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是传统的石库门出来的这种孩子,可能遗传的这种基因呢,一直比较好动。」
1969 年,范志毅出生在上海杨浦的一个足球世家,父亲范九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是效力于上海队的一名球员,只不过,生不逢时的他没能在球场上挥洒出自己的天赋。
于是在有了范志毅之后,他把大部分的心思都放在培养儿子的身上,而范志毅也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之下,刚好对足球充满了热情:
「从小对足球有一种喜爱,这个东西怎么那么精彩。」
那个时候,范志毅就些许有了日后的「大哥气质」。
在石库门外一招呼,就有一大帮孩子来到空地,把两个书包往泥地上一放,就搭成了简陋的球门,热热闹闹踢上好一阵。
最后散伙的时候,作为大哥的他,「一人一碗馄饨总还是要的。」
经过父亲的三年培养,范志毅在同龄人当中便已经出类拔萃。1981 年,还在上小学的范志毅参加上海市小学生足球赛,表现优异的他被当时在上海市少体校工作的陈维中教练看中,就此走上了传奇的足球之路。
而担负着「输送后备体育人才」的少体校,也是那一代球员的集体起点。
1
上世纪 50 年代,为改善并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成立了各个项目的国家队,各省、 市、 县的地方政府成立专业队、体育学校及其他形式的运动队伍。
在这其中,范志毅所就读的上海市青少年体育学校,也就是现在的上海市体育运动学校,在 1959 年应运而生。
当时,这里就是新中国第一所以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为宗旨的体育学校。
虽然只是一所中专院校,但在当时那个年代,少体校曾经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地方。
「上世纪 80 年代,想上体校的人可多了。」
曾经担任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的孙晋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就介绍过当时少体校受到欢迎的原因:
「中专学历、干部编制、包分配、农转非。」
中专学历和干部编制不难理解,而「包分配」指的是在上世纪 80 年代,中专或大专毕业生都由国家分配工作,「农转非」则指的是「把农业户口转变为非农业户口」,所以基于这些在计划经济时代十分诱人的优惠条件,许多家长都愿意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体校试一试。
根据一份统计数据显示,从 1980 年底开始,到 2012 年截止,在北京、上海、广东、辽宁、山东、四川、河南、陕西 8 省、市运动队和部分国家队中,85.5%的运动员都曾经受过少体校的训练。
范志毅这一代足球运动员,绝大部分也有相同的轨迹。
「那时候的教练没有更多的业余生活,每天都在场地上,他们可能对足球的理解不如现在,但是对于基础技术抓得很扎实,身体素质练得也很好。」
比范志毅小了 6 岁的李霄鹏,如今是中超武汉卓尔队的主教练,同样参加过 2002 年韩日世界杯的他,在回想起自己在青岛体校的日子时,所记起的内容便是这些。
那时少体校的教练员,通常也是专业运动员出身,或者是因为伤病等因素而未能成为运动员的体校毕业生,他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所以接手范志毅、李霄鹏这一代球员时,依然如此:
将基本功和身体训练放在第一位。
1987 年,18 岁的范志毅抓住机会,成功入选上海队,就此追平了父亲所达到的高度,但对于他来说,这还只是一个开始。
