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 年前后,著名画家张大千来到湖南醴陵,凭吊渌水之畔的红拂墓。
反复咀嚼墓前那副对联:「红拂有知应识我,青山何幸此埋香。」
他灵感迸发,艺思泉涌,耗尽洪荒之力创作了一幅据称他平生最重要的工笔仕女画,叫做《红拂女》,2013 年以 7130 万人民币拍出。
此画取材于金庸先生眼中「我国武侠小说的鼻祖」《虬髯客传》,虽然小说对这位女主角的可视化描写只有一句「发长委地」,但通过故事中各路豪杰流着哈喇子的评价:「有殊色」「乃十八九佳丽人」「真天人也」,大千大师穷极想象,为后人一睹女侠天颜打开了一道视窗。
据传,红拂女闺名张出尘,出自南陈将门,国灭后被收入权臣杨素府上为奴,因为经常抱着一把红拂随侍杨素左右,得名红拂女。
她打小在宰相府栽花弄草、洒扫除尘,过着安稳闲淡却百无聊赖的日子,对余生没有憧憬、没有期待、更无法设计。
直到十八九岁的一天,一个三十出头的小伙子登门面试。
老爷仍像过去一般,以标准的葛优瘫姿势半卧胡床,红拂女也和其他侍女一样,机械地环立左右帮着摆谱。
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个一身布衣打扮却「姿貌瑰伟」的小伙面对当朝司空并没有唯唯诺诺、两腿筛糠,反而公然批评:
「天下方乱,英雄竞起。公是帝室重臣,应以交纳豪杰为上,不应该如此见宾客。」
虽然心里不舒服,但自持身份的杨素总不好当场翻脸,只得不尴不尬地找个腰疼腿软的借口,慢慢正襟危坐,有一搭无一搭地瞎聊。
没想到,小伙肚子里还真有货,身负「文武才略」。
听说吏部尚书牛弘认为他有「王佐之才」,果然不是池中之物。
越聊越深感投缘的杨素高兴地拍拍自己的卧榻断言:「卿终当坐此!」
受到宰相赏识的年轻人开开心心回了驿馆,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地规划起收到录取通知书后大展拳脚的灿烂生活。
半睡半醒间,隐约听到一阵敲门声,他刚滑开门栓,一个窈窕的身影钻了进来。
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可能掉下个林妹妹。
半夜三更,月朗星稀,面对绝世美女的热情表白,小伙当场沦陷了。
女追男隔层纱。
什么功名利禄、什么大好前程,哪里比得上佳人在怀!
第二天一早,他们便乔装改扮逃离长安,路上遇到一个大胡子,结成「风尘三侠」组合,正式出道、闯荡江湖,留下了不少快意恩仇的侠义传说。
这个不甘碌碌一生的美女,自然就是红拂女张出尘。
《红楼梦》中的林妹妹视她为毕生偶像,对其生活艳羡不已:
「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具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杨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
抱得美女归的小伙名叫李靖,字药师(有一种说法认为金庸先生设计的东邪黄药师就是以他为原型)。
当时只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大龄青年。
但没有人知道,30 年后他将成为几无争议的大唐名将第一人。
小伙投胎技术不错,出身陇西李氏,爷爷当过刺史、老爹干过太守,都是省部级高官。
他还有个大名鼎鼎的舅舅,是辅佐杨坚覆灭南陈、统一中国的开隋猛将、上柱国韩擒虎。
这位舅舅不仅和李靖一起成为武庙中比肩卫青霍去病的舅甥档,传说死后还当了阎罗王,主宰冥界。
都说外甥像舅,李靖打小就喜欢谈军论武、演兵排阵,经常和舅舅开展专业性的学术研讨,惊得年长他 30 多岁的韩擒虎连连感慨:
天底下能跟我聊孙武和吴起的,也就只有你小子了!
然而,没有时势就没有英雄。
纵然身负奇才、背景深厚,但太平盛世不需要金戈铁马。
舅舅死后,李靖从 21 岁的奶油小生一路蹉跎为 34 岁的油腻大叔,再耗下去,人生就 game over 了。
他不甘寂寞地给隋炀帝写了封热血沸腾的请愿书:我要到西部去、到边疆去、到大隋最需要的地方去!
