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可能是被考生们误解最深的一个专业。这很大程度上要感谢影视剧对于心理学日复一日的「科普」。
刚开始想跨考心理学的人,可能会有几种倾向:
(1)把心理学跟读心术、催眠术划等号,觉得很有趣。
(2)把心理学跟心理咨询师划等号,想当然的觉得这个专业钱途光明。
(3)自己有难以克服的心理障碍,希望通过学习心理学给自己治愈。
这几种认知,不能说完全错误,其中有心理学的成分,但离这门学科的真正样子还有很大距离。也正是因为这些片面的不准确印象,导致很多同学觉得心理学无所不能,进而冲动跨考心理学。所以,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心理学到底是干什么的,以及,这个专业的现状和前景如何。了解清楚了,再决定是否要跨考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兼顾突出的理论性和应用性。这是心理学的官方定义。
说的通俗一点,心理学,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又研究这种规律对于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影响,进而用于指导社会实践。
在这个内涵之下,心理学考研划分出了几个专业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简称发教)和应用心理学三个学术硕士,以及一个应用心理专业硕士。
基础、发教和应用,三个学术方向,我们简单通俗的来理解一下。
基础心理学,着重探讨心理学现象的规律和机理,偏重基础理论研究。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着重解决教育领域的心理学问题,将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于教育实践。
应用心理学,着重利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例如,心理疏导、人机交互或人力资源。
基于此,你大概可以明白自己报考心理学的话,该选什么方向。
一、心理学的专业现状
心理学很有意思。说它有意思,不仅仅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内容有意思,更有意思的是心理学的现状。我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况心理学的现状:黎明前的黑暗。
什么是黎明?如果你对欧美历史有一些了解,你就会恍然发现,中国正经历着欧美曾经经历的事情。其中,就包括很重要的一点:物质文明发展带来的巨大精神需求。
没错,这就是心理学在我国蔚然发展的基础。有理由相信,心理学产业绝对会随着国内经济发展进入一个指数增长期,就如同过去十五年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那样。那时,心理学将像融合到各个行业,成为各行各业的刚需。
当然,这是在展望未来。着眼当下,心理学在我国进行本土化这个过程,走的还是非常挣扎的。
一方面,心理学人才缺口极大,你可以看到学校、社区、司法局、公安等部门长期招心理咨询师来配合他们;另一方面,大批毕业生找不到对口的工作,大批咨询从业者抱怨接不到单。
归根结底,还是整个产业没理顺。大到整个心理学产业的结构设计,小到心理学从业者的个人发展路径,都还处于一种迷茫和混乱的状态。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目前心理学高等教育跟市场需求脱节,又缺乏必要的职业过渡培训,导致人才供应端和需求端无法对接。
毫不讳言的说,当前心理学从业者整体生存状况是配不上这门学科目前的热度的。你要问黎明什么时候真正到来,那我也不知道。我没办法给你一个时间点,比如,五年或者十年,那是对你不负责任的,毕竟,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也是短暂的。
所以,报考心理学之前,你必须对上面所说的真实现状有充分的认知,以此来展望自己的职业生涯。能否赶上心理学井喷的第一波红利,就看你自己了。
具体到心理学考研,你需要知道的是:
1. 心理学考研很热门,竞争激烈,热门高校报录比惊人。
2. 当前心理学就业前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但也不算太差。具体情况后文会展开讲。
二、院校选择
1. 首先要明确,你要考哪个方向,以及学硕还是专硕。
心理学三个方向,如果你想学基础心理学,那么就选择学硕,读博、走学术道路、进高校或科研院所从事心理学基础研究是这个方向最好的出路。
如果你想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也选择学硕,各大师范类院校都是不错的选择。
如果你想学应用心理学,专硕认可度已经非常高,所以,如果你不是想读博、走学术道路、进高校,那么,专硕完全不比学硕差,甚至在就业方面还有某些优势,比如进企业,因为专硕实践实习机会比较多,职业过渡更顺畅。
2. 明确了要考的方向,再来看看各院校的学科实力。
参考第四轮学科评估各高校心理学的评分情况,我们列出 B-及以上的院校。
北京大学(A+),北京师范大学(A+),华南师范大学(A+),华东师范大学(A-),西南大学(A-),天津师范大学(B+),南京师范大学(B+),浙江大学(B+),华中师范大学(B+),陕西师范大学(B+),首都师范大学(B),辽宁师范大学(B),上海师范大学(B),山东师范大学(B),第四军医大学(B),东北师范大学(B-),浙江师范大学(B-),江西师范大学(B-),中南大学(B-),湖南师范大学(B-),中山大学(B-)。
可以看到,榜单上各地师范大学占据了一半以上。这也很好理解,心理学从学科门类来说是归口于教育学的,而且,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方向: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更是师范类院校的传统强势学科。
