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引爆点,是斐迪南大公在萨拉热窝的遇刺事件。
而这次大战,改写了超过 15 亿人的命运,1000 多万人为之丧命
但其实,事件爆发之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元首,谋划或是预料过一场世界大战。
当时——
奥匈帝国的皇帝正在在打猎;
德意志帝国的皇帝正在游艇上与英国海军谈笑风生;
沙俄帝国的皇帝一家,则刚刚结束自己在波罗的海的度假;
法国忙于镇压国内的工人运动;
英国则在应付爱尔兰的独立。
总体来说,和我们所预想的——当时整个欧洲世界仿佛火药桶,遇刺事件让大战一触即发——完全不同。
遇刺事件发生之前的欧洲,歌舞生平,一片繁荣景象;遇刺事件发生后的欧洲,也并未立即宣战。
一战爆发的真实原因,既有偶然,也是必然。
一切还要回到 1914 年 6 月 28 日这一天,在费南迪大公遇刺后,一双双黑手,一步一步开始,将欧洲乃至世界都拉下了可怕的战争泥潭……
一、皇储的危险假期
1914 年夏天,维也纳。风和日丽。
奥匈帝国的外交部长,贝希托尔德,告诉斐迪南大公此行有危险,希望阻止他的出行。
斐迪南大公这次要去的地方,正是因他遇刺身亡而闻名于世的萨拉热窝,也就是波斯尼亚的首府。
波斯尼亚在帝国里就是一个省的存在,位于巴尔干半岛。
1908 年奥匈帝国吞并了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纳,也就是常说的波黑地区,该地主要生活的是塞尔维亚人。
但再多的劝说,也阻止不了这位奥匈帝国的储君。他有非去不可的理由。
一是为了继位,老皇帝弗朗兹·约瑟夫一世,现在已是 83 岁高龄,正逐渐交出权力。费迪南大公想利用此行让自己出出风头,顺便巩固下帝国对波黑地区的统治。
二便是为了向他的妻子,一位捷克女伯爵苏菲,暗戳戳地示爱。
而这个看起来更为不靠谱的原因,其实正是「情种」斐迪南坚决不取消出行的最重要的原因。
他的妻子,别看也拥有伯爵称号,但其实并无贵族血统。在嫁给斐迪南大公之前,不过是奥地利皇室里的一位女官。
所以,当斐迪南迎娶苏菲时,就曾遭到过老奥皇的强烈反对。在当时的奥地利皇室,贵贱婚姻是不被允许的。
而即便斐迪南不顾反对,冲破了束缚,与苏菲同结连理后,在帝国的制度下,苏菲仍被视为平民。
加载中…
斐迪南大公与妻子苏菲
而这,也延伸出了,始终让斐迪南耿耿于怀的规定——在任何公开场合,苏菲都不能坐在斐迪南大公身边。
就如同虽然是正房,却没有正房的待遇。这让两口子都很不爽。
但有一种情况是可以例外的,那就是当斐迪南展现军事能力的时候。
巧的是,这次在进入萨拉热窝前,会有帝国的陆军元帅与总参谋长康拉德的陪同,视察在萨拉热窝郊外的军事演习。
也就是说,这一次出差,费迪南大公带上老婆一起,是能名正言顺出席各种公开场合的。
更别说在随后的 6 月 28 日,还是费迪南与苏菲的结婚 14 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他有机会与妻子肩并肩携手巡游萨拉热窝,在这种诱惑下,斐迪南注定是无法拒绝的。
所以斐迪南不止要去,还要带着自己的老婆去。
更巧的是,这一天不止是对斐迪南来说有特殊意义。
6 月 28 日还是塞尔维亚人的「国耻日」——
1389 年,塞尔维亚在科索沃战争中,败给了奥斯曼帝国,随后被奥斯曼帝国统治。
历史上战败的那一天,正是 6 月 28 日。
这一外晦之仇,被塞尔维亚人铭记,他们不愿再次被外族统治,并一心想建立起统一的塞尔维亚民族国家。波黑地区的塞尔维亚人自然也不例外,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是反感奥匈帝国统治的。
巴尔干半岛上的众小国,也都有这样的民族情绪,并顺利成章地将巴尔干半岛,发展成为所谓的「欧洲火药桶」。
照理来说,这种在对方「国耻日」,以胜利者的角度炫耀军事实力的行为,已经可以称得上是重大外交事故了,奥匈帝国就没人想得到这个问题吗?
