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近视,坊间总有很多说法流传,真真假假难辨真伪。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判判那些常见的传闻,看看哪些是真相,哪些是谣言。
「假性近视」到底是什么?
假性近视这个概念很有趣,这是个所有的眼科教材上都没有的概念,它算是患者和医生之间的一个互相理解的民间暗语,且几乎所有带孩子来看近视的家长都会问一个问题:我的孩子是不是假性近视?
对于家长来说,其实最想了解的是我的孩子的近视度数还会消退吗?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
那么答案是可能会消退,也可能不会消退,可能部分消退,也可能完全消退。
为什么会有如此模棱两可的结果呢?
所谓的假性近视其实就是不同时期到医院检查,可能查出的度数不同,有时有有时没有,有时候度数稍大,有时候稍小。因此往往让我们很困惑——到底哪部分度数是真?哪部分度数是假?
孩子第一次检查就测出来这么高的眼睛度数,许多家长也很担心,那么测出来的度数就一定能完全代表现有的状态吗?这样的度数还能回退下去吗?
假性近视的产生根源在于我们眼睛里有一部分小而有力的肌肉——睫状体肌肉,眼内睫状体肌肉的运动,可以牵拉改变眼内晶状体的形状,从而使折光效率发生改变。
怎么理解这个肌肉的作用呢?我们举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刷手机的时候突然听到了领导叫你,你猛然抬头,视线由手上的手机马上转移到远处门口的影子并要努力看清以确定这个影子是否是领导。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眼睛就经历了一次快速的调节,焦距从近及远本来是看不大清的,自己一使劲,眼内肌肉运动,牵拉晶状体周边的悬韧带,导致晶状体变形,变焦镜头变焦,于是又看清了。这个过程是我们将主观愿望传到大脑,由大脑自动发出调节命令各方协调一起完成的。
青少年时期这个调节过程完成的非常快,远近转换都感受不到时间差,但是随着年龄增长,时间会慢慢增加,甚至有时候多长时间也不能完成这样的转化,这就是调节能力下降的表现。睫状肌的调节能力因人而异,很遗憾,迄今为止还没有找到什么方法可以像锻炼其他部位肌肉一样集中锻炼眼内睫状肌。
「假性近视」类似于医学上定义的「调节痉挛性近视」,近视度数中可逆或者波动的那部分,是因为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引起了眼部肌肉调节的痉挛,也就是「抽筋了」。肌肉的不正常状态导致眼睛无法自动对焦导致视物模糊,休息后或清晨起来肌肉痉挛可消失,视力好转。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用眼环境不缓解,「假」也可很快「成真」。「假性近视」的发生提示眼内肌肉的调节能力减弱,肌肉痉挛久了身体就会产生相应的机制来适配,最常见的就是眼球的前后径变长,近视度数随之增高。
另外,只有调节能力很强的小朋友才会出现假性近视,20 岁以上就不要以此来装嫩了。
散瞳对视力有害吗?
在门诊,常常会建议有些孩子要「散瞳验光」,家长坚决不同意,认为散瞳有害,影响视力,散完瞳本来能看清的,也变成看不清了。
那么真相如何呢?
回忆一下眼内肌肉——睫状肌的功能,想想这样的场景:
当我们检测视力和验光时,有没有「定睛一看」的感觉?似乎定睛一看能看的更加清楚,这是因为睫状肌自我调节让我们获得更清晰的物象。但问题也来了,眼睛这个照相机不停的自动对焦,眼睛的度数如何测得准确。
这里就必须请「散瞳」救场了!
散瞳的功能,一言以蔽之,就是关闭眼睛的自动对焦功能,准确的测量出眼睛除外自我调节的本始度数。
那么散瞳是如何进行的呢?
