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七十年前的朝鲜战争,哪一场战役令人印象最为深刻,最为自豪?
上甘岭!
在这场战役中,中国志愿军在各方面条件均不占优的情况下,与美军在一片只有 3.7 平方公里的山地上,进行了 43 天的惨烈争夺。
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万万没想到,他们原计划只用 5 天就能完成的战斗任务,在中国志愿军不屈的意志与顽强的作风面前,最终变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他们虽然有着志愿军 1.5 倍的兵力,2.5 倍的大口径火炮,志愿军望尘莫及的制空权和装甲力量;甚至动用了 190 多万发炮弹,摧毁了阵地上的所有工事,却无法撼动志愿军宛如磐石般的坚守。
连钢盔都没有、穿着胶鞋、空着肚子的中国志愿军,把装备精良,机械化世界第一的美军按在地上摩擦!
志愿军以顽强的斗志彻底震慑住了美军。从此,美军再也没有发动过营以上规模的进攻,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请记住这 38 个名字,他们是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
加载中…
上甘岭战役中与敌人同归于尽的 38 位战斗英雄
有为了给战友的冲锋扫清障碍,不惜用血肉之躯去堵住机枪的黄继光;
有双腿被炸断还坚持用机枪扫射,最后拉响手雷宁死不做俘虏的孙占元;
有负伤之后,拿着手雷滚入敌人群中的欧阳代炎;
还有左腿被炸掉,挪着残躯把爆破筒插进敌人地堡,并用胸膛牢牢堵住的苗族战士龙世昌……
有人说,上甘岭战役的结果「不科学」。美军在各方面都占有绝对优势,从武器装备,到国际局势。
「他们明明可以坐在装甲车上,如同旅游观光一般占领朝鲜半岛,甚至越过鸭绿江」。结果却被死死地挡在了三八线上,没法再向北跨进一步。
看完下面这些史实,你便会知道,这场每平米就有一个志愿军战士牺牲的战役究竟有多么的惨烈;
70 年前的新中国军人如何在异国他乡用血肉之躯铸就钢铁长城;
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怎样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战胜了不可一世的「联合国军」。
1. 保家卫国
1950 年 6 月,朝鲜战争爆发。
北朝鲜人民军以破竹之势一路南下,战线一直推进到朝鲜半岛的最南端:釜山。
同年 9 月,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的蜂腰部,仁川,实施登陆。切断了朝鲜人民军的补给线和退路,将人民军主力围歼于朝鲜半岛南部。
之后,「联合国军」挥师北上,兵锋直指中朝边境的鸭绿江!
美国表面上是援助南韩,但实质上是干涉朝鲜内政,妄图控制整个朝鲜半岛。
更深层次的目的是遏制中国和苏联,控制整个东亚,意图减缓共产主义蔓延。
美国的企图与野心昭然若揭,为了保卫刚刚成立一年的新中国,为了捍卫北朝鲜的国家独立,更为了保护来之不易的和平,1950 年 10 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从此拉开帷幕!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志愿军通过五次大的战役,将「联合国军」从鸭绿江畔打回到了三八线一带,战事陷入僵局。
1951 年 7 月 10 日,第一次停战谈判在开城进行。朝中方面提出了停火、恢复三八线分界线、「联合国军」退出朝鲜这三点要求,但是遭到了韩美方面的拒绝,第一次谈判破裂。
在之后的一年中,双方的军事行动与停战谈判同时进行。谈判桌上的双方都在看着战场上的胜负,以便争取更多的谈判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
1952 年 7 月,朝中方面和代表「联合国军」的美国开始在板门店进行谈判,希望可以通过和平方式结束这场战争。
但美国总统杜鲁门并不想就此打住。
那一年是美国大选年,他急需在陷入僵持的朝鲜战场上获得一场胜利,以便于给自己所在的民主党造势,反击共和党对民主党在朝鲜战场上的无能所进行的舆论攻击。
新任「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自然成为杜鲁门的施压对象。
而刚刚升任美国第 8 集团军司令的范弗利特也急需露一手,来巩固自己的司令地位,同时也为了给死在志愿军炮火下的儿子报仇。
加载中…
