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高中数学老师讲的所有东西我都懂,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不是学习方法问题,如何解决呢?

中学生的瓶颈

努力学习的中学生,如果不是天才,普遍在学习一段时间以后会遇到瓶颈。

瓶颈,是指你认真听课、做笔记、大量刷题,还整理错题本等,总之用尽了一切方法却无法提高成绩。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会先获得努力的红利,即努力以后迅速收到回报,成绩显著提高。在这期间,我们会信心满满,对学习充满兴趣,甚至感觉整个人都充满正能量。紧接着,瓶颈到来,不管你怎么努力,成绩也不见提高了,之前的方法全部失效。你就像高飞的鸟儿撞上天花板,脑袋上被重重一击,生疼,一边疼一边迷茫,为什么世界变了?

如果这个瓶颈长时间得不到突破,中学生的情绪就会逐渐变得低落或者烦躁,先是怀疑自己的短期状态,继而怀疑自己的学习方法,接着怀疑自己的智商,最后怀疑人生的意义。

我的中学阶段就在瓶颈期有过丰富的经历。初中时,我非常轻松地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短时间内就从班级 10 名左右一路冲刺到年级第一。高中时期则全然相反,我对突破瓶颈束手无策。高一结束之前,我已经从年级 300 名进步到年级 10 名以内,距离清华、北大的分数线只有 10 分左右的差距。此后两年多,无论我怎么努力,也弥补不了这 10 分左右的差距,直到高考还是距离清华、北大分数线差了十几分。两年的努力毫无进步,直接导致了我在高三的后期进入「哲学家」状态,每天都在一片迷茫的情绪里思考世界、思考人生。

与我经历类似的中学生有很多。我接触过大量学生,以高中生为例,在成绩爬坡的路上,一本线附近是第一个瓶颈,基础较弱、学校较差的高中生容易卡在这里。「211」线是第二个瓶颈,重点高中普通班的普通高中生容易被卡住。他们基础不错,学校的师资力量也相对较强,考上一本院校问题不大,但考上「211」学校就没那么容易了。如果基本不懂得学习策略,也不懂得调整自身的学习状态,「211」线就不那么容易突破。「985」线是第三个瓶颈。重点高中普通班的中上等高中生容易卡在这里。他们的基础比较扎实,任课老师里至少有一两位省级名师,也有自己的优势学科,但总体分数离「985」线总是差一点。这个阶段的高中生,基本上不存在不努力的情况了,他们的学习时间大多已经被排满了,做题做到夜里 12 点以后的现象很常见,再努力也不知道该往哪里努力了。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学习心得,总体学习状态也还不错,但越是高分段的瓶颈越难跨过。在这个阶段,如果你不懂得系统的学习策略、精细的状态调节,「985」线是非常难跨越的。

每个瓶颈各自卡掉一波人,这就是高中生进阶的路线图。

每一个瓶颈性质不同,每个高中生特性也不同,所以不存在某种学习方法能够让所有人都确定性地突破每一个瓶颈。但有一种方法,却是对大部分学生、大部分瓶颈的突破有帮助的。它叫作脉冲策略。

脉冲策略

脉冲策略是一种时间使用方法,它指的是我们不要把每天的学习时间均匀地分给每一个学科,而是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时间、集中精力冲击某一个学科或者某个学科的某些章节、板块,争取短期内取得突破。

为什么脉冲策略是一种有用的方法?

你要记住,对于力量有限的人来说,均匀发力,基本等于没有发力。你可以用战争学来理解上述原理。假设你和敌将分别带领 5 000 精兵对战。敌将把 5 000 精兵分成 5 队,每队 1 000 人;你把 5 000 精兵分成 10 队,每队 500 人。然后,你派 500 人去和敌方的 1 000 人对战,由于人数的劣势,可能敌方阵亡了 100 人,你方阵亡了 400 人,结果大败。

这就是发力分散,造成每股力量都没什么大的作用。

但如果你把 5 000 精兵分成 2 队,每队 2 500 人,然后用一队 2 500 人去攻击敌方的 1 000 人,你就有优势了。可能结果就成了,最终你损失 200 人,对方损失 800 人,结果大胜。

集中的力量,才能叫真正的力量。

放到学习当中来看,假设你每天的完整学习时间为 10 小时,其中 7 小时由老师占据,没法改变,但是你还剩下 3 小时自由时间。如果你每天把这 3 小时平均分配到 6 科当中,每科 30 分钟,那么一个学期下来,你这 6 科都不能形成什么突破,只是维持在一个常规水平上。实际上,这就是我当年在高中时期的状态,几乎每一科都感觉还有点提升空间,于是同一时间内每一科都去认真学习,结果每一科都没有突破。