散瞳是指使用一类药物点眼后,药物会特定性的作用于起调节作用的眼内肌肉(睫状肌),使肌肉暂时麻痹,完全使不上力气,让晶状体这一变焦镜头暂时变为定焦镜头,相当于关闭自动对焦功能,即便大脑发出自动对焦的指令,眼睛也由于肌肉麻痹而无法执行。
这样,在散瞳后验出来的度数才是我们眼睛完全的度数。因为睫状肌麻痹,导致药物起效时间内瞳孔都是散大的,因此称为「散瞳」。
为什么小朋友一定要散瞳验光呢——因为小朋友的肌肉调节能力太强了,是否散瞳验光的结果甚至可以相差到几百度。孩子在散瞳验光前有 200 度,散瞳后验光仅有 100 度这种情况在检查中是非常常见的,这 100 度的差值就是平时所说的假性近视。
而散瞳后的度数是绝对的真性近视,这部分近视是一旦出现就不可能再消退的。因此,散瞳在这里起到一个去伪存真的作用,当你再为孩子有无假性近视这一命题而纠结时,一次散瞳验光就能做出完美的解答。
不过,散瞳也是有副作用的。瞳孔大小会跟据周边光线强弱改变,光线强则瞳孔缩小,光线弱的瞳孔扩大,让进到眼内的光线维持在一个比较正常稳定的范围。散瞳后,大脑对瞳孔的调节能力失效,下游睫状肌无反应,所以最大的表现是怕光,外部光越强,相应的通过大的瞳孔进入到眼睛内的光线越多,就会出现畏光、眯眼等表现。
另外,散瞳后晶状体无法调节,相当于老花的状态。表现就是,手机可能要放在一臂之遥,很努力才能看清楚,甚至有些小字不管放在哪儿也看不清。如果想年轻时提前体验 60 岁人群生活的不方便,不妨把散瞳作为一个体验方案。
除自身有「闭角型青光眼」的患者外,散瞳对绝大多数人都是无害的,如果你没有相关疾病的家族史,医生检查后为你开具的散瞳处方大可以放心遵循,其效果都是可逆的,也就是点上药眼内睫状肌肉麻痹罢工,瞳孔散大,药效消失后,肌肉运动如常,瞳孔活动自如。所以千万不要畏惧散瞳,只要医生建议,不要犹豫。
爸妈是近视,孩子就一定近视吗?
爸妈是近视,孩子就一定近视吗?
在目前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定会」,就像姚明和叶莉的孩子一定会长得高一样。
遗传在近视的发病中影响很大,父母一方近视,孩子近视的危险度是父母都不近视的孩子的 1.5 倍左右,而父母都近视,那么这个危险度上升到 2 倍左右。
如果父母双方均为 600 度以上的高度近视,那么其子女患近视的概率为非近视者的 10 倍以上,且具有相同基因的同卵双胞胎近视发病率明显高于不同基因的异卵双胞胎。父母和孩子的近视度数呈现正相关性,也就是说父母的近视度数越高,孩子的近视度数也可能越高。尤其是病理性近视在同一个家族中表现出明显的遗传倾向。
所以超高度近视者在婚恋市场确实存在明显的劣势,但 400 度以下的轻度或中度近视者却不用过于担忧,因为除了基因,以上我们列举的各种环境因素和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视力,如果环境因素控制的好,孩子很可能只出现不会影响生活的轻度或中度近视。
笔者的博士同学是北京近视眼眼病研究这一课题的主要参与人,他的研究还发现两个令人沮丧的结果,第一个结果是,子女比父母的近视度数还要高,平均城市里的孩子要比父母增加 200 度,农村里的孩子同比增加 100 度;第二个结果是母亲的生育年龄越大,可能子女的近视发展就会越快。
不过请注意,这只是一个平均趋势,一个统计学的数据,不代表个人水平,所以不要因此歧视高度近视及高龄妈妈,更不能将其作为逼婚逼育的理由,生活不只有下一代的近视,还有自己的诗和远方。
近视的基因除了在家族中流传,也在种系里流传。举个小例子,新疆的汉族人群近视发病率就远高维吾尔族人群,当然不同民族的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会有影响,但基因在差异中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从大的地域划分,亚洲人近视发病率更高,哪怕在欧美国家生活的亚裔人群,近视发病率远远高于同地区同生活水平的其他族裔。不同种族间近视的致病基因也不同。有许多研究发现,在别的族群中找到的高度近视相关基因突变,在我国的近视家系中并未找到,反之亦然。
近视的产生不是哪个或哪几个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而是多基因相互影响导致的,并且这种基因造成的影响程度可以被外部环境修饰与改变。
有什么消除近视的神器吗?
