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拜—康熙为何只除不杀
前两期,咱们讲述了清朝早期在政治舞台上的两位举足轻重的政治人物——多尔衮和孝庄皇太后,今天呢,咱们再说另外一位清朝早期的历史名人,如果要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的话,那就是专横跋扈!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鳌拜!
鳌拜,本姓瓜尔佳氏,是满洲镶黄旗人,鳌拜年轻的时候,曾经随皇太极征战四方,并且积累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公元 1637 年,皮岛一役,使他一战成名。
克皮岛初露锋芒,拥福临再获重用
当时在皮岛上面,明军守备森严,清军呢是久攻不下,鳌拜向皇太极主动请战,申请担任先锋官,并且对皇太极发誓说:「如果拿不下皮岛,就提头来见。」
鳌拜率领着部下渡过大海向明军发起进攻,不料明军早已经严阵以待,一时间明军的弓箭、火炮齐射,打的清军是措手不及。就在这紧急关头,鳌拜身先士卒冲向明军的阵地,他冒着炮火与敌人展开近身肉搏。清军士兵在他的鼓舞下,也是舍生忘死,奋勇杀敌,最后攻克皮岛,战胜了明军。
当捷报传到盛京,皇太极大喜过望,下令嘉奖参战的将士。因为鳌拜功劳最大,所以被晋升为三等男爵,并且得到了「巴图鲁」的称号,这「巴图鲁」就是满语勇士的意思。从此以后鳌拜在多次战斗中屡建大功。特别是崇德六年,松锦会战中,他更是五战五捷。
鳌拜不但是一员骁勇战将,更是皇太极忠心耿耿的心腹。皇太极死了以后。帝位继承发生了问题。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皇太极的弟弟多尔衮相互争夺皇位。
当时正赶上李自成打进北京,明朝覆亡,清朝的高层在关键时刻,为避免了内部关系破裂而发生内耗,所以互相妥协,将矛盾缓和了下来。最终决定豪格和多尔衮都不当皇帝而让皇太极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继承帝位,这就是顺治帝。鳌拜最开始的时候是拥戴豪格的,但是新皇帝变成了福临,所以他又开始效忠于福临。
清顺治元年,鳌拜是南征北战,他先跟随阿济格征讨湖北李自成,后来又跟随豪格入四川,与张献忠作战,并且大破张献忠的军队。鳌拜凭借着对皇帝的忠心,以及赫赫战功。所以顺治皇帝在临终的时候任命鳌拜、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四大臣辅政。
在这四位辅政大臣中,索尼的资格最老,威信又高,所以索尼位列第一位。但是,此时的索尼年纪太大了,他历经了宦海沉浮,学会了明哲保身,所以遇事多持谨慎或者回避的态度。
苏克萨哈的母亲是公主,因此苏克萨哈也算是出身名门。早年多尔衮得势的时候依附于多尔衮。多尔衮一死,朝廷风向一变,这位墙头草似的苏克萨哈就第一个站出来告发刚刚死去的多尔衮,也正是因为揭发多尔衮有功,所以他受到了顺治皇帝的重用,因此这位墙头草似的苏克萨哈勉强在四辅政大臣中位列第二。
位列第三位的是遏必隆,因为遏必隆的老祖先是清朝的开国元勋额亦都,人家也是名门之后,而且早年又屡立战功,所以跻身于四辅政大臣之列。但是遏必隆生性有些许软弱,面对强势的鳌拜,遏必隆几乎到了言听计从的地步,而且平日里遏必隆跟鳌拜的关系也比较好,所以他的言行基本上都是依附于鳌拜,因此遏必隆属于鳌拜的同党。