当然不是。
别人不知道,一手操办军演的奥国陆军元帅和总参谋长康拉德,不会不知道这一点。
但架不住知道而故意为之,康拉德甚至将塞尔维亚安排为此次军演的假想敌。
其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彻底激怒塞尔维亚人,寻找对塞战争借口。
康德拉一直鼓吹要早日对塞尔维亚宣战。
他曾说:「如果奥匈帝国要解决涉及她生存利益的问题,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不顾一切向塞尔维亚开战,就是现在。」
斐迪南对此是极力反对的,也为此曾在 1913 年当众驳斥康拉德。
斐迪南大公的政治立场,是要将克罗地亚人、塞尔维亚人等在内的,南斯拉夫人地区重组为克罗地亚王国,组成所谓三元帝国(奥地利、匈牙利和克罗地亚),从而提高包括斯拉夫人在帝国内的地位。
这样一个人对于塞尔维亚人来说,并没有那么坏。
所以,只要斐迪南大公登上皇位,实行改革,那么康拉德的政治生涯就走到了尽头。
1914 年 6 月 26 日开始,在波斯尼亚军演如期举行。
6 月 28 日,视察完军演后的夫妇二人,兴致勃勃地来到了萨拉热窝。
在萨拉热窝,带着浓厚巴尔干风情的城市景色秀丽,远处山峦起伏。大公和妻子可以并排乘坐敞篷车,沿着萨拉热窝城中的沿河大道,接见这里的子民,这对苏菲来说这是不可多得的荣耀。
但今天,一场惊天的阴谋正在这里酝酿。
这一天,两人也将为爱,相拥而亡。
二、难逃厄运
军演加上国耻日,已经彻底激怒了塞尔维亚人。斐迪南大公此行早已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组织「黑手社」给盯上。这个「黑手社」已经渗透到塞尔维亚的上上下下,他们的宗旨是「不统一,毋宁死」。
他们已做好充足的准备,暗杀斐迪南大公。
康拉德在与斐迪南大公看完军事演习后,离开了波斯尼亚。至此一切还算正常。
接下来由康拉德的下属,波斯尼亚的军事总督,波蒂奥克雷将军,来陪同斐迪南夫妇巡视萨拉热窝。
这个波蒂奥克雷将军也是主战派,他干了几件匪夷所思的事情,引得后来人们无不怀疑他参与了暗杀行动。
1. 提前几个月便在报纸上公布斐迪南大公的准确行程。
2. 没有安排任何警察、军队保护斐迪南大公。
波蒂奥克雷将军露出如此大的破绽,无论是出于什么居心,带来的后果只有一个——给了「黑手社」绝佳的暗杀机会。
6 月 28 日上午,六辆轿车组成的车队,出现在萨拉热窝的一条主干道上。
第一辆车是萨拉热窝市长和警察专员,第二辆就是斐迪南大公夫妇乘坐的敞篷轿车,波蒂奥克雷将军在第三辆车上。
在进入萨拉热窝城后,他们沿着大街前行,向第一个停留点——市政厅驶去。
这一天,阳光和煦,街道两旁站满了奉命迎接皇储的市民。苏菲丑小鸭变天鹅的故事,早已在帝国内传得沸沸扬扬,市民们争相想要一睹这位准皇后的芳容。
而人群中,7 名杀手,携带着炸弹和手枪在车队行进的路线上潜伏着。这些杀手多为年轻的塞族学生,在人群中,他们神情焦灼,难掩紧张。
根据车队的行进路线,杀手们分布在各个点位上,寻求最佳的暗杀时机。
市民们热情踊跃,在敞篷轿车上的大公夫妇们,正得意洋洋的朝着市民们挥手致意。
很快,车队就来到两名杀手面前。
但什么都没有发生——这两名杀手因胆怯,迟迟未能出手,错过了第一次暗杀机会。
当车队行经在一座大桥时,又一名杀手,掏出了事先准备好的炸弹。
