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开始学习一样新东西的时候,你是会先求多,还是先求好呢?
是先求多,不管三七二十一瞎做几遍,试试水再说,还是先求好,一旦下决心做就要全力准备,认真做到最好?
换句话说就是:重量不重质 or 重质不重量?
我们从小受到的义务教育总是会反复跟我们强调:磨刀不误砍柴工,五年高考三年模拟,考试之前一定要有很久的学习积累。」
于是我们也轻易形成了一个固有认知:「啊,的确,人不能打没准备的仗。没准备万全之前就别上。」
而在这种看似百密一疏的思维下,带来的却很可能是拖延、停滞,甚至始终都因为「准备不好」而无法开始。
所以我直说我自己对此的观点:一定要先求多,先重量不重质。
先别急着反驳我,我知道质很重要,甚至是最核心的。但别着急,这是我们后半段的议题。
举个例子,我大学时很喜欢画画,但我没有基础。刚开始自学画画的那阵子,每天都逼自己画一幅画,哪怕每次画的脸都像 jojo,哪怕每次比例都乱七八糟,我也会告诉自己:「无论画成什么样,今天也得画一副」。
放假我带着我画的那一堆垃圾回家,我妈看完忍不住摇头说后悔没给我小时候报个兴趣班。(我:……)
好,我的黑历史先往后放放,回到主题来。你一定在读书时学到过这句话:量变产生质变。
1977 年 11 月 19 日,在印度东郊的安德拉邦马得拉斯海港的水面上,-阵飓风过后,海面上突然烧起一片通天大火。滔滔海水,骤然翻起滚滚红浪。光照耀周围数十里,目击者无不目瞪口呆。
对于这个诡异神秘的现象,人们惶恐至极,有人说是老天爷发怒,有些人说这是海龙王作怪,一时间又是烧香又是祈祷,希望神明息怒。
但后来科学家深入研究后,终于揭开了「火海」之迷。原来,这场飓风以每小时 200 公里以上的高速,在海面上疾驰,激烈的飓风与海水摩擦,产生了巨大的能量且不断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时,便使水分子中的氧原子和氢原子分离,并通过飓风中电荷的作用,使氢原子发生爆炸,引起燃烧,于是形成了世人罕见的火海奇观。
据科学家估计,这次火海奇观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二百颗氢弹爆炸时所产生的全部能量,这就是典型的量变产生质变。
这句话在政治马哲里是一个必考点,每个人都背得滚瓜烂熟。甚至许多的历史事件,都离不开这个规律所产生的蝴蝶效应。
但在生活中,大家却都选择性遗忘了这句话所蕴含的真理。
很多人在刚开始学习一样东西时,总是一开始就想象自己要交出一个不错的东西,可能也是因为展示案例过于光彩了,于是导致我们看到自己亲手做出来的*#&…时,会略微的受打击。
学技能也是这样,人际交往也是这样,我们希望第一次做就能拿出个不错的作品,希望第一次谈恋爱就能遇到个不错的人,结果很快被现实挫得心灰意冷。
这太正常了,我第一次做羊毛毡的时候,看着卖家秀和买家秀也是这种感觉。
但透过这个古今真理,我想安慰你的是,这都没关系的。因为在刚开始学习一样东西时,此时的你,仅仅只处在「量变」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你只需关注量,而无需求质。
2
许多人之所以坚持不下去学习一样东西,往往就是在该关注量,安心积累量变的时候,直接跳跃过去,关注了现阶段的自己所控制不了的质变。
这就像你还学了唱跳 rap 打篮球,但还没积累到能量变时,就想着质变,去担任 NBA 大使一样,后果怎么样当然大家都懂。
而也有这么一位平平无奇的 29 岁的男人,决心要做一个职业小说家。
当然,刚立这个 flag 的时候,他也算是个零基础的小白。但他立即就为自己的生活设定了雷打不动的写稿模式。
每天凌晨四点左右起床,不用闹钟,因为生物钟自带闹铃属性,到点了就从床上弹起。泡咖啡,吃点心,不刷脸书、不剪指甲、不补回笼觉也不思考人生,立即开始写。
写多久?五六个小时,写到上午十点为止。
写多少字?每天写两屏半(Mac 电脑),换算成出版书,就是每天写十页,每页四百字,差不多 4000 字。
写了八页实在写不下去怎么办?逼自己写满十页,像刀架在脖子上那样。无论写得有多烂。
五百年过去了……(不是)就这样,他坚持了整整三十年。
最后,他成为职业小说家了吗?
