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导读:
经济周期消失!这似乎是一句很时髦的口号,甚至很多经济学家们也认为,政府更明智的政策、全球化和新兴市场的建立,将使我们摆脱盛衰交替的循环,然而本世纪初的金融海啸似乎让所有人都沉默了。
经济周期究竟是像白天黑夜的循环往复?还是像网球一样的在外力的触动下来回交替?抑或是儿童乐园的木马,一旦触发,就不停的前后摇摆?经济周期的确是个古老的话题,人们至今已经为经济周期找到了上百种理由,可究竟什么才是真正影响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呢?本章将为你揭晓答案。
经济周期并不像扁桃体那样是可以单独摘除的东西,而它更是像心脏一样,是整个经济体的核心。
——熊彼特
今天,我们的经济就好比过山车,先是上升,大概一两年以后,又开始下降。亲身经历这段疯狂旅程的游客个个都被吓出一身冷汗,然而游乐场的管理者却置若罔闻,似乎他们已经习以为常了……你也许对此深感疑惑,其实,经济周期并不是今天才有的新发现,事实上,从经济学诞生的时候,人们就知道它了。三百多年前,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曾经这样描述:当价格有可能上涨时,人们就急急忙忙借钱并抢购物品,于是会推动价格上涨,商业出现膨胀,经营者也会变得鲁莽挥霍,依赖借入资本经营所获得的回报比实际借入的资本还要少……
随后,当信用波动出现的时候,价格也开始下滑,这时人人都想卖掉商品而持有货币,因为相对于商品,货币价值在快速增加,这又会加快信用的下降……信用的进一步下降会导致更严重的收缩,于是,进一步的下降,而且似乎继续下跌……
◇ 逃不掉的经济周期
事实上,自从有记录以来,经济活动就在繁荣与萧条之间波动。在我们的传统观念中,经济繁荣是好的,经济衰退是坏的。可我们今天对经济周期的认识也不过这些,现代世界对经济周期的看法就如同古代埃及人对尼罗河的泛滥,间隔一段时间就会发生,尽管它对我们都非常重要,可是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其自然原因。
如果选择一个物理现象来进行类比,这就好像我们拉住一个小树枝并且让它迅速弹回,显然,我们将导致一个前后摇摆的运动,这是一个实际周期。但是如果没有进一步的干扰,这种摇摆运动将很快停止,而小树枝也会再次恢复静止状态。因此,很多人至今都不相信所谓的经济周期,他们认为经过一个方向或者其他方向的干扰后,经济会像树枝一样弹回其正常位置。
从 19 世纪中叶以来至今,西方经济学家提出了近百种关于经济周期的理论,各种著述汗牛充栋,但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都毫无例外地认为,经济周期具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其中繁荣与萧条是两个主要阶段,衰退与复苏是两个过渡阶段。
繁荣阶段是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高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生产迅速增加,投资增加,信用扩张,价格水平上升,就业增加,公众对未来持乐观态度。萧条阶段则是国民收入与经济活动低于正常水平的一个阶段,生产急剧减少,投资减少,信用紧缩,价格水平下降,失业严重,公众对未来持悲观态度。
时至今日,人们对经济周期的了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家美国经济研究机构——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1920 年,米切尔在纽约与他人一起创办了这所研究国际经济周期的机构。经过多年岁月的洗礼,他的研究团队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尊敬,时至今日,NBER 依然是受人景仰的研究经济周期问题的中心。
那么,今天,我们对经济周期都有什么认识呢?我们的经济究竟有怎样的周期呢?简单而言,经济周期就是国民收入及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它的持续时间通常为 2~10 年,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展或收缩为标志。对经济周期的理解须把握三点:经济周期的中心是国民收入的波动;经济周期是经济中不可避免的波动;每个周期都是繁荣与萧条的交替。
加载中…
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
英国经济学家韦斯利米切尔在其 1913 年出版的著作《经济周期》中,曾经对经济周期做了这样的定义:
经济周期是一个由工商业企业占主体的国家的整体经济活动出现波动的现象。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由以下几个阶段组成:扩张阶段,此时大部分经济活动同时出现扩张,继而是类似的普遍性衰退,然后是收缩,以及融入下一个周期的扩张阶段的复苏阶段;这个变化的序列是重复发生的,但不是定期的;经济周期的持续时间从超过 1 年到 10 年或者 12 年不等;它不能被分成更短的与自身有近似波幅的特性类似的周期。
英格兰历史上最成功的银行家奥弗斯通勋爵曾经这样形容完整的经济周期:静止,增长,信心,兴旺,激奋,发展过快,震荡,压力,停滞,再次进入静止而告终……
◇ 各种各样的周期
以下是人们已经发现的各种周期:
朱格拉周期。法国经济学家朱格拉(C.Juglar)于 1862 年出版了《法国、英国及美国的商业危机及其周期》一书,他提出了资本主义经济存在着 9~10 年的周期波动,一般称为「朱格拉周期」。熊彼特把这种周期称为中周期,或朱格拉周期。汉森则把这种周期称为「主要经济周期」。
基钦周期。英国经济学家约瑟夫·基钦(J·Kitchen)1923 年提出,存在着一种 40 个月(3~4 年)左右的小周期,并且一个大周期则包括两个或三个小周期,这也被称作「基钦周期」。最初基钦认为这种周期的原因是心理因素,而这种心理原因又是因农业丰收与歉收影响食物价格所造成的。
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俄国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N·D·Kondratieff)于 1925 年提出资本主义经济中存在着一个 50~60 年的周期,因此被称作「康德拉季耶夫」周期,也就是长周期。
库兹涅茨周期。1930 年,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S·Kuznets)提出了存在一种与房屋建筑相关的经济周期,这种周期平均长度为 20 年,这是另一种长周期,被称为「库兹涅茨」周期,或者建筑业周期。
熊彼特周期。熊彼特认为,每一个长周期包括六个中周期.每一个中周期包括三个短周期,他以重大的创新为标志,划分了三个长周期。在每个长周期中仍有中等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中周期。在每个中周期中还有小创新所引起的波动.这就形成若干个短周期。
当然,这些林林总总的周期渐渐被人们淡忘了,因为它只是我们对经济周期这本大部头著作的一些「注脚」而已。最后,萨缪尔森,这位当今经济学界的「最后一个通才」为我们提出了相对客观的回答:经济周期是国内生产总值、总收入、总就业量的波动,持续时间通常为 2~10 年,它以大多数经济部门的扩张或收缩为标志。
然而,令我们更加好奇的是,究竟是什么引发了经济周期呢?
◇ 是因为太阳黑子吗?
第一个为人类找到经济周期原因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William Stanley Jevons),这位发现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经济学家,他最早从亲身经历中深深体会到经济萧条的痛苦,于是他决心找到经济周期的原因。
杰文斯把目光投向了经济体系之外,四处寻觅那些刺激经济发生大波动的因素。正好这时,天文学家威廉·赫谢尔爵士发现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为 10.45 年,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家杰文斯根据统计数据发现,商业活动的周期大致为 10.46 年,这一周期上的巧合使杰文斯做出了大胆的假设:太阳黑子导致了商业周期。
杰文斯进行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研究,也做了一番认真的思考和推测。他得出的第一个基本结论是,在以农业为主的经济中,太阳黑子影响天气,进而影响农业收成,也自然会影响经济周期。这是因为,农业收成是经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农场里发生的某些事情也许能够解释经济波动的原因。然而,农场里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是农作物病虫害吗?
杰文斯解释说,原因就在于太阳光炽热强度的波动,当时的人认为太阳黑子就是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在太阳表面的大火球。太阳黑子活动的增加会造成阳光照射强度的提高,从而刺激作物的生长,于是农业收成就会高于平均水平。反之亦然。问题由此迎刃而解!
