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看小说并不是浪费时间:如何高效阅读

每天阅读 500 页。然后你会发现知识是如何起作用的。它的威力就像是复利。

——巴菲特

 林语堂在《读书的艺术》中说,读书不应该只以改变心智为目标,否则失去了读书的乐趣。

林先生说这些话的年代,是个什么都慢的年代,车马很慢、书信很远,没有社交工具,认识不到几个异性笔友,一生只能爱一个人。他认为改变心智是一种急功近利的表现。但在我看来,一个人如果不改变心智,何以能找到乐趣?改变心智,何尝不是一种乐趣?

或许林先生的本意是读书不应该急功近利。

为什么要阅读

有人一天不读书就浑身难受,犹如猫爪挠心。有人读书如抽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不同的读法。我们为什么要阅读,不仅仅是书中自有黄金屋和颜如玉。 

阅读能够认知自我。知道自己属于什么层次,还欠缺什么。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自以为是)

2)知道自己不知道(求知探索)

3)知道自己知道(探索规律)

4)不知道自己知道(空杯心态)

如果要算知识经济时代最常提起的词汇,「发现事物本质」算是一个。这就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一眼能看出是不是妖怪。要想发现本质则需要思想有足够的深度,要做到思想有深度,有个前提是要多阅读书籍。

人如果不阅读,视野难以拓宽,毕竟每个人受时间和经历的限制,格局有限。即使思维能力再强,缺乏素材的思考难以提升认知,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阅读能为思维加工提供素材。 

阅读能够对心智进行改变,但阅读不仅仅是为了改变心智。改变心智应该是获得阅读乐趣之后的附属产物。

读书给予我们独处的时间。要想仔细的品味一本书,最好的方式是把手机关闭,或者放在不能随手拿到的地方。把时间留给自己,沉浸在书中的世界里。

用手机碎片化阅读资讯会让人越来越焦虑,整块的读书时间,可以治疗焦虑。

越优秀的人越读书。还能有什么比阅读书籍获得他人的人生经验、知识而付出成本更低的方法呢,没有。相对于普通人,精英更善于理解抽象概念、更愿意探索未知、更愿意学习和阅读。

在信息时代,一条信息传播越广,那么信息的深度则越浅。真正有深度的信息都还在书本里。这从一本书从写稿到出版中间要经过多少工序就能知道,互联网上的某些信息内容仍然有待把关。

阅读前的准备

1)判断这本书对你的价值

每一本能够上架销售的书都有价格,但是对每个人的价值而言都不尽相同。虽然你在豆瓣或者其他专业点评网站看到别人对于某本书的评价非常高。但如果有可能的话,能去书店亲自翻阅是最好的方式。

这本书和我有什么关系?对我有什么启发?是我现在用得上还是将来用得上?

阅读之前翻阅目录,有一些书籍,看看目录基本上可以不用阅读了。这一类的书籍,核心都写在目录里,至于其他的内容,更像是填充物,是为了让读者更好理解。

2)只读好书:容易读、有内涵

我对一本好书的定义是,写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同时不失内涵。

能够符合这一要求的书就少了很多,毕竟通俗易懂和有内涵不能兼得。

有内涵意味着思想有深度,有深度则需要足够的思考。要思考则不容易通俗易懂。

通俗易懂考验的是作者对于事物的了解程度以及直达本质的能力。 

如果一本书你读起来有难度,有可能这本书写的不够好或者是翻译的不好。

曾经读过一本书《穿越平行宇宙》,我认为这本书符合好书的定义。

先来看看自带光环的作者简介。

迈克斯•泰格马克。

1969 年出生于瑞典。本科毕业于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与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物理系,之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物理系攻读了博士学位。 

MIT 物理系终身教授,平行宇宙理论世界级研究权威。《科学》杂志「2003 年度突破奖」第一名获得者,被誉为「最接近理查德•费曼的科学家」「当今最具原创力的物理学家之一」。 

未来生活研究所(Future of Life Institute)智库创始人,致力于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这本书英文名直译是《数学宇宙》,从宇宙大爆炸开始说起,一直说到最后他的一个猜想——第四重宇宙的本质是数学结构。中间穿插很多图画,也列举许多生动的例子解说深奥的量子力学。我第一次见到一本书只用了几百字就诠释了量子力学著名的思想实验《薛定谔的猫》,从而真正理解量子力学是怎么一回事。 

