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得过抑郁症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明白许多人生道理?

深入探索内心未必是坏事

不少抑郁症患者有个普遍的表现是,喜欢不停地琢磨事儿,反反复复、翻来覆去。通俗来说就是「爱钻牛角尖儿」。我们可以把这种状态看成是一种心理动作,这样描述它:这是一个指向自己内心深处、不断往里走、不断深入探索的动作。

当这个动作处于正性状态中,会有什么特点?是可控的。相对于负性而言,它是稳定而匀速的。当它存在时,我们会感觉到舒服和十足的掌控感,不会因失控而导致无力和痛苦。

比如有这样一个孩子,想给妈妈买个生日礼物当惊喜。也许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都会琢磨这件事,给妈妈买什么?怎样送给妈妈?每一个细节都会被他精心地设计,满心期待着。但是如果妈妈在收到礼物时,并没有表现出他希望看到的惊喜,他也能接受,并不会因此产生不良反应。也就是说,在正性状态下,这种心理动作能停下来,有驿站,能休息,必要时会柔软,会回头。

而处于负性状态中的心理动作则不同,几乎是不可控的。它会一刻不停地往内心深处走,就像是一头不回头的倔驴。还以这个给妈妈送礼物的孩子为例。如果他处于负性状态中,很可能会在产生了给妈妈送礼物这个念头的一刻,就把「妈妈一定会惊喜」当作唯一目标。

他内心的整个操作过程和体验,都会紧紧围绕着这个目标展开。所以当妈妈最终的反应达不到他的预期,他可能会产生自责、懊恼、伤心等等一系列不良的情绪。严重时,可能会一直纠结下去并把它无限放大,「都怪自己设计得不好」「怪自己考虑得不周到」,直至给自己造成伤害。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把处于正性状态中的心理动作,比作是一条既能往里走也能往外走的双行道,处于负性状态中的就是一条单行道,会把一个人不停地拉向内心深处。

处在这种状态的人会有什么特征?

最典型的一点就是心灵缺少光亮。这个不难理解,当一个人往自己内心走得越来越深时,他能看到的、得到的光亮就会越来越少,随着光亮的减少,能够被照亮的路程也会越来越短。

形象一些讲,他们就像是走进了一个漆黑、没有窗户、无法采光的房间,把自己困在里面出不来了。久到一定程度后,他们的内心就是一片彻底的黑暗。

不仅如此,由于他们还在一刻不停地往更深更黑的地方走,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些严重症状,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重度抑郁症。

这些抑郁症患者,是没办法把外面的光亮通过双行道带进自己内心的,所以通常情况下,他们会很害怕一些东西。

比如多数人会害怕光亮。因为内心始终被黑暗充斥,长此以往他们会习惯性地对外界的光亮产生排斥感。即便是在白天,有些人也会把窗帘拉上遮光,一旦长时间让自己暴露在光亮中,他们会恐惧、烦躁、失控,乃至会产生攻击性行为。

还有一些人则会害怕噪音。他们在内心深处待久了,已经习惯了独处,不喜欢动静和被打扰,对外界声音会很敏感,只要有一点点声响,便觉得烦躁不安,同样容易失去对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控制力。反过来讲,也正是因为这些「怕」,这些人会被深深地束缚在黑暗中,不得不长期与痛苦为伴。

也许有人会说,既然这个心理动作会害人,不如干脆通过一些治疗技术和方法把它剔除掉好了。大家想想这样可行吗?实际是不行的。

前面说了,正性、负性状态,都是我们内心自有的一部分,如果仅想要好不想要坏,恰恰是我们自身的局限。想要驾驭负性状态的最好方式,正是要全面地了解它,学会从坏中看到好。

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处于负性状态中的心理动作,会有哪些好处?我认为至少有一点,就是叩问生命、找寻生命深处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想觉察自己生命的真谛,找到「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这一类问题的答案,要怎样才能做到?只有一种方式,就是必须抵达自己内心很深的地方。

这就像是某人打算在一个专业领域拿到博士学位,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必须要比别人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深入地进行学习和研究。而这种不停向内走的心理动作,恰恰能把我们带到心灵深处,待得越久越深,也就越有可能有所收获。

经过这些年大量的临床咨询,我发现多数多年处于负性状态、在内心深处待久的人,对自己生命的理解会比别人透彻得多,他们看待问题的深度和角度往往是常人不及的,这在那些曾经罹患抑郁症的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比如画家凡·高、喜剧明星罗宾·威廉姆斯、纪实摄影大师戴安·阿勃丝等等,都是在这种状态中完成了精彩的创作。

长期在内心黑暗的状态中摸索造就了一个人更为强大的感受力和觉察力。他们能体会常人难以触及的生命之光,一旦战胜磨难,走出负性状态并带着这些收获去做事,反而会更易获得成功。

