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颜阿骨打(1068—1123):金太祖,统一女真各部,创女真文字,建立金国。宣和二年与宋朝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并在宋军失败后单独攻取了燕京,迁走燕京城内子民后以高昂的价格将燕京城归还宋朝。
完颜吴乞买(1075—1135):金太宗,完颜阿骨打之弟,终身未曾踏足汉地,在位期间女真将领权势膨胀迅速。北宋宣和七年下旨伐宋,南宋建炎二年封徽宗为「昏德公」、封钦宗为「重昏侯」。
宋徽宗(赵佶)(1082 —1135):北宋第八位皇帝,笃信道教,书画双绝,作风浮夸奢靡,宠信蔡京、童贯等人。在位期间一度曾取得对西夏的战略优势,后与金朝立「海上之盟」,约定联合灭辽。宣和七年,接到金军伐宋的消息后内禅南逃,并截留东南财赋,引起朝中恐慌。靖康元年金军班师后经劝说返京,旋即被软禁,在靖康之难中被俘,始终试图说服金军将领将自己释放。南宋建炎二年八月抵达金上京,行「牵羊礼」,被封为「昏德公」。南宋建炎四年被迁往五国城,并于南宋绍兴五年逝世。南宋绍兴十二年,宋金绍兴和议达成后其灵柩被送回中原。
宋钦宗(赵桓)(1100—1161):徽宗的长子,宣和七年继位,继位后在关键岗位上任用自己的亲信、惩治「六贼」,并急于同金军求和,做出一系列错误决策,最终导致开封城破。在靖康之难中被俘,同自己的父亲宋徽宗一起被送往金国。
宋高宗(赵构)(1107—1187):徽宗的第九子南宋开国皇帝。在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中被送往金营为质,赢取了一定的声望;在第二开封保卫战前夕作为议和使被派往金营,在半路被民众拦下,从而意外地成为了靖康之难的幸存者。第二次开封保卫战爆发后赵构被封为兵马大元帅,并在靖康之难后登基称帝。
赵楷(1101—约 1130):徽宗最喜欢的儿子,曾于徽宗内禅时领内侍冲击宫门,未果。后在靖康之难中被俘,死于北方。
赵谌(1117——不详):徽宗长孙、钦宗长子,靖康元年时年仅十岁,但由于钦宗担心徽宗夺权,故将其立为太子。在钦宗进入金营后,赵谌曾短暂地主持过开封城内的一些事务,于靖康之难时被俘。
辽天祚帝(耶律延禧)(1075—1128):辽国最后一任皇帝,在位期间完颜阿骨打起兵反辽,辽军连战连败,于北宋宣和五年被金人俘虏。
完颜宗翰(约 1080—约 1137):又名粘罕,国论勃极烈(即国相)完颜撒改之子,在金伐辽之战中战功赫赫,对北宋态度始终强硬。宣和七年领军由山西伐宋,在太原城下遇阻,经过两百余天的围城之战后攻克太原城,并数次击败来援宋军。靖康元年力主二次伐宋,城破之后将徽、钦二帝贬为庶人,连同赵氏皇族一并掳走,另立张宗昌为帝。完颜宗望死后他夺取了宗望留下的燕京枢密院,权倾一时。金熙宗继位后被夺权,郁郁而终。
完颜宗望(不详——1127):又名翰离不,完颜阿骨打第二子,崇信佛教,又被称为「菩萨太子」,对北宋态度较为温和。宣和七年领军由平州攻燕山府,大败宋军。后冒险南下,围困开封,与钦宗签订城下之盟,名声大噪。靖康元年再次领军由河北南下伐宋。赵构登基后曾提议送返徽宗,未果,旋即病死。
童贯(1054—1126):受徽宗宠信的宦官统帅,与蔡京狼狈为奸、掌控朝政几十年。宋金夹攻辽国战略的实际执行者之一,在伐辽战役中数次大败。宣和七年,童贯在接到金军南下的消息后由前线逃回开封,又于徽宗南逃后置钦宗对自己的任命于不顾,领兵南下护卫徽宗,后被诛。
张觉(不详——1124):原辽国降金将领,完颜阿骨打病逝后降宋,曾打退过金军进攻,却因出城接徽宗诏书而被金军大败,逃入宋境后不久被杀,宋朝将他的首级送金。张觉事件是宋金战争的直接导火索之一。
郭药师(生卒不详):辽国「常胜军」统帅,童贯征辽时降宋,宣和七年金军南下时曾与完颜宗望交战,战败后降金,并引导金军南下。
种师道(1051—1126):北宋西军宿将,人称「老种经略相公」,曾随童贯征辽,以「如盗入邻家不能救,又乘之而分其室」来讽刺宋军与金夹攻辽国的举动,并一度因此致仕。靖康元年领军勤王,因主张稳扎稳打而被钦宗弃之不用,金军退却后又提议集中兵力在河北一带修筑防线,亦不被钦宗所采纳。靖康元年十月,重病去世。
种师中(1059—1126):种师道之弟,人称「小种经略相公」。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中奉诏勤王,兵未至而金军已退,后被授为河北制置副使,先后收复了寿阳、榆次等地。后因友军缺乏配合且辎重补给未能随行导致兵败身死,朝野震动。
姚平仲(生卒不详):姚古养子,于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中提出夜袭金营的计划,由于走漏消息而被金军反杀,直接导致朝中主战派全面失势。
姚古(生卒不详):西军宿将,靖康元年收复隆德府,但在收复太原之战中与种师中失约,逾期不至,导致种师中兵败战死,后又被金军大败,最终被贬岭南。
李纲(1083—1140):宣和年间任太常少卿,进谏徽宗劝其退位,并在徽宗退位后力主死守开封,在第一次开封保卫战中主持开封城防务,与金军血战。姚平仲夜袭失败后失势。种师中战死后被任命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李纲数次请辞,不许,在太原城破后被贬。高宗继位后曾启用他为宰相,但仅在位两月有余便再度被贬。
陈东(1087—1127):太学生,宣和七年上书请诛六贼,后又请留李纲,数次领导太学生请愿,为北宋末年著名的意见领袖。后因频繁伏阙上书与建炎元年被诛,建炎二年高宗为其平反。
秦桧(1091——1155):钦宗时任御史中丞,由于反对金人立张邦昌为帝而被掳去金国。南宋建炎四年被释放返宋,力主议和,深得赵构宠信。
张邦昌(1081—1127):徽宗退位时的二府大臣,坚定的主和派,因态度恭顺而被金人选中,被立为傀儡皇帝。
孟太后(不详——1135 年):哲宗的首位皇后,先被废,并于哲宗驾崩后复位,后因受新旧党争牵连再次被废,并因此成为北宋皇室中极少数的靖康之难幸免者。金人班师后,张邦昌将其请回宫内垂帘听政,在赵构继位过程中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
韦贤妃(1080 年—1159 年):宋高宗生母,靖康之难时被俘。宋高宗赵构即位后,遥尊其为「宣和皇后」,绍兴和议达成后随徽宗梓宫返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