如果你在前两个月,选择把 3 小时都放在数学上,可能两个月后你的数学成绩就提高了一个档次。这时候,你再把 3 小时全部放到物理上,又一个月后,你的物理成绩也上升了一个档次。如此反复循环,一个周期过后,你的每科都会取得明显的进步。

当然,这不是说你可以把一天 10 小时学习时间全部放在一科上。每个学科都需要每天拿出一定的时间来进行日常维护,如果长时间不维护,会造成成绩的下滑,这样也是不行的。但这种维护,只需要维持常规成绩不下滑即可,所以不需要耗费太多时间。剩下的时间,你大可集中精力进行「歼灭战」,把效率提升到最高。

显然,使用脉冲策略需要你能够自由安排课余时间,甚至自由安排作业,于是它又与第二章中的学习中心论联系起来。一个没有学习自主权和自主意识的学生很难使用脉冲策略。

同时,脉冲策略又与第五章中提到的单一重复策略、结构化练习法和分层处理等策略有紧密的联系。比如在进行分层处理练习时,你需要一次性看和做几十道、上百道题。按照每 40~60 分钟休息 5~10 分钟的节奏,你至少要循环 3 次,这就是两三个小时的单科学习时间了,几乎占据了一名普通高中生一天中的所有课外时间,因此它必然要与脉冲策略一同使用才能取得最好效果。

脉冲策略的具体操作

脉冲策略可以分为短期脉冲策略、中期脉冲策略和长期脉冲策略。

短期脉冲策略,是指在几天内学生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冲刺,以求取得迅速进步。由于脉冲时间短,所以比较适用于进行一些小章节、小板块的突破。比如在校上课期间,每天额外拿出 3 小时深研数学的平行四边形章节(初中)或者立体几何章节(高中),持续 5 天。这两个章节是数学中相对简单的,一般只需要几天就能快速突破。

又或者,周末每天 6 小时、连续 2 天研究英语的名词性从句的相关语法知识,一般也能快速突破。

如果你的基础不错,学习较好,只有少数章节存在不足,那么就可以使用短期脉冲策略弥补漏洞。脉冲完成后,你则继续回到常规的学习节奏当中。

中期脉冲策略,是指在 1~4 周的时间里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冲刺,以求取得迅速进步。随着脉冲时间的延长,可以处理一些大章节、大板块了。比如在校上课期间,你可以每天拿出 3 小时研究数学的相似三角形章节(初中)或者函导数综合题(高中),连续 2 周。这两个章节是数学中相对复杂的,一般需要几周时间才能彻底攻克。

又或者,连续 2 周,每天多花 2 小时做语文阅读理解,深度总结阅读理解的基础知识点,分析解题思路,规范答题要点。这些较大的章节和板块可以通过中期脉冲策略解决。

不管基础如何,任何学生都可以使用中期脉冲策略。基础差的学生可以使用中期脉冲策略快速夯实基础,基础好的学生可以突破中等瓶颈,更上一层楼。

长期脉冲策略,是指在较长时间里(通常指 1 个月以上)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冲刺,以求取得迅速进步。由于时间长,可以连续处理一个学科的多个章节和板块。比如在一个学期的时间里,每天拿出 3 小时学习数学,从基础章节到高难度章节依次拿下,完成数学学科的极大突破和超越。

甚至于部分学生会请假回家自学,每天花费一半的时间学习数学,连续几个月。这种极端的形式有时能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但长期脉冲策略的使用要十分谨慎。根据一般学校的学习节奏,如果你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连续专攻一科,那么其他学科成绩就有退步的危险,需要你有很强的平衡能力与调整能力。至于请假回家自学则更要慎重,这对学生的身体状态、心理状态、自学能力等有很高的要求,不适应者可能出现状态突然崩溃、成绩快速下滑等情况。

考虑到大部分学校并不会给予学生太多的学习自主权,所以在实践当中,学生一般会选择短期脉冲策略和中期脉冲策略,容易做到平衡自主学习节奏和学校安排。

脉冲策略的选择

短期脉冲策略比较灵活,大部分学生可以随时使用。中期脉冲策略与长期脉冲策略则需要选择性使用。

在期末复习阶段、中考与高考的总复习阶段都适合使用中期脉冲策略,总复习阶段也可以考虑使用长期脉冲策略。而在初一、初二、高一、高二的学新课阶段,中期脉冲策略就未必适用了,长期脉冲策略风险更大。这是因为脉冲策略的使用要有自主时间,而新课阶段多门学科同时进行,自由时间就不一定够了。尤其在高中阶段,每门课的难度都不低,高一更是要 9 门课同时学,学生压力极大,几乎无法使用中长期脉冲策略,使用短期脉冲策略已经是自由安排时间的极限。