但就在扔的一瞬间,斐迪南的司机,发现了杀手的举动。
第一反应就是踩油门。
炸弹落在了车尾部折叠起来的车蓬,最终弹到了地上。
炸弹爆炸了。
弹片飞起击伤了后车的军官和几名侍从。
斐迪南大公夫妇逃过一劫。
暗杀宣告失败。
杀手当即吞下了一瓶氰化物,然后投河自杀,因河水太浅被捕。
伤者被立即送往医院。
斐迪南大公惊魂未定,此时已对巡游毫无兴致,遂令车队急行至市政厅。
在路上,有人问波蒂奥克雷将军:「阁下安排警卫兵保护殿下了吗?」
波蒂奥克雷不耐烦地回答说:「你以为萨拉热窝到处都是刺客吗?」
按照流程,接下来是市长致欢迎词。
斐迪南大公哪还有心思,他听着冗长的欢迎词,抑制不住心中的怒火,斐迪南粗暴地打断市长:「够了!我来访问你们,你们却用炸弹来迎接我!你们满口忠诚,说这些还有什么意义?」
说完,台上台下都鸦雀无声,气氛尴尬至极。
斐迪南虽然愤怒,但他没有追究任何官员的责任,也没有结束此行,他坚持要去医院看望伤员。
刚刚才逃过一劫的费迪南大公,此时还有机会避免暗杀的,但命运却不放过他。
加载中…
遇刺前几分钟,斐迪南大公夫妇离开市政厅
车队又出发了,在萨拉热窝狭长的街道上,打头的车拐了弯,后边的车也跟着拐弯。很快,有人发现这不是去医院的路。
波蒂奥克雷将军,声称忘记行程已改变的事,通知给司机,导致车队还在按照上午的路线行车。
而原本剩下的那些,已经没有机会的杀手,现在刚好还这条路线上埋伏着。
道路两旁挤满围观群众,本就少得可怜的警察,一个也没到位。
车子正在原地掉头,大公座驾停住,大公夫妇直挺挺坐在后座。
就在这时,杀手已经穿过拥挤的人群,来到了斐迪南大公夫妇面前,他的手一直扣在一把勃朗宁手枪的扳机上。
斐迪南在这时已经消气,正轻松地跟身边人开玩笑说:「说到刺客,人真的得把自己的性命交给上帝发落。」
三、火上浇油
杀手连开两枪。
第一枪打穿大公的颈动脉,第二枪打进苏菲的腹部。
都是致命伤。
二人相拥倒在了血泊之中,正如他临终的遗言一样,斐迪南大公与他心爱的夫人难逃厄运。
两人相继在几分钟后死亡。
杀手知道使命已达,服下了氰化物自杀,因过期失去药效,杀手被捕。
后来,这位 19 岁的杀手,名字被广为流传——加夫里诺·普林西普,塞尔维亚人将他视为民族英雄。
加载中…
被捕后的普林西普
消息很快传到了奥匈帝国的老皇帝耳中。
弗朗茨·约瑟夫一世,这位精力旺盛的老皇帝,当时正在打猎。听闻噩耗之后,震惊的奥皇,说出了一句异常冷静的话:
「可怕!全能之神不容许向他挑战而不受惩罚……一种较高层的势力恢复了我不幸无力维持的旧秩序。」
第一句话中的「挑战」,指的就是奥匈皇室的「贵贱婚姻」。奥皇对斐迪南大公迎娶苏菲的事耿耿于怀,他认为刺杀事件,是上帝的惩罚。
第二句话中的「不幸」,则指的是这位饱经风霜的皇帝,在 60 多年的在位时间里,经历了各种家庭悲剧。
他的弟弟在墨西哥被反叛的行刑队处以极刑;
他的独子自杀;
他的妻子茜茜公主,被意大利刺客杀害;
此时,约瑟夫·斐迪南大公,他的侄子,同时也是他属意的皇位继承人,也被杀害,是不是有种天煞孤星的感觉?到了奥皇这把年纪,已经深信这一切都是天意。
他纵有千军万马能夷平塞尔维亚,也觉得无力改变宿命的安排;更何况,他没有。
因为所谓的「无力」,就是把控不了周边的小国,甚至连帝国也岌岌可危。因为奥匈帝国由许多小国组成,这些小国正企图独立,脱离帝国的统治。奥皇与一帮老臣们极为守旧,反对一切改革方案,自然也包括斐迪南大公的三元帝国方案。
