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乾隆是否是千古罪人?

锦鲤皇帝乾隆

雍正当皇帝的第一年,就把乾隆的名字写进密匣,放到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定为帝国接班人。

估计雍正这么做的时候,都有点羡慕自己的儿子吧,都是皇帝生的,怎么差别这么大呢?

雍正奋斗了四十四年,才当上皇帝。其间,苦等太子胤礽被废,战胜大阿哥胤禔,又击退了最受宠的八阿哥胤禩,还要跟自己同母的十四阿哥胤禛竞争,一路过关斩将,最后的胜利还有些不清不楚,民间一大堆风言风语,搞得雍正提心吊胆,工作丝毫不敢出错,总算把大清的盛世传了下去。

可就是这样,人家提起清朝的盛世,脱口就是康乾盛世。

雍正朝哪儿去了?他熬的十三年夜班呢?被谁吃了吗?

在乾隆的前面,不是没有候选人。

乾隆的长兄弘晖,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所以他是正儿八经的嫡长子。乾隆反倒是妾室所生,据说他的母亲还是侍女。

可是,弘晖八岁的时候就夭折了。死的时候,乾隆还没生。大哥都不用叫一声。

二哥弘昐,两岁时挂掉。

三哥弘昀,在乾隆出生的前一年去世。

老天爷帮助乾隆去掉了三位竞争者。活着的竞争者倒有一位,叫弘时,可是他本人不争气啊。

雍正五年(1727 年),乾隆娶老婆,跟生平最爱的女人富察氏春宵一刻时,弘时这位唯一对他有挑战的老哥因为行为不端,被雍正从户口本上删除了(削宗籍)。

还有一位老弟弘昼,著名的荒唐王爷,没事喜欢办丧事,就为吃一口祭品,据说他这么做,就是不想让乾隆产生他要争皇位的误会。

毫无悬念、毫无斗争,乾隆甚至被康熙隔代指为接班人,运气好到清宫剧都没法就此编故事。

雍正十三年(1735 年),雍正去世,乾隆接班,这时乾隆二十五岁。最好的年纪碰上了最好的工作。要早一点,少不得要搞个顾命大臣,太后垂帘,指指点点,容易让少年形成逆反心理,比如万历皇帝。

要是晚一点,太子当得久,抑郁少不了,详情参考康熙的废太子胤礽。

一上位,免丁免赋,财大气粗,还不是因为他爷爷跟父亲给他存够了银子。

宗人府关着的人,该放的放,该复爵的复爵,轻轻松松拉拢了人心,可这还不是因为他老爹狠下心肠圈禁了一大批政敌?别的作用没有,倒留给他做人情了。

这么一干就是六十年。干腻了,还可以提前退休,把工作服往嘉庆身上一扔,自己当太上皇,还是有实权的太上皇,跟李渊、李隆基这些太上皇不同。乾隆是人退权不退,一切大事还得跟他商量着办。

这六十多年,风调雨顺,政通人和。

还不能完全没啥事,不然以后说起来,啥事没干、啥功没有怎么办?

所以,上天还很贴心地安排了一些难度小、奖励高、掉宝概率大的副本给他。

雍正改土归流,留了点收尾工作,让他完成了两平金川的业绩。

康熙打残的准噶尔部,最后由他来收尾,变成了两平准部、一平回部的光辉战绩。

两进缅甸,损兵折将,但不胜而胜,缅甸主动投诚,成为清朝属国。

平定台湾地区林爽文起义。属于典型的难度小、业绩大、回报高的副本,林爽文大概是写爽文起家的,手下三千兵就敢起兵造反,你真不是上天派来给乾隆攒业绩的吗?进攻安南,又是丢盔弃甲,但锦鲤光环再次发功,乾隆八十大寿那年,越南主动请和,前来祝寿,再度给锦鲤帝送业绩入京。

后来,尼泊尔没事瞎折腾,终于让乾隆集齐了十颗龙珠。

十功者,平准噶尔为二,定回部为一,扫金川为二,靖台湾为一,降缅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尔喀降,合为十。

这样的业绩量,日夜加班的雍正没干成,苦干六十年的康熙也没完成,乾隆皇帝下着江南就完成了,他不是锦鲤,谁是锦鲤?

