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接受的一切信息,构成了你的思维方式。所以长期接受碎片信息的后果就是:
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复杂的思考。
碎片信息通常具备这样的特征:
它们往往是一些事实的集合而非逻辑
它们往往大量简化了推演过程
它们往往将多路径简化为单一路径
它们往往不够严谨、全面
简而言之,碎片信息为了达到易于习得的目的,通常会显著降低认知成本,最明显的方式就是:将复杂的事物简单化。
它们往往只告诉你表面上的东西,却不会告诉你背后的原理,以及它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我们所说的「知识」,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事实」(或曰「观念」),二是「联系」。
事实就是一个个点,联系则是把点连接起来的线,它们所构成的网络,就是我们的知识结构。
「事实」决定了你的知识广度,「联系」决定了你的知识深度。如果你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即使你只知道 ABC,你也可以根据这三者的内在逻辑,得出 DE,甚至 F,这个过程就叫作思考。
但如果你不了解它们的内在逻辑,即使你知道 ABCDE,你也是没办法得出 F 的——你不知道需要把它们放在一起,更不知道放在一起之后它们能够呈现出怎样的内在逻辑关系。
这就是碎片化信息的弊端。当我们接受碎片信息时,我们实际上是在扩充「事实」,但并没有增加「联系」。长此以往,会使我们的知识结构变成一张浮点图:孤零零的知识点漂浮在各个位置,却缺乏一个将它们有序串联起来的网络。
这样的结果是:
1. 碎片化知识通过连续的新鲜内容,不断刺激你的大脑,让你始终处于「啊!又知道了新的东西」的喜悦中,从而难以自拔,这也就是我们难以抑制刷微博、刷朋友圈的缘故,因为我们只需要付出很少,就可以沉浸在「获得了新东西」的刺激里面。
但是,这些获得的信息,因为它们缺少跟其他信息的「联系」,因此难以被我们「提取」,而「提取」得越少的内容,会被提取得多的内容挤压在记忆的底部——因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极其容易被我们遗忘。你以为你得到了很多,但其实你什么都没有得到。
2. 我们的知识网络,决定了我们如何思考。那么,长期接受碎片信息,对你的思考能力并没有提升——你的「网络」并没有扩大;甚至是有害的——你已经习惯了用孤立的知识点去看待问题,习惯了一层、两层的思维,难以对事物进行五层、六层乃至更深入的剖析。长此以往,你将弱化对于复杂事物的思考能力。
这里要注意一点:碎片化信息,其实跟来源没有太大关系。如果你习惯了接受「A 是 B」、「C 是坏的」、「因为 A 所以 B」的简单观念,那么,无论你是在刷微博,还是在读书、看公开课,其实接受的都是碎片化知识。
聪明人的思考方式,其实很简单,就是三个字:元认知。同样一个问题,较为聪明的人,会去思考这个问题产生的背景、原因、合理性、必要性、可能性,等等。他们会拔高一层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更容易找到一根线条,将它和远处的某个固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从而拓展自己的思维网络。
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其实无论刷微博还是读书,都可以避免碎片化认知。
具体的方式是:
1. 先花一点时间,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梳理一遍。如何梳理呢?以你能够说出某个知识点的影响因素,以及它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为准。顺着这样的知识点捋一遍,这个网络就是你已经构建完成的知识网络。
2. 找到知识网络的触点。亦即自己感兴趣的、但尚未进行探索和了解的知识点。
阅读、学习的时候,有意识地去接触这些触点的知识,延展自己的知识网络。
3. 当接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时,先考虑如何将其纳入知识体系。
亦即在脑子里回想你的知识网络,思考它可以如何跟你已经知道的东西联系起来。
4. 如果找到了对应的点,弄通路径。
亦即,将这个新的知识点,跟已经知道的某个点之间的路径,查清楚、弄清楚,将它们连接起来,使这个知识点成为你新的「触点」,拓展你的思维网络。
5. 检验并输出。
将这两个点之间的联系讲清楚。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通过口述、写文章,去教会别人这个知识。或者,在心里把它讲一遍,看是否能够讲得清晰易懂,没有障碍。只有能够输出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
6. 不符合以上方式的内容,果断舍弃。