自己不愿改变,又无法阻止别人的改变,这就是奥皇所感叹的「无力维持的旧秩序」。
总而言之,此时的奥皇,觉得这一切都是上天的惩罚,所以并没有讨伐塞尔维亚的念头。
用英国皇帝乔治五世的话来说就是:「萨拉热窝暗杀事件,只是让奥地利的老皇帝,稍感惊讶的事。」
英国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听闻后写道:「在遥远的塞尔维亚,一名大公遭到暗杀。这似乎只是一起无关紧要的案件,因为那里的人经常遭到暗杀。」
可见,大部分人对皇储遇刺也不以为然,很难让当时的人们联想到,遇刺事件会引发一场世界大战。
加载中…
奥匈帝国的皇帝约瑟夫·弗朗兹一世
加载中…
奥匈帝国的总参谋长康拉德·冯·赫岑多夫
但对那些战争狂人而言,这可是能让他们原地高潮的事件。
第二天,奥匈帝国暗流涌动。一直主张开战的康拉德,便迫不及待地叫嚣:「要立即开始军事总动员。」
此前曾向费迪南大公预警的外交部长,贝希托尔德则回应称:「现在是到了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
帝国的军政首脑们,都极力说服奥皇对塞尔维亚宣战。
正好,此时奥匈帝国也不是完全没有战争动机。
一是,塞尔维亚一直想建立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对外战争不断,并始终是想从奥匈手中夺回波黑地区。
二是,奥匈帝国当时的铁路建设已经落后于其他欧洲列强,他们想修一条通往土耳其的铁路,但中间的塞尔维亚成了拦路虎。
第三点,也是最为急迫的一点——随着塞尔维亚的日益兵强马壮,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胜算越来越低。一战开打后,奥国军队接连失利也证明了这一点。
当然有激进派,就有冷静派。
比如匈牙利首相蒂萨伯爵,他就事件本身进行分析,表示应先查明事件是否有塞尔维亚政府参与,有了充足的理由后,再做决定。
再加上,此事还需要考虑德国和俄国的态度,比如俄国是否会来保护斯拉夫小弟,德国是否会与奥国共进退等。这里不得不提到当时欧洲的地缘政治:奥匈帝国处于欧洲的中部,北边是德意志帝国,东边是俄罗斯帝国,三国互相制衡牵制。
至少在巴尔干半岛的问题上,奥国与俄国是对手,与德国是盟友。
奥皇认同了蒂萨伯爵的看法。
不久后,大公遇刺案件的调查报告出炉。调查结果是:「案件涉及了塞尔维亚的社团和官员,但没有塞尔维亚政府参与共谋的证据……有理由相信,塞尔维亚政府与这起事件无关。」
无法证明塞尔维亚政府有参与暗杀,事件也就无法作为对其开战的理由。
但一直在火上浇油的康拉德,对此熟视无睹:
在塞尔维亚的庇护下所犯的谋杀就是宣战理由。我提出只有猛攻才能阻止来自塞尔维亚的危险看法。
……我抗议我们在做任何事情之前,必须问德国是否会保护我们的后方不受俄国侵犯的那种态度。
——康拉德·冯·赫岑多夫,《我的军旅生涯》
后来,人们在浩瀚的文献资料中,发现只有康拉德能未卜先知。他在 6 月 28 日前,在给情人的信中就写到:「战争要来临了。」结合后面发生的事情,很难不让人联想,康拉德就是这起事件中的幕后黑手。
而原本想要度过一个和平晚年的奥皇,如今被康拉德等人推到了风口浪尖。奥皇也开始认真的考虑,是否要发动战争?其次是,德国是否会与他站在一边?