这种淳朴的「请求」哪有不批的,李靖如愿来到山西朔州边境当了马邑郡丞。
虽说吃上了皇粮,冲在了前线,只要对面的突厥人敢开第一枪,功劳簿上就可以记上第一笔。
然而他一直等了 12 年,突厥人始终龟缩塞外,不越雷池半步。
直到他 46 岁这一年,中原乱局毫无平定迹象,瑟瑟发抖多年的突厥铁骑终于壮起胆子试探性叩关犯境。
总算有机会露一手了,李靖兴奋得摩拳擦掌、两眼放光。
可惜,这帮突厥兵实在太面,还没闯到朔州地界就被李靖的顶头上司、时任山西河东慰抚大使的神箭手李渊给赶跑了。
李靖气得肝疼,可也只能自认倒霉,邪火发不到任何人身上。
但通过观摩李渊此次用兵暴露出的作战实力,再结合多年来的蛛丝马迹,李靖反复推演,得出一个惊人的判断:
这老小子要反!
追随一个 50 开外的老头谋反创业,投入产出比实在不好测算,况且自己也不是人家核心班底,还是死心塌地跟着老杨家混靠谱。
于是,他化妆成囚徒偷偷溜出马邑城,一路往南狂奔,试图向窝在扬州的隋炀帝告密。
当时他并不知道,这一逃,竟逃过一次生死劫。
就在李靖跑路不久,他的老同事、时任马邑鹰扬校尉的刘武周发动兵变,杀死太守王仁恭,割据马邑自称天子。
并迅速攻破楼烦郡,与突厥勾结,图谋南下逐鹿中原。
如果他还在马邑,要么成为无名烈士,要么只能投靠无名鼠辈。
赶到长安时,关中已经大乱,道路完全堵塞,他只好把对李渊谋反的分析报告呈给了隋炀帝留镇长安的孙子、年仅 12 岁的代王杨侑,并主动请缨带兵平叛。
可惜,一身流浪汉气质的半大老头子并没能入了满朝肉食者法眼,如敝履般被晾在一边。
抑郁半生的李靖再次与扬名立万失之交臂,而风雨飘摇的大隋朝也就此错过了可能续命的最后机会。
仅仅半年后,李渊大军便攻破长安,开启了大唐时代。
李靖这个告密者毫无悬念被押上了断头台。
就在刽子手举起铡刀的瞬间,求生欲爆棚的李靖使出吃奶的力气扯着嗓子喊:
「公起义兵,本为天下除暴乱,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斩壮士乎!」
短短一句话,包袱埋了好几个。
首先送上马屁,你李渊起的是「义兵」,宗旨是「除暴乱」,可不是滥杀无辜的臭军阀。
接着定性咱俩的矛盾,是「私怨」,不是公仇,因私废公算什么「义兵」?
最后推销自己,我是「壮士」,你想成大事,是用得着我的!
都是千年的狐狸,哪能听不懂聊斋。
刚好李世民在边上猛劝,李渊顺势就坡下驴放了李靖,安排他给二儿子当保镖。
跟着全天下最能打的老板,总算时来运转、熬到出头之日了。
但,他只猜对了一半。
李世民东征西讨,灭薛举薛仁杲、平刘武周宋金刚,仗确实没少打,可惜李靖始终是个跟班,没有上阵露脸的机会。
公元 620 年,49 岁的李靖追随 22 岁的李世民打响虎牢之战,终于立下生平第一功。
这是一场决定中国未来版图的大决战,李世民以一敌二,团灭王世充和窦建德,迅速终结隋末版的三国鼎立格局,基本统一中国北方。
但李靖究竟立了什么功,史书没写。
不过肯定不是什么大功,完全没能展现出他的指挥能力。
在统帅和同僚心里,他不过就是个无关紧要的小角色。
因此,当李渊来信说要调他去救火时,李世民毫不犹豫就画圈同意了。
早在虎牢战局还未明朗之际,盘踞在江陵一带的南梁反王、隋炀帝老婆萧皇后的侄子萧铣不甘寂寞地派舟师溯江而上,企图攻取李唐治下的宜昌和巴蜀等地。
这货控制着西到三峡,南到交趾,北到汉水的广阔地域,兵力多达四十多万,是一股不可忽视的割据力量。
于是,在虎牢大战最吃紧、灭国战功触手可及的关键时刻,李渊一纸调令派李靖火速驰援夔州(今重庆奉节),配合自己的堂侄李孝恭防备萧铣。
再次与大功擦肩而过的李靖无可奈何,只好一脸生无可恋地带着几个随从匆匆转移。
但山高路远,险关要塞又控制在萧铣手中,李靖万万想不到,自己费了老鼻子劲辗转到达宜昌时,竟再次被拉上刑场。
李渊嫌他拖拖拉拉消极避战,摆摆手扣下来一顶贻误战机的大帽子。
年届 50 的李靖第二次戴着枷锁跪坐在刽子手面前。
抬头瞟了瞟头顶的烈日和天边的浮云,他颓然长叹,欲哭无泪。
难道杨素那样的高人都瞎了眼看错人了?
