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看书慢,发现内心会忍不住默读,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看书快的人阅读时是什么样的状态?

我们给快速阅读的技术开了个小头,讲到了有节奏有规律的眼跳是高速阅读者的特征。今天要进入正题了,我们要把在技术上制约阅读速度的最重要的一个瓶颈解决掉,那就是默读。

默读是指虽然嘴里发出声音,但你在脑子里还是有声音,在一字一字地读。默读会降低阅读速度,我们要提高阅读速度,最重要的就是尽量降低默读的比例。

阅读的脑科学机理

脑子里没有声音,可以理解内容吗?是可以的,我们阅读时有 3 个脑区参与了解码工作,首先大脑的视觉中枢负责处理文字的图像信息,听觉中枢负责把视觉信息翻译成声音信息,然后在意义理解脑区产生理解,这就是阅读的「语音通路」,也就是普通的默读。

但实际上,对于我们熟悉的文字内容,可以直接跳过听觉脑区,直接从视觉到意义,这就是阅读的「直接通路」,由于跳过了声音步骤,这就大大加快阅读的速度。关于这个问题的详细讨论,我们今天的作业里会附加一篇阅读训练材料,你如果感兴趣可以研读一下。

但要注意我们不可能完全去掉默读,只能减少默读。有些情况下,读出声是好事,比如读诗歌,韵文,或者要背诵的某些经典,这时候听觉是很重要的信息,可以帮助理解和记忆。当我们读到一些之前不了解的新字,新词汇的时候,默读也是不可避免的。

比如我们读历史,看到一个新的人物名称,但是对这个名字熟悉之后你就不必默读了。再比如我们读到一个新概念,「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第一次遇到这个词,你不得不慢下来,仔细对照上下文,想想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但是对这个词汇逐渐熟悉了之后,再遇到它的时候,就不必再默读了

减少默读的方法

如何减少默读呢?最好的方法是加快速度,你读的快了,阅读的语音通路跟不上节奏,自然就被抑制了,一旦你的速度慢下来,你的语音通路就自然上线了,这个机制其实不受我们意识的控制,是自动发生的。我们能做的就是主动检查自己是否在默读,如果是,那么可以提醒自己加快速度。怎么加快速度呢?

1.使用引导物

比如手指,笔之类的东西,用它来引导眼睛按照一个较快的速度输入信息。

2.主动寻找关键词

阅读时主动寻找关键词,而不是通读所有文字,这会大幅提高你的速度。这个方法我们明天,后天会详细讲到。

我们知道,默读的时候虽然没有出声,但是你的声带,舌头甚至嘴唇往往还是在按照出声的方式在小幅度的运动,所以可以用抑制这些运动的方法来降低默读。如果你默读问题很严重可以试试这些方法:

嘘,食指放到嘴唇上。

在嘴唇上涂上牙膏,动嘴唇你就会吃牙膏。

发出模糊的声音,比如「啦,啦,哼,哼」之类,让自己的舌头干点别的事情。

嚼口香糖。

舌头顶在上牙床上。

下面我们练习一下用食指做视觉引导。如果找不到用昨天看过的材料或者补充阅读材料,随便找一份纸质阅读材料也可以。伸出食指放在阅读内容每行的下面,移动食指引导视线,移动的速度要比你默读的速度快一点以免默读,但是不要快太多以免完全看不懂,自己试验几次找到这个阈值。找到阈值之后,用这个方法开始阅读练习材料 2 。

另外,你可能觉得用手指着读书有点傻,但实际上所有的高速纸面阅读都是有视觉引导物的,没有更好的办法。因为相对于静止的文字,我们的眼睛天生就会更关注动的东西,因为在自然界动的东西意味着潜在的危险或者猎物,更关注动的东西,是我们从动物祖先那里遗传下来的特征。如果你看到一个人用很快的速度做指读,那说明他练过速读,这非但不是傻,而是更高级的阅读方式。