而资格老,军功高的鳌拜却位列第四,这让鳌拜心里很不服气。因此,有时候在言行举止上对那三位辅政大臣很是不屑。甚至就连老臣索尼也不放在眼里。
有一次上朝之,索尼率领众大臣走在最前面,鳌拜对这样的排列顺序早就心怀不满,这次他看到年老的索尼步履蹒跚行动迟缓的走在前面,所以一步便抢上前,分别超过遏必隆、苏克萨哈和索尼,自己昂首挺胸的走在众大臣的最前面,这让在场的大臣们大吃一惊。
众人知道鳌拜专横,但是知道鳌拜位高权重所以有些敢怒不敢言,而大臣们的宽纵,让鳌拜更加有恃无恐,从此以后,鳌拜遇事更是凌驾于索尼等人前面,甚至逐渐的习以为常。鳌拜这种强烈的权力欲,导致了他对于那些政敌必然会采取斩草除根的暴力手段。
康熙六年,康熙皇帝已经年满十四岁,这预示着皇帝已经成人,即将开始亲自管理国家政务。就在康熙皇帝亲政前,四辅政大臣之首的老臣索尼病逝,苏克萨哈自己知道对抗不过鳌拜势大,便上疏皇帝,请求隐退去看守先皇的陵寝。
如果一旦苏克萨哈退休,那么意味着鳌拜、遏必隆也要让出辅政的职务,但是鳌拜哪里甘心交出权利退出政治舞台,所以他倒打一耙,诬陷苏克萨哈的辞职是「背负先帝」、「别怀异心」,并且还罗织了二十四条罪状,要把这位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斩首抄家。
康熙皇帝肯定不会同意鳌拜的这种行为。但跋扈成性的鳌拜在康熙面前挥拳捶胸,疾言厉色,通过这些行为对康熙皇帝进行恐吓要挟,最后连康熙皇帝也无法改变鳌拜的决定,结果苏克萨哈被处以绞刑。苏克萨哈事件之后,让朝中几乎再没有大臣敢于与鳌拜对抗或者再敢提出任何反对的意见。从此,鳌拜在朝中是独揽大权。
随着鳌拜权势进一步扩大,投靠依附他的大臣也是越来越多。当时,鳌拜网罗和扶植的亲信党羽有许多人都在朝廷担任重要职务。此外,鳌拜一伙还控制住了一定数量的宫中侍卫,这样让鳌拜可以通过收买的侍卫,随时监视朝内的一举一动。
拥大权鳌拜专横,设妙计玄烨锄奸
正所谓若想让其死亡,必先让其疯狂,鳌拜也是如此,他久坐高位,慢慢地对自己的老板,年少的康熙皇帝也失去了君臣之礼。康熙皇帝在临朝听政的时候,鳌拜经常高声喝问大臣,如果稍有不符合他意思的,他就当众叱喝这些大臣,最后竟然达到大臣有什么事,都要先去他家向他请示汇报,然后在征得鳌拜同意之后再进行实施。
话说一次,鳌拜称病不上朝,康熙皇帝就亲自到他的府邸去探望鳌拜。当皇帝率一行人等走进鳌拜寝室的时候,鳌拜有些心虚,便下意识地将手伸向床下。一位眼尖的御前侍卫看到鳌拜脸色不对,预感事情不妙,便抢先一步到鳌拜床前,一把揭开褥席,结果发现褥席的下面藏着一把利刃。
双方人等都被眼前的突发事件惊呆,一时间竟然不知所措。关键时刻,还是康熙皇帝聪明,康熙皇帝考虑到自己是在鳌拜的家里,犹如身处虎口,因此绝对不能动武,否则占不到半点便宜。于是康熙皇帝便笑着说道:「刀不离身乃满洲故俗, 不足异也」。说完就领着侍卫起驾回宫。
其实鳌拜及其同党这种把持朝政的行为, 早就引起了康熙皇帝和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的不满。康熙皇帝的祖母孝庄太后这位杰出的女政治家绝对不会允许何人侵犯自己孙子至高无上的权利。
所以早在康熙四年,当时的康熙皇帝只有 12 岁,这位老祖母孝庄太皇太后就决定要册封索尼的孙女赫舍里氏为皇后。孝庄太皇太后这样的目的也是想利用婚姻的手段,从而得到索尼政治集团的支持到达与鳌拜政治集团抗衡的目的。但是老太后的这种想法,遭到了鳌拜、遏必隆的反对,可是孝庄太皇太后还是凭借自已的声望和地位,坚持将这一「政治婚姻」兑现。