难道哥们这辈子就这么窝窝囊囊地交待了?
难道这一身本事就此埋没了?
难道我家如花似玉的小红拂就要便宜别人了?
难道主角光环不亮了?
当然不会!关键时刻必有贵人踩着五彩祥云劫法场。
叫停这次行刑、叫响刀下留人的贵人叫许绍,时任宜昌市长,与李渊私交不浅。
和其他人对李靖的不屑一顾不同,阅人无数的许绍坚持认为他身负奇才,绝非池中之物。
在他百般刷脸求情之下,李靖终于获得一次戴罪立功、以观后效的机会。
从此,迈进 50 岁门槛的李靖正式领军征战,开启了近 30 年战场魔术师般的开挂生涯。
他硬生生把每一场原本可能旷日持久的战争,打成了一次次速决速胜的战役,甚至手速快过思路,完全让人看不懂路数。
首先小试牛刀,简单亮了个相。
当时,蛮人首领冉肇则率一万多部众进犯夔州,从不认怂的李孝恭脑子一热便带兵冲出城门跟人死磕对砍,结果吃了大亏,缩回城内。
李靖综合分析双方态势后献了一计:
趁蛮兵获胜轻敌,夜袭其营寨。
灰头土脸的李孝恭不咸不淡地随口冷哼:你行你上啊!
于是,李靖精挑细选了 800 精锐,借着夜色掩护对蛮军发起突袭。
沉浸在白天大胜喜悦中的肇则完全被打蒙了,只好带着亲兵夺路而逃。
然而,李靖怎么可能不留后手,他早就算准蛮兵退路,预置了口袋阵。
结果,唐军阵斩肇则,俘虏 5000+。
战报传来,李渊笑开了花,逢人便吹自己英明神武、用人有方:
「朕闻使功不如使过,李靖果展其效。」
为鼓励李靖继续扩大战果给自己争光,李渊专门降玺书慰劳:
你这仗打得漂亮,效果超级好,我给你点个赞,以后就踏踏实实跟着我混吧,荣华富贵完全不用操心!
随圣旨一同送到李靖手上的,还有一封皇帝的私信:
「既往不咎,旧事吾久忘之矣。」
话外之音并不算含蓄:你偷偷告密和拖延行军的旧账,我不计较了;我两次要砍你脑袋的误会,你也别往心里去。
秒懂老板用意的李靖很快回了封不算回信的回信:《攻灭萧铣十策》。
李渊当然看明白了,这是李靖的投名状,当即任命李孝恭为夔州总管,擢任李靖为行军总管兼行军长史。
实际上,李孝恭只是坐阵后方,「三军之任,一以委靖」。
综合分析当地盘根错节的复杂形势后,李靖让李孝恭把巴蜀各族酋长的子弟都请到夔州做官,「外示引擢,实以为质」,基本稳住了局面。
解除后顾之忧后,李靖仿效西晋名将王濬,在巴蜀展开总动员,广造舰船、厉兵秣马,只等时机成熟,直下江陵。
当年秋天,耐心耗尽的李渊调集四路大军,正式对萧铣宣战。
不巧,天降暴雨、江水猛涨,唐军将士普遍希望水位降下来再顺流东进。
只有李靖力排众议,因为萧铣同样认为唐军不会在这样的天气下冒险发兵。
可惜,身为南朝齐梁皇室后裔的萧铣并不知道,1000 多年后才有个洋人发现的真相:绝对不要做你的敌人希望你做的事情,原因很简单,因为敌人希望你这样做。
他似乎也忘了祖宗萧道成留下的忠告: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结果,在唐军突袭下,毫无防备的萧铣顷刻间丢了荆门和宜都两大重镇。
李孝恭越打越兴奋,要求乘胜追击、直捣黄龙,李靖却主张穷寇莫追、喘口气再说。
可惜愣头青李孝恭一猛子扎了上去,损兵折将,狼狈不堪。
李靖故技重施,再次玩了把反杀,获其舟舰四百余艘,斩首及溺死将万人。
包围江陵后,李靖又下了一道烧脑的命令:
把缴获的船只全部散弃江中,任其顺流漂走。
有些眼窝子浅的将领纷纷骂李靖是个败家子。
但他有自己的逻辑:
咱是孤军深入,如果萧铣的援军迅速赶来勤王,我们将腹背受敌。
现在他们在下游看到如此规模的战舰玩漂流,必然认为都城已破,便不敢轻举妄动,只能派人先来侦察,这个时间窗口,就够咱解放江陵城了!