 用 APP 听文章

昨天我们讲了如何用读书类 APP 的语音合成功能来听书,你可能会想,我每天会看很多公号文章,在各种 APP 里看文章,这些文章是否可以听呢?答案当然是可以。

无论是安卓还是 iOS 的手机,我们都可以使用一个叫「讯飞有声」的 APP 来完成文章阅读,各大应用市场都可以下载。

安装好之后,你只要把你想听的内容的网页链接拷贝的剪贴板,然后再打开「讯飞有声」,它就会提醒你是否要把内容加入「听单」,或者直接朗读加入。听单就是之后听,你可以先把想听的内容多加几个进去,等有空的时候依次播放出来。

如果你打开讯飞有声的时候,它没有提示你立即朗读,你也可以在首页顶部的输入框把链接贴进去,效果是一样的。无论是公众号文章,还是其他应用程序,只要你能找到文章的链接,就可以用讯飞有声来听。   

加载中…

使用讯飞有声好处

朗读速度可以调整到每分钟 1000 字左右的高速。

加入听单,稍后再读的功能很贴心,有的时候一篇文章很好,可是来不及看,就可以先丢进去,有空再看或者听。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优质内容的缓存,听完或者看完之后没意思的就删了,有意思的就先保留了。

使用讯飞有声的注意事项

它的默认主播是一个在线语音,如果你不在无线网络环境下需要消耗流量,如果你流量不足,可以切换到离线主播,离线主播的语速会慢一些。

首页会推荐很多新闻,你可能会被这些内容吸引,消耗很多的时间看这些没用的信息,这就需要你自己管住自己,最好无视它的首页。

如果你是 iOS 用户,直接使用昨天作业里讲的双指下滑读屏功能就可以随时朗读屏幕内容,但是和读书的情况一样,这个功能经常会读错,漏读一些内容,不是很好用。你还可以自己用 iOS 版独有的「捷径」功能,自己做一个「一键读出文章内容」的捷径。

好了,请你从今天开始每天练习在上下班途中听文章、听书,听的时候把语速调到你能接受的最快速度,一天一天持续听下去。然后等你听习惯了这个语速,就把语速再向上调一点,你会发现刚开始的时候有点难受,逐渐就习惯了,习惯之后就再向上调快一点,逐渐加速,这样不断加速,1 到 2 个月,足以让你练成超高速听书的神技。

坚持的秘密

我们前面讲过,学习必须要踏出舒适区,而走出舒适区意味着会让自己有点难受。比如我们的计划是持续学习 21 天,而根据知识付费领域这几年的行业经验来看,大多数用户是没法坚持学完的。那么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大家能够坚持完成学习么?

当然有,我们还是先看一个实验。

2013 年心理学家(主&沃尔顿,2013 年)让一些幼儿园小朋友在一个房间独处,玩一个对小朋友来说有点难度的拼图游戏。第一个实验组没有任何暗示,就是让孩子们做拼图。第二个实验组的孩子穿着印有数字 3 的背心,同时告诉这些孩子,你是 3 号小朋友,你的任务是做拼图。第三组孩子穿着蓝色的背心,同时告诉这些小朋友,你属于蓝色组,蓝色组的目标是做拼图,但实际上蓝色组的小朋友也只是自己拼,看不到其他蓝色组的小朋友。最后,蓝色组的小朋友坚持做拼图的时间比其他两组长 40%。注意,仅仅是知道自己属于「蓝色组」,就可以提高孩子们坚持「拼」下去的意志。对成年人开展的类似实验也显示出相同的效果,比如,成年人拿到一道很有挑战性的数学题,然后在他们胸前贴上表明身份的贴纸,在一组的贴纸上写着他们是「解题组」,另一组则写着他们是「解题人」。结果自认为是解题组的人会坚持更长时间(沃尔顿,科恩,Cwir,百货,2012)。