如果一个东西无法纳入你的认知体系,那说明你现在还不能掌握它,那就果断放弃,因为它对你来说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记忆的)成本是远高于收益的。
明白了避免接受碎片化知识的方法,你马上就会意识到,体系化才是学习的正道。学到的东西只有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才算是为自己所用。不成体系的零碎知识是没有任何价值的。
当然:
1. 我默认这里的「学习」,属于提升自己的范畴,不是指应试的那种。
2. 以下的一切,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没有兴趣,一切都是妄言。
具体来说,体系化学习的方法有下面几步:
1. 了解工具
无论你想学习什么领域,第一步,是先要了解这个领域的研究工具——比如术语,比如研究方法,比如这个领域的基本常识,等等。所以:
选择一本公认的、权威的教材,将里面出现的术语全部弄明白。
这一步不用奢求能读懂多少,能理解那些术语就可以了。
比如,学哲学,就可以读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别挑罗素的,那种书随便看看就好)或者所罗门的《大问题》。看到一个不懂的术语,查维基、查资料、问别人,把它弄懂,不用强求记住什么和理解什么,先把诸如形而上学、一元、二元、有神、无神、泛神、先验、超验、经验等等这些基本概念弄清楚。
学经济学,就读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把里面的术语弄懂了,基本读经济学著作就没有太大问题了。比起曼昆那本,萨缪尔森的读起来更爽,更严谨,当然这可能是口味问题。
这一步,选择一本恰当的启蒙书籍尤为重要。其实,无论你读了多少妙趣横生的普及读物,到头来,基础教材这一关始终是绕不过去的。畅销读物好看,轻松,但学习本来就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为,学习就是打破大脑里固有的藩篱和联结,建立新的节点和网络,这个过程跟改变习惯一样,必然是充满艰辛的。相比之下,畅销读物只是给你一点谈资,让你自以为学到了东西,而并不能帮你重建对这个领域的认知。另一方面,畅销读物为了保证可读性,对概念的诠释上必然会更加模糊和简单,如果没有通过基础教材打好底子,很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
2. 建立脉络
了解了基础的工具之后,就是纵览,建立这个领域的脉络。这一步,要多读几本描述不同时期的书,同样不求深入理解,先把这个领域的发展弄清楚了,在大脑里建立一个时间轴,弄清它有什么不同的时期、每个时期大致有什么特点、有哪些著名的「节点人物」,等等。
我建议选用一本电子笔记(因为长度可以无限延伸),EVERNOTE 和 ONENOTE 都可以。新建一个页面,每读一本书,就总结出书里对应的脉络,补充进去。一系列书读完,这张长长的图表也就完成了。
完成之后,确保它已经牢牢记在你的大脑里,然后就可以扔掉了……
对的,不建议使用现成的时间轴。因为,这个过程中,重点不是把时间轴这个东西做出来,而是,把这个领域的历史烙印进你的大脑里。你需要一步一步去写、去完善,才能起到强化记忆的作用。并且,每个人读的书、抽取脉络的方式、总结内容的侧重点都未必相同,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 找出兴趣点
一个领域的东西,你不可能全部掌握。所以,在整理出脉络后,下一步,就是根据这个过程中的理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
比如,你可能会对康德感兴趣,那你就可以看看他的评价——为什么说康德是近代哲学的里程碑?你总得了解一下康德之前的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吧。康德自己的著作太艰涩,就可以先看看别人的解读,在摸索之中,慢慢向他靠拢。
又比如,你读完了心理学的概述,可能会对社会心理学感兴趣。那么,可以上网找找这一块的书单,一本一本读过去。有了第一步的积累,读起来会轻松很多。或者,你对社会群体的思维模式产生兴趣,那就可以看看《乌合之众》《集体行为的逻辑》等等。
又或者,读这些书的时候,你产生了一些问题,比如,传媒对社会群体的影响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影响?这时,你就可以涉猎一下传播学的著作,比如《传播学史》《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等等。
学习的本质就是「联系」。旧概念和新概念的联系,单一概念和拓展概念的联系,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只有不断拓展「联系」,才是学习的目标。
介绍一个方法:
每学完一个点,可以在心里假装把它讲给别人听,然后站在别人的角度提出问题,再试着回答。
