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什么是作品中的画面语言:从汉语诗歌说起

看一部黑白的作品,对它的黑白尺度的分析,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说,我们把人的感情分出层次来,比如说,有 down 的层次:黑暗,昏暗,深暗,深灰,惨灰;那么,与其相对的白的绝对值的不同,会让整个画面出现不同的对比效果。

比如说黑暗对惨白,你感受到的,是惨淡之压抑;比如说,昏暗对灰白,你感受到的是心灵中略轻但是有压力的感觉。

好比李白的诗歌。李白的《将进酒》中,是没有明暗度的。

但是,假如我们来看杜甫的《琵琶行》,我们就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明暗差别来。比如说下面这段: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夜送客,首先就告诉你,这是在夜里,那么画面一定是昏暗的。秋瑟瑟,也告诉你,整个画面里是凉风阵阵,是让人感到寒冷的。

醉不成欢惨将别,诗人直接把「惨」字写了出来。其实之前,我们看到昏暗的夜,感受到了秋风,而且要送客人走的时候还没有酒,已经感觉非常惨了吧。但是诗人还真的把「惨」字给你写出来了。那么这是什么场景

阴暗的夜晚里,秋风很凉。没有太阳了,温度自然就会凉。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冷,还感受到了凄凉。这就是,从场景中,我们的感受,被直接触及到了。

从场景描绘中,直接给出感受,制造感受,用感受去触及读者,这样的手法,是每懂得如何操控读者情绪的作者都会使用的。

为什么?因为接下来,他们开始询问:弹者是谁?琵琶声停欲语迟,想说话而不说。然后船接近了,大家来相见。

然后,最重要的一处场景转折出现了:添酒回灯重开宴。

突然一下,场景开始变得温暖、明亮了。而且对于读者来说,出现了不知身份的人,人,在火光之下,即将出现了。我们顿时感到,场景里开始温暖了,开始有「人气」了,接下来会有故事了。

这就是铺垫,这就是使用光线、明暗、温度来设置场景,在场景中引入氛围,在氛围中讲述故事。

而氛围不同,故事的效果会大相径庭。假如还是冷冷清清地一直演奏,这首诗就实在太惨了。可能就没人会念下去了,太惨了。

所以当我们来看《罗生门》的时候,我们的心其实是一直被导演揪着的。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什么是作品中的画面语言:从汉语诗歌说起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