于脑后。

黄廷桂是乾隆器重的一名大臣,却与鄂尔泰素来不合,乾隆六年(1741 年),鄂尔泰趁乾隆出巡之机,抓黄的小辫子,以黄举荐的一名官员出了问题为由,说黄「滥举非人」,深入追究。

为了确保对黄的打击成功,鄂尔泰特意关照刑部官员,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赶在乾隆回京前,审理结案,并提出建议对此人「降二级调用」的处理意见,上奏给乾隆。

在鄂尔泰看来,乾隆远在古北口外,批阅奏章应该不会太仔细,定能蒙混过关。

心细如发的乾隆却从不会草率对待任何一份奏折。

在古北口外的行宫里,他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问题。

回京之后,他直截了当地对大臣们指出:「此议甚属错谬。明系与黄平时不睦之人必欲致黄于罪。」并指明是鄂尔泰假公济私:「此案审理甚速,乘朕回京之前题复,希图蒙混批准。这样居心行事,竟出于朕信任之头等大臣,朕用以自愧。伊等将视朕为何如主耶?」因此下令「将办理此案之大学士鄂尔泰等人严行申饬」。

这是乾隆即位以来鄂尔泰受到的最严厉的一次处罚。这重重的一击使鄂氏清醒了一些,从此谨言慎行,不敢再大肆为自己的党徒办事营私。

树欲静而风不止。就在鄂氏敛手之后,他的党徒却犯了事。

言官仲永檀是鄂尔泰的门生,作为一名御史,他专门找张廷玉一派的毛病。

乾隆一时不明内中奥妙,还以为他为人耿直,颇加提拔。

乾隆七年(1742 年)十二月,仲永檀的动机败露了,原来他弹劾张派大臣时,经常找鄂尔泰的长子鄂容安秘密商量,被人揭发。

乾隆帝赫然震怒,他痛斥鄂尔泰:「仲永檀如此不端之人,而鄂尔泰于朕前屡奏其『端正直率』,明显系党庇门生……鄂尔泰应该自思:朕从前能用你,今日能宽你,难道将来独不能重治你的罪么?」

鄂尔泰闻旨以为大祸临头,惶惶不可终日。

好在皇帝不想让表面上完美的君臣关系在鄂尔泰晚年破裂,也不想让鄂氏一派一败涂地。

他仅命鄂容安退出南书房,在谕旨中说:「若将鄂尔泰革职拿问,而国家少一能办事之大臣。」

同时却严办仲永檀,以其「依附师门,暗结党援」,抓入大牢,使其瘐毙狱中。

在这个案子之后,鄂党人物很长时间之内藏身敛迹,不敢再有任何举动。

张党亦鉴前车之覆,谨小慎微,处处提防。

朝廷之上一时风平浪静,乾隆治理朋党终于取得了初步成果。(《乾隆帝起居注》《清高宗实录》)

按照乾隆朝政局演变趋势,以鄂尔泰的脾气性格,如果活到乾隆十三年(1748 年)以后,肯定不能得到善终,雍正帝生时为他打下的「朕可保其始终不渝」的包票势必会被乾隆撕破。

因为乾隆十三年之后的乾隆已经不再是即位初期那个凡事宽大的「仁慈」皇帝。

好在鄂尔泰还算个有福之人,于乾隆十年(1745 年)「幸运地」病死,总算基本上保全了名节,成为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得了善终的名臣。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驭臣之术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