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讨债人。
你以为的讨债人,可能是吊儿郎当的街头混混,动不动就威胁泼油漆。
但在美国,有一群合法的「地下讨债人」。
他们有的拥有 MBA 学历,有的出身华尔街,擅长用最高级的手段从欠债人手中牟取暴利。
(一)
亚伦·西格尔,就是一位美国知名的地下讨债人。
他出生在纽约州布法罗市最富有的家族。
父亲赫伯‧西格尔是纽约著名的离婚律师,也是一家律所的创始人,收入不菲。
在这样的家庭里,教育当然也是一流的。
亚伦自小就在私立学校读书,之后顺利考入罗彻斯特大学西蒙商学院。
并选择了全美一流的金融专业。
毕业后,亚伦拿到 MBA 学位,被汇丰银行直接录用,之后又作为卓越后备力量在英国伦敦完成了高管培训课程。
优越的家庭、学业和工作,亚伦从出生起就踏上了通往成功的高速路。
他的人生想不成功都难。
但亚伦这个人,对这种唾手可得的成功有些不屑一顾。
他想来点更刺激的。
2005 年,31 岁的亚伦从华尔街辞了职,回到了老家布法罗市。
很多人对于亚伦的这一行为表示不解。
一个在金融领域冉冉升起的新星,为什么会突然回到相对落后的老家呢?
实际上,亚伦醉翁之意不在酒。
他通过在华尔街工作的这几年,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
而孕育这个商机的沃土,就在老家布法罗市。
最关键的是,这个商机还跟金融有关,但并不是常人所知的股票、基金这类。
而是「讨债」。
(二)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
但一个人如果欠了银行的钱,搜刮一通后依旧还不上,那么很有可能就这么不了了之。
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只要拖欠债务超过 6 个月,银行就会把这些债务视为「不良问题资产」。
他们的通常做法是:注销借债人的账户并承担损失。
于是在银行内部,就出现了数不清的坏账。
这又叫「消费者债务」。
这种债务的范围非常广泛,大到信用卡透支、房贷、车贷、医疗、发薪日贷款,小到电信账单、健身房会费、读书俱乐部会费……
不过对于家大业大的银行来说,这些债务无非就是蛋糕店里剩下的边角余料。
属于正常的经营损耗。
但这些边角料对普通人来讲,却还是可以「吃」的,甚至能「吃」得很饱。
在当时,美国这种消费者不良债权累计金额高达 11.82 兆美元(注意单位是兆)。
其中被拖欠和未还的债务就有 8310 亿美元。
加载中…
图片
银行放弃追讨债务后,并不会对这些不良资产从此置之不理,反而会让它们发挥余热。
他们会将欠债人的账单和个人信息全部整理打包,分成各种各样的档次,对每个档次不同标价,然后转卖给几家合法的「讨债公司」。
卖出的价格往往是实际债务的 1%,甚至更低。
对银行来说,苍蝇肉也是肉。
至于欠债的消费者,他们从拖欠账单的那一刻起,就不再拥有隐私了。
而这些讨债公司拿到欠债信息后,便开始想方设法地去讨债。
如果他们讨回来的债大于购买成本,那么多余的部分全归讨债公司所有。
举个简单的例子。
讨债人只需 1 美元就能买到账面 100 美元的「债务」。
他们只要有能力讨到帐面债务的 10%(也就是 10 美元),就可以赚到 900% 的利润。
讨得越多,赚得越多。
亚伦·西格尔盯上的,就是这一片广阔的「讨债市场」。
至于他为什么离开华尔街,回到了老家布法罗市。
理由其实很简单。
布法罗市原先是个以钢铁业为主的工业城市。
从 1980 年开始,钢铁业日益不景气,城市经济开始急速倒退,一直都没有恢复元气。
但这里却有一个行业在蓬勃发展——讨债行业。
到了 2005 年,布法罗市已经成了美国著名的「讨债中心」,并驻扎着上百个讨债公司,包括全美最大的讨债机构「大湖讨债局」。
讨债,已经成了布法罗市响当当的招牌。
加载中…
如今布法罗市的讨债公司数量及分布
亚伦正是看上了这一点。
再加上他是土生土长的布法罗人,在这里拥有众多人脉和家族支持,开启讨债事业轻而易举。
2005 年末,亚伦·西格尔开了一家小型讨债公司,并用自己的全部存款 12.5 万美元买下了人生中第一批「债务包」。
他自己也正式成为了一个「地下讨债人」。
亚伦作为一个金融圈精英,主要负责从各个渠道购买「债务包」,计算盈利点。
而跟欠债人打电话讨债的工作,还需要「更接地气」的人。
亚伦雇用了一个讨债团队。
这些人要么是没高中毕业的混混,要么是吸毒瘾君子、刑满释放人员。
他们在与欠债人讨债时,表演到位,态度专业,总会让人第一时间就相信他们是银行人员。
但在讨债之外,这些人的管理是个大问题。
这也是从小养尊处优的亚伦,在创业路上的第一个难题。
他该如何管理这些混混呢?