从左向右依次为:美国总统杜鲁门、「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第 8 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
于是,1952 年 10 月 8 日,为了把竞选压力引向国外、实现霸权野心,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单方面宣布中止板门店停战谈判,重燃战火。
战事陷入僵局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联合国军」已没有实力再发动一次「仁川登陆」来扭转局面。再三考虑之下,美军决定在中部战线打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以较小的代价赢得一场胜利,用作对国内外宣传的资本。
最终,美国人在地图上一个叫五圣山的地方画了一个圈。
五圣山是朝鲜中部的战略要地,连接着朝鲜东西两条战线,此时正在志愿军第 15 军的掌控之下,也是双方对垒的前沿。
如果美军拿下了五圣山,还可以利用起他们的机械化优势,开着装甲车和坦克沿着山后那一大片平原——平康谷地快速进攻,切断志愿军在朝鲜半岛上东西线防御的战略联系,使志愿军陷入极其不利的境地。
美军仗着机械化,已经让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吃了不少亏。人与坦克比起来,哪个更厉害,哪个更抗打?答案显而易见。
五圣山前面有两块重要的高地:597.9 高地与 537.7 高地北山。因为它们没有名字,所以用海拔高度来命名。
加载中…
五圣山与 597.9 高地、537.7 高地北山位置示意图
这两块高地海拔较高,而且坡度较陡,所以志愿军在此驻守的兵力并不多,每个高地上只有一个连,大约 100 多人。
这两个高地后面的山洼里有个才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庄,叫「上甘岭」,当时已经成了一片废墟。
敌人原以为可以轻松拿下这两块高地,从而叩开五圣山主阵地的大门,但是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
随着战况升级,志愿军和联合国军在不足 3.7 平方公里的两个高地上投入的兵力和武器数量逐步增加,由小规模的营、团级战斗,最终发展成了历时 43 天,大规模的师、军规模的战役!
有西方学者认为,这场战役如同一战时「凡尔登绞肉机」般残酷、惨烈。
而在亿万中国人心目中,小村庄「上甘岭」不但成为了这场战役的名称,更是成为不畏艰苦,英勇战斗的革命精神的代名词!
2. 开战
1952 年 10 月 14 日凌晨 4 时,隆隆的炮声撼天动地,紧接着,呼啸而来的炮弹如雨点般落在志愿军第 15 军 30 公里宽的防御阵地上。
爆炸的火光让黎明前的黑夜变得如白昼一般。
上甘岭战役就此打响。
为了尽快拿下那两座无名高地,美军动用了 320 门大口径火炮、47 辆坦克和 50 余架飞机。
如此猛烈的炮火,使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遭到了强烈的冲击波,如同身处惊涛骇浪之中的小舟里。
当时的震荡有多强烈?许多战士的牙齿被磕掉,嘴唇和舌头被磕出血,一个十七岁的小战士甚至被活活震死!
但是志愿军战士们只能咬紧牙关,在坑道里忍受着地狱般的煎熬,相较于外面炸弹横飞、遍地火光,坑道是唯一的避难之所。
美军以为在如此猛烈的炮火之下,志愿军早就丧失了战斗力,可是他们想错了。
凌晨 5 时,经过一小时的狂轰滥炸后,美军的火力开始向更远处延伸。同时,步兵开始冲锋。
最先发起攻击的是美军第 7 师 31 团,他们的目标是 597.9 高地。597.9 高地是整个上甘岭战役最重要的战场,美军将自己最精锐的步兵师安排在了这个方向。
与其对垒的便是志愿军 15 军 45 师 135 团 8 连的一个排和 9 连。
志愿军以一个连加一个排的兵力与敌人的 2 个营展开了浴血奋战,
因为 597.9 高地从主峰向东北与西北两个方向各延伸出一条山脊,整个高地形似三角形,所以美国人称之为「三角山」。
加载中…
597.9 高地阵地编号示意图(上为北)
9 号阵地距离敌军最近,是主峰的门户,位置极其重要,只要 9 号阵地不失,整个高地就可确保无忧。
9 连的副指导员秦庚午带领战士坚守着 9 号阵地。在战斗中,秦庚午保持表面阵地留有五个人,其余人员进入坑道隐蔽,伤亡一个就从坑道里补充一个,弹药也是边打边补的打法;虽然开战第一天就补了三十多次,但打得从容不迫。
9 号阵地因此成为 597.9 高地的中流砥柱,只在上午就连续打退敌人各种规模的进攻 14 次!这一天以伤亡 55 人的代价,毙伤敌人 500 多人。
当天中午时分,美军攻击 597.9 高地的 7 师 31 团的三个营中,2 营和 3 营的伤亡都超过了 70%。再这样打下去,恐怕尚未上战场的 1 营也不会有好结果。