一本宇宙物理学科普书籍,最后已经上升到哲学层面,够有内涵,这本书也是少有的不曾让我看得昏昏欲睡的书籍。 

3)要不要读解读版

解读版也可以称为浓缩版、精华版。知识付费 App「得到」里有「每天听本书」这样的产品,本质上是把提炼的干货读给你听。迎合的是消费者急功近利的心理,希望用最少的时间,而且是碎片化的时间来吸收知识。

这种解读版用来了解这本书的概括是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能帮读者增加谈资,可以用来帮读者做购买决策,仅此而已。 

一本著作里面要这么多字,相信作者不是为了骗稿费而多写了许多无用的内容。知识也是由点、线、面构成。如果仅仅把书中的关键点、结论摘出来,表面上节约了读者的时间,实际上是以牺牲读者的理解为代价。

被解读版压缩的内容实际上是那些支持你理解的内容,包括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背景、推理过程。

如果说阅读原著的知识吸收率有 8-10%,那么解读版的吸收率可能只有 1-2%。

高效阅读的原则

1)最好的阅读动力是兴趣

无论是为了解资讯、为获得理解,还是为了提升自己,无论什么样的目的,最好的阅读动力是兴趣。

如果你认为这本书有价值,决定要读这一本书,那么在读之前,可以预设读完这本书的收获,能够为你带来什么,让内心不再抗拒阅读。 

我们读《围城》,可以感受到钱钟书幽默的文笔,能够给我们带来欢乐的同时还能带来深层次的思考。

 我们读《未来简史》,可以突破我们对未来的想象力,未来之所以是未来,是因为未来的无法预测,可以满足我们对未来的好奇心。

我们读《穿越平行宇宙》,可以看到宇宙物理学的发展简史,能够轻松理解高维宇宙和多重宇宙,还有量子力学的深度解读,解答之前对于量子力学中无法理解的粒子多态性,以及为什么我们会有时间流逝的幻觉。

2)区分事实和观点 

事实指的是客观存在的一切物体与现象。「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这是一个事实。

事实有真假之分,但没有对错之分,没有好坏之分。事实分为可证伪及不可证伪。

观点是观察事物时所处的立场或出发点,分析事物利弊和适用性的表达。「北京很少见到蓝天白云,堵车太严重,实在不是一个适合居住的城市」,这是一个观点。

有些观点没有对错好坏之分,例如个人的感官体验、喜好。有些观点有对错之分,例如经过思考的观点。 

观点受主观影响,而事实不受主观影响。区分两者,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能力。

读事实类(知识)书籍,既然是事实,那么我们不需要去怀疑其正确性,这时候需要读者去启动记忆力,对书中的内容进行对比。

读观点类书籍,我们反而要进行思考。

作者想说明什么?

我理解了作者表达的观点吗?

作者的观点有哪一些是经过验证切实可行的呢?

……

3)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阅读一本书,找出书中的问题。这是一个比较高的要求,如果你比作者对文章中某些内容认知程度更高,这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如果你对于这一部分内容也不了解、熟知,那么发现其中的问题就有难度了。

这需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进行一些思考,从逻辑上找出作者的问题。毕竟作者在撰写内容的时候,总会有疏漏的时候。这也是读书不能全盘照搬的原因。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

孟子读《武成》,对于一些前后矛盾的内容持保留态度。武成是《尚书·周书》篇名,记载的武王伐纣的事件经过,作于公元前 1046 年。 武王伐殷。往伐归兽,识其政事,作《武成》。

《尚书》中描写武王伐纣时,写道:「罔有敌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孟子对此表示不理解。孟子认为,武王伐纣是以正义讨伐不正义,又有商军前阵倒戈,应当势如破竹、摧枯拉朽才对,如何能够打到血流漂杵的地步?如果血流漂杵不是描写战争场面,那么就是武王大军进行了屠杀,这个更加不对,因为不符合武王大军正义的身份。因此孟子表示这里是《尚书》写错了,相信它才见鬼,所以有了「尽信书不如无书」的评论。

实际上商纣王(帝辛)其实并非残暴之君,只是他多次征伐东夷,加剧了国力的损耗,在周武王与他的决斗之战牧野,由于长时间的战争导致了士兵的群体倒戈最后战败给了周武王,其实不是帝辛残暴,而是周武王捡了一个软柿子。当周武王打败了帝辛之后询问姜尚他应该如何处置前朝旧部。姜尚回答:「爱屋及乌,如不爱应全部毁之。」 