当然在一种情况下,这个心理动作一定不会换来成功,只会直接把人拖入绝境。当今,在很多人身上都有这种倾向:用过度、无休止的欲望来为自己挖坑。

通俗讲,就是一些人太想成功了,在内心塑造出一个绝对完美的自己,而现实情况是,真实的自己和完美的自己有一定差距。这些人想尽办法把自己往完美的方向塑造,用一个意象来说,他们就是在为自己挖大坑,坑的名字叫完美。当他们带着「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念头去做事,就是在让自己往坑里跳,而且常常会一刻不停地往里跳,一旦整个人跳进去并且出不来时,就可能陷入抑郁症了。

有时大家会很好奇地谈论身边某个人,说这个人这么努力上进,一直看起来斗志昂扬、精气神十足,怎么就突然抑郁了呢?很简单,就是因为强烈的成功欲望,让这个人在内心里塑造出一个至高、至上的自己,他在无时无刻地努力实现这个完美的形象,在不停地给自己挖坑。

由于现实中的自己和塑造的自己有差距,在短时间内缩短不了,他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出自我贬低和无望无助,为了消解这些不良感受,会让自己更加投入地往里跳,这就像是一个输了钱的赌徒,或是管理学中提到的「沉没成本」决策一样,他会不甘心、不放手,继续使劲地往里挖,这个坑就像无底洞,越来越深。

所以我常和人讲,追求成功是好事,但是如果对这个目标过于执着,追求得过于强烈,就是在给自己挖坑。更糟的是,如果此时我们想借助一些力量从坑里往外爬,会发现很难,因为多数人之前并没做过相应的准备,当处于这种既没前途也没回路的状态时,内心不产生失控感,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么这种状况何时会反弹呢?多数是触底反弹,绝处逢生。

我曾帮助过一个求助者。这是一位高一女生,她和同龄人的不同之处是,从小就觉得自己来到这个世界是有使命的。据说 3 岁时,她曾经对妈妈说了一个愿望:想出家。一个才 3 岁的孩子说出这样的话,妈妈隐隐担心,觉得这个孩子不一般。

果然从上幼儿园开始,这个女孩和同伴在一起时总是愣神发呆,很不合群。虽然她很聪明,学习成绩一直非常好,小学时是班长,初中时是学习委员,但读到高一时,有一天她突然不能去上学了,出现了严重的学校恐惧症症状,只要有人提到学校,她就会浑身发抖,有时会发烧到三十八九度。

家人想尽办法也没能让她恢复上学,只好休学在家。她在家只干一件事:白天睡觉,晚上读书。她读的全是哲学类书籍,比如庄子哲学等等,都已反复读过。

在咨询中,她很认真地告诉我,在初中时她就有了自杀想法,虽然从上小学后,她的学习成绩一直稳居班级第一,但她就是觉得活着很痛苦,觉得身边人都是熟悉的陌生人,没人能真正理解她,她也不能理解别人。

比如,别人吃块巧克力为什么会高兴?同学在情人节收到男友送的玫瑰花,为什么会激动得一夜不睡?不就是朵花嘛,她实在不能理解。她说自己一直找不到活的动力,也找不到活的原因,所以会让自己不停地想,不停地寻找答案,而休学在家过着晨昏颠倒的日子,正好可以多思考。

显然在这种状态中,她是没法正常上学的。在找我咨询前,她已被国内最大的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重度抑郁症,被要求进行住院治疗,吃大剂量的抗抑郁药物。那么她的问题是什么呢?在我看来,就是在自己的能力、阅历达不到的情况下,用对「生命的意义」「人为什么活着」这些问题的执拗,来为自己挖了坑,并且不停地往里跳。

她当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从记事起,我就不停地想、想、想,找不到答案我就会一直想。我是累出病的。」注意了,一直想,就是她为自己设定的单行道。想,是推动她持续往内心走的动力。在咨询中,我试着帮她停下来,帮她找找那种休息一下、不再去想的感觉。由于多年的心理惯性,起初她是比较抗拒的,后来内心慢慢松动了一些,她开始反思这种「想」对于自己眼下状态的影响。

当感到时机成熟后,我试着用一段话去触动她。

我当时对她说,活着是一种状态,而不是虚无缥缈的意义感。我们每天吃饭、呼吸、看到阳光,这些就是在活着。意义只是这种状态下的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附属品。状态第一,意义第二。

当时讲这段话的目的是帮她重新解读自己的想法,调整自己的心理动作,不再一直向前。在听完这段话后,她的想法逐渐发生了一些转变,后来她告诉我,既然是状态第一,意义第二,自己就没必要必须去追寻什么答案啊、意义啊,因为答案和意义也许本就是没有的。当悟到这一点后,她的状况逐渐好转起来。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处理类似内心状况的关键在于,要让自己或者帮助他人试着在坑中找到一个歇脚之处,并试着往回走。

也许它是一句话、一个行为或是一种暗示等等,哪种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针对的是人心中一直执拗不放的、作为动力拉拽其前行的部分,只要找准了这个部分,就会有突破的可能。

我们一定要记住:即便是那些看起来很糟糕的部分,也有存在的价值。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得过抑郁症的人为什么会突然明白许多人生道理?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