整团消耗殆尽实在难看,于是美军只能将 31 团整个撤走休整,换上了第 32 团继续进攻。
可直到傍晚,美军也没能拿下 597.9 高地,只是暂时占领了 2 号、7 号、11 号这三个表面阵地。
为什么说暂时?因为上甘岭战役的前期就是一个拉锯的过程。
通常,美军在白天占据炮火和空军优势,能占领一些表面阵地;但是入夜之后,志愿军神出鬼没,让敌军分不清敌我,不敢轻易使用重火力,志愿军往往能把阵地夺回,如此循环往复,直到进入志愿军反攻阶段。
当晚天黑之后,我 135 团 7 连趁敌人还没来得及修建工事,组织起反击以夺回阵地。
在这次反击中,打出了一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孙占元。
孙占元是 7 连 2 排排长,当晚他所在的 7 连进行反击时,发现敌人在 8 号阵地到 2 号阵地之间垒起了几个大火力点。
大火力点是用麻袋在四周围起来的没有盖顶的临时「碉堡」,里头通常有一到两个班的兵力。
19 时反攻开始,敌人凭借火力点地势较高的优势,在炮火和照明弹的照射下,对仰攻的志愿军进行炮火封锁。
7 连的队伍被敌人的炮火隔断,伤亡严重。在与敌人的激战中,连长英勇牺牲。
孙占元立即组织力量,带了一个突击排继续往前冲,而这个突击排算上他实际也只有 8 个人。攻下第一个火力点的时候,几乎一半人阵亡了。
这时,一个叫易才学的贵州人主动要求带领两个战士去炸剩下的火力点。
孙占元在攻下的第一个火力点里,使用缴获的两挺轻机枪和手榴弹等武器掩护易才学。
易才学依靠对地形的熟悉,迂回到敌人后面,找准位置,把几个手榴弹接连扔了进去。爆炸声响起,火力点里的敌人没了动静。
但是,等待他们的任务越来越艰巨。
这些火力点所处的地势一个比一个高,所以孙占元他们的行动都在敌人的视野之内。在这种情况下,爆破第三和第四个火力点的困难巨大!
尤其是在打下第二个火力点后,易才学带领的两个战士都负了伤,孙占元的双腿也被打断,但他坚持爬到第二个火力点里,掩护易才学去炸第三个火力点。
打下第三个火力点后,敌人以两个排大约七十多人的兵力,突然从 2 号阵地开始向下面的火力点反扑。
孙占元和易才学分别在第二和第三个火力点里,用敌人的机关枪组成交叉火力,一口气把反扑的敌人打倒了四、五十个!
打得剩下的敌人连滚带爬地逃了回去。
加载中…
手持 RPG-43「莫洛托夫」手雷的易才学
接下来,易才学准备端掉第四个火力点。
就在孙占元掩护易才学时,从孙占元的侧面一下子冒出来 20 多个敌人。孙占元调转枪口已经来不及,一看敌人来了就没动。
敌人见他浑身是血,以为他已经丧失战斗力了,就想捉活的,一下子扑了过来。但是他们没看到,孙占元还有手雷和手榴弹,他早就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当敌人向他扑来时,孙占元一下子同时拉响了几个手榴弹!
那些冲在前面的敌人根本来不及躲闪,与后面拥来的敌人一起被当场炸死。
孙占元以身殉国,壮烈牺牲。
就在爆炸声响起时,易才学打下了第四个火力点!
加载中…
烈士孙占元被安葬在朝鲜
14 日晚,在炮兵火力的掩护下,我 45 师 135 团对 597.9 高地和 537.7 高地北山进行了多次反冲杀,被敌人占领的表面阵地几经易手。
直到 21 时 10 分,志愿军终于将敌人全部击退,以 550 人的代价,消灭了敌人 1900 多人,并且收复了全部阵地!
3. 拉锯
每一天的战斗都很激烈。从白天到黑夜,在 3.7 平方公里的阵地上双方进行反复争夺。
15 军军长秦基伟与 45 师师长崔建功见战事如此胶着,似乎又要僵持下去,不免有些急躁,命令要不惜一切代价夺回失去的阵地。结果,伤亡人数急剧上升,兵力与弹药不足的情况也出现了。
秦基伟很快意识到这个错误,提出尽量不要硬拼,节约兵力和弹药,让火炮起到更大作用,不要急躁,要稳扎稳打。
因我 135 团一直与敌人正面交手,导致兵力损失严重,45 师指挥部决定将 134 团分批投入到高地上继续战斗。
李保成率领的 8 连就是第一批。
这个 8 连可不一般,曾经在抗日和解放战争中屡建奇功,是 134 团战斗力首屈一指的连队。
18 日晚上,志愿军破天荒地没有组织反击,连长李保成带领 8 连战士们潜入了 597.9 高地,准备在 19 日夜发动反击,把占领表面阵地的美军消灭掉。
由于行动路线比较隐蔽,进入 1 号坑道时,全连仅有 5 人伤亡。
加载中…
597.9 高地志愿军阵地编号与坑道位置示意图(白色虚线为坑道,此图为了更好展示我方视角,北方在下)
第二天傍晚,志愿军足足两个营的喀秋莎火箭炮突然万箭齐发,像一条条火龙蹿向天空,连同各种山炮、野炮和榴弹炮群,逐行对 597.9 高地上被敌人占领的阵地实施火力急袭,阵地上一片火海,给敌人造成了很大的伤亡。
十分钟之后,炮火停止。8 连的战士们突然从 1 号坑道里跃出,宛如神兵天降一般,迅速攻下了最近的 1 号阵地!
