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 年),嘉庆皇帝还沉浸在和珅跌倒的福荫中,快乐得无法自拔,做着万国来朝的美梦。
而在世界的另一面,马克思出生了。
今天听起来,仿佛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人,完全不同的两个年代,但在历史上,确实就这样硬生生地交织在了一起。
一边是代表着极端保守的封建帝王,自嗨之余丝毫没有想到,20 多年后,看起来坚不可摧的帝国会被一场由鸦片引起的战争打得颜面扫地。
一边则是引导着人类未来走向的伟大思想家,他可能更加没有想到,自己的理论在遥远的东方,被一群人继承并发扬,成为了人类未来的希望。
1818 年,经历了康乾盛世的清帝国,开始逐步走向衰落;而被工业革命锤炼的欧洲,则做好了一飞冲天的最后准备。
在这个历史的交汇点,傲慢的古老帝国内部,有一些人注意到了外面的新世界,他们审视自己的不足,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这一时期,涌现出了许多睁看眼睛看世界的中国人,他们给这个腐朽的国度带来了一丝新鲜的空气,让压抑在封建统治下的人们得以第一次接触到现代化的气息。
今天我们说起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总喜欢在林则徐和魏源之间争来争去,毕竟一个意识到了鸦片的危害,一个则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另外一个人物,一个用双手一点点改造自己落后的国家,努力去追赶世界的天才人物——出生在 1818 年的徐寿。
加载中…
徐寿
启智
天才都是很有性格的人,徐寿也不例外。
他极度厌恶科举考试,在他看来,考那些诗词歌赋、锦绣文章有个啥用,这些东西还能当饭吃不成?老子不学。
说得文雅点就是:尝一应童子试,以为无裨实用,弃去。
不学八股文,那么学什么呢?
其实这时候的徐寿也没有什么明确的人生规划,他只是单纯地认为八股文没用,但具体什么东西有用,徐寿也说不上来,只是凭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天文、地理、历法、数学,什么都学,什么都看。
放到现在,这样的人我们会尊称一声:全才。
但放到清朝,这就是典型的不务正业、游手好闲。
不光看,徐寿还喜欢实践,书里面看到的稀奇古怪的玩意,他都要亲自动手做一下。
不得不说,徐寿的动手能力是真强,不管什么东西,只要他看上一眼,就能仿制,甚至达到以假乱真的程度。
谁家东西坏了找徐寿准没错,就没他修不好的物件。
一来二去,徐寿成了十里八乡出了名的手艺人,谁提起来都赞不绝口,就两个字:活好。
事情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也就没有这篇文章了,徐寿大概率会经营个维修商行为生,成为乡亲们口中的巧匠。
然而命运之弦很快被触动了。
一次偶遇,改变了徐寿的一生。
1852 年,34 岁的徐寿受邀前往无锡县城修理七弦琴。
修这玩意对他来说驾轻就熟,徐寿一边熟练地摆弄,一边跟围观的众人天南地北地胡侃。
他的灵巧和卓越的见识吸引了人群中一个人的注意,此人名叫华翼纶,是道光二十四年的举人,在当地算是响当当的一号人物。
华老爷子有个烦恼,他的宝贝儿子华蘅芳已经快二十岁了,还没个日后的发展方向。
华少爷继承了父亲的高智商,但可惜没有用到正地方,他拿起四书五经就瞌睡,但一摆弄一些奇奇怪怪的物件就精神了。
眼看科举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华老爷只得退而求其次,想顺着儿子的意,给他找一个「臭味相投」的伴,万一真能鼓捣出点什么名堂,好歹也算有门手艺,自己百年后不至于坐吃山空。
你说巧不巧,正瞌睡就有人递了枕头。
就这样,徐寿成了华家的特聘员工,工作内容只有一个:陪华少爷玩好。
