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谁知道孟良崮战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张灵甫只守了三天,援军又迟迟不到呢?

1935 年 1 月 29 日,皖南,怀玉山。

两名国民党士兵在搜山时发现了一个衣衫褴褛,饿得站不起来的人,凭感觉他们知道这是红军的大官。他们期待在这个大官身上发个意外之财,哪知道搜遍全身,从袄领捏到袜底,除了一只时表和一支自来水笔之外,一个铜板都没有搜出。

这个人就是方志敏,他在语文课本上的作品叫《可爱的中国》。

至此,离开根据地转战两个月的红十军团全军覆没,仅剩军团参谋长带着 600 名红军战士突围撤出。

这一战,浙江省补充第一旅,保安 3、5、7 团等部表现出色,都得到了奖赏。补充第一旅镇压红军有功,改番号 51 师,王耀武升任师长,李天霞任副师长。保安 3、5、7 团与 58 师残部合并为新的 58 师,余济时任师长。1937 年,51 师、58 师合并为 74 军,因为缺一个补充团,师长王耀武找了个刑满释放的劳改犯来带队,这个人叫张灵甫。

历史就这样把生旦净末丑绑到了同一个舞台上。

然而他们所有人都没想到,没有围住的那 600 人里,有一个人会在二十年后把他们和 74 军统统扫进历史垃圾堆。

这个人叫粟裕,时任红十军团参谋长。

这个地方,就是孟良崮。

宿命之地

孟良崮,沂蒙七十二崮之一。

崮,是一种山形的名字。凡是石头山,山顶比较平,山形陡峭,少土的,就叫作崮。

加载中…

沂蒙七十二崮,就好像一个个棋盘,有缘人注定要在这里做个了断。

1947 年的蒋介石,算是赢麻了!从战线上讲,国军夺淮阴,战涟水,扫荡苏北,围困沂蒙山区,形势一片大好。虽然看上去损失了一些部队,但那都是杂牌,杂牌于党国正如韩国欧巴之于美军,那是不纳入战损统计的!具体到孟良崮战役中,张灵甫的 74 师是亲娘养的,李天霞的 83 师是后娘养的,至于那个黄百韬……他就不算娘养的。

张灵甫的结局,早在这种亲儿子还是干儿子的划分中,就已经埋下伏笔。

不过,粟裕并不这么想。

古今中外,独裁者攫取国祚的例子比比皆是,残暴与腐败并不与失败直接画等号。同样的,英勇顽强也不等于胜利,方志敏和红十军团的战士哪个不是铮铮铁汉,但是没打赢啊。

敢于斗争,也要善于斗争。

粟裕就是善于斗争的那个人!

从粟裕留下的文字资料中,经常能够看到这些描述,士兵们怎么安排食宿,怎么安排休息,怎么安排饮水,甚至挖厕所他都要操心。

不要以为这是小事,几万大军过路,但凡有人在水源地附近方便一下,后面的同志就没水喝。几万人的行军,但凡前面的人动作慢一点,后面就要挤成麻花。5 月的孟良崮骄阳似火,粟裕偏偏给战士们备了雨具。

什么叫细节?这就叫细节。军队是一个科学的组织体系,每一个部分都会影响最后的综合战斗力,勇者未必能赢,腐败王朝也未必就输。

至少在国军眼里,会战兵力是 45 万对 27 万,优势在我啊!

大战在即
加载中…

孟良崮地区是典型的山地,山脉呈西北——东南,就像一道道障碍物,挡在国军面前。而国军则需要紧密排列,从蒙阴向坦埠、沂南一线推进,具体的兵力部署和后勤线路图如下:

加载中…

国军「名将」汤恩伯带着第一兵团,国军 5 个主力军沿一条补给公路一字排开,向华野集结地发起进攻,打消耗战。这个部署让张灵甫发了很大的牢骚,我一个重装师,凭什么要我打山地战?你这是要我去死啊!

但五大主力,谁不是卡车重炮美式装备,谁不依赖炮火,谁打的也不是平地,就你张灵甫领着御林军的薪水,没有大炮就不做事对吧?

所以说,国军输就输在张灵甫这种人还能得重用。

当然,输的地方绝对不止这一个。

5 月 10 日晚,74 师修好了一条简易公路,延伸到唐家峪这个小村子。他在哪呢?

