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学会跨学科思考?
这个时代,无论你想成为顶级的科研者、公司高管或是自己创业,都必须拥有跨学科思考的能力。为什么呢?有两个原因。
一是:单学科视角看不到事物的全貌,容易认知偏差
举个例子,对手公司研发了一把新椅子,公司各部门对这个新产品进行分析。
设计部:靠背设计符合人机工程学,椅面和椅身的颜色采用邻近色,造型也古典别致。
工程部:这个皮面的缝合工艺和椅垫一体化的工艺可以借鉴。
成本部:这把椅子由人工打造,各道工序都是人工作业,至少需要合计 2 个小时的人工,因此人工成本占比相当高。
市场部:最近流行复古风,这把复古椅子很有卖点,文案很好写。
……
每个部门说的都有道理,但都只局限在自己的领域,就像盲人摸象和画杨桃的故事,单学科视角让我们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而不是全貌。
你看,只是应对单个事物,单学科视角已经捉襟见肘,何况我们要应对的是复杂万倍的现实世界,无数的要素,错综复杂的关系,要想剥开层层迷雾,走在别人前面,就必须拥有跨学科视角。单学科视角相当于只拥有拼图的一小块,而多学科视角则是接近完整的一大块,自然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二是:单学科视角容易形成思维定式,看不到更好的解法可能在别处
有时候你会发现,有些领域问题的更优解可能来自于另一个领域,比如查里·芒格发现最好的教育模型并不是来自教育学,而是来自于飞行员训练:
①我们必须让学生学习大量的跨学科知识,
②持久地掌握能够应用自如的所有必要技能,
③拥有根据实际情况综合熟练使用各种知识的能力,
④用上证明代数问题的那些正向思考和逆向思考的技巧,
⑤核对「检查清单」的终身习惯。
现在的教育大都只是知识的灌输,而很少培养思和用的能力,可是飞行员是个很特殊的职业,如果你不能灵活运用相关知识,死神可能随时来找你。
有句名言:「如果你手里只有锤子,那你看什么都像钉子。」生活中,我们遇到的问题绝对不只是敲钉子,拥有跨学科思考的能力就像同时拥有了螺丝刀、铁锹、小刀、锯子、扳手等,可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读了很多书却没什么用?
很多人都有这样一个问题:读了很多书,为什么感觉没什么用?
答案是知识没有形成系统。
没有形成系统的知识就像一堆散落的汽车零件,承载不了任何功能,只有经过组装才能变成拥有复杂系统,可承载复杂功能的汽车。
那怎么建立知识系统呢?
这就可以用系统性思维来思考,我们前面已经介绍过系统的四大组成元素:功能/目标、要素、关系、环境。
换言之:这个知识系统存在的目的是什么?这个知识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这个知识系统的适用边界是什么?
这一节,我们就来解答这四个问题。
这个知识系统存在的目的是什么?
我们在初中物理中都学过,只有当所有的力的方向相同,并作用于同一物体时,合力才最大。如果你连读这么多书,学这么多知识的目的是什么都搞不清楚,那么这些知识就像朝向各异的力,产生不了大的合力,甚至自相矛盾,相互抵消。
跨学科思维不是简单的把多学科知识进行拼合,而是有目的地进行互补、借鉴,以形成最大合力。
所以第一个需要思考的是:你的研究方向是什么?或者说你想解决什么问题?用商业思维来思考就是:你的定位是什么?
如果你暂时没有答案,可以试着从下面几个必要条件中寻找。
①这个方向是你感兴趣甚至是热爱的。
唯有热爱,才能弱水三千只取一瓢;唯有热爱,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坚持日拱一卒。
②这个方向是有价值的。
源源不断的正反馈,既是动力源泉,也是你不会在黑夜中迷失的指路明灯。不一定是推动社会进步这么宏大的目标,但至少是对某一类人群有益。
③你的研究成果是可验证的。
不能只通过个别个人经验来验证,而是能用事实、数据来检验。
④这个问题有解答的可能性。
现有的知识、技术、工具等能否帮你找到答案?如果不能,你就要深入思考是否是时机不对?
这个知识系统由哪些要素组成?