华老爷看徐寿顺眼,他儿子华蘅芳看徐寿更顺眼。两人虽然年纪相差 15 岁,但是兴趣爱好高度一致,很快就成了无话不谈的知心好友,这份宝贵的友谊,持续了一生。
两人都是能折腾绝不闲着的主,在家呆时间长了早感厌烦,想要出去见识下花花世界,看看有没有什么新鲜玩意,这就打起了去临近的大通商口岸上海玩玩的主意。
晚清的上海,各国商人云集,许多新书籍、新思潮也在这里萌芽。在一家书店中,两人发现了一本宝藏书,书名叫做《博物新编》。
加载中…
《博物新编》
《博物新编》是晚清时英国人合信翻译的一本西方科学技术入门书籍,也是近代西方科技输入中国的第一本著作。全书分 3 集,每集 1 卷,介绍了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本书大概就是相当于小学到初中的数理化课本,其中的知识无比浅显和基础,甚至还有不少谬误之处。
比如物理卷中,介绍了光能、热能、蒸汽机、火车、冷水柜、火炉等。就拿光来说吧,主要讲了光的用途、光的分类、光的特性和行为等方面,对海市蜃楼、日晕、月晕等现象做了解释。
而化学卷中称「天下之物,元质(即化学元素)五十有六,万类皆由之而生」。
当时西方的化学认知水平的确如此,现在的我们都知道,已经探明的元素种类别说五十六,早就超过一百了。
但就是这样一本入门书,在民智未开,只知道之乎者也的晚清,犹如晴天霹雳,轰开了天地间的混沌,给无数人展现出了一道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
这其中,就有徐寿和华蘅芳。
拿到书的徐寿,就好像拿到了心爱玩具的孩子,茶饭不思,陷入了魔怔的境界。每日里就是对照书里的内容,开始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的实验。
徐寿超强的动手能力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他用水晶图章手工打磨出了三棱镜,验证了光分七种颜色。
他甚至还自制了一块墨西哥银元,从做模子到浇筑银汁熔炼,全部自己一手操作。做完的成品无论纹路还是雕花,都惟妙惟肖,能以假乱真。
由于徐寿用的银子量足,超过了正品。以至于自己的「伪钞」更加得到市场追捧。英国传教士韦廉臣离开中国前,还特意买了几十枚带走,并把他们带进了大英博物馆。
这个时期的徐寿,空前地痴迷于搞科研,他经常手里捧着书,目光凝滞注视前方,口中念念有词,已经接近了练武之人走火入魔的状态。
然而不疯魔,不成活。不管是唱戏还是搞科研,这就是从登堂入室到登峰造极的前兆,接近不惑之年的徐寿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方向,他要疯狂地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经验,来发展我们的国家。
机缘
徐寿在等待机会,而机会也找到了他。
1860 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输掉了底裤,圆明园被洗劫一空,连皇帝都被赶出了老巢。而洋人们,仅仅只是出动了几万个士兵,几千条枪。
这是工业文明对农业文明的碾压,连最顽固的统治者也不得不承认,中国需要改变了,不向西方学习,只能亡国灭种。
战争结束后的第二年,在我国历史上有着特殊意义的洋务运动就轰轰烈烈地拉开帷幕,大清国的台柱子,远在南方同太平军作战的曾国藩也响应号召,就地成立了安庆军械所。
军械所成立之初,曾总就立下了一条规矩,大型国企只要中国人,不要洋人。
曾国藩认为,只要「智者尽心,劳者尽力,无不能制之器,无不能演之技」。
想法很美好,可是现实却很骨感,当时中国不缺摇头晃脑的书生,但却几乎找不出一个懂西方科技的人来。
招工遇阻,眼看企业就要胎死腹中,有人给曾国藩举荐了人才:「曾公,无锡人徐寿、华蘅芳聪明绝顶,会做很多西洋的新奇玩意,何不请来一试?」