果然不出李靖预料,连时任交州长史的高士廉(李世民老婆长孙皇后的舅舅)都上了当,没能及时赶来救驾,后来只好投诚。
内无余粮、外无援兵的萧铣最终只得出城请降,被送往长安处死。
灭国之战,2 个月搞定,毫不拖泥带水,李靖的本事开始得到骄傲的李唐君臣真正认可,诏封上柱国、永康县公。
平定江陵后,李靖马不停蹄连下岭南九十六州,恩威并施,远近悦服。
但树欲静风不止。
就在他南巡广西、深耕岭南诸州,「存抚耆老,问其疾苦」之际,背后的江淮一带又出了岔子。
公元 622 年盛夏,携平定刘黑闼和徐圆朗余威的李世民陈兵江淮,盯上了李渊钦封的吴王杜伏威。
老杜作为隋末各路反王中硕果仅存的江淮老霸主,却丝毫不敢跟这位少年统帅硬刚,主动请求离开老巢、入朝见驾。
心头大定的李渊很给面子,老杜受封太子太保,坐上了位居齐王李元吉之上的天下第四把交椅。
然而,老杜肯认怂,当年跟他一起创立江淮军的铁哥们辅公祏却不甘心伏低做小、寄人篱下。
老杜前脚刚走,他后脚就在南京宣布建国大宋、脱唐自立。
为应对李唐进攻,辅公祏做足了准备:
1.派大将冯惠亮率三万水师屯兵当涂。
2.派心腹陈正通领二万步骑兵驻扎青林山。
3.在梁山铁索横江、阻断航道。
4.筑建绵延十余里的却月城,形成犄角之势。
防御布局不可谓不专业,可惜他遇上了专治专业户的大专家。
辅公祏称帝后不足两个礼拜,李渊的讨伐诏书就写好了:
1.任命襄州道行台仆射、赵郡王李孝恭为元帅,率领水军开赴江西九江。
2.任命岭南道大使李靖为副元帅,带领交、广、泉、桂等州兵力开赴安徽宣城。
3.调齐州总管李世勣等 7 大总管划归李孝恭和李靖辖制,协同平叛。
在前指作战会议上,面对辅公祏无懈可击的铁桶守势,无计可施的各路军方大佬硬着头皮攒了个没有办法的办法:
黑虎掏心,死磕辅公祏。
身为前敌总指挥的李孝恭虽然也感觉这个笨办法实在笨了一点,但唐军劳师远征,总不能就地扎营跟辅公祏干耗吧?
正举棋不定之时,副总指挥李靖泼下一盆冷水:
辅公祏这样的老滑头会让手下人把精锐全带走?
而且南京号称石头城,是那么好打的?
一旦正面陷入僵局,那几个犄角从侧后杀上来,我们将腹背受敌,彻底凉凉。
一脑门子冷汗的众将只得眼巴巴地看着他,静静等着领导亮出奇谋:
冯惠亮和陈正通奉命死守,试图拖垮我们,因此,我们必须想办法诱使他们出城野战。
可以挑选一些老弱残兵,同时对两大要塞发起攻击,把戏演足后再仓皇撤退,引诱城内叛贼追入我军伏击圈,咱们守株待兔,它不香吗?
