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小说有「镜像人物」一说。所谓「镜像人物」,指的是两个人物如照镜者与镜中人,有极相似处,又有极不同处。
相似的,常常是出身、经历、能力等;不同的,则是性情、世界观、选择、命运等。
镜像人物,能够体现出作者某种关键的观念,也极具表现的张力和戏剧性,所以组合来看,饶有意味。
在金庸小说之中,也有不少这样的镜像人物。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和杨康,《天龙八部》中的萧峰和慕容复、萧远山和慕容博,都是如此。
在《倚天屠龙记》中,峨眉派的灭绝师太曾经有过两个得意弟子:一为纪晓芙,一为周芷若。
二人年岁相差不小,生平也从未会面,自然并无交集,但是她们的身上,却有颇多相似性。
首先,她们的名字很相似。
芙蓉、芷若,都是香花美草。《离骚》说「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曰「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香花美草,比德于君子,是高洁纯善之象征。
其次,她们身为「名门正派」峨眉派的弟子,都曾与「魔教」(明教)之中的重要人物有牵缠。
纪晓芙与杨逍因一段孽缘生情,且生下了孩子;周芷若与明教教主张无忌暗生情愫。当然,这两段感情也都不为灭绝师太所容。
再次,她们因师父器重、有传授衣钵之意,所以都被师姐丁敏君所嫉恨,且被她挑衅为难。
最后,她们都因爱情为师父所不容,面临过人生的两难抉择。
从这种多重相似性来看,此二人自然是标准的镜像人物。但有趣的是,一般小说作者写镜像人物,往往会将两个角色在小说中的地位设置得较为接近,而纪晓芙和周芷若,则一为配角,一为主角。金庸为何这样设置?在此二人之中,他又更属意于哪一位呢?
二、
要回答以上问题,我们不妨先简单回顾二人的生平。
纪晓芙是灭绝师太的得意门徒,是江湖上的名门淑女,与武当派殷六侠殷梨亭有婚约,却被明教光明左使杨逍强奸,由此生下一女,名「杨不悔」,从孩子的名字,不难看出她已与杨逍生情。
此事后来为灭绝师太所知,她大为震怒,但还是决定再给纪晓芙最后一次机会,命她利用杨逍的信任杀死他,便一切既往不咎,且将峨眉派的衣钵传授给她,否则,就是死罪。
面对掌门人之位的诱惑和死亡的威胁,纪晓芙拒不受命,被灭绝师太当场毙于掌下。
周芷若是汉水渔家女(三联版的设置,旧版为周子旺女),在其父被杀后被张三丰所救,被张三丰送往峨眉派,亦成为灭绝师太的得意门徒。
周芷若幼年识得张无忌后多年未再见他,重见时,他已经神功大成,因给明教和六大派解除纷争而成为江湖上数一数二的大侠,也做了明教的教主。
周芷若虽然对他芳心暗许,但灭绝师太临死前,却在授她掌门之位的同时命她发下毒誓。她如师父所言,以计诱骗张无忌,骗得屠龙刀,获取了九阴真经,练成了绝世武功,但也走入了歧途。
以武功而言,纪晓芙武功平平,周芷若后来则跻身一流高手之列。以命运言,纪晓芙出身名门,可命运一路向下,最后死于非命;周芷若出身贫寒,却通过自己的奋斗,一路向上,到达武林的金字塔顶。以戏份言,纪晓芙是配角,周芷若是主角,二人在书中的分量,不可同日而语。
这么说,金庸是赞许周芷若,写出纪晓芙这个人物来映衬她吗?