嘉庆四年(1799 年),乾隆在养心殿寿终正寝,终年八十九岁,在位六十年,执政六十四年,在位期间,库里有银子(常年六千万两),后宫有姑娘,宫外有情人,常常起驾游,偶尔揍揍人,一天三首打油诗,国宝上面到此游,这样的人生,不可模仿。

如果关起门来,乾隆的时代是一个盛世,但如果打开门,就会发现这个盛世只是一个虚弱的胖子。

在江宁织造府替乾隆皇帝织龙袍时,英国人已经发明了珍妮纺织机。乾隆举办千叟宴时,瓦特改良了蒸汽机。

乾隆的时代,美国人签署了《独立宣言》,法国搞起了大革命,俄国建立了莫斯科大学,英国在海洋上跟西班牙争海上霸主的位置。世界正在发生巨变,而东方巨龙沉醉在自己的繁华假象里无法自拔。

乾隆五十七年(1792 年),英国使者马戛尔尼访问中国,在热河觐见了乾隆。

在乾隆看来,这些人无非是盯上了中华帝国的巨额财富,于是,他像一个合格的主家翁一般,客气又冷漠地拒绝了对方通商的请求。而在英国人眼中,他们看到的是一幅盛世的图卷,它有着华丽的外表,但似乎一切都静止在画面上,丝毫看不到变化的可能。

「这个帝国是一具木乃伊,它周身涂有防腐香料、描画有象形文字,并且以丝绸包裹起来;它体内的血液循环已经停止,就如冬眠的动物一般。」

这是世界对清帝国的印象。对于乾隆来说,他幸运地停留在这个华丽的时刻,也无须为以后的种种发愁,但在世界发生巨变时,不进则退的苦果自然需要他的后代以及他曾统治的国度来承担。

第一个感受到盛世不再的是乾隆的接班者嘉庆皇帝。

提起嘉庆,不熟悉历史的人也能来一句:「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为什么要打倒和珅呢?

我们的第一印象,是和珅太有钱了。其实这是一个误会,嘉庆吃饱只是打倒和珅的副产品,不是打倒和珅的动机。

嘉庆打倒和大人,当然是为权!

乾隆六十年(1736 年),乾隆帝在圆明园勤政殿当众开启密封二十二年的密匣,开奖!

皇子颙琰为皇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嘉庆皇帝。

和珅明白乾隆是身退心不退,对权力更加敏感了,所以,他依然采取紧跟乾隆,以及压制嘉庆的策略。

有一回,和珅发现嘉庆去军机处查看了奏折。这本来是正常的,但和珅马上猜到这可能会引起乾隆的不满。毕竟太上皇在呢,你看奏折也得打声招呼。和珅马上汇报,乾隆果然批评了嘉庆,表示:「你若下诏,须奏朕知晓,不得擅专。」

又有一次,嘉庆突然发个军队头号令,要求冬季举办大阅兵。这要动用军队,这么大的事情,也不跟太上皇商量?和珅第一时间汇报,太上皇乾隆果然很不爽,立马叫停:「今川东、川北教匪虽将次剿灭完竣,但健锐营、火器营官兵尚未撤回,本年大阅兵暂行停止。」

在和珅的打压下,嘉庆果然老实了很多。这时的和珅感觉还很好,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得罪了嘉庆,他的地位已经跟乾隆的生命一样在倒计时。

不知不觉,嘉庆已经下定决心,等自己掌权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倒和珅。

和珅经营这么多年,已经成了乾隆朝的不倒翁了。多少人想打倒他,结果倒霉的都是别人。

嘉庆是个聪明人,他很清楚自己跟和珅的实力对比,尤其是乾隆还在的情况下。

乾隆虽然当了太上皇,但老人家其实对权力看得很紧。乾隆定了规矩,平常事由嘉庆去办,但牵涉到重要的事情,比如军队调动、官员任免都要由乾隆说了算。所以嘉庆其实是个实习生,能不能转正还不一定。

搞清楚这一点后,嘉庆马上摆正了自己的位置。他对乾隆特别小心,尽量不去触动这位大爷敏感的权力神经。

曾经有朝鲜的使臣到中国来见太上皇乾隆。当时的朝鲜使臣后来记录说:在朝堂上,这个嘉庆大气不敢出,眼睛一直盯着乾隆看,只要乾隆开心,那嘉庆马上露出笑容。如果乾隆老爷子皱眉头呢?嘉庆马上阴沉着脸。

可以说是快乐着你的快乐,悲伤着你的悲伤。察言观色,揣测乾隆的心意,可以说是和珅的看家本领、立命之本。现在嘉庆也学会了。但是和大人完全没有察觉到,因为他觉得这个嘉庆很好对付。

有一次,和珅拿着文件去请嘉庆批。嘉庆连忙摆手说:这怎么能让我管,应该请皇爷处分!