很遗憾,迄今为止,没有任何的仪器、设备、手术方式可以削除或者逆转近视,近视一旦发生,是不能「康复」,更不能被「治愈的」。
近视眼手术也做不到消除近视——近视眼手术和戴眼镜的本质原理是一样的,都是改变光线的折射,中和掉近视度数让我们看得更清楚,而绝不是把已经发生的近视消除,它只是帮助近视者看清楚的一项工具而已。
经常会有一些朋友发给我链接或者广告,问我这些方法或者仪器治疗近视可不可靠,很多产品价格不菲,动辄大几千元,且都声明自己是黑科技,效果神奇但不为世俗医学所包容。据我观察,这些产品也是分类的,第一类是纯粹骗人的,虚假的专利和技术认证,得益于互联网的发达,通过简单的搜索就可以判断其骗子属性;第二类混淆视听,机器可能脱胎于医院所用的弱视治疗仪器,或只是将视觉训练做了简单的包装,加上商业的噱头,就敢号称包治百病,可以解决眼科所有问题,尤其是近视。
这一类破绽没有第一类大,因为它对部分人群有治疗效果,只是夸大了适应范围。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的近视突然发生且度数增长,病急乱投医,容易上当受骗,总是抱着「万一有效」的态度买来试试。但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试一试的态度很可能会害了孩子,一方面延误了他们接受正规的治疗,另一方面作为医疗辅助设备器械注册上市,国家是要走很严格的审批程序的,其中就包括对它们适应征的严格把控,这个设备能治疗哪些问题必须明确范围,不能笼统了事。
这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因为即便是弱视,治疗也是讲方案讲流程的,孩子的视力差是有很多原因的,除了测量视力,还有许多的指标来判断症结和根源在哪。如果这样的仪器是视觉训练中增强孩子眼调节力的,那么对于调节力低下的孩子当然有效,但对于调解率过高或者已经产生痉挛的孩子无异雪上加霜。
有的孩子到门诊就诊时近视度数就已经非常的高,追问时家长常会支支吾吾的说在一直在家用近视治疗机器。这时痛心疾首的我总会特别想问问那些闭着眼吹嘘的商家,到底知不知道自己卖的是什么?如果不了解,那是胆子大且蠢,如果都很清楚,那是钻钱眼里昧着良心的坏!
所以,现在没有任何报道证明任何类型的近视治疗仪是有用的,治疗仪和中医疗法不一样,如果想做是绝对可以按照循证医学的要求来得出「是否真的有用」结论的。所以,基本上看到「眼贴」、「按摩」、「训练」这些字眼,可以直接划为商业骗局的范畴,不仅浪费钱,还可能耽误孩子的未来。
庆幸的是,现在国家也发现了这个问题。2019 年 3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和国家药监局六部门联合发文,明确表示不得在近视矫正对外宣传中使用「康复」、「近视治愈」等误导性的表述,并且卫健委发言人向公众明确表态:截至目前我们医学上还没有治愈近视的方法。同时期商务部门也下文,非医用设备不能挂钩医疗用途,更不能涉及或暗示可以治疗疾病。
参考文献:
【1】赵堪兴,杨培增,姚克等.眼界学(第八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国家发文了!近视不能被治愈!别再被坑了.健康时报,20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