答案恰恰相反。
纪晓芙出场不多,命运不济,戏份不重,却是金庸极欣赏的一位人物;周芷若是书中主角,人美、命好、与男主角张无忌关系密切,却是金庸不那么欣赏的一位人物。
妙的是,这种褒贬,金庸说得很隐晦、很含蓄,要让读者自己去咂摸。
她们身上,寄寓了金庸对人性的理解、对人生选择的看法。
三、
在人生的几个重要关头,纪晓芙和周芷若,曾经做出过截然不同的选择。
第一次选择,都与她们的师姐丁敏君有关。
丁敏君是《倚天屠龙记》中一个纯粹的恶人,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任何善的迹象和可能。她心胸狭窄,无能而善妒,言语刻薄,性情毒辣。作为师姐,她武功并无所长,但总是嫉妒比她强的师妹。
因为嫉妒纪晓芙,一次受命与纪晓芙一起对付明教中人时,她挑起了冲突。明教的「五散人」之一彭和尚在六大派诸人的围攻下被擒,丁敏君为求得金毛狮王谢逊和屠龙刀的下落,逼问彭和尚白龟寿的行踪,言语侮辱、下手折磨,但彭和尚凛然不屈:
丁敏君双眉上扬,厉声道:「死贼秃,你胆敢辱我师门?」长剑向前一送,登时刺瞎了彭莹玉的右眼,跟着剑尖便指在他左眼皮上。彭莹玉哈哈一笑,右眼中鲜血长流,一只左眼却睁得大大的瞪视着她。丁敏君被他瞪得心头发毛,喝道:「你又不是天鹰教的,何必为了白龟寿送命?」
彭莹玉凛然道:「大丈夫做人的道理,我便跟你说了,你也不会明白。」
彭和尚不因自身安危而背信弃义,哪怕所保护之人并不是与自己休戚相关之人,但在他看来,大丈夫为人之道理重逾生命,「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这等人物,虽然不是出身并非正教,却比所谓正教弟子的丁敏君高明多了。这种情形下,纪晓芙瞧不过眼,出手阻拦:
丁敏君见他虽无反抗之力,但神色之间对自己却大为轻蔑,愤怒中长剑一送,使去刺他的左眼。纪晓芙挥剑轻轻格开,说道,「师姊,这和尚硬气得很,不管怎样,他总是不肯说的了,杀了他也是枉然。」丁敏君道:「他骂师父心狠手辣,我便心狠手辣给他瞧瞧。这种魔教中的妖人,留在世上只有多害好人,杀得一个,便是积一番功德。」
纪晓芙道:「这人也是条硬汉子。师姊,依小妹之见,便饶了他罢。」
纪晓芙的阻拦和彭和尚的不屈,都是心怀正义之举。但在丁敏君看来,无疑找到了借题发挥的张本,她就此机会,把纪晓芙被杨逍强奸生女的难言之隐当众说出,辞气看似正义,其实不过是将内心的嫉妒、怨恨发泄出来而已。
即便羞愤难当,纪晓芙仍然多番回护无力自保的彭和尚,甚至在丁敏君将言未言、步步紧逼之时,仍然未曾退缩。最后,她自己负了伤,秘密也泄露了出来。虽然她的剑术高于丁敏君,最终制住了她,彭和尚为报她高义,也为了护她名声,本欲杀了丁敏君,她却又出手阻拦:
彭和尚抬起长须道人遗在地下的长剑,道:「这丁敏君胡言乱语,毁谤姑娘清誉令名,不能再留活口。」说着挺剑便向丁敏君咽喉刺下。纪晓芙左手挥剑格开,道:「她是我同门师姊,她虽对我无情,我可不能对她无义。」
「她虽对我无情,我可不能对她无义」,「义」之一事,在纪晓芙的心中,有至高的分量。何谓「重义」?行分所应当之事,不问祸福安危,得失荣辱,亦不问所关联之人,是正是邪,是亲是疏,是友是敌,只要那人身上,有不得不谅之情、不得不帮之理,那便够了。纪晓芙的心胸,令人肃然起敬。
周芷若也遇到过丁敏君的嫉妒、试探、为难。