在布法罗市,几乎人人皆知「讨债」中的巨大利润,都想尝试分一杯羹。
但缺少的是人脉和资源。
亚伦如何才能保证这些混混不会中饱私囊呢?
而且这些混混的素质都比较低,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把自己拖入泥潭。
就在亚伦愁眉不展时,一个大佬级人物出现了。
(三)
2006 年,亚伦结识了布兰登·威尔逊。
一个曾经持枪抢劫的惯犯,留下的案底数不胜数,是混混届有名的「大佬」。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成为了亚伦讨债公司的最重要成员。
布兰登是个嗅觉敏锐的聪明人。
他在出狱后不久,就发现了比抢劫来钱更快且合法的生意——讨债。
布兰登认为自己很擅长干这个。
毕竟之前也做过一些贩毒的生意,盈利模式几乎一模一样。
比如贩毒时,他会把成镑的买回毒品,分成小份,论盎司卖给下家,下家再把这些小份分成更小的份额在街头出售。
同理,在讨债时,布兰登会把收来的「债务」拆分成小份,分给下游的一些小公司。
而他自己就成了一个债务中间人。
经他手买过来的账单,大部分都是带着「好多肉的骨头」,利润比想象中要多好几倍。
所以他在讨债圈名声很好。
不仅如此,布兰登还有能将已经剔得干干净净的骨头榨出最后一滴骨髓的能力。
他会专门找那些不被人看好的「垃圾账单」,有一些信用卡账单甚至还是 15 年前的。
可即使这样,他总有办法把这些老旧的账单吃干榨尽。
有时他只需给这些账单的欠债人打去电话,提醒他们欠了多少钱,支票就会寄过来。
但这种看似简单的做法,实际上威尔逊也是预先做足了功课的。
一般来说,讨债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变量。
包括债务人的年龄、债务大小、信用卡类型、欠债人的住址,甚至要考虑宏观经济形势。
布兰登由于对数字天生敏感,所以总能在账单里别人发现不了的机会。
时间一长,他成了圈内的「垃圾账单之王」。
凭借着广泛的人脉和信誉,布兰登的业务量来做越大。
也正在这个时候,正为管理混混而发难的「富二代」亚伦,主动找上了他。
刚开始,布兰登对于亚伦的邀请并不在意。
毕竟从各方面来看,他与亚伦都是两个世界的人。
亚伦每天都穿着至少 2000 美元一套的定制西服,举手投足风度翩翩,精英范儿十足。
而布兰登恰恰相反。
他最喜欢宽大的休闲工装,还都是写最接地气的款式、牌子,还时常把 T 恤的袖子和下摆撸上去,露出腰上和手臂上的狰狞疤痕,彰显出自己的威力。
换句话说,20 岁的亚伦在商学院与精英同学们开狂欢派对时,威尔逊正在积累一大堆令人难忘的犯罪记录——斗殴、持械抢劫、偷盗,还有私闯民宅……
但这些,亚伦全不在乎。
他向布兰登提出合作,内容只有两条:
一是为亚伦介绍更多的优质债务;二是「以恶制恶」,管理所有混混员工。
同样,亚伦会付给布兰登不菲的报酬。
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
二人正式合作。
布兰登享受于亚伦聪明的商业头脑和不菲的分成。
而亚伦则成了甩手掌柜,再也不用为管理员工而操心,只需要坐等一笔笔债务入账。
他们曾经用 2.8 万美元买入债务包,只用了一个半月就讨回了 9 万美元。
然后再以 3.1 万美元的价格,把剩下的债务卖了出去。
还有一次,他们用成本 3.3 万美元的债务,在 4 个月内讨回了 14.7 万美元,又把账单以 3.3 万的价格价卖了出去。
几次小打小闹下来,亚伦彻底摸清了「讨债公司」的运作模式。
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用别人的钱去讨债。
(四)
2008 年,亚伦成立了一家名叫富兰克林资产管理公司,主做私模股权基金。
他利用在华尔街的人脉资源,拉来了 8 个投资人,并募集了 1400 万美元的投资。
投资的内容,依旧是「讨债」。
简单来说,就是亚伦利用投资人的 1400 万美元去购买债务,为期 4 年。