五年之后,中国足协在红山口会议上,确定了中国足球要走职业化道路的改革方向,于是地方队进行改组,上海队脱离市体委,由上海申花(集团)公司接管,也就变成了球迷后来所熟知的上海申花。
职业化后的第一年甲 A 联赛,范志毅所在的上海申花就拿到了季军。
1995 年,球队成功夺得冠军,由中卫改打前锋的范志毅也凭借 15 粒进球,拿下了那个赛季的金靴奖。
当作为队长的范志毅捧起联赛冠军时,他终于满足了自己「总是想赢,总是想拿冠军,总是想拿第一名」的争胜欲望。
然而,更大的挑战还摆在他的眼前。
2
1997 年,范志毅跟随国家队参加法国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
这是范志毅第二次冲击世界杯。1993 年,国足未能进入亚洲区预选赛最后阶段的六强赛,曾在春节联欢晚会上被牛群和冯巩调侃的外籍主帅施拉普纳,就此结束了自己在国足的使命。
施拉普纳之后,本土主帅戚务生执掌帅位,当时甲 A 联赛的前四名——大连万达、广州太阳神、上海申花、辽宁队的球员组成了「戚家军「的基本班底。
其中既有范志毅、彭伟国这样在甲 A 联赛中大放光芒的优秀球员,也有谢晖、于根伟这样崭露头角的后起之秀,十强赛前还招入了当时以「健力宝青年队「的名字前往巴西学习的李铁、李玮锋等人。
在媒体和球迷看来,1997 年的那批国足球员,堪称史上最强。
加载中…
这一点,范志毅也不否认:「97 年是强,每个队员特点都很明显。」
然而这么一支强悍的球队,直至十强赛第三场才收获了第一场胜利。
第一场,2-4 不敌伊朗;
第二场,1-1 战平卡塔尔;
第三场和第四场接连战胜沙特和科威特的结果,一度让球迷看到了「去法兰西看球」的希望。
这份朴素的希望,再次被伊朗人的四粒进球浇了一盆凉水,1-4 的结果,让戚务生和他的球队被迫面对生死之战。
在大连金州,在 1-0 领先的完美开局之下,卡塔尔人连进三球,虽然最后时刻范志毅扳回一分,但已无力回天。
倒数第二场,范志毅罚丢点球,国足与沙特无奈战平。最后一场面对同样已经被淘汰的科威特,一场 1-0 的小胜也变得毫无意义。
十强赛兵败之后,范志毅曾经收到一封信:
「一个圈,就是上吊的意思。」
虽然这已经涉及到生命威胁,但范志毅在采访中依然表示,可以理解当时球迷失望的心情。
「因为对于我们期望太高,我们自身在那个时候,就是自信心的程度也很大,很强,结果最后得到这个结果是这样的,球迷是承受不了。」
此后再被问到 97 年,范志毅就经常会用四个字来概括失败的原因:
「盲目自信」。
不得不说,范志毅的这个总结还是很准确的。
「没有打进 98 年世界杯,关键还是我没有做好。我觉得应该从每个人总结,那时候自信过头了嘛。」
整个十强赛期间,范志毅有进球、有助攻,但也有失误,尤其是对阵沙特的点球不进,更是让他成为了部分球迷怨恨的对象。
「当时对自己的打击比较大,我心理上,哎哟,那时候打完回家休息的时候,反正什么事情也不想做,电话也不接,也不想出去。」
或许是为了换个环境,或许也是为了知耻后勇,十强赛结束后的第二年,范志毅就踏上了留洋的道路。
3
1998 年,虽然日本、韩国在法国世界杯上表现不佳,但能够跻身到足球世界这一最高平台,还是让不少欧洲教练看到了东亚球员的优秀品质。
在这其中,英格兰人维纳布尔斯就是其中的先行者。
为了备战 1996 年在英格兰本土举办的欧洲杯,当时任职英格兰代表队主帅的维纳布尔斯在 1996 年 5 月与中国队进行了一场热身赛。面对现代足球的发源地国家,中国队自然 0-3 败下阵来,但坐在场边的维纳布尔斯,却发现了中国队中两名不错的球员:
范志毅和孙继海。
加载中…
「他真的很喜欢我和孙继海。他说,如果有机会,他想把我们带到英国。」
范志毅仍能记起的这句话,维纳布尔斯并不只是说说而已。在他的推荐之下,几位中国球员都得到了去往英国俱乐部试训的机会,只可惜的是,范志毅并没有得到对方的青睐。
于是,维纳布尔斯决定自己出手。