曾国藩大喜过望,当即派人送去了聘书。
正愁报国无门,空有一身抱负却无处施展的徐寿一口应承下来,并带着儿子徐建寅和好友华蘅芳一起来到安庆上班。
三人很快得到了大老板曾国藩的接见。
曾国藩很直接,没有什么客套寒暄话,第一句话就把三个人问懵了,雷了个皮焦里嫩:「你们能造出火轮么?」
火轮就是蒸汽轮船,在刚过去不久的战争中,曾国藩亲眼所见洋人的蒸汽船在大清的人力船面前驰骋纵横、飞扬跋扈,心中对此恨恨不已。
可是作为一名科举出身,熟读四书五经的高官,纵使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对西方现代科技仍然如孩童一般懵懂无知。
蒸汽轮船的核心在于蒸汽机,虽然自瓦特改良蒸汽机到现在已经快 200 年时间了,但对中国人来说,制造蒸汽机仍然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首先我们连原理是什么都不懂,其次制造蒸汽机需要的机器,我们一样没有。难不成要用纯手工制作出一台蒸汽机么?这无异于痴人说梦。
徐寿等人自然明白其中的难,但是看到曾国藩满怀期待的眼光,他咬了咬牙,痛快地答应道:「只要大人给我时间,我就一定能造出来!」
回到家,徐寿就忙活开了,手头只有一本参考书,就是徐寿视若至宝的那本《博物新编》,上面毕竟还有一副蒸汽轮船和蒸汽机的图样。
但这只是一副示意图,相应的原理,材料的参数都没有。不过徐寿也有办法,反正附近停了不少洋人的蒸汽船,上去看就完了。
就这样,通过不断地观察、揣摩,徐寿愣是白手起家,用三个月的时间造出了一台蒸汽机的模型。
要知道,他手里可是连车床、锉刀都没有,所有的零部件,哪怕是一颗螺丝,都是徐寿父子亲手打磨出来的。
曾国藩知道后大喜过望,亲自参观了模型的演示,并在当天的日记中郑重地写下:「窃喜洋人之智巧,我中国人亦能为之,彼不能傲我以其所不知矣。」
蒸汽机有了,徐寿再接再厉,终于在 1865 年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蒸汽船,由于我国当时没有炼钢能力,该船船体由木制构成,除了转轴、烟囱等几处必须要用钢铁的地方采用了进口钢铁以外,船只全部实现了国产化,准确的说,是国产手工化。
放到现在,手工打造代表了高端、舒适、奢华。但在那时的中国,手工则代表了无奈和落魄。
但不管怎样,这毕竟是我国第一次拥有蒸汽轮船,这是一个农业国缔造的工业奇迹。
《字林西报》记载,该船长 55 巿尺,排水量 45 吨,时速 12.8 公里。
试航那天,曾国藩丝毫不顾危险,携带长子曾纪泽一同登船参加试航。曾纪泽对该船赞不绝口,并取《战国策》中的「黄鹄因是以。游于江海,淹乎大沼」,将船只命名为黄鹄号。
加载中…
黄鹄号复原图
中国人造出蒸汽船的消息传出,举国震动,同治皇帝知道后很是高兴,特赐徐寿一块匾,上面有御笔亲书「天下第一巧匠」六个大字。
牌匾到了后,徐寿家中敲锣打鼓,张罗着把匾额挂在了最显眼的地方。
徐寿看到后,急忙命人拆了下来,他明白,这一切都是模仿西方而已,更何况模仿的还是最初级最浅显的技术,这六个字,他自感受之有愧。
追赶
造船的成功给了徐寿莫大的信心,但他知道,靠手工造工业品是没有办法富国强兵的,要想追赶上西方,必须要实现机器制造机器,这才是工业化社会的精髓。
徐寿上书曾国藩,提出了四点建议:
一是翻译西方科技书籍;
二是采煤炼铁;
三为自造枪炮;
四为操练轮船水师。
这四条确实是老成谋国之策,不过徐寿毕竟不是政客,他不知道这几条是不可能被曾国藩全盘接受的。
果然很快,曾国藩的批复就下来了,只勉强同意第一条,至于后三条,曾国藩只有一句话:「你给我踏踏实实造船去,别想这些有的没的。」
其实,曾国藩不同意,并不是目光短浅,而是迫于无奈。
当时,随着清廷衰落,满汉之防更甚,曾国藩的湘军一家独大,早已经引起了各方的猜忌,就连成立个安庆军械所,还要命名成安庆内军械所,以表示这只是湘军内部使用,没有别的意思。
试想,曾国藩又怎敢同意制造枪炮,操练水军这些提议呢?