四、奥、德、俄三皇演义
铁血宰相俾斯麦,说过这样一句话:
「总有一天,欧洲大战会因为巴尔干半岛的一些愚蠢的事情而爆发。」
德皇威廉讨厌俾斯麦的大权在握,不过在辞退了这位前朝老臣后,仍然在执行俾斯麦的那一套——那便是用武力建立一个强大的德意志帝国。
1914 年 6 月 28 日,德国的基尔,阳光明媚,海风和煦,英国海军与他们最精良的军舰正在访问这座城市的海港。德国海军设宴款待,两国官兵亲如兄弟般地共餐,并像在节日一样,手挽着手走在城市中。
德皇威廉也正亲切地与英国军官出海巡游,此时,这里还是那个繁荣友好的欧洲世界。这位的德国皇帝,正力图提升德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那天,海军司令在另外的小艇上来到了德皇的游艇边上,并扔过了一个小纸团。
纸团里,是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的消息。
德皇是斐迪南大公生前的好友。在此之前,他想与未来的奥皇拉近距离,曾在饭桌上耍过一些小聪明。
苏菲跟斐迪南在参加正式宴会的时候,是不能同桌的,这时德皇就不用大桌子,而是每人都用个小圆桌,这样就不算在同一张桌子上吃饭,而大家又都坐在一起了。
机智的德皇威廉,博得了斐迪南夫妇的好感,两家人来往越来越密切。
在斐迪南大公夫妇去萨拉热窝之前,德皇刚与他们小聚过一次,可见他们私交甚密。
德皇打开纸团后,脸色苍白,情绪激动,即刻返航上岸。
斐迪南夫妇是他的好友,奥国又是德国的盟友,德皇很难坐视不管。况且,德国这时刚发育完一波,海军和陆军都步入欧洲前列,展现下实力与态度,有助于德国的提高国际地位。
6 月 30 日,谨小慎微的德国驻奥国大使,向德皇汇报此事:「正在劝告奥国不要采取过激的措施。」
德皇听闻后情绪激动:「谁授权他这样做的?在这个问题上,奥国要怎么做完全是他自己的事,如果以后事情搞砸了,别人就会说是德国不愿意所致!」
德皇还说:「必须处置塞尔维亚人,而且要尽快进行!」
德国的外交官也终于在维也纳表态:「我的皇帝会做奥匈帝国每一项决策的坚定后盾。」
显然,德皇正在情绪上。
加载中…
穿海军制服的德国皇帝威廉二世
7 月 4 日,老奥皇格外谨慎,他仍想得到德皇本人亲口承诺。
于是,奥皇给德皇写了一封信,并在信中语焉不详地主张「削弱塞尔维亚」,同时询问德皇的态度。
而康拉德早就坐不住了,正如他自己所言,根本就不需要看德国的态度。
他早就拉上波蒂奥克雷,开始制定作战计划,后者在后来的战争中也如愿以偿地率部入侵塞尔维亚。
7 月 5 日,阳光明媚,美泉宫的草坪修剪得一丝不苟。康拉德来这里,跟奥皇汇报工作。
康拉德将对塞尔维亚的作战计划全盘托出。
听完后,老谋深算的奥皇提出了质疑:「如果那时候他们,尤其是俄国全都对我们发起进攻,这仗怎么打?」
一听奥皇没有直接反对,康拉德见缝插针:「德国肯定将保护我们的后方!」
奥皇昨天才将信寄出,还未收到德皇的亲笔回复,于是他质问:「你对德国有把握吗?」
康拉德毕竟无法代替德皇表态,只好说:「如果德皇的回答,大意是说德国会站我们这一边,那么我们就对塞尔维亚开战吗?」
奥皇回答:「在那种情况下,是的。但如果德国不给我们这样的回答,那么怎么办?」
康拉德说:「那我们就被孤立了。」显然康拉德没有仔细考虑过这种情况。
接着康拉德补充道:「我们应当很快获得答案,因为重大决策取决于它。」
奥皇为何这么在意德国的态度?原因还是旁边虎视眈眈的沙俄帝国。
俄国一直支持着南斯拉夫人的独立运动。这不仅仅是支持斯拉夫兄弟,还可以对付占据着黑海出海口的土耳其,要知道黑海的出海口,是俄罗斯几百年来梦寐以求的。
不过自从俄国老大哥 1905 年被日本的打败以来,就有点萎靡不振。1908 年奥匈帝国吞并波黑地区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有心相助,实力却不允许,只好说服了斯拉夫小弟忍气吞声。
如今俄国实力才稍稍恢复点元气,小弟又闯祸了。
对奥国而言,万一俄国出兵相助塞尔维亚,就更加没有胜算。所以,必须看德国能不能当铁杆盟友,协防与牵制俄国。
三个帝国的命运交织在了一起。
现在,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战争决定权,又被抛给了德国。
五、沙皇的机会
德、奥、俄三国有过一些恩恩怨怨,现在至少是能和平共处。
德皇威廉二世与沙皇尼古拉二世还是表兄弟,二人曾在 1913 年 5 月面谈,达成了以下共识:
1.俄国放弃对君士坦丁堡和黑海海峡的要求。
2.德国约束奥匈帝国,不让后者奉行侵略扩张政策。
3.巴尔干国家的问题自行解决。
这个共识是各自退让,成为之前欧洲尤其是巴尔干地区和平的基础。但是此时费迪南遇刺事件,将要把这个平衡给打破了。