在这段时间里,亚伦会先收取 2% 的佣金,当收益与投资持平时(也就是赚回 1400 万时),再从利润中抽取 15% 的分成。
要知道,讨债的利润里一般都是 100% 以上。
只要不出大问题,稳赚不赔。
不过,亚伦和其他人不同,他并不会一味地给投资者画大饼,意图募集更多的钱。
反而还善意地提醒:讨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千万别把养老金投进来。
与此同时,亚伦也在极力邀请布兰登加入公司。
因为在这之前,二人只是合作关系。
如果想要做大一个公司,「关键资源」必然要属于自己。
布兰登他常常以 1 个点的价格买入「债务」,再以 2 个点的价格卖给亚伦。
这就导致亚伦完全不知道这些债务的来源和成本价格。
所以要想吃下 1400 万美元的大蛋糕,必须说服布兰登正式加入公司。
但布兰登也不是个糊涂人。
他担心这种跳过中间人的做法,会让自己失业,所以坚决不同意。
不过后来,他还是加入了公司。
因为亚伦给的实在太多了,他承诺每买入 2000 万美元的债务,就给布兰登 100 万佣金。
布兰登既有讨债行当敏锐的专业素养,又有其复杂的犯罪经历震慑手下的混混。
更多时候,他还会保护亚伦在这个鱼龙混杂的行当里免受「欺负」。
就这样,震惊全美的「讨债二人组」诞生了。
(五)
布兰登很快就带来了第一笔大单。
一家叫做哈德逊的讨债公司遇到了财务问题,急需周转资金,要把手里的债务卖掉。
亚伦看准时机,只用 1 个点的成本价就买下了这笔债务。
其中包括 8000 多个账户,债务面值近 5000 万美元。
这笔账单里的欠债人几乎涵盖了整个美国,少的欠了几百美元,多的几万,从 19 岁到 85 岁各个年龄段的都有。
这笔账单对亚伦和威尔逊来说就是一个大大的肥肉。
没过多久,二人就赚了个盆满钵满。
尽管在讨债过程中,欠债的每个人都有还不了钱的难处,会在电话里讲述各种遭遇和理由。
但这跟讨债人完全无关。
在他们的心里,只要把债追回来,自己就能赚到大笔大笔的钱。
布兰登为了提高讨债效率,还将欠债人分成了很多个小组。
比如「挂电话组」。
这一组的欠债人根本不会和你交谈,直接挂掉电话逃避追债。
这是最让布兰登无奈的一种。
比如「承诺还债组」。
这组的欠债人会承认自己欠了债,但也会讲述很多欠债理由,或者给一个还款的期限。
再比如「付款失败组」。
这是最有希望还债的一组人,只要讨债人稍稍催促一番,给到一个打款帐号就可以。
对方缺少的不过是个付款渠道罢了。
并且,布兰登还会给下面的小型讨债公司培训。
在打电话时,讨债人必须全程保持镇定,把自己塑造成这笔债务的合法拥有者,给对方一定的心理压力,必要时拿出「不还钱就征信有问题」的提醒。
但实际上,美国信用系统里的负面信息会在 7 年后会自动消失。
同时,布兰登还提醒各位讨债人,绝不能向对方透露出自己是讨债公司的,更不能告诉他们银行已经放弃债券。
换句话说,讨债就是一场对欠债人的骗局。
但却是合法的。
后来,讨债二人组又从各地买入了接近账面价值 15 亿的债务。
至此,亚伦的讨债公司以「黑马」之姿打入了讨债市场。
一举成为了讨债届的新星。
看着源源不断的进账,亚伦觉得自己终于得偿所愿。
可没过多久,他笑不出来了。
因为他发现,自家的业务竟然被「偷走」了!
(六)
事情还要从成立新公司说起。
亚伦为了更好的回报投资人,将手下的一些混混讨债人,全部替换成了小型「讨债公司」。
也就是把业务外包了出去。
他通过布兰登从中沟通,将讨债业务分发给各个讨债公司。
这些公司把债务讨回来后,按比例抽取佣金,剩余的部分全部进入亚伦的公司账户。
这样一来,亚伦就从讨债食物链的底端,一跃到了顶层。
不过,由于讨债过程多了一环,风险也多了一层。
2009 年某天,亚伦发现自己花大价钱购入的一批债务,竟然已经被欠债人「清偿」了。
可当他去追溯这笔钱时,却发现账上并没有。
很明显,是有人窃取了欠债人信息。
这些信息是什么?
是关于欠债人的两三百字信息,只要泄露出去,就会成为市场上的「香饽饽」。
谁先从欠债人手里讨到钱,谁就能赚钱。
同时,欠债人的信息也就成了废纸一张,再无用处。
那么这个窃取信息的小偷,会是谁呢?