我想比较机灵的读者都猜到他是谁了,那我再加一个更确定的条件:他还每天都坚持跑步。
「天黑了就不工作。早晨起来写小说和跑步,下午两点左右结束,接着就随心所欲。」
哈哈,猜到了吧?没错,他就是村上春树。
非职业的人,觉得写作是个吃灵感的活儿,老天爷赏饭吃了,有灵感了就能文思泉涌,啥时候没有灵感就废了,什么都写不出来。
但职业的人,从来不把灵感看做写作核心的一部分。梁文道就说,如果你是职业的,你还讲灵感,那么你就完蛋了。
职业的人是没有资格讲灵感的。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就算今天没有状态,也必须得写,因为「写」这个动作,是唯一能靠自己控制的事。
在任何领域想做好,都是这么个无可奈何的逻辑: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而这个你唯一能靠自己去创造的条件,就是积累「量」。
3
所以无论是学习一样新的东西时,还是初入社会对诸多业务还尚不熟练时,都别忘了,你只是个初学者。
你要知道,数量是现在的你能控制,质量却不是现在的你能控制的。你要拿捏好你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这个区间。
所以每当你感受到挫败时,都可以像这样反思一下:我是不是太看得起自己,乃至于过早把自己放到了「求质不求量」的阶段?对现在这个连量变都尚未积累足够的我,是否要求过高了?
与之相对的,你作为一个初学者,其实你的思考方向应该是:先去尽量多做,做不好时,你只需要告诉自己「现在的我只求多,不求好。」
何森堡曾有过自己的一个感悟:人要想做好一件事,往往需要分两步,第一步是让自己处于可以把事做好的状态,第二步才是把事情做好。
比如一些职业作家,每天都会写个几百上千字的内容,其实写出来的东西也不错,但会不给任何人看,写完之后关闭文件不保存就上床睡觉了。他们不为写给别人看而写,仅仅为自己而写。
因为他们要的就是保持那种写作的感觉,脑内和写作相关的神经回路得通过一些刻意练习去巩固与重温,要不就容易迟钝。
而仔细观察,体育、艺术、科研、社交等领域都是这样,那些真正惊艳的成就和突破,往往是在一种积累之后的,良好状态的惯性之上实现的。有时候表面状似是没有进步,波澜不惊,但浮冰之下,却始终在为了产生那个质变的结果而不断积累。
所以无论干什么,都先别想着做出成绩来,而应该先想着如何让自己处于那种容易做出成绩的状态里并且稳住,指不定哪天突然顿悟或者突破瓶颈期,噌一下,人就上去了,成绩就有了。
再回到我黑历史的那个故事,总之我画了很多的垃圾(但没有画很久的垃圾),然后也没过五百年,我就能画出像样的作品了,甚至还可以接单了。
加载中…
到现在,许多艺术生都看不出来我是没有基础的业余者。
而我之所以能心平气和的度过这个乐色期,都是因为我在不断的安慰自己:「没关系,我现在在量变期,我先画就好,不用关注画的怎么样。」
过早的求质,只能让自己有一种「为什么我怎么都做不好呢?」的挫败感。但如果是先求量,你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做,不断的看见自己的进步,进而获得去坚持积累的自信的。
4
所以,写作是这样。
很多知名作家都是这么过来的,在刚开始,你只需要不停地写下来就好,无论你在想的是什么,第一步,先写下来。
好文章都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而不断地修改的前提就是,你有东西可改。只有你把你自己杂乱的思想先写下来,整理出来,你才有可能在百八十篇后改出牛逼的作品。
有一个量变产生质变的例子,雨果写《巴黎圣母院》这本世界名著时,只用了六个月。
这还是因为编辑一直在催稿,才只能硬赶着写。重点不是拖延症,而是,到底得有多可怕的积累才能在六个月写出一本世界名著?(给我十年我也未必写得出来啊)
人际交往也是这样。
你不能奢求在一开始就遇到一个质量很高的伴侣,soulmate,且不论这是概率多小的随机事件,就算遇上了,如此完美的人家也未必看得上你。(扎心了)
你们需要相处,需要磨合,需要时间的量变,才能互相把对方去影响,塑造成最适合自己的那个样子。
(这里说的量变,是时间的量变,不是数量的量变……渣男警告!)