不成想,就在他们转向 3 号主峰阵地冲击时,东侧忽然出现敌人新建起来的火力点,把 8 连战士挡在了半道!
连长李保成马上组织人员对火力点实施爆破,可惜都没有成功。
在敌人的重火力压制下,机枪手赖发均的武器被打散了架、多处负伤,他眼睁睁地看着要掩护的爆破组战友们接连牺牲,悲愤迭起。
千钧一发之际,赖发均抓起两枚手雷,义无反顾地向火力点冲了过去!
火力点越来越近,他又多处负伤,但绝不能后退!
走不了路,就匍匐前进!
在距离火力点大约 10 米远的地方,赖发均奋力投出了一枚手雷,敌人的机枪「哑巴」了。
他赶紧又向前爬了七八米,躲进了敌人的射击死角。
然而那枚手雷只是掀掉了火力点的一角。短暂地停顿后,敌人的机枪又吐起了火舌。
鲜血和体力濒临耗尽,赖发均静静地趴在地上,积攒起最后一点体力。
跟他们拼了!他一跃而起,握着手雷扑到了火力点上。
一声巨响,赖发均与敌人同归于尽!
与此同时,在另一个方向的 8 号阵地上,副排长欧阳代炎也发出了奋力一击!
正当他带领一名战士端掉一个火力点时,敌人很快发现了他们,并组织起反扑。
战友当场牺牲,欧阳代炎的左腿被子弹贯穿,鲜血如注,无法行动。
子弹已经打光了,敌人从侧面包围上来,越来越近,怎么办?!
他心一横,忍着剧痛,毅然决然地翻出掩体,滚到了敌群之中,同时拉响了手雷……
欧阳代炎的就义给后面上来的战友扫清了障碍。
在勇士们前赴后继的牺牲下,8 连攻下了 3 号主峰阵地,紧接着,快速向南边的 9 号阵地继续推进,但是遭到了美军主地堡的火力阻拦,情况更加危急。
这个地堡是把一块巨石掏空而建造成的,坚固异常,十多门火炮都没有把它摧毁。
只要有这个地堡的存在,志愿军前进的步伐就会受阻,端掉它是再不可能也要完成的任务。
这时,又一个勇士冲了上去!
他是苗族战士龙世昌。
他手拿爆破筒,借着山石的掩护逐渐接近地堡。突然,一发炮弹落在了他身边,将他的左腿齐膝炸断!
谁能想到,这个勇猛的汉子竟然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拖着满是鲜血的身躯,继续向敌人的地堡爬去!
龙世昌爬到了地堡前,举起爆破筒从射击孔中插了进去!
里面顿时传出惊叫声,爆破筒被敌人推了出来!
他再往里推,里面又向外推,眼见爆破筒就要爆炸了。这时,悲壮的一幕发生了:龙世昌用尽全身力气站了起来!用胸膛死死地顶住了爆破筒……
一声巨响,龙世昌与地堡被同时炸飞!
8 连乘势收复了 9 号阵地,敌人死的死逃的逃。
战斗依旧没有结束!
主阵地上的敌人并不甘心就此失败,密集的炮弹铺天盖地地向 597.9 高地呼啸而来!
炮击过后,阵地表面上的工事被全部摧毁。而此时,一个连的敌军反扑了过来!
8 连的战士面对敌人时没有任何掩护,大部分伤亡,最后只剩下了 3 名战士。
接下来该如何应敌?由谁去应敌?!
坑道里,我志愿军勤杂人员拿起武器,跃出坑道,赶来增援!
这一晚,8 连以 100 多人伤亡的代价,打退了敌人 13 次反扑,歼敌 600 多人。赖发均、欧阳代炎和龙世昌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毅然与敌人同归于尽,用血肉之躯为战友扫清了通往胜利的道路。
就在 8 连血战的同时,在 597.9 高地的另一侧,0 号阵地上,我志愿军战士们打得同样悲壮!