加载中…

放大一下:

加载中…

唐家峪子村,是附近山沟里距离国军补给公路最近的一个比较平坦的小村子,张灵甫预计要在这里部署炮兵阵地。按照 74 师的编制,他应该有 12 门 105 毫米榴弹炮,54 门 75 毫米山炮。

但是因为本位主义思想浓重,嫌麻烦没有带全,根据战后解放军的缴获统计,仅有山炮 28 门。即便如此,此等火力也是超豪华的,方圆十公里都在其射程范围内。

加载中…

74 师推进到围绕唐家峪为核心的几个阵地上,解放军瞬间压力山大。为啥呢?因为唐家峪村的后面,距离仅仅 4.5 公里就是汶河!

加载中…

这一片地形平坦,无险可守,只要 74 师能够达成目的,解放军是不可能在孟良崮一片待下去的,只能退过汶河再找机会。

而退过汶河之后,沂南等等小镇子也就顺理成章的变成了国军的囊中之物,解放军将被赶到沂蒙山深处条件更糟糕的地方。

好了,74 师要达成这一目的,需要做什么呢?

首先,公路两边的山头你要拿下来,不然解放军居高临下拿炮轰,这修路队扛不住。

很好,这就引出本次战役几座关键的山峰了!

加载中…

他们分别是 25 师负责防守的天马山、蛤蟆崮,以及 74 师要拿下的 330、285 高地。

这很明显对吧,谁都能看出这个距离公路仅仅 2.9 公里的 330 高地,扼守关键位置,要是在解放军手里,国军还修哪门子公路啊。

在这张图看不到的地方,还有本次战役另一关键性要点,285 高地,那是张灵甫另一条退路,这里暂时不说。

总之,张灵甫修了一条关乎全师生死的补给公路,但这条关键的退路掌握在友军 25 师手里。

接着,按照顾祝同的命令,郭汝瑰的方案,张灵甫要进攻了。

自寻死路

5 月 10 日,修通公路的 74 师从界牌出发,进入唐家峪建立核心火力阵地,3 个旅 6 个团各部队也开始占领各高地。

5 月 11 日,解放军经过一日抵抗,无法抵抗国军炮击,被迫后撤,退过汶河。

至 5 月 11 日天黑,各部队位置大致如下:

加载中…

大家请注意 83 师的位置,至 11 日夜,83 师应该进入孤山这个制高点,抵近汶河南岸,从侧翼掩护 74 师的安全。

如果 83 师能够做到,那么解放军在包抄 74 师的时候,侧翼安全是很难保证的。或者是需要发动进攻夺取孤山才能保证部队侧翼安全。

但是!李天霞表示很冤枉啊!

为什么?

看地图啊!你 74 师有公路可以绕过孟良崮进入唐家峪,我正面都是山地,这没法修公路啊!

从稳妥方面来说,是不是等第 7 军攻占沂南,让 87 师有个稳固的基地,然后我再修一条公路过去,再配合 74 师进攻,我这动作不就迅速了吗?

很可惜,第 7 军前不久刚刚碰上解放军,怕埋伏,根本不敢往沂南走,所以 83 师在山地行动困难,又没有公路,大炮还运不上去,根本就没法进攻。

而李天霞还有一层考虑,孟良崮山系横跨十几公里,就是平地也要走一天,万一大军过了山作战不力,再跑回来就难了!

怎么办呢?要不等一等呗。

郭汝瑰可是强调了,各兵团齐头并进。人家虽然是卧底,职业操守还是在的。

但是张灵甫等不了,他刚刚打过汶河,还建立了坚固的桥头堡,解放军根本扛不住,怎么看都是乘胜追击的局面啊!

为什么扛不住?因为水塘崮一线的崮都是光秃秃的!

加载中…

山上都是石头,根本藏不住人,大炮指哪打哪,这怎么守。

5 月 12 日,74 师继续进攻北面山地的 9 纵。因为火力优势,9 纵先后丢失三角山、王山、水塘崮一线,被迫转入二线阵地。

张灵甫攻得真猛,李天霞追都追不上!