不过,曾国藩倒是同意了机器制造机器的想法,毕竟他看到了徐寿等人手工造船的艰辛,购买机器,也是为了让今后的船只造得更加结实牢固,更加效率。
就这样,一艘艘蒸汽船像下饺子一样下了水,徐寿还设计制作了一大批军舰,不管是排水量还是吨位都很不错,也成为了后来北洋水师的主力。
此时的邻国日本,在海军实力上,可远不如中国。
1862 年,日本生产出了第一艘国产轮船「千代号」,马力只有 64 匹,跟同时期徐寿制造的拥有 392 匹马力的「恬吉号」完全就不在一个档次上。
然而,随后日本开始了明治维新,而大清则是扭扭捏捏地搞起了洋务运动。
日本人意识到落后的根源是政体,是全方位的落后,他们实行君主立宪,从根子上铲除了落后的旧制度,开始了全面改革,对西方进行全盘吸收学习。
而此时的中国,慈禧老佛爷守着祖宗的基业宁死不放,对外卑躬屈膝,对内严防死守,只想急功近利,购买一些西方先进的武器机械来维持清廷统治,却不想大力推行教育、培养人才,害怕开了民智,难以管理。
曾国藩此时也积极地配合着统治者的故步自封,从这一点上来看,曾国藩的半个圣人之说只是针对清廷而言,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曾国藩委实算不上圣人,最多也只是一个能臣而已。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中华民族的悲哀,同样也是身处其中,睁眼看世界的徐寿等人之悲哀。
抗争
然而徐寿并没有就此放弃,他不愿屈服于时代,他要抗争。
几乎所有最先意识到西方强大的中国人,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一件事,那就是翻译。
将尽可能多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引进国内,让尽可能多的中国人看到,学会。
众人拾柴才能火焰高,才能焚尽这个万恶的旧制度;
众人划桨才能开大船,才能让中国这艘船扬帆起航。
正当徐寿踌躇满志,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曾国藩又变卦了:你小子乱蹦哒什么,给我好好造船。
徐寿知道劝说无用,于是打算擅自行动,先搞出点成果来。他找来了江南制造局的冯骏光和沈宝靖,哥仨一拍即合,当即海淘了几本外文原版书籍,开始了翻译之路。
翻译科技文献可不同于翻译文学作品,不光要懂老外说的啥,还要明白如何用中文把事讲明白,这其中的困难实在难以想象。
可是徐寿三人组还真就弄成了,他们废寝忘食 18 个月,愣是翻译出了三本书,而且质量上乘。
徐寿用实际行动告诉了曾国藩:永远不要去质疑一个天才!
曾国藩看到书后,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前鞠而后恭,整个一大型真香现场。
他对徐寿翻译之举大加赞赏,甚至还奏请同治皇帝创办了一个子公司,聘请徐寿当了 CEO。
就这样,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正式挂牌成立,这是我国第一家专业翻译机构,徐寿的愿望也终于得以实现,他带着 50 多人的翻译团队进驻翻译馆,全身心投入到了这项对国家民族未来命运有着深远意义的工作中去。
一千多年前,东土大唐高僧玄奘大师千里迢迢远赴天竺取真经,将其翻译,在中华大地上传播了佛门慈悲为怀的思想。
然而,乱世中,佛教思想救不了中国。
面对虎视眈眈的列强,我们需要的不是阿弥托佛,而是更为锋利的刀枪。
徐寿跟玄奘一样,有着一颗悲天悯人的佛心,他同样选择用翻译的方式,想要拯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的黎民苍生。
这一干,就是 17 年,直到他生命终结的那一天。
加载中…
徐寿等人在江南制造局翻译处
徐寿很清楚自己在干什么,所选取翻译的书籍,均以实用为目的,希望能够最大限度提升国力。
我们不是最缺蒸汽船么?徐寿首先就翻译了《汽机发轫》一书,用来告诉大家蒸汽机究竟是个什么玩意,紧接着又翻译了《汽机问答》,进一步解释了蒸汽机的知识和技术问题。
他虽然是个半路出家的杂牌翻译家,但是却极有翻译天赋,翻译的最高境界为兼具信达雅,这是许多资深翻译家穷其一生都难以做到的,而徐寿不仅做到了,且做的让后人几乎难以超越。
徐寿翻译的作品中,以化学著述最多,有《化学鉴原》、《化学鉴原续编》、《化学补编》、《化学求数》、《化学考质》等五部,几乎涵盖了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西方现代化学的全部门类。
当时的西方化学译著也不是没有,但是限于译者自身的能力,质量很是一言难尽。就拿最基础的化学元素名称翻译来说,引导徐寿走上科技之路的《博物新编》,就采用了意译的方式,氢气被翻译成轻气,因为这种气体很轻;氧气则翻译成了养气,大概是对身体有利,能够养天地之气的意思吧;最有趣的是氮气,因为无色无味,所以翻译成了淡气。
京师同文馆更绝,出版的《化学入门》一书中,把钙翻译成石精,钾翻译成灰精,砷翻译成信石,这种不中不洋的译法,就被梁启超批驳了,直言该书不读也罢。
京师同文馆可是官办的专业翻译机构(后来并入北大地前身京师大学堂),这种专业机构都搞不定的化学元素翻译,却被徐寿给解决了。
徐寿对元素周期表翻译的原则是,在尽可能保证简洁的情况下,兼具谐音和会意。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知道铂(Platinum)是一种化学元素,俗称白金。徐寿用金字旁表示元素的金属属性,又用白来标注元素的读音,这就完美解决了元素的翻译问题。
再比如钠(Natrium),取第一个音节 na,选用了内作为音译,内在古代通纳,于是就有了钠这个元素名称。
今天我们能够简单便捷地背诵元素周期表,第一个要感谢的人就是徐寿。
仅靠翻译能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开启民智么?