德皇不是不知道这个道理。在收到奥皇的信后,德皇对奥皇的答复是:「奥国可以相信德国会全力支持,但德皇还得听取宰相的意见。」
已经冷静下来的德皇,语气已经比之前温和了许多,但还是与奥国沆瀣一气的。
德皇还「提示」奥皇:「按照当前的情况判断,俄国绝不会准备打仗,肯定要再三考虑后才会诉诸武力。」
曾有德军将军的回忆也证实了这一点:「皇帝不相信会爆发一场大战,他认为沙皇不会将俄国与塞尔维亚的刺客联系在一起。此外,俄国和法国也都没有为战争做准备。」
德皇的话,对战争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在德皇的眼里,欧洲谁都不会管塞尔维亚,因此德国尽管告诉奥匈:「兄弟,你这忙我帮定了」。
尽管有点表面义气的感觉,但对日益膨胀的德国来说,想要提高自己的话语权与地位,就是要稳住自己的盟友,表明立场与态度,甚至不惜一战。
7 月 7 日,德皇对自己的军需官说:「如果俄国动员了,我就立即宣战。」这让德国那些扩军成瘾的军工巨头们格外兴奋。随后,德皇前往斯坎迪维亚的海边,继续他的假期。
如此一来,这战争启动的决定权,又被推到了沙皇的手里。
沙皇,尼古拉二世,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1914 年 6 月,刚从波罗的海游玩归来的沙皇,得知了萨拉热窝事件。
此时的沙俄帝国,已经逐渐从日俄战争的失利中走出,通过一系列改革,国力逐渐恢复。漫长的铁路横跨整个帝国,使其具备远距离投送兵力和物资的能力;武力扩张,又是这个古老帝国的夙愿。
于是,俄国的大臣们开始跟沙皇讨论开战的可能性。
加载中…
沙皇尼古拉二世
颇为迷信的沙皇,曾私底下向妖僧拉斯普廷征询意见:「我们在为威胁我们的战争而担忧。你想过没有?战争是可能的!为我们祈祷吧!用你的智慧帮助我们吧!」
后来我们知道拉斯普廷既没有通神的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智慧,不过这时他对沙皇说的一番话,确是无比准确的——
「俄国应该不惜一切代价避免战争,战争将是俄罗斯和你自己的末日!」
拉斯普廷的劝告,是有一定依据的。
在日俄战争中,俄国输得实在太惨了,当时仅有的三支舰队,其中两支被日本打得近乎团灭,仅存的一支黑海舰队被关在黑海,还出现过哗变。
战败加剧了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社会矛盾激发,国内的革命浪潮愈演愈烈,警察和军队每天都疲于镇压各种各样的起义事件。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他们联合工人和农民一起,反对沙皇,推翻帝制。
现在这股力量,在俄国越来越强。
也就是说,沙皇的皇位,危在旦夕。
而仿佛瞌睡送枕头的是,斯拉夫小弟被欺负的消息在俄国国内,引发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人们纷纷走上街头,支持沙皇帮助斯拉夫兄弟。
这对一心只想稳住自己皇位的尼古拉二世而言,简直是他逆风翻盘的最好机会。
但是要如何利用好这次机会,沙皇仍旧没想好。
直到法国人的到来。
六、战争狂人的阴谋
但正如奥皇担心俄国是否会出手,所以坚持要看德国的态度一样,沙皇也同时在忧虑德国是否会出手干涉,让自己腹背受敌。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并不会出现。
因为只要跟德国开战,法国就一定会帮你。他们是对德战争的天然盟友。上有几百年的恩恩怨怨,现在又有阿尔萨斯—洛林地区被德国占领着。
可以说,如果不是有中立的比利时在两国中间充当缓冲地带,法德随时都可以打起来。
果不其然,当时法国总统的普恩加莱,在 7 月 20 日紧急造访俄国。视察完俄国的军队后,向沙皇保证:「如果与德国发生战争,法国将全心全意支持俄国。」
只要一带上法国,德国就是东西两面受敌。
法国总统的到来,使得俄法之间的协约重申,给沙皇来了极大的信心。事前,法国与英国也达成了秘密协定。
此时,法国、英国、俄国达成了三国协约。
奥匈帝国与德国已结成同盟。
一战的两大阵营的雏形已经形成。整个欧洲,从晴空万里,转为乌云密布。
各方的已经剑拔弩张,虎视眈眈,等待那个引爆的火星,或是说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很快,这个稻草就出现了。
我们回到奥匈帝国来。
在康拉德、贝希托尔德等人的鼓动下,帝国决意向塞尔维亚发难。
康拉德和贝希托尔德等人的战争阴谋,已经成功了一半——德皇已经表态支持,现在只需要找个战争借口。
而贝希托尔德早就想好以外交的手段,为康拉德提供战争理由。
二人密谋:
贝:如果塞尔维亚让形势发展道战争动员,然后又完全屈服,那怎么办?