以后的史实也证明,孝庄太后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这场政治婚姻使索尼家族成为了皇室姻亲,同时加强了孙儿康熙皇帝的政治力量,起到了威慑鳌拜政治集团的作用。特别是这场婚姻还让康熙皇帝得到了剪除鳌拜的得力心腹,索尼的儿子索额图。
当年康熙皇帝和索额图考虑到除鳌拜不能动用大规模的武装力量,因为不知道在这些人中是否会有鳌拜的爪牙,为了防止走漏消息,所以只能动用小股精力量剪锄鳌拜。在这之后再分别惩治鳌拜的爪牙,将他们各个击破。
因此康熙皇帝就以练习摔跤的名义,让索额图亲率数十名少年侍卫,每天在大殿外进行练习,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侍卫在宫院内翻转腾挪摸爬滚打。即便是鳌拜等人上朝的时候,这些少年侍卫也照样嬉闹不止。慢慢地鳌拜集团就放松了警惕,他们认为这是康熙皇帝的娱乐活动。不会对他们产生威胁。
直到康熙八年五月十六日,此时的康熙皇帝与索额图认为剪锄鳌拜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决定动手除贼。就在行动之前,康熙皇帝就先将鳌拜的亲信爪牙派往各地,让这些人离开京城,从而孤立鳌拜,然后又任命自己的亲信掌握了京师的卫戍权。
就在行动的前一刻,康熙皇帝命索额图召集众少年侍卫入宫,并且亲自到这些少年侍卫面前训话。他对众人发问:「你们都是我的股肱亲旧,你们怕我?还是怕鳌拜?」大家说:「怕皇帝。」看到了少年侍卫们决绝的态度。于是,康熙皇帝下令捉拿鳌拜。
而此时的鳌拜还被蒙在鼓里,他像往常一样毫无戒备地踏进宫门,就当他这前脚刚一迈过门槛的时候,少年侍卫们便一拥而上,鳌拜纵然身经百战、武力过人,但是好汉难敌四手,他实在无法抵御这么多侍卫的突然袭击,几个回合下来便被摔倒在地,少年侍卫们拿着绳子就将他绑成了粽子一般。横行一时的权臣鳌拜就这样被几个少年侍卫,兵不血刃地被收拾掉了。
康熙皇帝在除掉鳌拜之后, 又将鳌拜的同党分别逮捕下狱。康熙皇帝马上命令康亲王杰书 (代善之孙) 等人拟定鳌拜、遏必隆及其同党的罪状,经康亲王杰书等人商议,议定鳌拜犯有三十款罪状,「应将鳌拜革职立斩,其亲子、兄弟亦应斩,妻并孙为奴,家产籍没。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 各鞭一百, 披甲当差」。
遏必隆有二十款罪状,「应将遏必隆革职立绞,未分家之子并妻为奴」、「其族人有官职及在护军者,均应革退,披甲当差」。另外,议定鳌拜同党二十余人,均应论罪革职处斩。
据说在审问鳌拜的时候,他当着康熙皇帝的面,扯开自己衣服,露出当年征战时留下的伤痕。康熙皇帝看到遍体鳞伤的鳌拜,大动恻隐之心。
康熙皇帝考虑到鳌拜的势力已经被根除,自己的目的也已经达到,鳌拜、遏必隆等人毕竟都是当年的开国功臣,他们功不可没,对于这些人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所以康熙皇帝下令只是将鳌拜的心腹爪牙班布尔善等七人处死,其余皆从宽免死,对鳌拜本人只是采取了革职,拘禁的处罚。
而这位横行一时,飞扬跋扈的辅政大臣鳌拜如果当年他在执掌国柄的时候能够低调行事,在皇帝成年之后又能够主动让位急流勇退,最终也不会落个被判终身监禁的悲惨下场。所以越在高处越应该低调谦虚,古往今来皆以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