啥事不管,那还有啥担心的?

乾隆也在观察着这个嘉庆到底工作认不认真。嘉庆的老婆去世了,嘉庆要求丧事办得简单点。为什么呢?因为不吉利。上了年纪的人最见不得丧事。现在宫中就有一个最老的老人家乾隆。

丧事办得很简朴,而且嘉庆办丧事头几天都不去见乾隆,怕把晦气带给他老爹。就这样,乾隆也不放心,派人去看一下儿子到底在干吗,是不是思念老婆不上班啊?结果探子一看,嘉庆正加班加点地看文件呢。

孺子可教。乾隆总算放下心了。

嘉庆通过了乾隆的考验,顺利度过了实习期。

但是,也不要忘了,乾隆点了头也不一定管用,还要防着和大人。

怎么防着和珅?五个字:低调再低调!

和珅送嘉庆的玉如意,嘉庆当场收下,其实心里是很恶心的。嘉庆正式掌权后,专门发通知告诉大家,今年过年不收礼,收礼也不收玉如意。

另外,对和珅采取吹捧术。别的大臣向他反映和珅的问题时,嘉庆总是坚定地替和大人说好话。你们不要乱讲,和珅是好同志,我以后还要重用他呢。

嘉庆有什么文件上报给乾隆,他不自己交,而是请和大人代交,表示信任和珅。

和珅为了监控嘉庆,安排了自己的老师吴省兰给嘉庆当秘书,想看看嘉庆有没有写反动诗句,有没有对社会、对太上皇不满。

经过考察,和珅放心了。

嘉庆不过是一个毛头小子。

迷惑住和珅,没有让和珅把自己从实习期搞下去,等乾隆皇帝一崩,嘉庆就可以翻身,当家做主了。

为了掌握住局势,嘉庆马上把自己的老师朱珪请了回来,一起商议打和计划。嘉庆让朱珪悄悄地回京,打枪的不要。

接下来,嘉庆采用困虎术,把和珅孤立起来,不让他跟外人接触。可怎么实现呢?腿长在和珅身上,没定罪也不能抓他啊。

好办,有现成的理由。嘉庆任命和珅为乾隆治丧委员会主席,专门负责给乾隆守灵。

「你不是我爹的心腹吗,他老人家死了,你不该多尽尽心吗?」

和珅只有老老实实给乾隆烧纸钱、添油灯、当孝子。而真正该当孝子的嘉庆却开始磨刀子了。

接下来,清理外围。嘉庆突然提起白莲教起义的事情。白莲教起义很多年了,一直是和珅在管。和珅利用平白莲教的事情在军中安排亲信,比如将自己的死党福长安安排为军机处大臣。嘉庆调出一个将领冒功的老案子。这个事情不查呢,也就过去了。要查呢,那肯定有人过不去了。福长安因为领导无方,被撤职。

撤职后干吗去呢?

和大人不是在守灵吗,你陪着一起去,两人也做个伴,给我昼夜守,二十四小时值班!

这等于又送去一个软禁起来。和大人看到福大人,心都凉了半截。

如果这时候大清的官员还没闻到什么味,那就太傻了。下面的言官马上发起了对和珅的弹劾。反正这么多年,弹劾和珅的事情太多,罪名都不用现拟,把以前的文件翻出来,改个日期就可以用。以前别人弹和珅,嘉庆不理,现在马上隔离审查,正式逮捕入狱。就是想守灵也没机会了。

接下来,就该发动群众以及各级官吏了。嘉庆下令让各级官员就和珅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大胆谈,言者无罪。这个文件发下去,各级官员非常踊跃。

直隶总督胡季堂表示,这个和大人是旷古未见的小人,是害国蠹虫,这样的人杀了也太便宜他了,应该凌迟处死!