135 团 6 连出现了一位后来在我国家喻户晓的英雄,他用血肉之躯堵住了敌人的枪眼!
反攻 0 号阵地时,我志愿军负责拔掉敌人火力点的 6 连和 5 连一个排,遭到了敌人火力点的猛烈压制。
敌军的机枪不仅射击异常猛烈,覆盖面还大,导致我军人员损失惨重。
135 团 2 营参谋长张广生已经无兵可用。
冲锋陷阵的士兵们倒下了,通信员上!
张广生的通信员黄继光和 6 连仅剩的肖登良、吴三羊,临时组成了一个三人爆破组,由黄继光当组长,继续战斗。
他们的目标就是摧毁战友们多次爆破也没有干掉的敌军火力点。
加载中…
19 日夜 597.9 高地战斗经过示意图
但是由于敌人机枪火力封锁严密,在行动过程中,吴三羊牺牲,肖登良身负重伤,黄继光也负了伤。
黄继光没有停止战斗,他强忍剧痛坚持向火力点投掷手雷!
几个手雷过去,敌人的机枪「哑巴」了。
这时,黄继光身后反攻的大部队发起了冲锋,可偃旗息鼓好一阵的火力点再次吐出了火舌!
情况危急,黄继光身上又负了几处伤,手雷也用光了。
火力点不端掉,会给反攻的部队造成巨大伤亡。
黄继光望向了身后的战友们,他不能后退。
后退意味着战友们做出的牺牲全部白费!
在执行这次爆破任务之前,他就已经做好了最坏的准备。
在战场上,死亡并不可怕,但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
黄继光深吸一口气,积攒起浑身的力气朝着那个不断喷吐着火舌的机枪眼扑了过去,死死地堵住!
就在这一刹那,另一个爆破手从后面及时赶来,火力点被炸毁!
后面的志愿军战士们眼含悲愤的泪水,奋力向前冲去,把 0 号阵地的敌人消灭得一干二净。
之后,黄继光被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他的英勇事迹开始广为流传,这个只有 21 岁的青年成为了伴随好几代中国人长大的英雄人物。
有一句话说得好:美国人有飞机大炮,志愿军有孙占元、黄继光。
战斗最艰苦的时候,45 师师长崔建功向秦基伟军长保证:「打剩一个连,我去当连长,打剩一个班,我去当班长。只要我崔建功在,上甘岭还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的!」
志愿军之所以能在各方面都处于弱势的条件中坚持下来,就是因为他们心中有信念:热爱祖国,热爱朝鲜人民,仇视敌人,痛恨敌人。
这也是当时的「爱国主义,国际主义,与革命英雄主义」的体现。
就这样,在第一阶段里,志愿军顶住了美军王牌第 7 师的层层压力,给对方造成了伤亡 4000 余人的巨大损耗。
这支曾经在一战因执行任务准确无误,如「滴漏」般精准,获得「滴滴漏师」雅称的美军部队,在上甘岭被中国志愿军打得一败涂地。
4. 坚守
前一个阶段看上去特别惨烈、漫长,但实际上只过去了七天。
到了 21 日晚上,597.9 高地上的 8 连包括伤员在内,只剩下了 16 个人。
秦基伟军长抽调他的两个警卫排支援到了阵地。这两个排的情绪非常高,但是在隐蔽行进的过程中造成了很大伤亡,原来的 96 人在进入坑道时只剩下了 26 人。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伤亡呢?
那时山上山下全都是敌人的工事,一不小心就很容易暴露自己。在行进中有战士负了伤,发出的声响一下子惊动了敌人,继而遭到了敌人猛烈的袭击,所以最后只剩下了这些人。
但即使只有 26 个人,价值也相当大。这不仅是后方支援来的兵力,更是军长对前线的关怀,所有坚守坑道的战士都受到了鼓舞,誓为牺牲的战友报仇雪恨!