那是多年之后的事了。其时,蛛儿在被峨眉派弟子等人围攻时,打伤了丁敏君,随后,丁敏君偕同周芷若前来报仇。周芷若初至,化名为曾阿牛在一旁暗中观察的张无忌,就发现她的武功实高于丁敏君:「她衣衫飘动,身法轻盈,出步甚小,但顷刻间便到了离两人四五丈处。只见她清丽秀雅,容色极美,约莫十七八岁年纪。张无忌颇为诧异,暗想听她啸声,看她身法,料想必比丁敏君年长得多,哪知她似乎比自己还小了几岁。」丁敏君故技重施,一是为报被伤之仇,二是为了挫周芷若的锐气,颐指气使,命周芷若出战:
周芷若转眼瞧着丁敏君,意存询问。丁敏君怒道:「你带这两人去见师父,请她老人家发落便是。」周芷若道:「倘若这两位并未存心得罪师姐,以小妹之见,不如一笑而罢,化敌为友。」丁敏君大怒,喝道:「什么?你反而相助外人?」
周芷若的本心,是想要大事化小,得饶人处且饶人,但丁敏君闻言大怒,一顶「相助外人」的大帽子扣下来。
张无忌曾经目睹当年她逼迫纪晓芙的情状,以为今日旧事重演,读者恐怕也是如此认为,出人意料的是,周芷若的应对完全不同:
可是周芷若对丁敏君却极是尊敬,躬身道:「小妹听由师姐吩咐,不敢有违。」丁敏君道:「好,你去将这臭丫头拿下,把她双手也打折了。」周芷若道:「是,请师姐给小妹掠阵照应。」
一番交手,寥寥几招就分出了胜负,周芷若力有不敌,受伤而去,张无忌怕她伤重,担忧不已。这时,金庸又抖出一个包袱:
村女道:「厉害,厉害!」……那村女忽然冷笑道:「你不用担心,她压根儿就没受伤。我说她厉害,不是说她武功,是说她小小年纪,心计却如此厉害。」张无忌奇道:「她没受伤?」那村女道:「不错!我一掌斩中她肩头,她肩上生出内力,将我手掌弹开,原来她已练过峨嵋九阳功,倒震得我手臂微微酸麻。她哪里会受甚么伤?」
同样是师姐妹因对付「邪教」中人而生分歧,同样是被丁敏君以事相胁,纪晓芙是「硬碰硬」,周芷若则擅长「示弱」,交手前唯唯喏诺,交手时隐藏真实功夫,装作受伤,韬光养晦,避其锋芒。周芷若的城府手段,让人不可小觑。
纪晓芙和周芷若,都是外柔内刚,心中极拿得定主意,但是处世之道迥异。
纪晓芙为履行自己处世之原则,见义敢为,履险不改;周芷若心中同样有自己的一套看法,但表面上,她会随顺外物,以四两拨千斤的方式,既达到自己的目的,又不伤了和气,不将自己置于险地。
不得不说,周芷若「聪明」得多了。
第二次选择,都与她们的爱情有关。
纪晓芙生女之后,不敢与师父相见,不料灭绝师太却主动找到她,得悉让她失身之人是明教光明左使杨逍,灭绝师太怒发冲冠:
灭绝师太抬头向天,恨恨不已,喃喃自语:「杨逍,杨逍……多年来我始终不知你的下落,今日总教你落在我手中……」突然间转过身来,说道:「好,你失身于他,回护彭和尚,得罪丁师姊,瞒骗师父,私养孩儿……这一切我全不计较,我差你去做一件事,大功告成之后,你回来峨嵋,我便将衣钵和倚天剑部传了于你,立你为本派掌门的继承人。」
她为何对杨逍如此痛恨?此中也有一段公案。
原来,灭绝的师兄孤鸿子曾以倚天剑与杨逍比武而不敌。倚天剑这把武林中人人眼红心热的宝剑,杨逍却「连声冷笑,说道:『倚天剑好大的名气!在我眼中,却如废铜废铁一般!』随手将倚天剑抛在地下,扬长而去」。
孤鸿子由此郁而成疾,愤而去世。因此一事,灭绝对杨逍恨之入骨,数十年不忘,其实,从背面来读,无疑是因为她与孤鸿子有情,所以才对「仇人」杨逍有这种刻骨的怨毒。
一面是将旧事翻过,走上光明的前途;一面是死亡,纪晓芙如何选择呢?