康:那我们就长驱直入。
贝:那很好——可是如果塞尔维亚完全不抵抗呢?
康:那就占领塞尔维亚,直至付清战争的费用。
贝:在秋收和萨拉热窝事件调查结束之前,我们不会下最后通牒。
康:只要情况依旧,最后通牒宁可今天下,不要拖到明天。一旦我们的对手听到风声,他们会做好准备。
贝:要当心,要最小心地保守秘密,绝对不要走漏风声。
康:何时发出最后通牒?
贝:再过 14 天——7 月 23 日。为了保持什么也没有发生的表象,你和陆军大臣最好还是休假一段时间。
加载中…
奥匈帝国外交部长 贝希托尔德伯爵
也就是说,所谓的最后通牒,贝希托尔德在 14 天之前就已经为塞尔维亚准好了!而欧洲各国都被蒙在鼓里!
果然,7 月 23 日,塞尔维亚政府收到奥国的最后通牒。其中对塞尔维亚要求要求:
1.查封所有会引起对奥地利皇室憎恨和藐视的刊物;
2.马上取缔民族自卫组织 (Narodna Odbrana) ,并取缔其他作反奥匈宣传的组织;
3.即时从教育团体及教学方法中,删除任何会或可能会煽动反奥匈之宣传的教学内容;
4.革除军部或行政部中被指进行反奥匈宣传的官员,而此等官员的名单由奥匈政府提供;
5.接受与奥匈政府有关部门合作,在塞尔维亚镇压企图颠覆奥匈帝国领土完整的活动;
6.在奥国政府指定的有关部门之协助与指示下,采取法律行动,惩罚策划和执行 6 月 28 日的刺杀事件,而现在于塞尔维亚领土的人士;
7.即时逮捕奥匈初步调查所认定的两名人士;
8.保持合作,以有效措施遏制其境内的军火走私;
9.向奥匈解释对其怀有敌意、在塞尔维亚境内或境外的塞尔维亚高级官员之言论;
10.马上采取以上措施,并告知奥匈帝国。
这些要求都极其苛刻,就差没明说,要塞尔维亚将国家主权拱手让给奥匈帝国了。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看到这份最后通牒时称:「这是他从未见过的,一个主权国家对另一个主权国家提出的最可怕的文件。」
塞尔维亚无可奈何,立即向俄国老大哥求助:「我们无力自卫,为此请陛下从速给我们以援助……我们坚信,这个请求,定能得到陛下那颗善良的斯拉夫心灵的回应。」
在 48 小时的答复期限内,塞尔维亚终于盼来了沙皇的答复。
沙皇的大致意思是,你们先忍忍,如果真打你了,我一定会帮忙。
在俄国人的劝说下,7 月 27 日,塞尔维亚在答复期限内的最后 2 分钟,才向奥国的外交官提交了答复。除了第 5 条和第 6 条违反塞国宪法和破坏主权,塞国政府接受了其他条款。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已经塞尔维亚最大的让步。
尽管这个极其妥协答复,让战争的理由已经站不住脚。但康拉德和贝希托尔德等人,哪肯就此甘休,他们仍以未得到满意答复为由,与塞尔维亚断交。
距离启动战争只有最后一步了。
尽管奥皇不主动提出开战。
尽管沙皇已经退让。
尽管德皇收到塞尔维亚的答复,对战争已经降温。
但架不住有人想要这场战争开始——
一战始终无法避免的爆发,最直接的原因是康拉德与贝希托尔德的阴谋。
他们在明明知道战争已经站不住脚的情况下,为了尽快让奥皇宣战,添加了塞尔维亚人已对奥国军队发动进攻的虚假事件,从而消除奥皇的一切顾虑,在宣战书上签字。
奥皇签字后,这一条虚构的宣战借口便被删除了!