这个方法的效果非常好,一来可以增强你对它的记忆,二来可以发现那些你还没弄懂的东西,已经得到许多知友验证。
4. 建立联系
如上文所说,学习的奥义就是「联系」。
何为联系?当你接触到一个新概念的时候,你大脑中这个概念的位置被激活、被更新,随之,所有与之相关联的东西,都建立了全新的因果逻辑,这就是联系。
比如,当你了解「弹性」是个什么东西之后,你以往读到的,比如「刚性」,比如商品价格变化的趋势,比如某种经济现象——抢购、囤积,等等,都会得到一种全新的、合理的解释,你对它们的认识也会刷新,以往的种种疑惑、困难也随之消失,这就是联系的力量。
当你学会一个概念时,与之相关的其他概念被激活,这也是联系,而且是更重要的联系。比如,学社会心理学时,你可能会想去了解传媒方面的知识。学历史时,你可能对某个朝代的经济政策——比如唐朝的租庸调制吧——感兴趣,就可能会去了解宏观经济学里面的经济政策和财政政策,或者读一读经济史,看看赋税如何影响一个国家;或者其他国家、其他时期是采用什么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不同的举措之间有何利弊。等等。
这一步,读的时候要注意两点:
1)带着问题去读。每读到一个地方,都问自己一个为什么,然后试着去解决它。可以查书,查资料,查维基,解决了再继续读。不用担心影响读书效率。记住,你是为了学习、为了弄懂一个领域而读书,不是为了把这本书读完而读书。
2)做好笔记。这方面,推荐我原创的 INK 笔记法。
(INBOX – NOTE – KNOWLEDGE,后续专栏中会有章节详尽讲述。)
具体步骤:
(1)把笔记本分三个区,分别是 INBOX、NOTE 和 KNOWLEDGE;
(2)将一切想到的东西、看到的东西、有价值的东西记在 INBOX 上。例如一句话「Evernote 和 Wiz 对比」
(3)每天定时整理 INBOX,将里面的内容通过搜索完善、延伸,整理成一条笔记,放入 NOTE 里。例如「Evernote 和 Wiz 对比:优点:xxxx;缺点:xxxx……」
(4)每周定时,把所有相关的 NOTE 笔记,整理归入同一个主题,放入 KNOWLEDGE。
主题是什么呢?主题其实就是关于应用的想法。
我在笔记里看到一个素材,觉得可以就此写成一篇文章,那么这个立意就是主题,我就可以把这个素材放进去,以后看到相关的素材,也可以放进去。
再比如,我读了《关键链》和《定位》,觉得其中一些思想可以推广到部门里,那么我就可以设立一个主题「给 BOSS 的建议书」,把它们放进去。
这个过程推荐使用 Onenote 完成,而构建笔记系统的具体方法,我在专栏之后的章节中会有详尽讲述。
过程中,你读文章,读杂志,所有的一切零碎知识,都可以把它们纳入你的笔记里,成为你知识体系的一部分。也唯有这样,这些零碎知识才有价值。
在这一步的学习中,你写的这些笔记,就是你最重要的学习成果。因为它们展现了你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更进一步说,也可以通过学习锻炼这种发问 – 思考 – 拓展的思维方式,非常有用。练得多了,你会发现看待问题的时候,速度快了许多,角度和深度也会有提升。
拓展和应用
重复以上步骤,针对同一领域不同兴趣点,或不同领域,深入,挖掘,建立联系,将所有这些东西在思维层面整合起来,就是你的「知识体系」。
然后,就是让你的知识体系发光发热,去应用它们。写博客,写回答,教授给别人……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加深对它们的理解,同时发现那些被忽略的障碍点,再攻克之。
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步。
许多人推崇「做中学」,因为任何知识归根结底都是要「用」的。你写一篇文章去介绍、去讨论,也是属于「用」。你学到的知识,只有能够应用,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应用本身,也即是内化的过程。
到这一步,你就已经算入门了,接下去,就是用自己的方式去努力了。
最后,我必须再强调一点大家特别容易走近的误区:读书不用追求「读完一本书」,而应该追求「从这本书中获得了什么东西」。
一本书的内容不可能 100% 对你有用,其中肯定有你所不感兴趣的东西,也有你所无法接受的东西,没关系,接受你所能接受的即可。不用务求全部读完。甚至,读一半,放回去,再跳着读别的书,也是很好的方式。读书应该为自己所用,而不是让自己去迁就它。
而对于微博上、知乎上那些有趣的碎片化知识最佳的处理方式,就是将它们作为起点。如果你觉得一个知识很有趣,就以它为出发点,去探索它背后的原理、背景、应用,去查资料、GOOGLE,顺藤摸瓜。这个知识点本身是没有太大价值的,有价值的是你去探索的过程。你经过探索了解到的东西,才能纳入你的知识体系,成为你思维的一部分。
当然,以上种种都需要不菲的时间,但学习本就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所以优秀的人永远是凤毛麟角,所谓聪明的人,无非他们把走路、等车、休息等更多的时间花在这上面罢了。再说,学习本身,岂非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