一本书的作者会局限于当时的环境、人文社科发展、自身的水平。读书要结合当时的整体历史环境来读,才不至于有错误的理解。

如果产生了怀疑,多找几本有代表性的书籍来澄清疑问,或者是利用网络搜索相关资料。

4)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

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在于会使用工具,在发现问题这个维度可以采用 5W1H 法这个利器。很多人可能知道,但没有去使用。

5W1H 即 who(人物),when(时间),what(什么事情),where(哪里),which(哪一个),how(怎么发生的)。

一般说来,文章都包含这些要素。那么我们在阅读时,该如何运用呢。继续以《武成》为例。 

加载中…

有没有发现这个表格的内容比之前多了很多内容,是因为我们在思考的过程中,产生了问题,然后根据这些问题翻阅相关资料,得出自己的结论。

这样的阅读会让你记忆深刻,关键知识点的内容由于经过自己的整理和输出,才能达到 90% 的知识留存率。

5)泛读好还是精读好

 泛读和精读哪个好没有标准答案。这需要因人而异,如果你博览群书,那么你已经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较宽的知识面,这时候可以针对某一本书进行精读。

如果阅读量很低,在某个分类中(例如小说、人文、社科等)还没有达到 20 本,此时基础毕竟薄弱,建议从泛读开始,先建立一个基本的了解。

阅读一些观点类书籍,最好是找两本该领域内作为对头的两位知名作者的代表作,看看观点不同的 PK,兼听则明。

泛读提升的是量,精读提升的是质。

6)边问边读

边问边读意味着是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双向交流,在这样的互动下,知识留存率可以提高到 50%。

不加思考的阅读属于单向输入,知识留存率只有 10%。

加载中…

 阅读过程一边阅读,一边发现问题,就是边问边读。

7)不同的书应该有不同的阅读方法

小说类书籍适合沉浸式阅读。每部小说都是作者构建的虚拟世界,读小说就是读者去体验一个用文字搭建的世界。那么我们应该让自己全身心的投入阅读的过程,顺着文字想象场景,想象时代的背景。读小说最大的收益,莫过于对于人性的理解。

 一部好的小说写作的时候通常都会遵循「渴望、冲突、解决、结局」的思路,阅读时有意识的进行分辨,会更有助于对小说情节的理解。

不是所有的小说都以情节出名,有的是文字优美,有的是对现实的映射。所以在阅读前,不要预设情节好看的小说才是好的小说,没有期望就没有失望。 

小说类很难用几句话描述出其中的精髓,尤其是文学名著,你试试把《战争与和平》这样的书和朋友用几句话描述一下你收获了什么就知道极其有难度。但是《未来简史》这样的书你就容易描述。 

如果要阅读经典文学著作,尤其是《百年孤独》这样的,不如打开电脑,先把人物图谱、关系图、第几代画出来,更有助于理解。读《红楼梦》也是一样,出场人物太多。没有厘清人物关系的情况下继续读只会越读越迷茫,最终怀疑自己而放弃阅读。

哲学类书籍以年为单位读。读哲学书籍像是跑一场马拉松,需要的是耐力和时间。哲学书籍往往没有现成的答案,如果希望直接看作者给出的结论,那么未免有些买椟还珠。哲学最精华的部分,就是那些思辨的过程。你要做的,就是和作者一同思考。

读不下去是正常的事情,实在读不下去的时候,先放到一边自行思考。把时间放长一些,读哲学的效用就是让你学会批判性思维。

历史类书籍的读法,不要刻意记住那些发生的日期,历史的重点并不在于某个具体的日期,毕竟你读历史不是用来应付考试。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从来没有一个胜利者会说失败者是道德高尚,只会说失败者失信天下。历史应该关注事实,而不是关注观点和评价。 

把历史当作小说来阅读,读历史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知走势。来看看亲王是怎么读历史的。

 读史书是一项立体多维工程,不能孤立、割裂地去读,前后延展,牵涉极多。想读汉代历史,先秦史不得不有所涉猎;想研究三国,前面汉代豪族和后面南朝世家门阀都要了然于胸;要搞清楚宋代抑武之事,须上追五代藩镇,再追中唐节度使,再溯安史之乱前后,直至初唐用武、隋代军功乃至北魏六镇渊薮,一条主线联络数百年,因果昭然,不可轻忽。这还只是政治史一条维度,其他维度如经济结构、生产方式、组织类型、社会民俗、器具用法、典章制度、文艺风气、气候、地理等等,无不对当时人的行为造成影响。 