1998 年夏天,他成为了英甲联赛俱乐部水晶宫的主教练,直接签下了范志毅和孙继海。
在最开始的两个月,范志毅在饮食和语言上遇到了莫大的难题。每天吃着烤土豆和炸鱼薯条,却只会和队友和工作人员说两句话:
「早上好,范」,
「再见,范」。
不过,足球是球场上的通用语言。
在水晶宫,维纳布尔斯也在充分运用范志毅的全能属性。「如果我们领先,为了赢球,他们就会让我踢中后卫;如果需要在中场争夺球权,那我就踢中场;如果我们落后,想赢回来,他们就会让我踢前锋。」
凭借这样的表现,第一个赛季,范志毅便获得了队内最佳球员的称号,还担任了队长这样的重要任务。
在水晶宫球迷心中,范志毅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员。
在伦敦街头,水晶宫球迷认出范志毅的时候,都会问他:「明年你留下来还是要回国?」得到「留下来」的答案之后,球迷便会兴高采烈:
「太好了,范,我们需要你。」
年近 30 留洋海外,英国足球对范志毅技术上的提高已经非常有限,三年当中范志毅收获最多的,还是在球场之外。
「我来英国收获最大的是在经验和对足球理解上的提高。原来在国内对什么是职业足球搞不懂,来看了别人的职业化才知道我们的差距。」
在这三年当中,范志毅曾有过转会利物浦、纽卡斯尔这些英超球队的机会。
2000-01 赛家联赛杯半决赛,水晶宫与利物浦狭路相逢,范志毅在比赛中单枪匹马破坏了当时的「英格兰金童」欧文所获得的一次单刀球良机,博得了现场球迷的一片掌声。
加载中…
比赛结束时,作为弱旅的水晶宫 2-1 掀翻了强大的利物浦,于是在赛后的一间酒吧里,利物浦主帅霍利尔找到了范志毅的经纪人:
「我能和你谈谈范吗?」
和曾经对范志毅表达过兴趣的纽卡斯尔一样,利物浦给出的合同里也要求限制范志毅在国家队的出场次数和时间。
思索再三,范志毅还是选择了拒绝。
「这很困难,很多人说我傻,放弃了更好的机会、更好的薪水和更好的名声,但我不得不作出决定,而这个决定必须是为了国家,因为他们一直支持着我,推动我,给我机会。」
「为国效力是我天经地义的事情。」
虽然已到而立之年,但范志毅依然想再次冲击一下世界杯。
他的心,始终在中国。
4
效力水晶宫期间,范志毅成为了不少中国媒体采访的对象。
海外的生活聊着聊着,自然就要回到中国队身上来。连续两次冲击世界杯失败之后,中国足协准备在外籍主帅身上再赌一把,而当记者把这个问题抛给范志毅时,他如是说道:
「目前中国足协尝试用外国人担任我们国家队的教练,这样也好,可以从每个教练执教中汲取好的东西,但我觉得中国队的教练还得由咱们中国人来当。」
当时,范志毅的想法代表了不少球员的心声,但中国足协没有听取球员们的意见,他们请来了此前已经率领四支国家队进军世界杯的南斯拉夫人博拉·米卢蒂诺维奇。如果换一个更为球迷熟知的名字,那就是:
米卢。
加载中…
面对中国足协的邀约,面对一群心高气傲的球员,米卢深知自己肩头的责任有多么沉重。
他特意找出了 1997 年十强赛的录像,发现那是一支比现在要强得多的队伍,所以,一个疑问在他心中缓缓浮现:
「为什么你们有那么多机会,还是没能成功(进入世界杯)?」
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他组织了一次队内的闭门会议,让经历过上一次失败的球员们在没有领导的氛围中,分析一下失败的原因。
几位队员说着说着,米卢就听出了原因。这批球员从小看着老一辈球员冲击、失败、冲击、失败,心里想着自己一定要如何如何,但到了球场上就变成了想赢怕输,领先了守不住,落后了也追不上。
再加上球迷、媒体,尤其是领导们从外部施加的压力,球员们身上的思想包袱就更大了,想踢好也没法踢好比赛。
所以,米卢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压力。
「中国足球从未冲进过世界杯,我知道你们身上肩负着巨大责任,但这个责任不是你们负担得起的,就是把你们全部枪毙了,都负不起这个责任,所以干脆就不要再想什么责任问题了。好好享受足球,换一种方式看足球。」