杰文斯的第一篇论文与 1875 年的大危机巧合,他试图以此说明从 1254 年到 1400 年之间英国的谷物收成变化存在一个 11 年的周期,这与太阳黑子活动的周期非常吻合。然而,随着天文学家对太阳黑子活动周期的长度进行修正,以及英国新的谷物报告也并不符合他的模型,杰文斯的假说遭遇了尴尬。
今天,杰文斯的太阳黑子理论留给我们的并不是其错误的结论,而是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当代经济学家常常使用太阳黑子这个术语形容这样的状态,存在某些现象,其本身不能对经济产生影响,但能够改变一般人的预期,从而间接地对经济产生影响,太阳黑子的说法被淡忘了,而杰文斯的思想却被保留了下来。
后来,早期的商业周期分析学家们又将目光转向了生铁的生产,生铁就像食物一样对工业经济是不可或缺的。同食品生产一样,生铁的生产也上下波动,起伏不定。部分原因是,一年中基建活动的变化会造成生铁需求的季节性变化,并且战争或贸易中断会对生铁需求产生任意的冲击,当然,这些交织的因素可能相互抵消,也可能相互强化,当然,这样的说法也是经不起推敲的。
最终,经济学家们将太阳黑子、生铁加工这些因素统称为外生经济周期理论,这种理论将经济波动比作网球比赛中的网球,球从球场一边到另一边并再回来周期变动,而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体之外的各种因素的变动。
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周期的原因指向经济体系之外的因素——太阳黑子、战争、革命、选举、金矿或新资源的发现、科学突破或技术创新等等,他们认为经济周期的根源在于经济之外的某些因素,下面将再介绍两种典型的外生经济周期学说。
政治周期论。通常,选民喜欢高经济增长、低失业以及低通货膨胀的时期,政治家为了连选连任,常常会钩心斗角并制订出讨好选民的政策,因此波兰经济学家卡莱茨基认为,正是政府内部的这种斗争,导致了政府交替采取的扩张性与紧缩性政策,从而人为地造成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
他甚至提出了更加夸张的解释,政府为了维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扩大总需求,从而导致通货膨胀;政府制止通货膨胀的唯一方法是人为地制造一次衰退;而当经济出现衰退后,政府在人民的压力下又不得不再次执行充分就业政策,结果又推动了新的高涨,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第二次人为衰退。
创新周期论。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经济周期性波动的主要原因,他将创新看做是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或者说是生产要素的一种「新组合」,生产要素新组合的出现会刺激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当新组合出现时,老的生产要素组合仍然在市场上存在。新老组合的共存必然会给新组合的创新者提供获利条件。而一旦新组合的技术扩散,被大多数企业获得,最后的阶段——停滞阶段也就临近了。在停滞阶段,因为没有新的技术创新出现,因而很难刺激大规模投资,从而难以摆脱萧条。这种情况直到新的创新出现才被打破,才会有新的繁荣的出现。总之,创新周期理论把周期性的原因归之为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的创新不可能始终如一地持续不断地出现,从而经济必然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
◇ 白天不懂夜的黑
每天,地球从白天到夜晚再回到白天,周期性地变动,这样的周期变动是与外界变化无关的。同样,很多经济学家更加强调,经济的周期现象也是由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这种理论并不否认外部因素对经济的冲击作用,但它强调经济中这种周期性的波动是经济体系内的因素引起的。这些经济体系内的因素自发地运动就引起了周期性的波动,典型的理论包括:投资过度周期理论、消费不足周期理论纯货币周期理论、心理周期理论。
投资过度周期理论。奥地利学者哈耶克、米塞斯,瑞典学者卡塞尔、威克塞尔,德国学者斯皮托夫都认为,投资过度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投资过度的含义是指资本品生产部门发展过快,消费品生产部门发展过慢,这种结构性失衡最终会引起经济萧条。具体而言,生产资料或资本品工业,比照生产消费品工业,有了过度的发展,因此,在繁荣阶段,资本品生产有较快的扩张;相反,在萧条阶段,资本品生产又较快萎缩。这种理论最核心的观点是,经济波动是由于投资引起的,投资的波动引起了消费者收入的波动,而不是消费者收入的波动引起投资的波动。