张无忌躲在茅屋之后,不敢现身,远远望见灭绝师太说了一会话,纪晓芙低头沉思,终于摇了摇头,神态极是坚决,显是不肯遵奉师父之命。只见灭绝师太举起左掌,便要击落,但手掌停在半空,却不击下,想是盼她最后终于回心转意。……只见她突然双膝跪地,却坚决地摇了摇头。灭绝师太手起掌落,击中她的顶门。纪晓芙身子晃也不晃,一歪便跌倒在地,扭曲了几下,便即不动。
哪怕不爱名利,但谁不畏死呢?裴多菲诗云:「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格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对纪晓芙而言,生命可贵,贵不过爱情;爱情可贵,贵不过人格。
对掌门之位,她未必看重,但与师父的情分、与杨逍的爱情,她却是看重的。但是,如果这一切要用出卖爱人或者欺骗师父来换得,她宁愿毅然求死。
所以,金庸屡次点出,她「神态极是坚决」「坚决地摇了摇头」,正是想表现她心性之纯洁、人品之高贵。
若干年后,周芷若也遇到了同样的困境。其时,她与师父被困塔上,塔下火起,形势紧急。灭绝师太已决意自尽,自尽前,命周芷若做下三件难事:
周芷若心乱如麻,在这短短的时刻之中,师父连续要叫自己做三件大难事,先是立下毒誓,不许对张无忌倾心,再要自己接任本派掌门,然后又要自己以美色对张无忌相诱而取得屠龙刀和倚天剑。这三件事便在十年之中分别要她答允,以她柔和温婉的性格,也要抵挡不住,何况在这片刻之间?她神智一乱,登时便晕了过去,甚么也不知道了。
突然间只觉上唇间一阵剧烈疼痛,她睁开眼来,只见师父仍然直挺挺地跪在自己面前。周芷若哭道:「师父,你老人家快些请起。」灭绝师太道:「那你答允我的所求了?」周芷若流着泪点了点头,险些又欲晕去。
纪晓芙受到的是死亡威胁,周芷若受到的是道德和情感绑架,这两者都是常人难以承受的压力。
周芷若的反应是「心乱如麻」「神智一乱,登时便晕了过去」「流着泪点了点头,险些又欲晕去」,似乎是难以承受眼前的压力,万般无奈,勉强接受。但看她后面的行为,会知道心力刚强而善于示弱,是周芷若的特点。
对丁敏君,她示弱,表示自己武功低微,听凭吩咐,并无威胁。
对师父,她示弱,表示自己事事遵从,师父让做什么、不让做什么,统统听命。
对张无忌,她示弱,她让张无忌带她去冰火岛,用十香软筋散麻晕众人,砍杀殷离,放逐赵敏,继而装作受害者,但是言语之间,如此心机深重的她、作为加害者的她,却总是把自己定位为弱者、受害者:
周芷若呸了一声,脸颊晕红,说道:「早知如此,当日我一剑刺正你的心口,多少干净,也免得以后无穷岁月之中,给你欺侮,受你的气。……周芷若摇头道:「我是个最不中用的女子,懦弱无能,人又生得蠢。别说和绝顶聪明的赵姑娘天差地远,便是小昭,她这等深刻的心机,我又怎及得上万一?你的周姑娘是个老老实实的笨丫头,难道到今天你还不知道么?」