史书上的每一个事件,必然都是多重因素复合促成。单读史书,只会看到「某人到某地做某事」的叙述,只有叠加几个维度上去,才能明白其背后的动因。比如北方游牧民族数次大规模南下侵袭,若叠加气候曲线,会发现它们都发生在寒冷期,再进一步深究,会发现与 15 英寸雨量线的移动密切相关。气候影响地理,地理影响经济,经济决定政策,政策推动军事,再回过头读相关史书,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

——马伯庸

普通人大概很难做到马伯庸这样的读法,这已经是研究历史的技术活了。除非你不满足「某人某时在某地因为某些原因做了某事」,我相信马伯庸的乐趣也在于抽丝剥茧,还原历史真相,这也是学者们的阅读和研究方法。

实用性书籍阅读,我们需要的是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那么找到原理和规则就很重要。

我们试着思考一下,首先作者的目的是什么,作者出发点是什么,基于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了这本书。这本书的目的是什么,是帮助读者掌握某项具体的技能,还是帮助读者达到什么专业水平?

其次是作者建议用什么方法达到这个目的。换句话说,是作者的方法论。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的理论。 它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概括地说,世界观主要解决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主要解决「怎么办」的问题。 方法论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理论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对问题阶段、任务、工具、方法技巧的论述。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百科

 这个方法论就是作者的「道」,作者使用的方法包含了什么原理,是按照什么规则来达到目的,这是我们需要去关注并思考的核心内容。

8)难懂的地方跳着读

跳读通常用来抓取文章大意,但是我会用在看不太明白的段落。但如果一本书读下来,基本上都是跳读,那就说明这本书在当前阶段还不适合你,不过这也没关系。

当年读刘慈欣的《三体》那时候这本书还没有开始流行起来,作为硬科幻的代表作品,里面有很多宇宙物理学的概念,例如弦论、数学上的十一维度。在说到智子怎么做出来的那一章,里面有提到将三维的质子降成二维,在二维上进行蚀刻电路,最后再将二维质子重新进行高维折叠。

这里的几个概念都很难理解,所以当时我是不求甚解跳读过去,等到后来读了一本非常棒的科普《穿越平行宇宙》,并且下载了一个《四维空间》的游戏,里面有说到一个概念,低维度世界是高维度世界的投影,才逐渐理解。

跳读这些难以理解的内容,并不会影响阅读整本科幻小说的体验。毕竟这不是科普书籍,我们也不是科研工作者。

9)同时期三本书换着阅读

一个时间段内只看一本书,未免有些单调。

三本书分别属于不同的分类组合,每一本属于一类,例如一本小说,一本哲学,一本经济学。关键是要有兴趣,类别不同就好。

无论哪一本看累了,或者看不下去的时候,换个风格的书籍让大脑也切换模式。

10)睡前两小时阅读

阅读时间因人而异,我比较喜欢睡觉前两小时,一来这时候很少有外界的干扰,手机开始静音放在手拿不到的地方,最好是放在隔壁房间。二来如果看一些难懂的内容催眠效果奇佳,能够保证挨着枕头就能立刻睡着。

阅读之后

1)检验读书效果

尝试用三百字左右描述本书内容。还记得语文课上,语文老师总是会要学生们总结中心思想,实际上这是锻炼学生们的归纳总结能力,考察学生的理解程度。

虽然这种方法让很多同学们不是很喜欢,从人类天性来说,需要思考的活从来都不会讨人喜欢。 

能否清晰地向他人转述。转述的过程实际上是你尝试用自己的理解梳理书籍的脉络,并且化繁为简,将书中的内容条理化、清晰化、通俗化,只有这样,吸收率能高达 60%,效果也是最好。

2)整理输出思维导图

输出的内容可以是书籍的要点,也可以是你自己的思考。在认知能力中,输出是一项重要的步骤。只有完成这一步,阅读的效果才能最大化。

部分关于阅读的认知清单

1)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

2)你是人,不是计算机,不需要记下所有内容。

3)下意识的实践阅读技巧很重要。

4)没有必要试图理解所有内容。

5)没有必要试图记忆所有内容。

6)读书在于质而非量。

7)读什么书很重要,要明确自己读书的目的。

8)适当的略读更为高效。

9)阅读的时候减少干扰。

10)阅读速度并非一成不变。

加载中…

Read 500 pages every day.That’s how knowledge works. It buids up like compound interest.  –Warren Buffett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看小说并不是浪费时间:如何高效阅读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