消费不足周期理论。与投资过度周期理论相对应的是消费不足周期理论,该理论的根本的观点是,由于收入分配不公引起的穷人购买力不足,以及富人储蓄过度。事实上,消费不足周期理论的出现更加久远,最早西斯蒙第和马尔萨斯就提出了这样的说法,后来则以霍布森为代表。该理论认为经济萧条的出现是因为经济社会消费不足,储蓄过多而引起的,经济中出现萧条是因为社会对消费品的需求赶不上消费品的增长,而消费品需求不足又会引起对资本品的需求不足,进而使整个经济出现生产过剩性危机。
纯货币周期理论。这一派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霍特里和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该理论认为经济周期本质只是一种货币现象而已,货币数量的增减是经济波动的唯一原因。
后来的经济学家建立了一整套有关商业周期的货币理论,其中心思想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会在真正的周期内引发周期循环,扩张的货币政策会导致流通中的货币过多,这会引起资本错误配置,只有紧缩的货币政策才能挽回局面,但同时紧缩的政策又会引发经济衰退,因此这个理论的逻辑是:长时期的繁荣会带来长时期的萧条。
心理周期理论。苏格拉底曾经有句名言:「切记,在与人相关的事物中,没有什么东西是稳定的;因此,顺境的时候不要过分沾沾自喜,逆境的时候也不必过分心灰意冷。」事实上,如同人的情绪有好有坏一样,持心理周期理论观点的学派认为,宏观经济会受到人们情绪的影响,正是经济活动主体的心理变化造成了经济周期波动。
事实上,穆勒最早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就注意到公众情绪的变化,可是穆勒对重复发生的繁荣与萧条现象的解释是很不充分的,他仅仅是发现了相对的规律性,根本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庇古则进一步指出,构成产业波动的直接原因就是商人预期的变化,除此之外没有别的东西。
首先提出完整分析的是庇古的学生凯恩斯,他解释说,本质上,经济周期与经济泡沫都是源自于人们的非理性。每个人的情绪总是有好有坏的,有时情绪高昂,有时士气低落,宏观经济学也和人的情绪类似。
不可否认的是,心理理论和投资过度理论是紧密相连的,他们将经济循环周期的原因确定为投资,而投资大小主要取决于业主对未来的预期,而经济波动的最终原因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当预期乐观时,增加投资,经济步入复苏与繁荣;当预期悲观时,减少投资,经济则陷入衰退与萧条。随着人们情绪的变化,经济也就周期性地发生波动,正如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说过的:「我认为,狂热与崩溃曾经是和普通的非理性或者暴民心理结合在一起的。」
◇ 真实的经济周期
正当人们都在为经济周期的原因而争论不休的时候,有一种理论则如同天外来客一般,让人们眼前一亮。这就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
过去,人们更多地将整体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并且人们将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交替往复看做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然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建立,否定了人们长久以来这种长期与短期的说法。这种理论认为,尽管经济波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经济基本趋势本身的波动,但是这种波动并不是对均衡的偏离,而是均衡本身在波动,也就是说真实的经济本身就是波动的。
真实经济周期主张,经济周期并不是短期经济与长期趋势的背离,经济周期本身就是经济趋势的波动,因此没有长期与短期的区别。并且,决定经济的因素既有总供给又有总需求。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进一步认为,政府的反周期政策不起作用,政府没有干预经济的必要。
他们是这样解释的,产出和就业的波动是理性经济主体对冲击的最优反应,市场机制本身可以自发地使经济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而作为外生力量的经济政策则难以与实际周期达到时间一致,甚至还会减少人们的福利水平。基于这些认识,真实经济周期理论者将政策及其失误作为一种不利的外部冲击,他们主张政府不应试图用稳定政策来消除波动。
加载中…
芬恩·基德兰德