亚伦立刻与布兰登商量如何解决问题,否则投资人的钱很有可能打水漂。
布兰登考虑到自己的百万分成,义不容辞地开始调查。
尤其是其管理之下的讨债公司。
不久后,两个女人出现在了他的视线中。
这两人一个叫乔安娜,一个叫泰瑞莎,都是被窃取的那个债务包中的欠债人。
她们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都接到了一个所谓「司法人员」的电话,要求其全数偿还债务。
但这个司法人员,却不是亚伦公司的。
之后他发现,这两个女人的债务都来自同一个银行——华盛顿互惠银行。
布兰登又去查询从这个银行买到的所有债券包。
他发现,债务包里 所有欠债人,都已经被这个「司法人员」扫荡过一遍。
这让布兰登非常恼火。
之后,他利用某个债务人的身份,给这个司法人员打过去电话,声称还款有问题。
很快,这个司法人员就暴露了。
他叫比尔,一家小型讨债公司的老板。
面对凶神恶煞的布兰登,比尔很快就交代,这些债务包是从别人手中买到的。
并不是直接盗窃的。
他老老实实地供出了自己的上家:肯尼。
布兰登一听这个名字,心底一沉,这个人可是讨债圈臭名昭著的人物。
同时他也明白,债务信息可能泄露给了不止一家公司,又经过多次转卖,很难挨个找回债款。
并且布兰登深深地怀疑,公司有内鬼。
毕竟在讨债圈,有不少人会潜入催债公司应聘当卧底,然后再把收集到的信息转手卖出去。
亚伦的债权包大概率是这样泄露的。
就在布兰登努力解决信息泄露问题时,亚伦这边也遇到了大麻烦。
(七)
屋漏偏逢连夜雨。
亚伦的投资人在听说债务信息泄露后,开始向他施加压力,希望尽快堵上窟窿。
另一方面,债务包供应商也表示,自己手里的货源不多了。
在多方压力之下,亚伦决定走回「正途」,花 900 万美元向美国银行买了一套债务包。
这可是市面上不可多得的「一手货」。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利润自然非常可观,弥补泄露信息的损失轻而易举。
可人算不如天算。
亚伦只顾着购买新鲜债务,全然忘了查看欠债人的具体信息。
当兴致勃勃地打开债务包一看,发现表格里的欠债人竟然全部都是老年人!
这些人要么病怏怏躺在医院里,要么是能靠领补助金过日子。
让他们还债?
几乎是不可能的事儿。
这时,亚伦陷入了左右两难的境地,900 万算是打了水漂。
没过多久,昔日风光无两的「讨债二人组」分道扬镳。
至于那 1400 万美元的投资,其中一位投资人曾笑着对亚伦说:「我老婆随便一个银行账户里面的钱,都比你整个基金的钱还要多!」
再加上 2009 年正值金融危机爆发,每个人的手中都没有多余的现金流。
欠债人只能一拖再拖。
同时,由于债务信息的不合理转卖,欠债者们一直生活在被骚扰的阴影里。
即使清偿了债务,也依然会被打电话催债。
比如一位名叫特蕾莎的女士,接到了一个叫麦凯乐公司打来的催债电话。
可在此之前,她早就已经还清了债务。
同时,还有许多还清债务的人都时不时收到了催债电话,最后不得已向政府投诉。
美国政府后来不得不站出来,解决此事。
2012 年,政府承诺将加大对讨债公司的监管。
但讨债业似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
到了 2015 年,美国讨债公司的数量达到历史新高——8500 家。
不过随着「催收立法」的完善,合理合法地讨债已成为一种业内的普遍共识。
就算是布兰登这样凶巴巴的讨债人,也只能规规矩矩地讨债了。
之后,越来越多的讨债行为都披上了人性化的外衣。
并且逐渐形成了「外包模式」。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郊外的一幛办公楼内,每天有十几个印度青年足不出户。
他们人人手持电话,向美国的欠债人们讨债。
这家公司是美国安珂资本集团设在印度的分公司,而安珂资本就是一家专司讨债的上市公司。
电话一旦接通,在印度的业务员就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帮欠债人分析利弊,甚至帮助他们制定还债计划。
最终,欠债人被说服还清的欠款,讨债业务员的佣金也顺利入账。
也就是说,像讨债这样摆不上台面的业务,也有了像卖房卖保险一样的经营逻辑。
纵观整个讨债行业,不论是金融圈精英,还是底层的混混讨债人。
他们依靠的全部都是欠债人的「债务信息」。
从电话、邮箱到家庭住址、单位名称,全部暴露在太阳之下,成为一个巨大的利润点。
得信息者得天下。
亚伦的讨债生涯因此高楼起,也因此高楼塌。
后来,亚伦的经历被写成了一本名叫《Bad Paper》的传记,在美国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