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关于民国历史,有哪些不是野史,但读起来又不那么乏味的书籍?

袁世凯接手定武军时,定武军已经有了十个营的编制,总人数逼近五千。而袁世凯到任后进一步扩充军备,又招了两千多人,并将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整个军队完全按照德国陆军体制进行建设,步兵、骑兵、炮兵、工兵一应俱全,装备精良。

更重要的是,袁世凯在军队建设上花了大力气。

他从北洋武备学堂历年的优秀学员中挑选精锐,依为骨干;同时又网络了一票在甲午战争后失势的将领跟他早就熟悉的淮军将领。这样一来,表面上看新建陆军里的大小军官要么精通军事科学,要么久经战阵,都是一时之选,而实际上这些人几乎个个都跟袁世凯私交深厚,甚至是对他感恩戴德。

军官靠市恩收买,那大头兵怎么办?

好办,洗脑啊!

一方面袁世凯强化军纪、严明号令;而另一方面他以身作则,亲自为官兵发饷,力图杜绝各种克扣军饷、吃空饷的不良习气。最重要的是,他特别重视官兵的思想建设,每天都向官兵灌输各种儒家礼教思想——袁大人对咱们这么好,咱们得知足啊!得懂得报恩啊!

大家觉得好有道理。

于是有人指出,光口头报恩怎么能行!咱们还得把报恩这事制度化,常态化!干脆……给袁大人修个长生禄位,早晚磕头得了!

于是在有心人的撺掇下,新建陆军上下迅速地成为了袁世凯的忠实走狗。而袁世凯对此十分欣慰之余,也不遗余力的操练人马,四处活动,尝试着去获取更大的权力。

当时西太后跟光绪帝之间的冲突已经是愈演愈烈了,而甲午战败之后,国内的维新呼声也越来越高。袁世凯自然不肯错过这个投机机会。因此,他一方面跟荣禄这些人维持关系,另一方面也跟维新派开始了密切的接触——康有为那份著名的「万言书」,就是通过袁世凯的渠道递上去的。

然而这次袁世凯玩砸了。

保守派表示你这手里捏着新军,还跟维新派接触密切,又是一起集会又是掏钱赞助的,你想干嘛? 

津门官绅啧有烦言,谓袁君办事操切,嗜杀擅权,不受北洋大臣节制。——梦蕉亭杂记·卷二

朝廷很快就有了动作,当初极力推荐袁世凯的荣禄被派来查办案件。两人见面后发生了什么我们无从得知,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荣禄从袁世凯这里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以至于他回京之后盛赞袁世凯练兵不遗余力,乃是我大清不可多得的骨干啊!

然而这次袁世凯虽然勉强蒙混过关了,可随着光绪与慈禧之间冲突的逐渐加剧,他也不得不终止自己这种两面下注的行为了。

1898 年 9 月 4 日,光绪下旨罢免反对变法的礼部官员。一周后,光绪宣袁世凯觐见,开始封官许愿。

袁世凯表示谢主隆恩。

荣禄则找到袁世凯表示你心里有点数啊,赶紧回去好好待着——什么?皇上找你你不方便请辞?那什么,英俄最近开战在即,你就说你得回去准备防务。

袁世凯表示下官谨遵教诲。

光绪再次召见袁世凯表示你甭听荣禄废话,以后你俩各管各的你听我指挥就好。

袁世凯表示愿为皇帝效死。

袁世凯十分清楚,光绪手里几乎无牌可打。但对慈禧与荣禄而言,他们手中的牌可就太多了——要知道,北洋三军中的其他两军可还牢牢地捏在荣禄手里呢,眼下这北京周边十万大军云集,你新建陆军再能打,也不过区区七千多人。

七千打十万,为了光绪皇帝冒这个险,值么?

袁世凯觉得可能不太值,所以还是不要冒这个险的比较好——然而他也不打算站到慈禧那边去:皇帝毕竟还是皇帝,万一以后东山再起呢?自己还要不要过日子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次政变中保存实力,两边讨好。

然而天不遂人愿,戊戌政变最关键的时刻,谭嗣同带着光绪皇帝的密诏找到了袁世凯——我们现在需要袁爱卿你领兵进京,干掉荣禄,匡扶大清,你来不来?