加载中…
我们当然可以一开始就追求质,但说句比较残酷的现实,想在一开始就做出不错的成绩,这是和天赋、灵感有关的,而这并不是我们可以控制的东西。
本来灵感,天赋这种可遇不可求的事儿就是不靠谱的,看似等待时机才是唯一的办法,但谁知道你是不是已经等到了许多次,却又因为自己的量变不够而错过了那个质变点?
在等待的这段时间,我们唯一可以控制的是量,是做的时间和频率,是自己的手。
灵感,天赋,我们或许一开始都没有,但我们至少可以自由选择自己要不要先去做,以及做多少。
所以本质来说,等待并不是一个静态的,坐井观天的过程。不断的实践,去积累,才是一种正确的等待姿势。
第一求量,第二求质。
当然可能有人会说你这样是无意义的重复,是没有营养的机械性动作。这里借用大 V 白诗诗说过的一句话,挺简单粗暴:
放屁!重质不重量不是你在修炼时说的话,因为你还没有这个资格!
5
不过的确是这个理儿,哪怕是为了量的积累,也不能一直去做一些没有意义的,机械性的输出和学习。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种同学?就是那种听课笔记做得贼漂亮,错题本抄得贼认真的模范同学,每次期末考必找她借笔记的那种。
但是最后成绩单出来,这部分做笔记最多最全最好看的人,往往考得都不咋样。
他们的笔记记得最多最全,实验报告字抄得比谁都多,也比谁都注重「量」,但为什么,他们的量变没有产生质变呢?
这是因为他们的「量」,并没有形成积累。
量变到达质变,是在一个精准的领域,积累到一个爆发点后才能产生的结果。
他们或许记笔记非常认真,写了许多字,但只是 copy 书本上的知识点是没有用的。复习的目的是考试,最重要的是做对题,会用公式算,摸清楚出题的套路。
至于抄在本子上的字迹是不是美观,排列是不是工整,对于解题能力不会有一点提升,也没啥影响。(除了我们这些借笔记的学渣会很开心~
所以在记笔记这件事上的「量」,并不能反映到学习能力上。
加载中…
同理读书也是,读 100 本,200 本书的人就一定变牛逼了吗?不一定,要看他读的是什么书,以及读书的时候到底看进去了多少。
我高中也爱读书,我酷爱看故事会和飞鸟(就那种 5 块钱一本的言情小说),起码也看了一百来本吧,但这种量变……这哪好意思拿出去说啊!好羞耻的啊!
经常被拿来灌鸡汤的一万小时定律,也早就被吐槽是个伪概念了。毕竟谁知道这一万个小时里,你在看似努力学习的动作中真正学进去了多少知识,又把多少知识化为了自己的积累呢?
积累不够,何谈质变。
所以,为了达成【量变产生质变】的效果,你真正该做的是:
1、找准自己想要达到质变的那个领域,千万别找偏了定位。
——你是不是错把噪声看成了价值,去进行了一些毫无意义的积累?
看 100 本霸道总裁你会变成玛丽苏恋爱脑,但看 100 本博物杂志你就会变成行走图书馆。
2、在这个领域大量的输出,但不能只做动作,而是要去思考和内化,形成积累。
——你在做的过程中有没有去思考内化,反刍上一次的经验?你是在做重复性动作还是在进行积累?
抄 100 本笔记你会变成打字机,但刷 100 套题你就会变成学霸。
6
最后,让我来给你总结一下(当然没有正文那么精彩)~
1、不要过早的把自己放到「求质不求量」的阶段,做得好不好那是下一个阶段该考虑的事。
2、在学习初期,我们唯一能够控制的就是量,所以第一求量,第二再求质。
3、只有动作的量变是不够的,能够产生「积累」的量变才有意义。
啊还有,记得要在刚开始的时候,平静地接受自己的笨拙。
我知道在一开始大家都可能会做得还不够熟练,会质疑自己的能力,会怀疑自己到底是不是适合做这个。
但没关系,因为你此刻的怀疑是下一个阶段才需要担心的事,在刚开始,你只需要安心的积累,带着平常心去一遍又一遍的做。
你要知道,你并不是在做无用功,你只是在一边做,一边等待,等待量变到质变的那个爆发点。重要的是,你要尽快去开始这个过程,尽快接受这个过程,最后,才能尽快渡过这个过程。
总之,先去做,先去做,先去做~我相信,你一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