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就是一位跨学科高手,他所有智慧的核心就是多元思维模型。
也就是利用各学科的经典模型构建出一个复合框架,用来分析事物,可以解决更多更复杂的问题。
所以除了和投资最相关的经济学,他还研究了工程学、心理学、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社会学、法学等学科。
刚开始做博主的时候,我就在思考我应该分享哪个领域的知识,最后选择写我最感兴趣的学习方法论,学习主要研究的是认知、记忆、思维等,与之最相关的便是心理学,于是我从心理学学起。之后发现需要进一步研究大脑神经结构,于是又学了脑神经科学。
后来忽然想到,我应该找最聪明的人——哲学家,学习他们的学习方法,发现他们基本都在追寻第一原理,觉得很有启发,于是和哲学有了交集。在帮亲戚填志愿的时候关注到人工智能专业,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这个专业早把人类学习的模式研究得非常清楚了,于是我开始探索学习可以借鉴的地方。
再之后我遇到了一个问题,我发现我是一个好学生但并不是一个好老师,自己学会了却不能通过文章很好地教给别人,所以我又学了教育学。
当我拥有了好几个领域的知识,我觉得我需要研究一下知识管理,将知识形成系统,找了好久也没有相关发现相关学科,又是在偶然间发现了系统科学,一门专门研究复杂系统的学科,发现里面的一些思维方法可以运用到知识管理上。
到目前为止,围绕着学习,我研究了六个领域的知识,当然,除了心理学我进行了比较系统地学习,其他领域都只是借鉴了一些可以迁移到学习上的思维模型,并没有花太多时间,但是这些其他学科的重要模型却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下面这个就是我关于学习这个方向的知识网。我的主业是景观设计,关于这个方向的知识网是另一张,当然,这两张网也有重叠的部分。
加载中…
总结一下,除了最相关学科,还应该找哪些学科来完善知识系统:
①和最相关学科相互补充的学科
心理学虽然揭示了学习时的心理过程,但是对于大脑结构却没有很深入的研究,所以我找了脑神经科学来补充,因为要当一个学习方法论博主,不仅要会学,还得会教,于是我又学了教育学。
②有更先进研究成果可借鉴的学科
哲学的思维方式、人工智能对学习模式的研究、系统科学对复杂系统的分析,对我所研究的学习方法来说都是先进的研究成果,都可以借鉴。
跨学科知识网有三个特点:
①跨学科知识网是没有边界的,当你发现有其他学科可以进行补充和借鉴,就可以扩展你的知识网。
②系统学习最相关学科,辅助型学科只需借鉴可用模型。
③以单个研究方向为核心向周边扩展成网,所有研究方向的网联结起来就是你的整个知识系统。
加载中…
这些要素之间有什么联系?
怎么将各学科间的知识建立联系呢?有两种方法:
①知识扩展
一种情况是通过知识点间的直接联系进行扩展,比如包含、并列等联系。举一个地理的例子 ,一提到湖北省你就可以想到属于中国,它包含了武汉、襄阳等市,接壤的有湖南、河南等省。
另一种情况是通过间接联系扩展,适用于两个知识间并没有直接联系,但都和另一个知识点有联系的情况 ,比如湖北省和青海省,两个省除了都属于中国之外,在位置上好像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它们都是长江流过的省份,长江这个第三点把它们串了起来。
数学领域有一个猜想叫六度分割理论,它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 6 个中间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这个猜想也可以运用在知识管理上,尽可能去寻找知识间的关系,建立神经连接,这样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会自动触发。
②模式识别
和知识扩展相比,模式识别的难度更大,也是跨学科思考的关键,你必须找到知识间相同的模式,这需要你抽象出本质,也就是前面说的提炼更本质的思维模型。我举个例子。
化学中有一个原理,叫自催化反应,反应产物对反应速率有加快作用的反应称为自催化反应,比如工业上的发酵过程就是典型的自催化反应过程,用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良性循环。
其他领域有哪些现象是利用这个原理呢?如果你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很多公司都是利用了自催化这个商业模式。
比如亚马逊,它先为消费者提供种类更多的选品,以达成一个好的客户体验,当这种体验足够好的时候,买家就是亚马逊的免费宣传员,经过口口相传,就会获得越来越大的流量,这又吸引了更多卖家加入,新的卖家带来新的产品及竞争,又降低平台上面的产品价格,消费者的体验又进一步的提升。
再比如迪士尼,迪士尼的主营业务是拍电影,电影这个产物除了能给迪士尼带来一定的收入外,也在催化迪士尼发展壮大的速度。电影中的经典卡通形象衍生出了迪士尼乐园,以及各种周边产品,强化了迪士尼的品牌形象,增加了人们对迪士尼的了解和喜爱,这又增加了愿意为迪士尼电影付费的人数。
通过抽象思考,分析出自催化反应和亚马逊、迪士尼的商业模式是一回事,这就是模式识别。
之前提过的五问刻意联系法:就是为了练习大家知识扩展和模式识别的能力。如果你暂时还不能找出那么多的联系,可以再试试这个练习方法:任意找出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可以是人、事、物、知识点的任意两两组合,比如在亚里士多德、咖啡、数学、猫、植物、新能源汽车里任选两个),然后试着去找它们的联系,越多越好,不要满足于三两个。(五问刻意练习法:这个模型的定义和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个模型解决了什么问题?这个模型可以用哪些熟悉的事物解释?这个模型和哪些旧知识有联系?这个模型可以用在哪些地方?)
小提示:用上前面的逻辑思维(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比较、逆向思维、递推)、结构化思维、系统性思维和第一原理思维。
这个知识系统的适用边界是什么?
古人告诉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男子汉大丈夫,宁折不屈。古人又告诉我:男子汉大丈夫,能屈能伸;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古人告诉我:苦海无涯回头是岸。古人又告诉我:车到山前必有路。
古人告诉我: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古人又告诉我: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古人说的都没错,不过都只适用于某些情况。
不搞清楚知识系统的适用边界,就是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没有完全正确的思维模型,也没有能解决一切问题的知识系统,只有能解决某些问题的知识系统。
查理·芒格说:你只有知道一个知识什么时候失效,才配拥有这个知识。不仅是知识,知识系统也一样,我们需要划出一个边界:什么时候可以采用,什么时候不能采用。
写到这,你应该知道该怎么建立自己的知识系统了。
最后用学思用模型不断强化、更新和扩充你的知识网。
加载中…
再喂两口鸡汤:
你的现在,是你过去所有的总和;而你的未来,就是你现在所做的一切。
日拱一卒,必功不唐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