这说明什么呢?当你认为自己在一个群体中,大家有着共同的目标,这会让一个人更加努力,在困难面前更能坚持。如果能够长期在这种社群中,这种效果还能不断积累,最后就会有一个更出色的学习表现等。所以,加入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者社群,对学习是有很大促进作用的。这个促进作用,除了让你能够坚持下去外,还可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后面我们会专门讲到,我们要加深对一个原理的理解,就需要为这个原理举更多的例子,联想到更多类似的原理,我们联想到的东西越多,我们对这个原理的理解就越充分,我们使用这个新知识的时候就越灵活。而我们每个人脑子里存储的东西是有限的,能联想到的东西也是有限的,没法产生那么多联想。

如果我们在一个社群当中,每个人都为这个原理提供一点联想,大家加起来就会形成一个超级丰富的案例库,这可以帮助每一个人,学得更好。通过和同学的交流,可以帮我们开拓视野,跳出自己原有的局限,这对大家都是有好处的。

有的同学可能会想,那我就看其他人的分享就好,自己不需要分享,其实不说话才最吃亏。有大量的实验研究证明,参与分享的人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为你要分享你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先理解学到的知识,然后再把自己的联想加入进去,还要对信息做梳理,分享之后还会收到其他同学的反馈。这些过程对自己的学习,是大有裨益的,这就是「教学相长」的原理。

总结

我们讲了人脑阅读的两条通路,语音通路和直接通路,走语音通路就是默读,走直接通路速度更快。

我们又讲了减少默读的方法,最主要的方法是加速,然后是抑制自己的嘴唇和舌头下意识的运动。

关于加速阅读的方法,我们讲了用手指做引导的指读法。

最后我们讲了用 APP 听文章的方法。

从今天开始,我们后面的练习会逐渐有难度,但持续练习才会有效,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前面的起步阶段,千万不要遇到问题就退缩了。另外,请务必坚持每天听书,然后每三四天尝试把语速调快一点点,逐渐提高自己的速度。

再强调一遍,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核心理念,所以今天我给你准备了一篇补充阅读材料,请你用课上教的方法来做练习,抑制自己的默读。熟能生巧,加油去完成作业吧,要进步,必须给自己一点挑战。

练习-走出舒适区

使用食指引导法,尽快阅读本文并计时,然后做题。

如果一个人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无法进步。人的能力增长,无论脑力还是体力,都需要给自己超过现有能力的压力,此时大脑或身体就会产生补偿效应,发展出更强的能力,把现在这个让人难受的区域变成自己的舒适区,这样能力就增长了。相反,不走出舒适区,就不会有增长。当然走出舒适区也不能一次跨越太大,大到让自己无法承受,那就适得其反了。

比如,业余钢琴爱好者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上钢琴课,等到 30 年过去了,他还在以完全相同的方式弹奏着那些同样的歌曲,看起来,在那段时间里,他已经积累了数十万个小时的「练习」,但他绝不会比 30 年前弹得更好。事实上,可能还比年轻时弹得更差。同样,这种现象放在医学上,也是这个道理,而且,我们有特别有说服力的证据。研究界对许多专家进行过研究,结果发现,已训练三四十年之久的医生,在一些客观绩效指标的测量上,比那些刚从医学院毕业两三年的医生更差一些。这表明,那些医生中的大多数在他们的日常练习中并没有精进自己的业务,或者也没能保住他们的能力;他们没有给自己设置太大的挑战,或者没有将自己推出舒适区。

关于这一点,我最喜欢的例子也许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国际象棋棋艺。富兰克林是美国第一位著名的天才。他是一位科学家,因其对电的研究而名声远扬;又是一位受欢迎的作家和出版家,出版了《穷理查智慧书》(Poor Richard’s Almanack);还是美国第一家公共借阅图书馆的创始人、卓有成就的外交家、发明家等,我们还知道跟他有关的事物是双焦眼镜、避雷针和富兰克林火炉。但他最痴迷的是国际象棋。他是美国第一位国际象棋棋手,曾参加过最早的国际象棋比赛,并在那里广为人知。他下了 30 年国际象棋,老了的时候,他把更多的时间花在下棋上。他在欧洲的时候,和当时最著名的棋手下过棋。尽管他曾给大家提过「早睡早起」的建议,但他自己下起国际象棋来,往往下到早上 6 点,直到太阳升起。

