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你只想躺在床上刷手机,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
不信你现在打开手机,就能收到各种推送信息。
xxx 深夜与陌生男子携手走进酒店; 五五开黑节来临,战令皮肤限时免费领; 有小哥哥给你发了一条私信,赶紧去看看吧。
各种刺激、猎奇的信息,无时无刻不在占据你的视野。
如果你拿着别人的手机一对比,会发现,在每个人的手机上,推送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在人工智能越来越聪明的时代,你每一次搜索、评论、点赞,甚至是在某个视频多驻足 10 秒,都会被大数据抓取,存入数据库。
系统会分析你的喜好,然后给你推送你感兴趣的东西,这些信息,都是为你量身定做的。
所以啊,越来越多的人沉迷于手机,每天什么都不想做,把大量的时间花在各种 APP 上。
想起来就可怕对吧。
01
来看一张图吧,这是你花在每个 app 上的时间,与总共的上网时间的占比。
举个栗子,人们平均每天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占全部上网的时间是 20%,假如你一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是 5 小时,那么花在微信上的时间将近 1 小时。
加载中…
数据来源:艾瑞数据
我想问下,这 top10 的 APP 中,大家哪一个没有装,我估计多数 APP 都装了吧。
装了也没关系,社交、娱乐需求谁都有。问题是,很多人不懂得节制,把大量时间精力都放在上面。
有时候,刷了一天手机的你,在入睡前还会有负罪感,不断后悔自责,一狠心将软件卸载,暗暗发誓一定要戒掉。
可是已经习惯了这样的生活,突然改变,很不适应。没多久又心痒难耐,实在受不了娱乐软件的诱惑,不得不重新安装。
其实,你每天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刷手机的状态,正中某些人的下怀啊。
因为那些让你沉迷的 APP,背后都有一个优秀的产品团队。
他们每天的工作,就是在琢磨,如何让自家的产品更容易接触到你,如何让你获得最大的快感,如何让你持续使用这个 APP。
就像上面那张图一样,衡量一个 APP 是否受欢迎,就是看你的登陆频率与使用时长这些指标。
为了这些 KPI,他们会想尽办法留住你。
所以,你会沉迷于手机,这不很正常嘛。
你逃的了这个 APP,逃不出另外一个,总有一款能击中你。
加载中…
02
当你沉浸某个 APP 里的时候,你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快感,它让你暂时忘却了现实世界的烦恼,那不如意的生活,揪扯不清的人际关系,都抛到九霄云外了。
然而,一旦你放下手机,无尽的空虚便会向你袭来。
你心烦意乱,焦躁不安,总想着干点什么。于是,为了填补内心的空虚,你习惯性的拿起了手机······
其实我非常理解这种状态,当一个人处于迷茫,对未来失去方向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焦虑和恐慌的心理。
这种没有方向,焦虑中夹杂着空虚的状态,会令我们本能的想要做点什么,以此来缓解、逃避这种不适感。
有些人会选择看书、学习,努力改变这种状态。而更多人选择逃避,他们习惯性的进入网络世界来填补内心的空虚。
然而问题是,你越沉迷游戏、视频、小说,内心便越空虚,于是形成了恶性循环。
最后的结果,就是彻底成为手机的奴隶。虽然有时候也会振作一下,但挣扎几下便放弃治疗。
03
长此以往,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1、你会越来越迷茫
一个人,只有多去经历一些事,逐渐积累各种人生感悟,你的见识才会越来越广,格局才会越来越大。
而现在,大多数人在本应体验人生的年纪,却把大量时间用来追剧,玩游戏,看小说。
虽然看过许多千奇百怪的东西,见识却没有增长,许多人也从没花时间思考,自己要的到底是什么。感觉对什么都感一点兴趣,又好像对什么都没兴趣。
每天只是机械般的玩手机,重复着这样的生活,最后,青春就这样荒废了。
2、沉迷于「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
你与手机屏幕的每一次互动,都能获得强烈的刺激,这些反馈不断刺激你的大脑中枢,源源不断的分泌多巴胺,让你持续的刷下去,忘乎所以。
但是,对于阅读、学习这些事,门槛就很高了。
你需要找个僻静的场所,集中你的注意力,还得克制自己刷手机的欲望,做了这些,还无法马上获取反馈。
因为你学习、阅读的反馈比较慢,通常需要持续一段时间,才能看到成绩。更糟的是,你付出了努力,不一定有收获。
你看,对于玩游戏,看视频,这是一件「低成本,高回报」的事,只要你付出了时间就会有反馈。相对而言,阅读、学习简直就是遭罪啊。
加载中…
这还不是最关键的。
当你沉迷于手机,习惯了手机上各类信息的高频刺激,你会变得越来越急躁,越来越没耐心去做一件事了。
原因很简单啊,你已经适应了高频刺激的环境,你的注意力都被这些高频刺激的信息给捕获了。
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每触碰一次屏幕,每点击一个按键,都会立即给你反馈结果,你已经对即时反馈形成了「路径依赖」。久而久之,你的心态也被「训练」成急功近利,追求短期速成。
所以,当你的注意力从某个高频刺激的对象移开时,只会转移到另一个高频刺激的对象上面。
比如说,你玩了几小时王者,一直玩到强制休息,这个时候,你是很难静下心来学习的。因为学习对你来说是程度很低的刺激,你根本没那个耐心。
即使你强迫自己学习,你也很难专注,还是会转移到高频刺激的事物上面,比如刷抖音,追剧等等。
不信你看看下面这位读者,反复「安装—卸载」游戏,注意力根本不在看书上面。即使他把所有娱乐软件卸载了,注意力也只会从游戏转移到朋友圈。
加载中…
想象一下这样的画面:
一个沉迷手机的人,他已经适应了高刺激的环境,那么他对阅读、学习这类事情是非常排斥的,只会对娱乐信息感兴趣; 一个持续学习的人,没有被高频刺激的事物提升阈值,他仍然能接受低频刺激,所以业余时间,他还能坚持学习、思考。
两三年后,会出现什么变化?