23 日晚上,坑道里的 8 连集合高地上其他连队的幸存战士,组成了一支 100 多人的队伍,准备进行反击。
那天夜里,在 135 团 5 连的协助下,8 连的战士一个个从 1 号坑道跃出,对东北山梁上的 8 号和 2 号阵地发起反击。
加载中…
坑道内集合的志愿军战士
由于 5 连攻击失利,8 连失去了策应,与敌人殊死搏杀,反复争夺 9 次后,才一度占领了 1 号和 2 号阵地。
在向主峰南(9、10 号阵地)推进的时候,敌人又集结两个连的兵力进行了三次疯狂反扑,都被志愿军击退。敌人不肯罢手,继续增兵至一个营,分两路向 8 连反扑。
8 连的战士们与敌人展开激战,甚至开始了肉搏,最后还是因为双方力量过于悬殊,8 连连长李保成不得不放弃了反击,下令撤退。
剩余的战士们艰难地爬回到坑道,此时只剩下 20 多人了。
副连长侯有昌的右胸被机枪打得稀烂,被背回坑道抢救。
整整四天里,这个汉子竟然没有喊过一声疼!一直扛到了第五天早上,壮烈牺牲。
五天之内,8 连第二次全连打光。这个连最多时补充到 140 多人,最少时,李保成身边只有 5 个战斗员。
美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直到 24 日,美军伤亡已经超过 5000 人,有的连队也是打得还剩几个人,美军第 7 师的步兵整补过一到两次。尤其是在战役第一天替换 31 团的 32 团,在攻击 597.9 高地时死伤最严重,补入的兵力达到了 90% 以上!
25 日,战役开始的第 11 天,敌军的第 7 师不得不撤下阵地,狼狈地离开了上甘岭。
不知那些残兵败将此时有没有弄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打这场仗,为什么要到这里来。
为了不暴露反击时的作战企图,同时囤积物资便于反击,我志愿军战士们必须隐藏在坑道里,坚持坑道作战成为了此时主要的作战方式。
可是与此带来的艰苦与困难,令常人根本无法想象!
占领表面阵地的敌人居高临下,使用密集火力封锁志愿军的补给线。
志愿军运输员每送进坑道内一个苹果或者一壶水,都要付出一条甚至十几条生命的代价。
到了 10 月 27 日这天,8 连已经连续九天得不到补给,坑道里被炸得一直在掉土,没有任何亮光。
大小便不能及时处理,烈士的遗体不能及时掩埋,硝烟味、硫磺味、血腥味、屎尿味弥漫在坑道里,让人窒息。
坑道里最缺的是水,仅有的一点压缩饼干也咽不下去,战士们只能舔岩石壁上的水解渴。
石壁上的水被舔完了怎么办?
喝尿,但因没水喝,尿也很少……
坑道口处端着冲锋枪在守卫的战士一动不动,因为已经饿死、渴死了……
而坑道外面,山坳之间,布满了我运输队战士的尸体和被子弹打穿的水桶。
悲壮啊!根据战后统计,运输补给的志愿军战士竟伤亡高达 1700 余人,占总伤亡人数的 14%。
加载中…
上甘岭战役中运输弹药的志愿军战士
我们都知道,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里,很容易发生情绪失控的情况。如此艰难的处境,不但冲破了战士们的生理极限,同时也是对心理承受力的极端考验。
然而我志愿军战士们的心里始终没有产生巨大波动,一直坚守在坑道里与敌人做斗争。
这种违反人体特性规律的事情他们是怎么做到的?
是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充分信任,以及对和平美好的新中国、新生活的期盼。
仗打起来以后,师里就确定,坑道内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政治上坚定、有工作能力的政治干部进入坑道。
进入坚守阶段时,由于多次补充兵力,8 连的坑道里就有来自 16 个不同单位的人员,大家都要求留在坑道里继续作战。但建制混乱不便指挥,于是就有一个 134 团的党委委员进入这个坑道主持工作。
召开干部会、传达上级作战意图、组成坑道党支部、研究坑道内的作战方法,一直将政治工作落实到每个战士心中。
所谓的政治工作,就是让战士们明白「为什么打仗」。
大家报名参加志愿军的时候都知道「抗美援朝就是为了保家卫国」。
坑道里面的官兵经过政治学习,都认识到虽然现在条件艰苦,但是只要守住阵地,在阵地上多消灭敌人,就是对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做贡献。
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始终萦绕在战士们心中,并与伟大的抗美援朝任务结合起来。
难怪有战士形象地比喻:五圣山后面就是北京。
所以在 8 连的坑道里,干部、战士的情绪恢复得很快。他们克服了心理上那些厌战、绝望、投降的悲观情绪,即使在突破人类极限的恶劣环境下,还能保持着高昂的斗志,
由于这些干部在坑道里坚持政治工作,使得坑道里的战斗生活井然有序。坑道里的同志们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克服了难以忍受的困难,发挥出超常的战斗力。
加载中…
在坑道中召开支部大会,誓死坚守坑道,迎接最后的胜利
除了强有力的思想政治工作,志愿军还有一项战无不胜的看家法宝,那便是军事民主。
坑道里的干部和战士考虑最多的是,怎样才能反击夺取阵地?怎样才能守住阵地打退敌人的反击?怎样才能更多的杀伤敌人有生力量?