因此,本杰明·富兰克林那么聪明,而且又花了数千个小时来下棋,有时候还和当时最佳的棋手过过招。他是不是让自己成了最伟大的国际象棋棋手?没有。他的水平只能说是中上等,从来没有强大到能与欧洲优秀棋手相提并论的地步,更别说最优秀了。在国际象棋上的失败,令他感到异常气馁,但他从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棋艺无法精进了。如今我们都明白了其中的原因,那便是:他从来没有逼一逼自己,从来没有走出过舒适区,也从来没有进行数小时的刻意练习,而那种练习正是提高棋艺所需要的。他就如同一名在 30 年的时间里一直以同样的方式弹同样一些曲子的钢琴家。这种做法,是使自己停滞不前的「诀窍」,而不是使自己技艺精进的秘诀。

选自:《刻意练习: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美]安德斯·艾利克森(Anders Ericsson)/ 罗伯特·普尔(Robert Pool),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为便于理解,有少量修改。

练习题

字数:1055 用时:分秒 阅读速度:__ 字/分钟

不要回看文章,判断下列陈述是正确(✔️)、错误(X)、还是未提及(O)。

_1. 人如果想要取得进步,必须走出舒适区。

_2. 走出舒适区,给自己的挑战越大越好。

_3. 一个练习了 30 年钢琴的业余爱好者,通常会比十几岁的时候弹得更好。

_4. 钢琴爱好者通常会聘请专业老师指导自己练习。

_5. 富兰克林是美国著名的发明家、作家、外交家。

_6. 富兰克林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练习国际象棋。

_7. 训练三四十年之久的医生,在一些指标上,比刚毕业两三年的医生更差。

_8. 越是经验丰富的医生,收入水平越高。

_9. 富兰克林知道自己棋艺无法精进的原因。

_10. 走出舒适区之后,身体或大脑会产生补偿效应,从而提高能力。

答案在下方,请做完之后再自行核对。

1.✔️,2.X,3.X,4.O,5.✔️,6.X,7.✔️,8.O,9.X, 10.✔️

作业-阅读的两条通路

请阅读本文,并计时,在阅读时注意使用课上教的方法,尽量减少默读。本文难度较高,速度和理解力有所下降属于正常。

所有的书写系统都在精确表音与快速表意之间摇摆。这种困境直接反映在阅读者的大脑中。当我们阅读时,两条信息加工通路同时存在并相互补充。当单词非常规则,或很不常见,或是完全是新的时,我们倾向于利用「语音通路」进行加工。我们先将字母串解码,然后将其转换为读音,最后尝试提取这种读音模式的意义(如果它有意义的话)。相反,当我们看到很常见的或是发音很特殊的单词时,我们采用「直接通路」进行阅读加工,先识别单词并提取意义,然后再利用词义信息去提取它的发音。

加载中…

单词的阅读在几个平行的通路上同时进行加工。从书面单词(左下)到其语音(右下)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依赖多条通路,图中用方框和箭头标示。当单词为规则单词时,表层通路直接把字母转换为语音。当单词为不规则单词时(例如「carrot」),就会有更深层次的表征参与进来。这些表征类似于心理词典,将单词与意义联系起来。 

存在这两条通路的最好证明来自脑损伤及其对人的心理所造成的影响的研究。一些患者会由于中风或脑损伤而失去快速提取字母发音信息的能力。显然他们的拼写-读音转换通路严重受损。虽然他们在脑损伤之前可以正常阅读,但在损伤之后,他们的阅读表现为一种称为深层阅读障碍或称语音阅读障碍综合征(phonological dyslexia)的症状。虽然他们的拼写能力完全没问题,但是他们再也不能大声读出不常见的单词(如 sextant)。

