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节课我们聊了聊关于是否适合考公的问题,这节课我们来探讨「成公」之后的问题。
每一位努力备考的年轻人,对于成为一名公务员之后的生活都会有着属于自己的想象,也正是在这种想象的激励下,他们才能够夙兴夜寐、不舍昼夜,在旷日持久的备考期坚持下去。
那么大家肯定也都会好奇,自己的这种想象,到底跟现实中的情况有没有差距、有多少差距。公务员的职业生涯到底是怎么样的……
今天,我就将为大家系统、科学的来解答这些问题。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一点,那就是不论岗位、单位还是职务、级别,公务员这份工作是有一些共性特点的。
第一,安全。因为有着《公务员法》的保护,一个人如果不主动辞职或者违法乱纪,那么他是可以把这个饭碗一直稳定着端下去的。这种稳定带给一个人最重要的心理体验,就是安全感。
想一想为什么父母总是更倾向于让我们考公,因为他们一生中经历了太多浪潮与风波,比我们更懂得安全感的重要性,谁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孩子为生存苦恼,从而活得疲惫、压抑。
再想一想为什么有那么多已经在体制外工作多年的人,最终又选择回来考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种安全感。
年轻时总想去外面的世界闯一番,但时隔多年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只属于有实力、有运气的那一少部分人,而且往往这时又面对着成家的问题,在组建家庭这个话题上,对一个普通人来讲,能提供生活层面的安全感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无聊。不论在任何领域,无聊始终是安全感的伴生品——就如同出轨总是发生在结婚之后而非热恋期。这份工作给你带来近乎绝对的安全感,那与此同时它带来的无聊也是很难消解的。
体制是一台庞大的机器,每个人在这台机器中只是一个最末端的小小螺丝钉,当你试图在其中寻求个人意义时,真的只能无解。
我和身边很多体制内的朋友聊过,大家都感觉到体制有一个很有趣的地方:那就是每个人都在抱怨自己的工作无聊乏味、充满形式主义、毫无意义,但这些所有个体的无意义组合起来,却反而能汇聚成一股推动社会前进的磅礴动力。而问题在于,这种磅礴动力,只有一个系统内居于顶端的少数人才能感受得到。
基于上述的这种安全和无聊,再结合自己身边遇到的大量案例,我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在一名年轻人成功上岸之后,他的心理体验是呈「U」字型的。
加载中…
在这张图中,横轴代表工作年限,纵轴代表从工作中收获的满足感。
工作前两年,属于「兴奋期」,不管你是刚刚大学毕业就幸运地考上了公务员,还是已经在体制外被 996 掏空身体才最终上岸,你的满足感绝对会「爆棚」,这里面既有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有摆脱上一阶段压力的轻松,更有对于工作的新鲜感。
而后,随着时间越来越久,心理上的满足感也会跌落,进入「低落期」。面对着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工作,以及对晋升的失望甚至绝望,特别是人近中年,当你身边的老同学中突然蹦出来一两个「成功人士」,这种失落会更加明显。
但再往后,随着时间进一步延长,会进入一个「重建期」。你年纪渐长,一方面面对着父母老去和孩子长大,更加体会到稳定的好处,另一方面随着自己精力体力的退化,也逐渐意识到再也没有机会去「大干一场」,再加之此时自己的职务多多少少都会有一些提升,哪怕是非领导职务也行。于是,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又会进一步提升,特别是即将退休,你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稳固的保障,更是会觉得自己年轻时做的选择没有错。
寥寥数语,似乎就讲一名公务员的一生说尽。当然,这其中肯定会有变数,比方说,有少数幸运儿、实力派,年纪轻轻就成为实权领导,那么这个图就一定会发生剧烈的变化。不过,我们着眼整个公务员全体来进行分析的话,也确实就是呈现出这样一个「U」字型的状态。
其次,是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二个问题:体制内不同层级的公务员,从体验的角度来说,差别到底大不大。
先说答案:大,很大,非常大。这也正是为什么每年都有那么多人参加公务员遴选考试的一个重要原因。
我们从大的方向上来对现有体制进行分层,从低阶、中阶、高阶三个角度来进行分析。
低阶,县和乡镇级公务员,是体制内金字塔的最底层。人数最多,工作性质以执行为主,工作条件相对艰苦,好在这两年随着一些补助的增加,工资能有所提高。而且最重要的是,在低阶,想要「进步」是非常困难的。在这一级别,能够干到正科级实职已经是「人杰」级别了,干到处级更是凤毛麟角。绝大部分人到退休,最多也就是个主任科员。
除了本县人、本镇人,低阶的大部分人都是非常难受的,参加遴选的主力也是这部分人。
中阶,省和市级公务员,是体制内的中坚力量。上传下达,对下可以指导工作、发号施令,工作地点来到了市区和省会城市,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单位级别的提高,高级职务的数量也有所增加,再加之较高的起点,只要认真工作好好努力,最终都是能混个一官半职的。哪怕最不济混个非领导职务,去了基层,大家也得尊你一声领导。