他们甚至比指挥员思考的还要多,还要全面。
为了大反击的胜利,坑道里专门派人到师里提出以下三条建议:
第一:「我们宁愿多守几天,多受些苦,也要求领导准备充分了以后再反击。」
第二:「反下来,就要守得住!」
第三:「如果迫击炮弹数量不充足,就不要急于发动大反击。」
他们还要求:如果进行反击,就必须准备至少三天作战所需的兵力和弹药。这些都是坚守坑道的同志们用血与火得来的经验和结论。
前线的战士是如此可爱,如此忠勇无畏!
师里明白,他们的建议是为了战役全局的胜利。
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之所以可以践行军事民主,首要条件便是官兵平等。而同时期的美军还在实行种族隔离制度,黑人白人各自编组,孰优孰劣早已高下立判。
加载中…
8 连连长李保成与指挥所保持联系,汇报情况
5. 反攻
10 月 30 日,在兵员弹药都准备充足的情况下,大反击开始了。
8 连的战士们从 1 号坑道内跃出,配合从地面进行攻击的 86 团 3 连,攻打东北山梁地面上的第 1、3 号阵地,并参与了后期巩固阵地的战斗。
10 月 31 日,孤胆英雄林炳远成为了一个传奇。
当 86 团反击到 2 号阵地之后,四川汉子林炳远坚守阵地,独自作战,打死打伤了 140 多个敌人,成为战斗英雄。
其实,到底上来了多少敌人,他自己也数不清楚。
他只记得一句话:「人在阵地在!」「反正我在这儿,只要还有一口气,这个阵地就是我们的!」
不过,孤胆英雄也离不开集体的力量。
因为林炳远离志愿军其他阵地的直线距离很近,所以迫击炮的炮火支援来得快,机枪也能够支援到。
北边的五圣山海拔 1061.7 米,上面的观察哨都看得很清楚。敌人一个连大约 150 人大举进攻,活着回去的只有十几个。林炳远一人舍命,用手雷、手榴弹保住了阵地。
在危难时刻,我军的迫击炮也发挥了威力,不但保护了阵地,也保护了英雄。
林炳远用手中的武器配合主阵地的机关枪,在炮兵的支援下,一个人守住了阵地。
一直打到晚上支援部队到达,胜利会师!
加载中…
战斗英雄林炳远
在上甘岭战役中,8 连打光重建了三次。
11 月 1 日,8 连奉命换防后撤时,只剩下了 8 个人。
在这 8 个人中,原属于 8 连的仅有连长李保成、指导员王土根和一个小通信员。
回撤的路上,小通信员抓了一把土,从里面竟数出了 32 颗弹片。
一截不到 1 米的树干上,竟然嵌进去 100 多个弹头和弹片。
14 天前,8 连带着一面崭新的军旗来到高地,每反击一次,红旗就插上阵地一次,经历了一次次战火的洗礼后,这面军旗上布满了弹洞。
这截树干和这面军旗成为八连参加上甘岭战役的最好见证。
597.9 高地的激烈战斗依旧持续。
又一个「8 连」作为第三梯队投入到 597.9 高地的战场。他们来自 12 军 31 师 91 团 3 营。
11 月 2 日这天,敌人多梯次反复攻击志愿军的阵地。攻到 9 号阵地时,守卫阵地一位班长的眼睛被炮弹打伤,什么也看不见了。
副班长蔡兴海临危受命,接替指挥,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表现突出。
有 400 个敌人在集结过程中被蔡兴海发现,他立马要来了远射炮,把匆忙集结的个敌人几乎团灭!