1914 年 7 月 28 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正式宣战。
宣战,让欧洲彻底地乱成一锅粥。
七、巴尔干战火引爆欧洲
7 月 28 日,沙皇致电德皇,希望能阻止奥国的一意孤行。德皇回电称,他正竭力说服维也纳同意进行「坦率的谈判」,并认为此时应交给海牙国际法庭。
无论称兄道弟的皇帝们的谈话如何友善,也无法挽回国与国之间的信任了。
奥国宣战,使得承诺要帮小弟的俄国,再也不能袖手旁观。7 月 29 日,沙皇下达了总动员令。
上百万的士兵将在广袤帝国的各个军区集结,乘坐火车开往俄罗斯帝国西边的国境线。 军事总动员一旦开始,就如同庞大的机器且无法立即停止。此时,俄国已经对奥国构成了直接威胁,德国现在也得为自己说过的话负责了。
7 月 30 日,德皇提前结束了自己的假期,返回柏林。
7 月 31 日,德发起了总动员。
在战争迷雾下,德国还想知道的是,如果他们向俄国宣战,法国是否会保持中立。
心中早已有了答案的法国,依旧在迷惑德国:「法国会依自己的利益行事。」
这样的答复让德国不安,德皇甚至要求俄国停止军事动员。
沙皇在此时有过一些动摇,但最终,为了稳住皇位,他下定了决心。同日俄国回应:「因技术原因,动员无法停止」。
1914 年,8 月 1 日,柏林。
人们纷纷走上街头,喊着「打倒斯拉夫人!」的口号,人们来倒德皇的皇宫前,等待德皇的战争宣言。一位在维也纳落榜的美术考试,也加入到德国军队中,他的名字叫阿道夫·希特勒。
加载中…
德皇威廉二世在读宣战书
这一天,在军国主义的耸动、狭隘民族主义的裹挟、王公贵族的傲慢自负下,德意志帝国向俄罗斯国帝国宣战。
被德国宣战的消息席卷了整个俄罗斯,在报纸的煽动下,各大城市出现了「保皇会」。
人们发起爱国游行,高唱国歌,举着「打倒德意志」的旗帜。
8 月 2 日,沙皇尼古拉二世走向冬宫的阳台,面对广场上,山呼海啸般的人潮。沙皇高呼:「只要不把最后一个敌人从俄罗斯的土地上赶出去,就不要结束战争!」
加载中…
冬宫广场上的俄国民众
回应他的,则是广场上人们不断高呼的「乌拉」,狂吼的声音如雷鸣一般响彻俄罗斯那阴沉的天穹,贵族、工人、农民和士兵们泪流满面,民族主义和战争情绪已经将全国上下团结在一起。
此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场战争不论是对平民还是对皇帝,都将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此时,战争已经没有回头路了。
继 8 月 1 日,德国对俄国宣战后。
8 月 3 日,德国向法国宣战,企图在六周内击败法国再对付俄国。
8 月 4 日德国入侵已保持永久中立的比利时,以执行施里芬计划,打算取道比利时进攻法国。
同日英国为了维护 1839 年签署的《伦敦条约》确保比利时的中立,同时与法国有密约在前,于是向德国宣战。
8 月 6 日奥匈帝国向俄国宣战。
8 月 12 日英国向奥匈帝国宣战。
……
最终,法国动员了 300 万人。
俄罗斯帝国动员了 500 万人。
德意志帝国动员了 400 万人。
奥匈帝国动员了 200 万人。
英国组建了 100 万人的远征军。
……
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大幕徐徐拉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