张无忌道:「只有你这等忠厚贤慧的姑娘,才不会骗我。」
周芷若转过身来,将脸伏在他怀里,柔声道:「无忌哥哥,我能和你结为夫妇,心里快活得了不得,只盼你别因我愚笨无用,瞧我不起,欺侮我。我……我会尽我所能,好好地服侍你。」
其实,张无忌何曾欺侮过周芷若,给她受过气?倒是周芷若曾将他刺得险些丧命。对此,张无忌未曾一语相责,周芷若反而颠倒是非。
赵敏和小昭虽然亦有心机,但不曾对张无忌使过,可在她的口中,其他人都居心叵测,只有自己对张无忌安全无患。如此行径,算得上厚黑学的精髓了。
《道德经》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周芷若的手段,是柔弱胜刚强的高明之道,但周芷若的心地和为人,却让人不佩服。
四、
《倚天屠龙记》的一个关键词,就是「选择」。在《倚天屠龙记》一书中,充满着「两难」选择。
张翠山的两难选择是理性和感性。他是武当派掌门张三丰的第五弟子,是名门高足,也是一位颇具正义感的侠客,道德感或者说理性,是张翠山之为张翠山的重要因素。他在内心知道,殷素素这个性格偏激、手段阴毒的姑娘,不是自己的佳偶,可是天意弄人,几番与她相见,却是情根深种,难以自拔,且又漂流海岛,回归无望。在这种情况下,感性战胜了理性,爱情战胜了宗派观,二人终结连理。
殷素素的两难选择是爱情和事业、正与邪。她是天鹰教教主殷天正的女儿,也是天鹰教紫微堂主,精明强干,是教中重要人物。她行事狠辣,曾是杀人不眨眼的魔头,一夜之间,灭了龙门镖局之门。但落入情网之后,为了与心上人张翠山成为同路人,她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身份,也改变了心性,变得温良起来。
赵敏的两难选择是爱情和事业、官与匪。她是蒙古国郡主,她政治能力超群,有统帅群英、搅弄风云之能。但是遇到「反贼」张无忌之后,她的一腔雄心都成了绕指柔。虽然张无忌屡屡与她做对,并屡次冤枉她,但她还是义无反顾地抛弃身份、地位、富贵,与他生死相随。
张无忌的选择则是仇恨和放下。张无忌十岁时,父母亲在他面前相继自刎。虽然父母亲的自刎是因为十多年前的旧事,但与武林群豪因觊觎屠龙刀、前来武当山逼问谢逊的下落不无关系。母亲殷素素嘱咐他长大后为父母报仇,武当派诸人对前来逼问的江湖群豪也不无怨怼,但张无忌自己却素性慈悲,后来学得高超医术、练成绝顶武功,非但没有选择报仇,反而还数次救了有旧怨的人。
那么,纪晓芙和周芷若的两难选择是什么呢?表面上看,也是爱情和事业的选择,其实,是外在压力和内心欲望、假自我和真自我之间的抉择。
纪晓芙想要的是什么呢?是情义——师门之情、爱情、母女之情,都是她心中无比重要之物,同时,作为武林中人的道义,也是她始终不曾舍弃的,与这些相比,生命反而是可以放弃的。
周芷若想要的是什么呢?最开始,似乎也是情义。她对师父孝敬,对同门友悌,对弱者同情,也曾有不少义举。什么时候,周芷若开始改变?