一段时间以来,国内外的影视作品在反映志愿军作战时,多使用人山人海的画面。
其用意无非就是表现志愿军战术战法落后,不爱惜士兵生命,靠填人命来换取胜利。
而今看来,这也无非是西方思想体系在丑化共产党的领导,是在人权方面对新中国的一种抹黑。
实际在上甘岭战场上,我军前沿阵地步兵使用步话机可以直接与后方炮群取得联系,依托「步炮协同」打出了许多以少胜多的精彩战例,「轻步兵之王」的美誉实至名归。
加载中…
战斗英雄蔡兴海
在蔡兴海的指挥下,一天的激战之后,除了班长等 3 人负伤以外,这个班没有阵亡士兵,他们汇报战果是 0:400。
由于我们志愿军战士英勇善战,597.9 高地坚如磐石。
接连三天,敌人始终进攻受挫。
时间到了 11 月 5 号,美国大选即将亮票,杜鲁门慌了。
发动上甘岭战役本来就是杜鲁门为了给自己政党造势,赢得政治资本的,所以早就把「金化攻势(美国人对上甘岭战役的称呼)」吹出去了,号称是这一年来最大规模的战役。但结果却成为入朝以来「伤亡精锐部队最惨重的」一次战役。
这一天,美军第 8 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亲自到前线督战,然而此举徒劳无益。
敌人用尽全部力量进攻,始终摧毁不了志愿军在上甘岭用血肉铸成的铜墙铁壁。
597.9 高地第三阶段战斗,志愿军动用约 2 个团加 1 个营的兵力,打垮了敌人 5 个团加 2 个营的进攻,不但收复了 597.9 高地整个阵地,还为最终收复 537.7 高地北山阵地奠定了基础。
上甘岭战役打响以来,537.7 高地北山与 597.9 高地一样,每天都在进行激烈反复的争夺。
直至 11 月 11 日,597.9 高地阵地完全得到恢复和巩固,敌人再也无力进攻之时,537.7 高地北山的全面反击也正式打响。
仅用一天时间,志愿军就将 537.7 高地北山阵地全面恢复,在此后的日子里敌人不甘心失败,美韩军队多次集结兵力企图反攻 537.7 高地北山。
像在 597.9 高地上一样,志愿军依靠坚强的战斗意志,不断和敌人反复争夺表面阵地,直至 11 月 25 日敌人再也无力组织进攻,上甘岭战役才以志愿军的胜利宣告结束!
加载中…
志愿军官兵胜利会师上甘岭阵地
6.不屈
上甘岭战役从 10 月 14 日开始至 11 月 25 日结束,历时 43 天。
美国人为了打赢这一仗,不惜动用「联合国军」大约 6 万 5 千人,105 毫米以上大口径火炮 324 门,坦克 118 辆,飞机 3000 余架次。
而志愿军总计投入 4 万 3 千人左右,相比入朝之初,在火炮数量上虽然大为改观,但是山、野、榴炮只有 133 门,火箭炮 24 门,空中支援更是为 0。
在发射炮弹数量对比上,美军大约是 190 万发,志愿军是 11 万余发,将近 19:1。
加载中…
上甘岭战役后联合国军遗留下来的炮弹壳
就是在实力对比如此悬殊的条件下,志愿军平均每天顶着敌人 4 万余发炮弹,在 43 天的残酷战斗中击退排以上进攻 900 余次,与敌人大规模争夺战 29 次,以伤亡 11529 人的代价,毙、伤、俘敌 25498 人,交换比约 1:2.5。
一串串冰冷的数字客观反映了这是一场实打实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役。
范弗利特曾经这样评价志愿军:「中国士兵是顽强的敌人。他们没有防弹背心,没有钢盔。他们只穿上军服,戴上军帽,踏着一双帆布鞋。他们携着步枪,腰上皮带配有二百粒子弹。他们所携带的数枚制造粗劣的手榴弹,爆炸力不如美军的一半。粮食只是一种粉状食物,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中国军队医疗设备简陋,无法和我们的医疗队,前线救护站,以及完善的后方医院相比拟。他们经常以三人小组单独作战。但是,他们永远是向前作战的,奋不顾身,有时渗透到我们防线后方,令我们束手无策。」
「火力制胜论」的拥趸者「范司令」或许永远都不会明白,他面对的是一支自南昌起义,到八年抗战,再到解放全国,从来都能以劣势装备赢得战争的光荣军队。这些年轻人矗立在朝鲜半岛的土地上,他们保卫的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建立起来的新中国,他们必须胜利。
面对朝鲜的寒冬与侵略者的优势装备,人民军队既展现出敢于拔剑与强敌一决生死的勇气,也发挥了想尽办法以弱胜强的智慧。
这是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受尽百余年苦难的中国人民向全世界发出的一声怒吼:「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志愿军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向全世界证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已经能够对抗最强大的敌人,并且取得胜利了!
在这场举世闻名的上甘岭战役中,中国人民志愿军打出了国威军威,也打出了「上甘岭精神」。
这就是:为了祖国,为了人民,为了胜利的奉献精神;不屈不挠,团结战斗,战胜困难的拼搏精神;英勇顽强,坚决战斗,血战到底的胜利精神。
硝烟早已散去,精神永不磨灭。
我们要把「上甘岭精神」世代相传,让「上甘岭精神」始终成为一代代中国人披荆斩棘得以通、开拓进取得以成的重要秘诀。
国无精神则不强。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使命,每代人都有每代人要开创的事业。只有奋斗,才能成就;只有成就,才能有更美好的明天!
参考资料:
《上甘岭-攻不破的东方堡垒》
《朝鲜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史》
《决战朝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