还远远不够,翻译过来的科技书籍只能让具备一定认知能力的人来读,而当时绝大部分的中国人,你把书放到面前他们也读不懂。
徐寿厌恶科举,倒不是讨厌这种选拔制度,而是不喜欢考试的内容。
他认为科举所考皆无用之学,在乱世中,中国人真正缺乏的是科学技术。
在江南制造总局工作期间,徐寿认识了英国驻上海领事麦华陀。
麦华陀想在上海办一所新式的工业技术学校,这个思路跟徐寿不谋而合,两人一见如故,当即开始筹备建校事宜。
这就是著名的格致书院,也是现在上海市格致中学的前身。
格物的目的是致知,而这正是徐寿一辈子所做的事,这所名为格致的书院也凝聚了徐寿毕生的心血,他希望从这里能源源不断走出让国家繁荣富强的英才。
办学校要钱,徐寿就一尊一尊大神地拜,他的诚意感动了当时的一些实权人物,最后北洋大臣李鸿章捐了 2000 两,南洋大臣李宗羲捐了 1000 两,还有一些高官富贾,也纷纷出资赞助。
不够的徐寿就自掏腰包,他把自己多年来视若珍宝的价值 5000 多银元的实验设备无偿租给了书院使用。
格致书院说是营利机构,但其实徐寿从没有把赚钱当做目的,他总是在想尽办法鼓励学生完成课程。
比如说科学技术课,总共三学年,只要能学完那么学费全额退还。
这完全就是用爱发电,也正因此,徐寿去世后没多久,书院就办不下去了,被迫关闭。
但是,格致书院是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新式学校,它为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使得一大批有为的年轻人开始关心西学和时事,开始反思和审视国家的不足。
上海也渐渐成为了清末民初爱国思潮的发源地。
徐寿的神奇成就还远不及此,他曾筹办了我国第一份科技期刊——《格致汇编》,并在期刊上发表了诸多文章。1881 年,他的一篇文章《考证律吕说》,纠正了著名的伯努利定律,还登上了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啥?你问我发篇文章算啥?那是你不知道《Nature》期刊到底有多牛。
都不说一百多年前,就现在只要你有本事在《Nature》发表一篇文章,除了最顶尖那几所,其他国内 985 大学的职位你可着挑。
在深圳大学,一篇在《Nature》发表的论文,奖励能达到 50 万。珠海更可怕,出台文件给予每篇 100 万元的奖励。
国内能在《Nature》上发文的,都是各行业的大牛,翘楚人物,都是在各自领域深耕几十年的存在。
然而徐寿,仅仅是凭着对音乐的爱好,随便钻研了一下声音的传播,就纠正了伯努利定律,你说这是什么样的奇迹。
加载中…
徐寿在《Nature》上发表的论文
1884 年,徐寿病逝,他是带着遗憾和不甘离去的。
想要改变这个国家积贫积弱的现状,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而这条路,徐寿也仅仅只是走了个开头。
也是在这一年,清政府和法国之间爆发了战争。
整个战事中,除了被过度宣扬的镇南关大捷,清政府可谓节节败退。
比如,北宁战役中,法军总共阵亡 5 人,清军则伤亡不计其数。当获得胜利的法军清点战利品时,他们发现在清军营地中有大量未拆封的军械,其中不但包括当时法军还未装备的弹仓式步枪,甚至还有连法军未见过的连发机关炮——世界上刚刚出现的一种新式武器「加特林机关炮」。
徐寿这一辈子,造蒸汽船、建设兵工厂、翻译书籍、开设学校,用超前的见识和智慧,一肩挑起了中国近代科技启蒙和发展的重担。
只可惜,他虽然聪明绝顶,但他面对的是一个烂到了骨子里的大清。
面对一名病入膏肓的患者,再好的医生也只能让其回光返照,却无法起死回生。
不过,不管是徐寿毕生坚持的致知的理念,还是他带来的新技术、新理论,乃至于他所翻译的元素周期表,直到今天都还在影响着我们。
中国,永远不缺乏那些具备远见卓识之人,而中国,也始终被这些人保护得很好。
主要参考资料
《Nature》上第一篇中国论文 堪称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黄鹄」号第一艘中国自制轮船 是为晚清中国第一巧匠-王渝生
略论徐寿对科技翻译的贡献 _ 张美平
徐寿、徐建寅与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兴起 _ 徐泓
徐寿:中国近代科技第一人 _ 袁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