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西南大学得到了 A-以上评分,属于专业实力方面的第一梯队。当然,专业实力不等同于考研难度,学校层次和地理位置也都是考研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而且,每个学校的心理学专业都有自己的鲜明特点,必须了解清楚才能报考。
举个典型的例子,国内心理学界的王者,考研难度却并不高,分数线甚至远远低于同城兄弟首都师范大学。这是因为北京师范大学情况特殊,专硕都是非全日制,很多同学会担心非全日制认可度的问题,而且学费高昂(2 年 20 万 RMB)。
另外,在选择学校的时候,还要充分考虑到你将来想从事的职业方向,因为每个院校心理学都有自己的强势方向。
比如,心理学当前比较热门的一个方向,大数据/用户体验,如果你想从事这方面工作,可以选择北师大心理学当中的认知神经科学、社会心理学专业,或者应用心理学当中的用户体验(UX)专业。也可以选择首都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当中的用户体验与人因分析专业。
再比如,司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方向,可以选择中国政法大学应用心理学当中的社会心理学、心理咨询与行为矫正专业,或者犯罪心理学当中的犯罪心理学、司法心理学、社会问题的心理学研究专业。
基本上,除了北师大、北大这种心理学顶尖院校之外,其他心理学强校都会有自己相对比较突出的方向,报考的时候认准其强势方向,才能获得分数范围内最好的就业前景。
3. 再列举其他几个主要方向的强势院校:
人力资源方向: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
医学心理学方向:北京师范大学、空军军医大学、中科院大学。
总体来说,心理学考研择校,还是要立足需求,因为心理学各个方向之间,以及不同学校的心理学之间,虽然都叫心理学,但不论是学习的内容,还是未来就业的方向,都差别很大。另外,心理学强势的 985 竞争压力太大,很难保证一战上岸,在目标选择的时候还是要理性评估自身基础。毕竟,你报的再高,考不上也是没意义的。
三、就业前景
开头说过了,心理学专业,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美好,至少现在是这样。
我认识的心理学专业的学生或从业者,几乎都是抱着很高的期望进入这个专业,后来的现实情况与最初期望落差较大。
这些人都至少是 985 高校心理学本硕,也不乏本硕博均是北大、师大心理的大神,以他们为样本去审视这个专业的现状,不亏。
所以,选专业不要凭主观臆想,不要听父母亲朋的分析,不要盲目看那些千篇一律的经验帖。要多跟与该行业有深度交集的人交流,他们会告诉你很多你想不到的情况。
(1) 应用心理——就业相对好一些,主要的就业方向:
① 心理咨询师,这个一看考证,二看个人活动能力,三看经验。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师高薪,实在有点误解,真正收入高的心理咨询师还是少数。想从事心理咨询的,去医院是一条可行出路,依托医院平台起步,与精神科医生配合工作,有一定基础后可以自己接活。但要求有二三级心理咨询师资质,要有督导实习,要有系统培训。总之心理咨询师是一个回报周期比较长的职业,前期的人脉和经验积累对于之后的发展至关重要。
② 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心理学人力方向,与人力资源专业有所不同。心理学人力方向主要是员工评估、员工发展、员工激励、员工心理管理等,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主要是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等方面,更关注人员资源的宏观配置。
③ 高校教职工,主要就是心理老师岗位。这种岗位太少,一般一个学校只有一个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心理团队其他成员都是别的教职工兼职的。而且,这种学校的非主流教学岗位,大多数都比较看关系,这一点大家都心知肚明。
④ 用户分析,主要是互联网和科技大厂,岗位相对多一些,但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⑤ 交互设计,也有心理学毕业生从事交互设计师工作,但非常少。心理学去做交互,听起来很美,其实并不太对口,这类岗位虽说也招心理的,但更偏爱设计方向的。
⑥ 考公。应用心理学考公对口岗位还是不少的,主要集中在公检法、教育系统、党建、信访、纪检等,大城市多一些。
(2) 基础心理——最好的出路就是做科研
但问题是,现在国内想做科研,读博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本硕,大概率是不想再读博士了,能读出来的都是猛士。
然而博士读完,你会发现,高校教职实在太少了,严重的供大于求,国内 985 博士毕业,想去一个不错的一本都比较难,211 更是眼高于顶,只把眼光瞄准藤校级别的海归博士,然后就是大批本土博去卷二三本。
(3)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主要的就业方向就是中小学的心理老师,但也不是全部。
也有一部分发教方向的同学毕业后去了玩具、动画等厂商。早教、综合素质拓展等培训机构本来是未来一个重要就业方向,但目前国家出台「双减」政策,培训行业的前景不明朗。
四、总结
心理学,总体来说是一个差异化非常大的专业。
具体表现在,各专业方向之间各有侧重,各学校之间各有所长,毕业生个体之间两极分化。从心理学考研的超高热度来说,当前的整体就业形势是配不上这种热度的。如果你对这门专业仅仅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没有一个清晰的规划,那贸然报考心理学可能并不是一个很明智的选择。
但如果你能合理选择考研目标院校,并且把学业与就业有机结合,提前给自己规划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那么心理学还是有上升通道的,只是这条通道略显曲折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