初中生的情况相对好一些,课程数量较少,课程难度也较低。对于那些基础较好、学新内容较快的学生来说,在新课阶段也可以尝试中期脉冲策略。

在一日之内的时间安排中,我们一般会选择安排课余时间进行脉冲,而不是一次性放弃所有其他学科的学习,集中攻克某一个学科。

有些学生在使用脉冲策略的初期就尝到了甜头,明显感觉到成绩进步了,于是急着将脉冲策略扩大化、极端化,以求取得更大的进步。比如,一名高二的学生每天在课外多学 2 小时的数学,两周之后他的成绩就从 90 分进步到 110 分(满分 150 分)。他欣喜若狂,激动地把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学数学,语文课、英语课、生物课、化学课都不听了,其他作业也基本不做了,全部用来做数学题,每天数学单科学习时间高达 8 小时!这样过了一个多月,他的数学成绩进步到了 120 分,而语文、英语、生物、化学的成绩却各自下滑了 20 分,总体来看,得不偿失。

比较稳妥的安排是保证各个学科的课上时间认真听讲,并适当完成基础的(而非所有的)作业,这样每天能够空出 2~3 小时的自由学习时间。我们将这 2~3 小时投入一门学科中,已经足够形成脉冲优势了,而其他学科成绩也不会出现明显的下滑。

这也是学习新课阶段无法长期使用脉冲策略的原因,在那些课程进度快、压力大的学校里,你很难坚持每天安排 2~3 小时的自由时间。对于高中生来说,每天 2~3 小时的自由时间是非常宝贵而难得的。

哪些学科适合使用脉冲策略?

是不是每个学科都适合使用脉冲策略呢?在公布答案之前,你可以自行思考下。

答案是只有部分学科适合使用脉冲策略。比如,数学、物理这样的学科是典型的适合用脉冲策略来学习的,而英语则是典型的(总体上)不适合用脉冲策略的。你知道为什么吗?

可以回顾一下上一章所讲的记忆策略中,有一个分散记忆法则。你有没有产生过疑惑,既然分散记忆的效果好于集中记忆,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使用脉冲策略?脉冲策略看起来不就是集中学习吗?两者是否矛盾?

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分散记忆的法则主要适用于记忆性的内容,而脉冲策略则主要适用于理解性的内容。越是无逻辑的、强调记忆的内容,越适用于分散记忆,因而不能使用脉冲策略;越是需要理解的、逻辑性强的内容,则越需要使用脉冲策略。

根据以上推断,哪个学科、哪个板块可以使用脉冲策略就很明显了,如表 8–1。

表 8–1 不同学科的脉冲策略适用性分析
加载中…
脉冲策略的注意事项

总体来说,脉冲策略是一种强大的策略,是几乎所有学习高手多多少少都会使用的策略。但使用脉冲策略时依然有一些事项需要注意。

第一,脉冲策略一定要配合其他学习策略使用。 如果一名完全不懂学习策略、思维能力较弱的学生使用脉冲策略,可能会毫无效果,甚至会产生反效果。不懂任何策略的学生,学习效率是低下的,此时使用脉冲策略进行集中学习,则变成了集中的低效——还是低效,甚至会更低效。

第二,自主学习能力越强的学生,使用脉冲策略的效果越好。 作为学习的指导性原则之一,第二章中所提到的思想对很多学习策略都有影响,包括脉冲策略。如果一名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差、能力低,那他在使用脉冲策略时就会陷入混乱、迷茫,面对大量的自主时间甚至会感觉慌张而不知所措。

不过如前文所述,脉冲策略几乎是所有学习高手绕不开的一个工具,你应当去尝试它、适应它,与它反复磨合,直至成为朋友。越早进行这样的尝试,对你人生后续的学习越有利。在成人的世界里,脉冲策略还会进一步升级,变成一种「慢即是快」的哲学力量。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的另一本书《深度思维》的最后一章(此书是写给大学生和职场人士看的,建议中学生高三毕业后再看)。

第三,在所有学科成绩都很平庸时,可以使用脉冲策略形成局部优 势,提高自信心。 如果一名学生没有任何擅长的学科,对学习几乎是必然没有信心,也没有兴趣的。在这样自卑、消极的心态下,想要学好是不可能的,严重的情况下甚至会产生自我厌恶、抑郁的心理。而采用脉冲策略突击,形成特定学科的局部优势以后,能够为学生打开一定的心灵窗口,让他提高自信心。自信心能够整体性地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率。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高中数学老师讲的所有东西我都懂,但是考试成绩不理想,这是不是学习方法问题,如何解决呢?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