袁世凯表示那我必须去啊!你等着,我回头领兵就去进京救驾!

谭嗣同开开心心地走了。然而一转头袁世凯就把他给卖了:我检举!我揭发!他们……他们要造反!

实在是没办法了,那边慈禧命令严查维新派,这边你让我领兵进京,这回无论如何都没办法继续装傻了。袁世凯在这种情况下终于做出了自己的选择,站到了光绪皇帝的对面。

戊戌变法彻底失败了,然而袁世凯却又一次升了官——慈禧表示袁爱卿政治立场坚定,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面前头脑清醒,所以要重赏!这样吧,先给你的新建陆军增兵两千,然后你跟着荣禄一起好好干吧!

 

而此时的荣禄由于协助老佛爷镇压反清分子有功,已经是总揽大清朝政的超级权臣了。他充分地意识到了在政变过程中枪杆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所以他果断决定,将什么甘军、新建陆军都整合起来,编成武卫军!将军权重新整合到中央手里!

袁世凯的新建陆军在这次改编中被编为了武卫右军,而甘军被编为了武卫后军、武毅军被编为武卫前军。武卫中军则是由八旗兵丁组成的「亲卫军」,由荣禄亲自统率,至于武卫左军,则是当年曾跟僧格林沁并肩战斗过的大清朝巴图鲁宋庆老爷子所率的「毅军」。

荣禄成立武卫军,本来是想逐渐收回军权,同时改革军制,把整个武卫军都改造成新建陆军一样的劲旅。然而除了袁世凯的新建陆军以外,其他几支部队不是历史包袱太重,就是主官年事已高无心军事,所以搞来搞去,新建陆军竟然依就是这些部队里最出挑的一个。而袁世凯在朝鲜掌权多年,不仅搜刮了无数金银财宝可供他与朝中要员结交,更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要想在朝中站稳脚跟,也少不了挟洋自重的道理。因此他从小站练兵开始,就一再举行各种阅兵活动,广邀朝中权贵及各国武官前来观看操演。如此一来二去,就连洋人也知道了大清国有个鼎鼎大名的将领叫袁世凯,所带的部队乃是大清朝一等一的强军这事。

按照西方标准,袁世凯的部队是大清国唯一装备齐全的军队。——英国海军少将贝思福

1899 年,山东义和团起事,袁世凯又一次飞黄腾达的机会来了。

洋大人表示你们大清朝现在的山东巡抚剿匪不利嘛,这样,你们那有个袁世凯,带兵那是 very 的 good,你们赶紧把他派过来剿匪!

于是朝廷下旨,调袁世凯带本部赴山东剿匪!

效果怎么样?

对洋大人来说,效果那真是一级棒。

敝国人民在山东境内犹能始终保护,毫无危险,实为感佩。以故敝国军队绝不赴境剿办,毋庸系忘。——1900 年万国公报载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致袁世凯的电报

对山东人来说,太惨了。

自四五月来,山东袁中丞所杀匪不下四千人,从未有宣布赦免的。属下各官捕获到团匪,禀报询问是否须押解到济南候审,中丞则一律命令就地正法,毋庸送来。其部将奉命前往剿匪者,中丞全叮嘱:『凡是团匪,尽数杀掉。』——义和团史料
所焚烧枪毙者,虽不计其数,至尸骸遍野,堆积犹存——山东义和团档案

然而山东的义和团虽然被袁世凯控制住了,京津地区的义和团却闹得越来越厉害了。终于,1900 年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城,西太后仓皇西狩,而袁世凯,也再一次走到了抉择的十字路口。

八国联军打进了北京。

武卫军被打了个落花流水。慈禧表示袁世凯呢?不是说袁世凯的队伍最厉害吗?赶紧叫他来救驾!

救?还是不救?对袁世凯而言,这并不是个问题。

袁世凯表示我特别特别的想回京救驾——然而我走了,山东怎么办?这样吧,我先匀三千人回京!