这也就是著名的「快乐足球」的起源。
为了让球员们卸掉包袱,米卢尽量缩短长期集训的时间,鼓励球员们去酒店外闲逛,还召集大家一起玩游戏、看电影。
领导们施加的压力,全由米卢自己来承担,而在赛前的准备会上,讲一下技战术要求,看一下进球集锦,最后大家唱一下国歌,结束。
除此之外,米卢还面临着一个不小的难题。
提出「快乐足球」之后,米卢不仅承受着来自领导的压力,同时也承受着来自球员的压力。
队内不仅山头林立,而且很多球员并不理解米卢的想法。
「只是大家没说出来。」
米卢很清楚,只要将实力充分发挥出来,这是一支足够出线的球队,所以时间可以帮助球员理解他的想法,至于山头林立的问题,他只提了一点要求:
「球场上不见得每个人都是朋友,但是站在场上大家是一个团结战斗的集体。每个人有不同的爱好、朋友,但是到球场上核心的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向这个方向努力。」
解决了这两方面问题,水到渠成。
前五场比赛,中国队四胜一平,保持不败。
其中既包括 3-0 拿下阿联酋、2-0 击败乌兹别克斯坦这样酣畅淋漓的精彩胜利,也包括先扑出阿曼的点球、最后时刻绝平卡塔尔这样在重重压力下的艰难取分。
到了 10 月 7 日的沈阳五里河,舞台已经为中国足球搭好。
第 36 分钟,于根伟抢点破门:
加载中…
凭借这一粒进球,中国队战胜阿曼,提前两轮获得 2002 年韩日世界杯的入场券,完成了中国足球 44 年以来的世界杯梦想,也让范志毅第三次冲击世界杯的努力没有白费。
比赛哨声吹响之后,范志毅的脸上已经挂满了泪水:
加载中…
5
2011 年,为了纪念出线十周年,米卢、老国足球员们齐聚沈阳。
作为出线故地,五里河体育场已经被拆除,但纪念铜像还在,围绕着那一夜和那一年的故事,也在米卢和球员们的心里。
大家一起讲述着光辉的故事,范志毅也坦言多年之后才懂米卢;大家一起踢一场纪念赛,却再也没有了十年前的激情。
当时便有媒体提到,中国可能是纪念世界杯出线次数最多的国家,然而二十年过后,国足还在努力,而我们还在提到这件往事。
没有人知道,我们还要纪念几个十年。
回顾那次十强赛,方方面面的因素促成了圆满的结果。
首先,就是李霄鹏所提到的,「我们都是体工队出来的」。专业体制环境下产出的球员,拥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出色的身体素质,这样的球员基本盘在当时那个年代的足球环境,就算是很优秀了。
其次,关于意识和技战术运用等更高层次的球员要求,包括范志毅在内的不少球员,都在留洋过程中得到了提高,这就让他们成为了更出色的球员。
最后,是米卢帮助球队没有重蹈 1997 年的覆辙。
「其实对于他在战术上有多先进,我们不敢说他有多大的本事,但是很多时候,把球员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是他通过一种训练方式、方法(做到的),这是我跟了他以后,结束了世界杯以后一直在回想的。」
时隔多年,范志毅还在思索着这些问题,然而如今的国足,已经没有了当年那样优秀的球员,也谈不上更好的教练和环境了。
如今的中国球员,基本功之薄弱让很多教练都觉得触目惊心;如今的留洋群体,只有武磊一人能在五大联赛踢球;如今的中国俱乐部,能做到不欠薪就已经是个中翘楚;如今的国家队,是让里皮都没有信心征战十二强赛的水平;而如今的中国足球,也就谈不上冲出亚洲,走向世界了,毕竟就像足球从业者所说的,「连越南、泰国、缅甸都想赢你。」
问题出在哪里,很多人都知道,就像范志毅,如今兼任上海足协副主席,主管青训方面的工作,一如自己的父亲当年培养了他和很多上海滩的国脚一样。
只不过有些事,已经不是努力就能改变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