不过李天霞是真不着急,因为 74 师突破之后,自己前面就是一片坦途的汶河南岸,解放军怎么可能留在那里挨炮弹呢?所以他的部队只需要散步上去占领孤山一线就行啦。

慢点就慢点,反正功劳也不是自己的。

而 5 月 12 日的进攻,解放军 9 纵遭到不小的打击,在向 4 纵移交阵地的时候甚至发生了混乱,这是解放军很少见的情况。证据就是 74 师 51 旅攻下了后方的印刷厂,缴获了一批印刷设备和埋藏起来的物资。

加上 9 纵当天的糟糕表现,这让张灵甫进一步确信,陈毅就在前方!华野已经濒临崩溃!

5 月 12 日夜,解放军 9 纵 25 师发起反击,一举夺回王山(74 师右翼),但是左翼的佛山攻击失利。这一战充分证明了 74 师的强悍实力,夜战近战白刃战是解放军的特长,这样还打成了五五开。

关键时刻,有人扯后腿了。5 月 12 日一整天,本该齐头并进的 25 师和 83 师按兵不动,转入休整。

这里当然是有原因的。李天霞还是那句话:

我这没路走,补给运不上去。

没有路你修啊!

愤怒的张灵甫甚至派了个亲信去找李天霞,让他好好配合。

「让他好好配合!」这句话反而让李天霞彻底撂了挑子。

两人的官司打到了兵团司令汤恩伯那里,汤恩伯各打五十大板,补充命令节抄如下:

(2)整八十三师以有力一部……掩护整七十四师右翼,主力仍控制欲鼻子山东北地区。

(3)整七十四师应于寒午前击灭当面之匪。

意思就是,83 师你演得不要太明显,74 师你接着上。至于郭汝瑰那个方案……汤司令早忘了。

看态势图:

加载中…

至 5 月 13 日凌晨,74 师在唐家峪火力支撑点的协助下,攻克汶河北岸的一系列屏障山脉。此时,张灵甫已经感觉到了一丝异常,因为涟水战役后,解放军一般不会这么顶着榴弹炮死守。但是这种异常似乎又可以解释成,因为 74 师前锋距离坦埠只有不到 6 公里,虽然 13 日凌晨 9 纵垂死反击,夺回了王山等地,但第二天 74 师就可以反推回去。

果然,5 月 13 日一天,74 师全军发起攻击,重炮之下,正面 9 纵各部无力抵抗,第二线阵地失守。74 师距离坦埠已经不到 3 公里,迫击炮已经可以打到司令部了。只要再过一天,9 纵必定崩溃。

看到这里,大家一定很奇怪,从 5 月 11 日 74 师突破汶河,到 5 月 13 日,整整 48 小时过去了,怎么还在原地?

25 师和 83 师既没有齐头并进,也没有多修两条公路加强补给。特别是李天霞的 83 师,两军结合部这个关键的孤山阵地,无人防守。只是派了 19 旅的杂牌 57 团协防垛庄,掩护 74 师右翼。

李天霞沙场宿将,早有预感,临走前告诉团长罗文浪,共军主力可能在附近,要是出了事,你可以见机行事。

不过李天霞的预感与实际有所出入,不是主力,而是全部!10 个纵队 27 万人,15 万人安排张灵甫,12 万人安排援军。而李天霞手上,刨掉 57 团,撑死就 4 个团大约 1.5 万人。

5 月 13 日晚,真出事了!

一剑封喉

黄昏时分,1 纵从 74 师左翼侧面出击,直扑整编 25 师塔山、黄斗顶山阵地。8 纵、9 纵渡过汶河,向孤山一线发起攻击:

加载中…

至 5 月 14 日早晨天亮,经过一晚上的突击前进,1 纵攻入天马山、330 高地,占领界牌。8、9 纵各部攻占孤山,切断 74 师与 83 师的联系。

这个时候,也就是 5 月 14 日早上 8 点,张灵甫发现了攻占孤山的解放军。然后接到一份报告,5 月 14 日凌晨 2 点,25 师与师部的电话被切断了。

晚上 2 点,大概就是 1 纵过重山的时候。也就是说,1 纵傍晚打下塔山、黄斗顶山,晚上拿下 25 师尧山一带的阵地,直到 5 月 14 日晨攻克天马山整整 12 个小时,25 师的黄百韬也没想到要给张灵甫知会一声。

