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搞定行测:跳开行测复习中的那些误区

对很多考生而言,行测让人又爱又恨。

爱在题目具体,远不比申论那般抽象,做完题后一看答案,对错一目了然,在做题过程中能够提供较强的即时反馈。而且这些题目细细看来,都比较「简单」,绝少存在看不懂、不理解的情况。

恨在时间紧张,平均下来一分钟就要搞定一道题,对于许多需要推理、计算的题目而言根本达不到这个标准。做题总会超时,弄得手忙脚乱、大汗淋漓。气急败坏之际,只能愤愤撂下句狠话:「要多给我点时间,这些简单的题都能做对。」

爱恨之间,点明了行测考试的最大特点和最大难度,那就是时间,得时间者得行测。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却发现,绝大部分考生在复习行测的过程中都存在一系列误区,导致他们卡在瓶颈期,确实用了很大劲、练了很多题,但成绩就是无法突破。

今天,我会把这些常见误区一一指出,大家可以对照着检查一下自己的复习策略,从而作出针对性改进,在考场上拿到更高分数。

第一个误区——只注重正确率,忽视得分率。

众所周知,行测中不同板块的赋分也是不同的。通常来说,计算类题目>推导类题目>感觉类题目。很多小白明明知道这一情况,但是在自己备考时却总是犯强迫症,只关心自己做对了多少道题,而不去计算自己的得分率。

这里我要引入一个概念——「平均时间得分率」,即在做完一整套题的过程中,平均每分钟能「挣」到多少分。

做题的过程,是不能一股脑的蛮干,而是需要进行科学管理的。在套题训练中,要对每个板块的答题时间和总分进行计算,相除之后即可得到该板块每分钟的得分率。

比如,资料分析题花了 30 分钟做完,总得分 24 分,那么该板块的平均时间得分率就是 0.8 分。常识板块花了 8 分钟,总得分 5 分,那么该板块的平均时间得分率就是 0.625 分。

以此类推,每次套题训练中,都把每个板块的平均时间得分率计算出来,大概做上 5-8 套题后,就会对自己对于每个板块的掌握情况和熟练程度有一个非常具体和量化的感知。强项、弱项分别在哪里,一目了然。

至此,你再也不需要纠结每次练习哪个板块错得多、哪个板块错得少了,毫无意义。只需要盯住「平均时间得分率」这个数据,就能对自己的答题情况有更加理性和深刻的把握。

以我个人为例,数量关系是弱项,而言语理解是强项。在备考中,我发现,自己在言语理解部分的平均得分率最高,基本上能做到 1 分钟拿 1 分,所以我后期就死命保持、巩固这个部分。而数量关系部分的平均得分率低到离谱,即便认认真真去写,但平均得分率只有 0.3 分左右。因此,两相比较,我直接放弃掉了数量关系,把时间分配给其他平均得分率更高、更容易得分的板块。

如此操作,才保证了每次考试行测分数的稳定性。此外,这种计算方法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在复习中能够更加准确地识别哪个板块没做好,从而更好地反思总结。毕竟,有时候虽然正确率高,但却耗费了更多时间,反而产生了一个较低的平均时间得分率,这种情况下就要认真思考了。

因此,强烈建议大家在备考行测的过程中养成计算平均时间得分率的习惯,真正让自己的做题过程实现精细化、精准化。

第二个误区——过分拘泥于一题之得失。

「取行测者,不重一题之得失。」这句话大家应该都听过,但真正能付诸实践者不多。

在实战中,我见过很多练题都做不完的人,询问他们为啥没写完时,总会得到「在某某题上浪费了很多时间,导致多少道题来不及写」的答案。

真的,我不理解为什么上了考场了,还会存在「在某某题上浪费了很多时间」这种情况。

一张行测试卷,题目难度并不是从第一题就开始线性递增的,而是完全呈现一种无规律的随机分布。但是很多人在做题时,就处于一种非常老实的「打怪练级」的状态,一定要从前往后,一道题一道题的攻关。硬生生把行测这个开放世界游戏玩成了线性解密的 RPG,那你说能不完蛋嘛?

真正上了考场,除了常识题,剩下的所有题目,一定没必要按顺序往下做。

遇到拿不定主意的、需要时间分析的,就跳过这道题目,直接去做后面那些能快速做对的题目。这个做法的底层逻辑就是,在考场上优先把自己能拿的分数拿到手。

比如,行测你能考 75 分。那么在试卷上,一定有 50 分的题目你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百分百做对的,这些题目绝对不能因为没时间做而失分。剩下可能有 15 分左右的题目,你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做对,那就把时间分配给这些题目,尽量拿全分数。至于剩下的那部分,可能即便耗费了大量时间,也只有一半左右的正确率涂完答题卡后,再去攻关这些题目即可。

记住,永远不要一开始就在第三类题目上浪费大量时间,从而导致你在后面丢到前两类题目的分数。并且要时时提醒自己这一点,很多人在做题时都会「上头」,进入做题状态后极易钻牛角尖。这种时候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心态和思维,用一种更为理想的态度来解题。

第三个误区——过分迷信技巧,邯郸学步。

现在市面上的培训机构五花八门,随便打开一个新媒体平台,都能看到五花八门的各种「速成技巧」、「保过技巧」、「独家秘籍」。动辄打出口号:「行测不用刷题,高分得靠技巧」。

你但凡信了这些说法,那基本上铁定被忽悠瘸了。请大家思考一个简单的问题:如果行测中真的存在特别好用的技巧,一学就会,一用就能拿高分,那么这套技巧是不是早被各大机构包装成保过秘籍,然后售以高价,以「不过退费」的形式推出了?