特别是在省直部门工作,干到处级稀松平常,厅级也大有人在,再要往上,那就不仅仅是个人能力的问题了,机遇、运气、实力、平台,缺一不可。
可能唯一的烦恼在于,工资上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然而「长安居,大不易」,可能多少有点紧巴巴。
高阶,即中央部委公务员,是体制内的「人上人」。占据着最高的平台,掌控着最大的权力,拥有着最多的资源。除少数特殊岗位外,很多人都会参与到一些大政方针的制定过程中,其所带来的体验感是绝无仅有的,有一种参与到历史进程中的「不真实感」。而且,部委还有一些保障政策,同时天花板极高,干到厅级不算啥难事儿,倘若外放更是会成为一方大员,能给一个人带来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结合刚才的那个图表,我们综合这三个层级的公务员来进行分析,就可以得到下图:
加载中…
解释几个问题:
1.为什么中阶在后期会有一个较高幅度的提升。
这是因为近年来随着职级并行的推行,省、市这两级的公务员最为受惠,通过职级并行这条路,反而会到达以前旧体制下难以到达的高度。
比方说,老王今年四十五岁,目前担任某省直机关处长一职,在旧体制内,他是很难晋升到副厅级职务的,哪怕只是一个虚职的副巡视员。
但是,有了职级并行之后,他却可以在退休前干到二级巡视员这一非领导职务。
因此,反而会在临近退休时获得一次很强烈的满足感。
2.为什么高阶在后期甚至会比一开始的体验更好。
一方面是因为外放,一旦走出部委去了地方,那绝对是一个有着巨大能量的实权派,自然要比呆在机关里好很多。
另一方面是因为部委的职务晋升很快,到达一定年龄之后都会有着比较高的职务,哪怕是非领导职务,无论是去地方上调研指导工作,还是在人际圈中的地位,都会获得很多的满足感。
最后一个问题,那就是面对这样一种体制,我们无法改变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那到底应该做些什么才能提高自己在公务员这份工作中的体验呢?
我想,当我们看到上一张图表时,可能答案早已经呼之欲出了:
第一,选择平台。在一开始决定报考公务员时,就优先去选择一个中阶或者高阶的岗位。我的建议是,大家尽量选择中阶,考试的难度既不会那么大(选择了高阶,你就会和全国的顶尖选手竞争,难度非常大),而且离家也近一些,能够兼顾工作和生活。倘若外地人进京,那可能真的就得放弃很多工作之外的东西了。
当然,有同学会说,老江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好岗位谁都想考,问题是考不上啊!
对此,我只能说,越难得到的东西往往越香。一旦去了基层,很多岗位五年服务期的限制,会让你彻底跟自己的梦想说拜拜。
所以,一定要选好岗位。
退一步来说,如果实在是专业或者条件限制,只能在低阶中选岗位,那么一定要选离家近的,越近越好,最好就是自己家所在的县。
选岗位,一定要冷静、慎重、理性,特别特别是比较远的基层乡镇。这真的是无数人的血泪经验。
我就有一个学生,大学毕业时抱着试一试的心态考到了邻省偏远地区的一个乡镇,考上之后也就顺其自然去上了班。
现在每天都痛苦不堪,离家远、条件苦,人生地不熟,连对象都不好找。又受制于五年服务期限,想辗转腾挪一番都没有办法,如果辞职,只能以被辞退的形式走出来,五年之内不能再报考公务员考试。
所以真就只能熬下去,服务期满了再说。可人生能有几个五年?真到了那时,又还能有多少求变的决心、勇气与能力?
第二,保持学习。在备考时,大家可能都会铆足了劲头学习,也会去想上岸了就怎么怎么样。但事实上,上岸也仅仅是一个开始。解决了编制的问题,随即而来的又会有其他的问题,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单单靠这个编制是解决不了很多问题的。
所以,一定不要过于满足现状,上岸之后可以暂时休整一番,但仍然要刻意培养学习的习惯,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往近了说,想在单位内活得认可、干出成绩,公文写作、做人做事这些东西都得学;往远了说,如果只把第一个岗位当作跳板,还想去往更高的平台,那么更得要时时刻刻关注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紧跟理论热点、打磨文字功底,为日后参加遴选考试做准备。
毕竟,我们大部分人都只是普通人,也只能靠自己的能力和努力。
第三,打破熵增。体制是一个封闭系统,身处这个系统之中,倘若你想要避免无序、混乱随着时间增加,而试图通过负熵来让自己的人生越过越好,那就必须从外部输入能力,打破这个封闭的系统。
也就是,可以培养自己在体制之外的能力。法学专业,那就努力把司考过了;财会专业,那就努力通过注会;学一下代码,写一写文案……
诸多方向,你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去做选择,利用工作之余的努力,不断给体制内的自己输入外部的能量,终有一天,你会发现当你面临又一次重大选择时,你会更有底气和自信。
大家可以在知乎上搜一下「公务员辞职」这个话题,你们会发现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是学法律的,他们通过了司考,又在公检法系统内积累了经验和人脉,一旦想要改变现状,那么会有很多选择,去律所打拼或者自己接案子,都是不错的方向。
但倘若,他们在体制内工作期间,仅仅只在八小时以内投入精力,而完全忽略给这个封闭系统输入新的能量,那么可能连辞职这个念头都不会有,更别提辞职之后过上更好的生活了。
最后,给大家分享一个提问,这是我两年前接到的一个付费回答,一名基层公务员的心声。
希望也能引发大家的思考。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