此时,74 师已经无路可走,后面是孟良崮,这个地方都是羊肠小道,连骡马都不好走。最要命的公路已经让 25 师的黄百韬送给解放军了。

张灵甫的本能反应是调转炮口,向 330 高地、天马山阵地发起反击,只要打通临时公路,74 师就能逃掉了。对黄百韬来说也是一样,整编 25 师背靠公路补给顺畅,只要沿着公路进攻,打通天马山、330 一线,就能救走 74 师。

这个部署大概是这样:

加载中…

首先,74 师在重山、蝙蝠洞一线的部队要有成仁的觉悟,死守卡住要点,不要让解放军继续穿过来。唐家峪收拢其他 74 师的部队往 330 高地,强渡汶河沿着公路打,在重山那边的国军保护攻击部队侧翼安全。

整编 25 师沿着公路打天马山,整编 83 师沿着公路一路向垛庄打,这样一来,三路国军将近 10 万人,从三个方向火力打击天马山、330 高地和界牌一线,1 纵实力再强,蹲在光秃秃的石头山上三面挨炮弹,处境也是很艰难的。

在粟裕原本的计划中,非常忌惮国军这么干。1 纵原本的计划是抢先拿下孟良崮,把 74 师包围在唐家峪的核心阵地中,然后再吃掉。

说明,如果 14 日早晨张灵甫在唐家峪火力的支援下,一部分上孟良崮控制山棱,掩护主力进攻 330 高地,或许有一线生机。毕竟两个王牌军的火力打你界牌这么个无险可守的地方,怎么都比在孟良崮上挨炸来的好。

然而实际情况的发展说明,74 师不过虚有其表,远远称不上王牌军。

5 月 14 日中午,最最要命的蝙蝠洞、重山一线被主动放弃,张灵甫丢掉了最关键的北面山头。这是个非常要命的错误,这几个山头没了,向西打通公路的可能性已经不复存在,因为攻击部队右翼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火力之下:

加载中…

5 月 14 日中午 74 师的大致状态。

还能说什么?无话可说!

事实上,孟良崮战役进行到 5 月 14 日中午,74 师全军覆没的结局已经无可避免。

没有北面的掩护,张灵甫只能向西南的 330、285 高地发起攻击,由于准备仓促,缺乏炮火,被 1 纵一顿手榴弹砸了回去。

此时,黄百韬终于给张灵甫打通了电话。

意思是,立足现有火力,全军压上强攻 330 高地,25 师从背面突击 330 一线。但是张灵甫反问了一句,「我的部队重武器多,打出去(装备)损失大了你能负责吗?」

什么时候了,你这是求人办事的态度吗!黄百韬气得当场砸了电话。

张灵甫只能选择最后一条退路,上孟良崮。

其实,他上不上孟良崮已经没有区别了。

不上孟良崮,解放军居高临下直接把 74 师压缩到唐家峪给推平了。上孟良崮,唐家峪的火炮全部被缴获,还是给你轰平了。

这个结果与垛庄是不是在国民党军手里,关系真的不太大。在又如何?两边的公路都让解放军切断了,退到公路上就是解放军的活靶子。

至 14 日黄昏,74 师跑上孟良崮,距离垛庄直线距离 5 公里,晚上下山 8 小时可以步行到达。如果他连夜逃跑的话,天亮前大约能爬到山脚。

不过张灵甫不用纠结这个问题,因为 5 月 15 日凌晨 2 点,解放军 6 纵攻占垛庄。

这下完了。

1947 年 5 月 15 日凌晨 3 时,粟裕下达总攻击令。五个主力纵队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解放军 29 个团围攻 24 小时,战至 5 月 16 日 11 时,解放军 9 纵 76 团攻上孟良崮。

加载中…

至下午 4 点, 74 师全部,83 师 57 团一部,共 32676 人,全灭。国民党军头号王牌,能跟解放军近战五五开的尖子部队,在张灵甫的指挥下,从被包围到全军覆没,只扛了 32 小时,死伤 1.3 万人,被俘 1.9 万人。

崩得是真快!

怎么评价张灵甫呢?

顺风仗的时候轻敌冒进,逆风仗的时候畏敌如虎。只能说该!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谁知道孟良崮战役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张灵甫只守了三天,援军又迟迟不到呢?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