这也太狠了。

嘉庆马上把胡季堂的这个文件提出来,要在京的高级官员进行讨论,并拿出最终意见。这是什么意思?这就是定基调了。

按胡季堂提的为蓝本,你们看着办吧。

结果大家都同意对和大人来个上千刀的。

当然,嘉庆见好就收。表示和珅虽然罪大恶极,但毕竟是老臣,就开个恩,赐死吧。

最后经过审定,给和珅定了二十条大罪,总结起来,其实就是你管得太多了,你知道得太多了,你平时走路太嘚瑟了,你钱太多了,等等。

乾隆死后十五天,还没有埋,嘉庆就让父亲的老朋友和大人上吊了。嘉庆打倒一个大活人比埋一个死人还要快。

嘉庆为自己执政开了个好头,但开了好头的嘉庆最后却落了个虎头蛇尾的结局。

在当皇帝之前,嘉庆好像还挺幸运的。毕竟乾隆那么多儿子,论条件他不是最好的。他不是皇后生的,但前任皇后生的两个都夭折了。后来这个皇后自己作,把头发剪了诅咒大清,又干掉一批,其他的也是死的死、废的废,最终皇位落到了他的头上。

但他自打当了皇帝,就开始倒霉了,比如他一登基就赶上了白莲教起义。

嘉庆元年(1796 年),白莲教起义,好像就等着嘉庆上台似的。你要闹早闹啊,给乾隆的千叟宴添添堵也好,干吗非要盯着嘉庆呢?你们那些事也不是嘉庆祸害的,那都是乾隆好大喜功留下的破事。

没办法,只好给乾隆擦屁股。一擦就是九年,白莲教总算慢慢消停了。

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嘉庆八年(1803 年),一位下岗的内务府厨子因为生活困难,要报复社会,拿着一把杀猪刀出了门。这厨子还是讲究的,没跑到街上祸害群众,而是出门左转到了左神武门,蹲点准备刺杀嘉庆皇帝,菜刀一亮,神武门的侍卫都吓呆了,好在有大臣冲了上去,把刺客给制服了。

虽然有惊无险,但没面子啊。

更没面子的还在后头。嘉庆十八年(1813 年),天理教带头大哥林清带着数百人冲进紫禁城,当时嘉庆不在宫里,他的儿子旻宁拿着把鸟枪射杀两人,这才稳住了局面,这位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

天理教的事虽然平了,但这事没法说,堂堂大清的中枢,数百农民就突破了。嘉庆只好下了罪己诏:当今大弊,在因循怠玩四字……朕虽再三告诫,舌干唇焦,诸臣仍未能领会……唯返躬修省,改过正心,上答天慈,下释民怨……切勿尸禄保位,益增朕罪。

从这个罪己诏也可以看到嘉庆有多倒霉,一年到头,天天给大臣讲政策、说方针、指方向,讲得都舌干唇裂了,这群大臣还是理解不了,嘉庆只好自己去干。

天理教这件事情基本上让嘉庆皇帝死心了。早些年,嘉庆还想干点大事,振兴祖业,可越干越倒霉,最后沦落到数百农民打故宫的局面,他的雄心壮志就此歇菜,不再提振兴大清,只求无过。

可是,他的霉运还没有结束。在位的最后一年,他在承德避暑山庄休息时暴亡。死后朝廷还封锁消息,只一个病亡就交代了。据说,嘉庆其实是被雷劈死的,他跑去打猎,途遇暴雨雷电,一个闪电打下来,就把骑马的嘉庆给打死了。

这也是有可能的,在野外容易受雷击,皇帝还骑着高头大马,让太监们步行,确实更容易遭受雷击。

这就是嘉庆令人悲叹的一生,我们说有的皇帝比他还惨,但论倒霉,嘉庆实排第一,因为嘉庆本人还是有作为、有想法的,他上任之初,整顿吏治,反腐抓贪官,也是干了不少好事。但是,乾隆留给他的江山已经是永固,固化到很难再去做什么改变,没有给他腾挪治理的空间。所以,他就像陷身于泥塘的人一样,越努力越麻烦。

还不如老老实实躺下,爱咋咋地呢。

嘉庆皇帝崩了之后,继任的是道光皇帝。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乾隆是否是千古罪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