但我们发现,并没有。机构在面试课程上,动辄会搞一些协议班之类的东西来玩儿对赌。但是在笔试课程上,却没有一家机构敢这么搞。

再者,所谓的技巧,其实都是根据现有的真题总结出来的规律性的东西,就如同股市里的 K 线。这种东西只能总结过去,却未必能准确预测未来。你掌握了一个技巧,学会了遇题生搬硬套这个技巧,但只要新遇到的真题稍微一变,那这道题铁定做错。

更为可恶的是,很多机构为了证明自己教的这些技巧确实是对的,会出很多所谓的模拟题,让考生在学完之后练习的时候觉得很爽、很有获得感。但是呢,一旦上了考场、遇到真题,基本上总能准确避开正确答案。

有经验的同学应该都有这种感觉,那就是如果模拟题做得多了,真题的正确率反而下降了。原理就在这里。

所以,奉劝大家一句,千万不要迷信这些技巧,试想一下,遇到一道题目,你得先去读题,然后再在自己脑海里搜索方法吧,然后再用这个方法去套,套不出来又得重新去找方法,这一来二去时间就被浪费掉了。

技巧肯定是有用的,但是主要是在初学阶段,通过学习这些技巧,一来能够增进对考试的理解,便于把各类题型的考察要素吃透;二来能够增强初学时的积极性,用一些简单的技巧把题目做对,增进信心。

但是,一定不能沉溺于次,一定不能听信那些宣传语,掌握了一些技巧就洋洋得意,不再去大量的练题。

行测,一定是刷出来的。通过大量的做题,提高做题速度,形成肌肉记忆,才是考场上拿到高分的不二法门。

关于刷题的具体细节,我觉得只要抓住两点就行:

一是多刷真题,少刷、不耍模拟题,特别是在临近考试的时候,一定要留下两套近年来的真题去做,千万别在这个时间节点刷模拟题,把自己的思路带偏;

二是先分板块刷,把每个板块的正确率提高到自己的上限,然后再集中做套题,训练对整张试卷的把控程度。

第四个误区——常识绝对不是靠背的。

在我接受的咨询里,经常会有同学发问:老师,常识那么多内容,该怎么背?

其实能问出这句话的人,路已经走偏了。如果说在早些年的行测里,行测还得靠背,那么近些年来的题目,往往都有很多的「巧心思」在里面,哪怕不知道这个常识的知识点,也能通过一定的逻辑分析来把题目做对。

来看这道题目:

下列历史人物与其著名言论对应错误的是:( )

A.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B.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C.梁启超——国家之主人为谁?即一国之民是也

D.曾国藩——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代入到考场上做题的场景,A、B 选项我觉得没啥多说的,都是初高中历史书上的内容,这两句话也特别「烂大街」,应该没有人会在这两个选项中纠结。

而 C、D 相对会让大家产生陌生感。哪怕不知道到底哪句话是谁说的,我们也能根据一些简单的常识对其加以分析推导。

先看梁启超,这是维新变法中的人物,而这场变法的核心诉求就是实行君主立宪,所对应的其实就是强调民主而非专制,这句话中再说国家的主人是人民,刚好能对应上,所以 C 选项应该是正确的。

再看曾国藩,他是清末的有名汉臣,最显赫的功绩就是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某种程度上是反动的,是清王朝这个旧秩序的维护者。所以,他自然不可能说出变法的这些豪情壮志来,所以可以大胆排除。D 选项中的这句话,其实是主推熙宁变法的王安石所说。

这道题足以管中窥豹,即便有时候我们不知道一些准确的常识知识点,但是也完全可以根据最基础的内容来完成作答。

而且,在近年来的常识命题中,经常会出现一个知识点变着花样反复考的情况。就拿今年国考刚考过的二十四节气来说吧,有时候是直接考二十四节气的对应日期,有时候会改成用诗句来判断节气,有时候则是用农业活动来考察对应关系。

因此,即便题目数量很大,但其内在知识点却并没有那么多,复习完全是有迹可循的。但前提是,你不能只知道记死知识,而要学会灵活变通、运用知识。

始终记住:常识不是靠知识点,而是更强调思维。

这四个误区,只要大家在备考过程中注意规避,那我觉得在你现有水平上,也足以提高个 5 分左右。

如果保持正确的方向,然后加强刷题力度,一定是可以突破自身瓶颈,拿到满意的分数的。

本期分享就到这里,下期咱们讲最后一个模块——面试。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搞定行测:跳开行测复习中的那些误区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