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不平凡的思考力》,我是谢春霖。
这节课我们开始讲第二个章节:三步学习法。
前一章,我为你解开了大脑里的两道封印,一道是负面词语,一道是负面情绪。
现在,你的大脑已经可以正常工作了,但是它的能力还不强,这个就好比是一台电脑,你刚装完了操作系统,可以正常开机运行了,但是,它还没有办法处理复杂的工作,因为,他还没有安装软件。
大脑也一样,想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它就需要学习知识。
那怎么学习呢?
首先,你得有足够的阅读量,对吧?没有一定的阅读量,咱们不谈方法。
而阅读量,在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完全不是问题,只要你想,你可以通过看书、听讲座、刷微博、读公众号,等等各种方式,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看到你想看的任何内容,在今天这个时代,想要获取知识,已经变得非常简单。
好,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量,但是,你还是感觉貌似学了很多,却没什么收获,面对问题,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那么,下面我们再来谈一谈学习的方法。
我把学习为了三个步骤。
你听过「如何把一头大象放入冰箱里边」这个问题吗?
把大象放进冰箱,需要三步,分别是:打开冰箱门,放入大象,然后再关上冰箱门,对吧?
其实学习也是一样,也可以把过程简化成这三个步骤:
第一步:打开大脑
第二步:放入知识
第三步:提取使用
好,今天我们先来说其中的第一步。
第一步:打开大脑
猎豹的 CEO 傅盛,他把一个人的认知状态分成了四个维度,分别是:
1.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 知道自己不知道
3. 知道自己知道
4. 不知道自己知道
加载中…
而大多数人,处在第一个层级,也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听到这个结论,你肯定会觉得,我才不是这类人呢,我读了那么多年书,又不是白读的,对吧?
但是这个状态,可怕就可怕在,你完全无法意识到自己正处在这种状态之中。
以前你考试的时候,遇到题目不会做,那你就知道了,这是因为自己不懂, 但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是什么状态?
就是这个问题没有了,你不知道自己应该回答什么,就像你面对百度,却不知道该输入什么问题…
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上,叫做「达克效应」。
什么是达克效应?它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基础上,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但是他自己却意识不到,他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们常常高估自己的水平。
因为这种无意识,所以你我都有可能身在其中…
而这个效应,就会导致你关闭自己的大脑,你眼里看到,都是自己想看到的,但凡是没有兴趣的,看不懂的,不认同的,你都会自动屏蔽掉,你再也学不进任何的新知识了。
好,这就是没有打开的大脑。
那怎么打开大脑呢?
你还记得自己学习成长最快的是什么时候吗?
对,是你小时候。
小时候,我们知道自己什么都不懂,我们对身边一切都充满好奇,每个东西,我们都想去摸一下,或者拿到嘴里边去感受一下,我们还不怎么会说话,但是总是说个没完,我们总喜欢问为什么,我们总喜欢把旧的玩具,玩出新的花样…
你知道这种状态叫什么?
这种状态叫初心!
什么是初心?
初心是禅修里的一个概念,意思是「一颗初学者的心」,就是要像孩子一样,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现在,很多人把「初心」这两个字给理解错了。以为初心是指做某件事,最初的那个起心动念,不忘初心,就是指你不要忘记你做这件事,最初的那个心愿…
拜托,这个不叫初心,这个叫初衷。
不忘初衷,是到不了始终的,因为环境是变化的,你最初的想法,很可能没过几个月就过时了,你必须得调整,认死理, 是会撞南墙的!
那怎么办?
你只有保持初心,也就是保持一颗初学者的心,在变化的环境里,永远保持好奇心,持续的学习,不断地调整,你才能「方得始终」。
像腾讯、英特尔、亚马逊、苹果…他们的现状,早就背离了当时的「初衷」,但是他们始终拥有一颗「初心」,也就是会像一个初学者一样,在市场中不断地学习和进化,所以他们才能一次次穿越生死线,有了今天的成绩。
所以,想要破解达克效应,唯一办法就是回到「初心」,就是承认自己是无知的,承认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对所有的事情都充满好奇,让自己回到孩子的状态,你才能打开大脑,吸收到新的知识。
这才叫:不忘初心。
你可能会想到,这不就是「空杯心态」吗?
其实不是。
这两者有区别的,空杯心态是指「被动地」接受所有的信息,而初心,也就是好奇心,是「主动」去学习新的知识,它是有选择的。
相反,你应该小心「空杯心态」,因为空杯心态是指,你不管听到什么,都要全盘接受,但是你要知道,请神容易送神难啊,进入到你大脑的信息,是很难被清理出去的,它们会长期影响你的思维方式,如果其中还包含一些有害的信息,那么,这对你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这一切,你可能根本就意识不到…
所以,你要保持开放,但又要避免空杯心态。
具体怎么做呢?