沉迷手机的人,他的人生越来越不值钱,逐渐被社会淘汰,而持续学习的人,他的思考能力、认知水平、见识格局都碾压前者,他们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所以啊,我一直有个观点。
在这个心浮气躁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阅读长文的人,比那些只关注 15s 短视频的人,大概率要优秀。
看到这里的同学,说明都意识到了问题,想走出这种状态,我希望你帮我点个赞哦,以防丢失。
04
那么,该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呢?
1、远离那些「低成本,高回报」的刺激吧
一个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会对他的生活习惯造成决定性影响。那些轻易就能获取的反馈,我劝你远离。
不是说要杜绝接触这些信息,这就显得比较极端,也不现实。
但我想说的是,千万不要被这些信息「塑造」成高频刺激的敏感体质。
凡事得有个度,你的时间应该放在对你人生长期有益的事情上面。
假如你实在无法克制自己,最好还是卸载。没有了这些 APP 的刺激,一段时间后,你就会恢复低频刺激的体质。
但有一说一,这是个很痛苦的过程,你会像「瘾君子」一样焦躁不安。
但你必须学会去克制自己,接下来的两个方法也许能帮助你。
2、想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不要因为迷茫,就止步不前,无所事事,然后沉迷网络,逃避现实问题。
你喜欢的事,想做的事,并不会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突然就蹦跶在你面前。
你需要自己去探索,去尝试。
一件事情的价值,只有你深入的了解才能体会。就像一个你从来没听过的游戏,只有自己体验一番,才知道好不好玩。
而很多人常常会被一些自己想象出来的问题打败:
要是我不会怎么办? 如果我后面不喜欢怎么办? 赚不到钱怎么办?
有一类人,一件事还没开始做,就给自己挖坑,各种设限。
正是这些限制了一个人的思维,让他不敢去尝试、探索。
如果什么都等现成的,那就准备接受生活的毒打吧。
3、先做 5 分钟
大脑是有惯性的,当我们从休息状态转到工作状态的时候,会遇到很大的阻力,产生排斥心理。
这时候总想着逃避拖延,然后到了 deadline 才硬着头皮去做。
所以,告诉自己,只做 5 分钟。比如听 5 分钟听力,跑步 5 分钟。
凡事先做 5 分钟,可以有效克服拖延。
当你开始做了之后,就会一直做下去,就像机器一样,只要启动了就会一直运转下去。
05
必须要承认,追求安逸享乐,这是人类刻在骨子里的本性。
而学习、思考,总是与人性背道而驰的,但先甜后苦,还是先苦后甜,确实需要自己拿捏清楚。
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是选择继续用手机填补内心的空虚,还是走出这种状态,全看自己。
怕就怕,有些人一边心安理得的享受,另一边却抱怨社会不公,抱怨阶层固化。
人真的不能让自己太安逸。
这不是自虐,回看历史,那些游牧民族在恶劣的环境里,磨练出了钢铁般的意志,战斗力碾压中原军队。
可是一旦进入中原,在这个花花世界的滋润下,人变娇贵了,马儿长膘了,武器生锈了,再也没了锐气和斗志,于是他们的辉煌只是昙花一现。
人要是过得太舒服,那么离颓废就不远了;一个国家要是整天莺歌燕舞,夜夜笙歌,那么亡国的日子就在眼前。
因此,当年华为还在如日中天的时候,任正非发表了一篇《华为的冬天》,警醒华为员工,要居安思危,许多人非常不理解,认为任正非杞人忧天。
但是今天回过头看,这个老头太 tm 睿智了。
你看,从古至今,这个道理从来没有变过:人过的太舒服了,会出问题的。
希望我们都能引以为戒吧。
以上,共勉!
看到最后的同学,都是有着强烈的上进心,希望改变现状,点赞一下,我们一起精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