第一个诱因,是她爱上了张无忌,而她尊敬的师父却不容许这种爱存在。灭绝的强硬态度,并没有扑灭周芷若心中的火花,只是让她的心意更加深藏,让她在不被允许、不能表达的窘境中战战兢兢。
第二个诱因,是灭绝强令她答应三件事。这三件事,都是在强化周芷若业已难以调和的选择窘境,让她无法在光明中做人。一旦答应,就是与魔鬼做交易。
压力导致反弹,分裂导致极端,虚伪导致扭曲,周芷若顺着歧路,走了下去。
五、
更重要的原因,是周芷若心中什么都想要。
她既想要师父的眷顾,也想要与张无忌的缘分;既想不违背师父的遗命,也想就此得到九阴真经,登上武林的巅峰,还想在与张无忌亦真亦假的戏中,得到他的爱和随之而来的权力:
周芷若叹道:「彭大师这话当真半点不错,你怎能轻身冒险?要知待得咱们大事一成,坐在这彩楼龙椅之中的,便是你张教主了。」韩林儿拍手道:「那时候啊,教主做了皇帝,周姑娘做了皇后娘娘,杨左使和彭大师便是左右丞相,那才教好呢!」周芷若双颊晕红,含羞低头,但眉梢眼角间显得不胜欢喜。
张无忌连连摇手,道:「韩兄弟,这话不可再说。本教只图拯救天下百姓于水火之中,功成身退,不贪富贵,那才是光明磊落的大丈夫。」彭莹玉道:「教主胸襟固非常人所及,只不过到了那时候,黄袍加身,你想推也推不掉的。当年陈桥兵变之时,赵匡胤何尝想做皇帝呢?」张无忌只道:「不可,不可!我若有非份之想,教我天诛地灭,不得好死。」
周芷若听他说得决绝,脸色微变,眼望窗外,不再言语了。
从此处看,周芷若与张无忌的心性、人生选择的分歧,再明显不过。
爱是灵魂的赤诚相见,是心灵的惺惺相惜。爱的滋养,只有在真诚、坦率、无私的沟通和付出中才能得到。似周芷若这般,步步欺骗,处处索取,又怎会得到真正的爱和心灵的宁静?
所以,后来虽然她武功大成,成为江湖上的一号人物,却也逐渐扭曲、丧失最初的纯真,且心中总是为昔日做的恶事而疑神疑鬼、不得安宁。
当然,金庸最后还是给她留了一丝余地,让她存有被救赎的可能。
但回到这个比较本身,纪晓芙的死和周芷若的生,纪晓芙的断然拒绝和周芷若的半推半就的接受,纪晓芙的心底坦然而周芷若的遮遮掩掩,纪晓芙的始终从其真心和周芷若的分裂虚伪,孰高孰低,不是十分了然吗?
到了这里,也许我们还会想一个问题:周芷若有没有选择?
也许会有人说没有。你看,在生死的关头,一向敬爱的师父恩威并施,涕泪齐下,要求你必须完成她的遗愿,这岂不是很难拒绝的吗?
——当然难,但往往正是在极端困难、矛盾、艰险的境地中,可以看到一个人真正的自我。
杨过曾经面临过这种两难选择:一边是杀掉想象中的仇人郭靖,得到情花的解药,既救自己的性命,又报了「仇」;一边是依照良知,在千军万马中救下国家之砥柱的郭靖,为万民谋福祉。
杨过选择了后者。
令狐冲曾经面临过这种两难选择:一边是加入日月教,成为任我行的接班人,成为武林上最有权力的人物之一,也与任盈盈顺利成婚;一边是坚决抗命,不仅要斩断情缘,且率领恒山派以少对多,几无生理。
令狐冲选择了后者。
韦小宝曾经面临过这种两难选择:一边是顺康熙之命,把业已入瓮的天地会诸人一网打尽,继续把皇帝的总角之交、麾下红人当下去;一边是冒险救人,离家远走,丢官弃爵,漂流海外。
韦小宝也选择了后者。
所以,有时候,不是选择太难,而是看愿不愿意为了心中真正重要之事,付出一切代价。而这个世界美或是丑、真或是假,正是由所有人的所有选择构成的。
纪晓芙和周芷若,做过同一套人生的选择题,却选择了完全不同的路,活出了黑白迥异的人生。
失败者纪晓芙,选择永远追随内心的光;成功者周芷若,选择屈服于外力和欲望。纪晓芙坦荡地死去了,周芷若凄惶地活着。
这么说来,到底谁成功,谁失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