你需要给大脑安装一些过滤器,保持初心的同时,把有害的信息给过滤掉。
今天,我就来给你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给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
第一个,是区分信息与知识
什么是信息?
你听到的、看到的、闻到的、感觉到的一切都可以称之为是信息,比如马路上的喧闹、电视里的新闻、抖音上的音乐、微信中的对话….这些都是信息。
信息的特点是什么?
信息它有真假,也有一定的时效性。
那什么是知识呢?
知识,是指那些被验证过的、正确的、被人们相信的各种概念、规律和方法论。
什么是概念?概念,是你的认知范围。比如说复利、元认知、势能差,等等,这些就是概念,你每学习到一个新概念,你就会对世界多了一份了解。
而规律呢?规律,是事物背后的运行法则,是概念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它决定了你认知的深度。比如当用户的需求不变,供应量降低,那产品的价格就会提升,对吧?这就是规律。
而方法论,是指一套已经被验证过的,解决某一个特定问题,最有效率的方式,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套路,它是概念与规律的组合运用。你掌握的套路越多,你解决某些问题的能力就会越强。
这些,就是知识。
知识,能够不断的积累,你要学习的是知识,而不是信息。
第二,要区分经验与规律
市场上有很多成功人士的分享,听着都很有道理,但是,如果你照搬模仿,往往结果都没有那么好,为什么?
因为今天,你并不在他当时创业时的那个时代背景,你没有遇到他当时创业时的那群伙伴;他当时开发的产品,创立的新模式,如今也已经不在新鲜,市场也已经饱和了…
他们分享的内容,叫做:经验。
经验,并不是规律。
因为有幸存者偏差,成功有很大的偶然性,同样的事情重复做一遍,哪怕是他自己,也不一定能够再次成功。
因此,你要学习的是规律,而不是经验。
规律是什么?
规律是能够导致重复成功的因果关系。
怎么找到规律?
你需要先归纳,后推演:
从多个成功案例中,提炼出共同的原因,这个叫做归纳法;然后找到了原因,一定要再做一次推演,就是看看这个原因能不能重复导致相同的结果,如果能重复,它才是规律。
比如有一句话,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请问,它是经验还是规律?
这是经验。
因为说这句话的人,是活下来的人,他确实有一次绝处逢生的经验,但是,你没有看到的,是更多的人在绝处,在死地,就真的就死掉了,他们没有办法开口说话。
如果你把这个「经验」当成了「规律」,比如压上全部的身家去创业,卖了房子去炒股,公司没钱了你还不去融资…你还不断地告诉自己,要「置之死地而后生」,那么结果,很有可能就是个悲剧…
好,这是第二个过滤器,要区分经验和规律。
第三,区分优质与劣质
了解了信息与知识的区别,能分辨经验与规律,现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今的知识量 实在是太多了,你根本就学不过来,你分不清楚什么该学,什么不该学,怎么办?
你感觉要学的知识太多,其实是因为你的知识太少了!
什么意思?
一个领域内的图书有成千上万册,但真正的好书,其实就那么几本,就像你看电影,全世界有几百万部电影,但你不会觉得看不过来,因为你眼中的好电影并不多,你打开电影库,翻来翻去,可能会发现,没有几部电影是值得看的…
因为不了解,所以你不知道要学什么,所以看上去要学的东西有很多。
而一旦,你能分辨优劣了,你就会发现好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
那怎么才能分辨内容的好坏 呢?
答案是:见真识假!
好的东西看多了,你自然就能分辨什么是不好的了,就像审美一样,一旦提升上去了,难看的设计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好,那优质的知识在哪里呢?
首先,你要从经典的入门书籍开始阅读,它们有助于你快速掌握一些基础的概念,这对你后期的学习,以及判断书籍的好坏有很大的帮助,比如一些教科书。
然后,你要去找这个领域里最出名的书,你可以从图书榜单里去挑选,也可以听一些业内人士的推荐,听多了你自然就会发现,来来回回说的其实就那么几本,它们就是好书。
当看完了这两类书之后,你再去看同行业的其他书,你就会突然发现,你只需要看目录和序言,就能大致的判断出它的好坏了,这能节约你大量的阅读时间。
好,以上是三步学习法的第一步:打开大脑。
小结
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学习其实和「如何把一头大象放进冰箱」一样,也可以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打开大脑;第二步,放入知识;第三步,提取使用。今天,我们讲了其中的第一步:打开大脑。
要打开大脑,你就得让自己进入「初心」的状态。所谓初心,是指一颗初学者的心,是你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心。
但是,你不能什么都学,你得给自己的大脑安装三个过滤器,他们分别是:区分信息与知识、区分经验与规律、区分优质与劣质。
今天留给你的思考题是:
关于比特币,请问:哪些是信息?哪些是知识?哪些是经验?哪些是规律?优质的知识,你又该从哪里去学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