深深折服的各路大军依计展开,轻松掀翻冯惠亮和陈正通的主力部队,逼得哥俩不得不带着几个卫兵灰溜溜躲进南京城。
李靖尾随他们追来时,完全没整明白怎么就输了的辅公祏慌不择路、飞马东逃,辗转跑到浙江德清,被几个农民活捉献给了唐军。
从造反称帝,到人头落地,辅公祏折腾了 7 个月时间,瘾还没过够,就被李军神掐灭了小火苗。
李渊乐得直飘,甚至到处猛夸李靖比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还厉害。
国家大了,经常按下葫芦浮起瓢。
不久,突厥人不安分了。
李渊起兵时被迫称臣服软的东突厥始毕可汗曾暗中扶持薛举、薛仁杲父子及刘武周等割据势力与大唐对着干。
后来薛举、薛仁杲在浅水原之战(今咸阳长武县)被李世民击垮(李世民为纪念阵亡将士而建的「大唐昭仁寺」如今仍在),刘武周在骁将尉迟敬德举介休城投靠李世民后,也灰溜溜逃往突厥。
代理人不给力,只能亲自上。
始毕可汗死后,他弟弟颉利可汗亲率十万大军大举进犯太原,54 岁的救火队员李靖紧急调离江南,堪堪把突厥人顶了回去。
李靖 55 岁那一年的农历六月初四,秦王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
不知时任灵州大都督的李靖是否仍对李渊两次想杀自己的旧怨耿耿于怀,选择了严守「中立」。
李世民六月初七晋封皇太子,七月初九即皇帝位,七月二十八颉利可汗就带着十几万精锐骑兵再次进犯泾州(今甘肃泾川),逼得屁股还没坐热的新君冒险单骑过渭水便桥,镇住了颉利可汗。
韬光养晦憋了 3 年多,李世民终于决定:不再忍了。
59 岁的兵部尚书李靖自然是能帮他出了这口恶气的不二人选。
他接任定襄道行军总管,亲率三千精锐骑兵从马邑(今山西朔县)出发,挺进突厥大本营恶阳岭(在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其麾下的并州都督李世勣、华州刺史柴绍、继任灵州大都督薛万彻等名将同时率十几万大军分道出击。
李靖闪击战加离间计并用,很快收降颉利可汗的亲信康苏密,攻破东突厥龙庭,逼得颉利可汗逃往碛口(今内蒙二连浩特西南),还俘获了在此避难多年的隋炀帝老婆萧皇后。
颉利可汗为争取战略喘息、伺机卷土重来,便膝盖一软派使臣向大唐负荆请罪,李世民也就借坡下驴派人前去宣慰。
突厥人本以为脖子一低、高帽一送,好面子的中原政权必定见好就收。
但战神李靖可不会放过他们戒备最松懈的战术良机,果断参照当年韩信灭齐的套路,派出前锋大将苏定方突袭牙帐,李世勣截住退路,李道宗咬住追击,最终将颉利可汗生擒(5 年后死于长安,赠归义王),东突厥就此灭亡。
覆灭北方强敌前后耗时 3 个月,李靖的第三战完美收官。
大唐一雪称臣之耻,深居简出的太上皇李渊亲自在凌烟阁设宴为李靖众将庆功。
酒过三巡,君臣尽兴,李渊亲自弹起心爱的小琵琶,李世民更是秀了一把太宗舞。
那一刻,相爱相杀多年的父子仿佛没有了隔阂。
此战后,李靖晋升尚书右仆射,几已位极人臣,官阶仅次于房玄龄。
李靖 65 岁那年,吐谷浑部落闹事,他不顾腿伤在身,再次又挂帅西海道行军大总管,领侯君集、李道宗等五路大军亲征。
仅用 4 个月时间,唐军兵锋就从吐谷浑东境的库山(在今青海天峻)挥向其西陲的且末(今新疆且末),端掉大汗牙帐,彻底将其攻灭。
他是怎么找到的敌人,用了什么计策,怎么打的,史书统统没有记载,就是这么神乎其技地把人灭了,实在匪夷所思。
战后,李靖受封卫国公,因此后世也称其李卫公。
当了 4 年宰相后,深谙进退尺度的李靖以足疾为由请求退休,李世民当然知道他不愿恋栈的用意,赐了根灵寿木手杖以示慰留。
但他退意已决,整日躲在家里著书立说、不问世事。
除了总结多年军事实践经验写成的《六军镜》,后人还辑有《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在北宋时期列入《武经七书》。
由此,他也成为吴起之后,作战指挥和军事理论双双登峰造极的全能型选手。
69 岁那年,其妻红拂女去世,老李枯坐灵前、潸然泪下,回想起相遇相知、相守一生的历历过往,无法接受天人永隔的他一头栽倒、大病不起。
李世民下令,紧急为老两口修筑坟茔,规格参照汉代卫青、霍去病的旧例,修筑成突厥境内的铁山、吐谷浑境内的积石山形状,以彰其殊功。
李靖 72 岁时病情刚刚有所好转,李世民下令在太极宫凌烟阁供奉二十四功臣画像,李靖名列第八。
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事发,李靖的长子李德謇受牵连流放岭南,李世民体念李靖的功劳,特诏改为发配吴郡(李靖死后承袭了卫国公爵位)。
79 岁弥留之际,同样病的不轻、还有 8 天阳寿的李世民亲临榻前探视,为其盖棺定论:
「公乃朕生平故人,于国有劳。」
李靖寿终正寝后随葬唐太宗昭陵,谥号景武,死后 82 年位列「武庙十哲」。
爱情事业双丰收、立德立功立言全实现,实在太难了,难到后人根本不相信他是个普通人类。
明朝人写《西游记》和《封神演义》时,终于给出了「合理」解释:人家舅舅是阎王爷,仨儿子金吒、木吒、哪吒是天庭上仙,他当然得是玉皇大帝麾下的仙班重臣、托塔天王,那能是一般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