此外,在遇到新词或自造的词(如「departition」或「calbonter」)的时候,他们会很无助。然而,让人惊奇的是,他们仍然可以理解高频词,而且基本上可以大声读出一些不规则的常见词,如「eyes」、「door」或「women」。他们偶尔会将一个词与另一个词混淆。例如,深层阅读障碍患者可能把「ham」读成「meat」,或「painter」读成「artist」。这些错误的性质表明,患者基本上保留了对单词意义的提取。如果患者没有理解(或至少部分地理解)他想要读出的单词,那么他根本就不可能提取出这个单词的正确意义。尽管深层阅读障碍症患者已经基本失去对这些字母的读音进行加工的能力,但是他们似乎可以识别书面文字。看起来如同一条阅读通路(从视觉到声音)被阻断了,而信息仍然能够通过另一条通路(从视觉到意义)进行加工。

而与之相反的情况也有过记载。这一次,患者所患的是另一种综合征,称为表层阅读障碍,他们无法直接提取意义,而是通过慢慢地阅读文本,读出所有单词。在这种情况下,「默读」的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表层阅读障碍患者仍然可以阅读发音规则的单词,如「banana」,甚至可以读出新词,如「chicopar」,但是他们却几乎无法读出不规则的单词。他们通常会通过盲目的语音转换来读出其标准发音。例如,有一个患者将「enough」读成 inog,然后他发誓说从来没听过这种奇怪的单词。很明显,该患者从视觉到心理词典的直接通路被阻断了,但从字母到语音的转换却仍然可以正常运作。

这两类患者的对比证实我们拥有两条完全不同的阅读通路,但同时也证明,不论哪一条通路单独存在,都无法让人读出所有的单词。从字母到单词及其意义的直接通路,可以让我们读出大部分常见单词,但是这条通路无法应对罕见的或全新的单词,因为我们的心理词典中没有存储这些单词。从字母到语音再到意义的间接通路,则无法应对像「women」这样的不规则单词,以及像「too」这样的同声异义词,但是这条通路在我们学习新单词时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当我们阅读时,两条通路总是互相合作,每一条通路都对单词的准确发音起重要的作用。利用简单的拼写——语音转换规则,单词的大多数音素可以通过字母组合推断出来,而有时候,我们则需要借助更高水平的词汇和语义来处理模棱两可的问题。通常,儿童的这两条通路间的合作并不协调。有些儿童非常依赖直接通路,他们尝试对单词进行猜测,通常会把目标单词读成同义词(如把「house」读成「home」)。

另一些儿童则哼哼呀呀地读出一句话,然后从组成单词的字母中艰难地拼凑出近似的读音,却无法从这些似是而非的读音中猜出意义。儿童需要多年的阅读练习,才能像熟练的成人阅读者那样,将这两条通路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

选自:《脑的阅读:破解人类阅读之谜》[法] 迪昂(著),周加仙(译),中信出版社,2011。

练习题

字数:1572 用时:分秒 阅读速度:__ 字/分钟

不要回看文章,判断下列陈述是正确(✔️)、错误(X)、还是未提及(O)。

_1. 大脑有两条加工信息的通路分别是语音通路和直接通路。

_2. 失去发音通路的脑损伤患者,可以阅读,但不能认出不常见单词。

_3. 失去直接通路的脑损伤患者,完全无法阅读。

_4. 大脑结构的一个核心特征就是其「多条平行通路」的组织形式。

_5. 科学家使用计算机模拟神经网络来研究阅读的机理问题。

_6. 失去直接通路的脑损伤患者,可以读出陌生单词,也能正确读出拼写方法不规则的单词,比如 enough。

_7. 语音通路主要用在我们识别熟悉的词汇时。

_8. 通常,儿童的这两条通路间的合作并不协调。有些儿童非常依赖直接通路。

_9. 直接通路让我们能读出常见单词,但无法对应罕见单词或全新单词。

_10. 直接通路和语音通路,只凭一条通路就可以完成全部阅读。

答案在下方,请做完之后再自行核对。

1.✔️,2.✔️,3.X,4.O,5.O,6.✔️,7.X,8.✔️,9.✔️, 10.X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看书慢,发现内心会忍不住默读,如何提高阅读速度?看书快的人阅读时是什么样的状态?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