这一年轻的理论最初产生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挪威经济学家芬恩·基德兰德(Finn E.Kydland)和美国经济学家爱德华·普雷斯科特(Edward Prescott)。他们两人共同开创的真实经济周期理论(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被视为近 20 年来宏观经济学最引人注目的理论进展之一。其中,普雷斯科特于 1940 年出生,现为亚利桑那大学教授。曾先后在卡内基-梅隆大学、明尼苏达大学和芝加哥大学等多所名校任教;芬恩·基德兰德于 1943 年出生,现为挪威公民。
有趣的是,尽管普雷斯科特所研究的理论艰深难懂,但是他本人却比他的理论容易亲近得多,在有些公开场合普雷斯科特显得有些犹豫和腼腆,他总是热情地和每一个认出他的人打招呼,似乎没有一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架子。并且,他总是谦虚地说,从学生乃至本科生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他的博士论文导师卢卡斯这样评价说:
「普雷斯科特的学生用不着学习做他的助手,他们学到的是如何成为独立的研究者。」
加载中…
爱德华·普雷斯科特
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的研究也彻底改变了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经济周期模型。早期的研究者强调宏观经济波动更多地取决于需求方面,而基德兰德和普雷斯科特却重新强调了供给的影响更加长远。在他们的模型中,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导致劳动生产力提高,相应的就业、投资和产出也增加,总供给曲线上移,经济繁荣增长。并且他们的理论也与早期新古典理论不同,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不以货币意外解释经济波动,转而将注意力集中于供给方面,他们认为实际冲击是经济波动的根源所在,比方说技术革新、政策转变以及战争和自然灾害等等。
尽管今天的很多经济学家都不相信,仅仅依靠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就能可信地解释经济波动——比方说,我们无法相信经济衰退可以归结为技术倒退的作用——但不容置疑的是,真实经济周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更加令人信服的模型。
在经济学界,普利斯克特开创了宏观经济学的新篇章。商业周期推动力与经济政策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西方世界一直处于失业和通货膨胀交替的滞胀状态,而盛行的理论却无法做出解释,与此同时,供给方面的波动在商业周期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的建立,完全颠覆了经济波动的传统思想,大多数的经济学家开始深刻的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是否存在真正的经济周期?
或许真正的答案还需要读者朋友们用自己的思考进行回答,今天的经济学家告诉我们的答案似乎只有这么多了。
◇ 逐渐清醒的经济学
在熊彼特看来,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是同一种现象。他最令人深省的一句话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进步就意味着动荡。」经济周期指总的经济活动中扩张和收缩的交替,这种周期变动通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生产指数以及就业和收入总和经济活动指标的波动而显示出来。
真实经济周期理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重大发展,超越了货币主义和理性预期学派,成为与新凯恩斯主义相抗衡的最主要的新自由主义流派。真实经济周期理论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当代经济周期研究的方向,也改变了宏观经济学,打破了把宏观经济分为长期和短期的传统做法。他们对宏观经济的认识更加深入,这是经济学的进步,也预示着未来宏观经济学更全面的变革。
亲爱的读者,假如你觉得我们已经能够充分解释这些繁荣和萧条背后的原因,似乎人们对经济周期的理解又更近了一步……面对人们即将陷入喜悦之中时,我还是想提醒的是,其实经济周期运行的规律比我们所能想象的要复杂得多,或许我们认识到的仅仅是一小部分。最后,让我们再次回味特里夫·哈维默的一段话吧,这位现代社会中最接近柏拉图的经济学家曾经这样深刻的告诫我们:
「不管我们喜欢对经济现象做出什么样的解释,我们都不要忘记,那些解释只是我们在探索理解过程中的人为创造,并不一定是隐藏着的等待我们去发现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