行!总比没有强!那就先来三千吧!

袁世凯表示三千人已经给您准备好了,不过我这还得再给他们训练一下,您再支撑……哎……您怎么撑不住了?哎?老佛爷您怎么跑了……

现北京势日危殆……而大司马大将军荣中堂之后军提督袁世凯手握五千重兵,以袅架之性,怀狡险之心……故其举动多与政府背驰,见者咸骇其怀抱异志,纷传其将欲谋反云 —— 清议报·义和团滋事续志

袁世凯为什么死活不出兵呢?

原因很简单,由于当时义和团早已将北京附近地区的电报线路破坏殆尽,因此中央跟各地的电报联络大多是通过山东来进行转发的。所以袁世凯一下子就获得了第一手的资讯!他当然知道,东南各省已经开始商议互保的事宜,而缺少了东南各省的支持,中央是绝对没有能力打一场持久战的。

不过对袁世凯来讲,慈禧的出逃却给他提供了一个左右逢源的机会。他一方面不断派人给慈禧送钱送物、嘘寒问暖;一方面则努力镇压地面,确保洋大人的安危,跟洋人之间打得火热;而另一方面,由于山东成了联结东南各省与中央之间的情报枢纽,袁世凯忽然间就成了可以跟两广总督李鸿章、两江总督刘坤一相提并论的重要人物!在各地总督之间的声望是噌噌地涨了起来。

南北枢纽,实惟山东……自洋兵入京,两宫西狩,京官南下者至德州,则拳匪绝迹,宾至如归。东南各省文报皆由山东转递。督抚请办祸首皆惟马首是瞻,自是风采闻于中外——心太平室集

庚子事变终于结束了。

而袁世凯也终于刷够了好感度:慈禧感激他,因为他在自己仓皇出逃的时候提供了源源不绝的银子;洋人感激他,因为他在整个北方动荡不安的时候保护了他们的安危;甚至就连山东人都开始感激他了,因为他让山东免受了刀兵之灾——袁世凯又一次赢得了所有人的赞许!

所有避难西人,自山东南来者,皆言袁中丞乃吾救主——综论拳匪滋事庸臣误国西兵入京事

(袁世凯)可以称为一位促进德国事业之人——八国联军统帅·瓦德西

最妙的是,直属中央的武卫军里除了袁世凯的部队以外,全都被打得土崩瓦解了!这意味着袁世凯和他的武卫右军瞬间坐大,成了拱卫京师的决定性力量。

1901 年 11 月 7 日。

大清最后的裱糊匠李鸿章,走到了他生命的尽头。

而同日,袁世凯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接过了李鸿章的政治遗产,成了未来十几年里,搅动中国风云的那个人。

袁世凯上任之后意识到一个问题,那就是自己现在虽然大权在握,自己手中的新建陆军也逐渐羽翼丰满,但却依然没法保证自己对京津地区的绝对掌控——之前的武卫军就是例子。一旦慈禧他们意识到京津空虚,那么他们很可能先从其他地区调集人马先来充实京津地区的防卫力量。

这还怎么掌权呢?

所以袁世凯双管齐下,一方面他大肆宣扬旧军的不堪一击——看见没?十来万人,在洋人面前土崩瓦解了——以推行他的「募练新军章程」,另一方面借口自己百忙无暇,成立了一个「军政司」来专门整合直隶地区的武装力量。而这个军政司下设三个处,分别是兵备处、参谋处跟教练处。这三个处的长官分别是谁呢?

兵备处,总办刘永庆,后由原新建陆军督操营务处会办兼讲武堂总教习王士珍接任。

参谋处,总办段祺瑞,原新建陆军炮兵队统带兼随营学堂监督。

教练处,总办冯国璋,原新建陆军督练营务处总办。

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这三个人后来人送绰号「北洋三杰」,其中王士珍魄力不足,往往时隐时现故作神秘,因此大家取「神龙见首不见尾」之意称其为北洋之龙;段祺瑞脾气火爆、刚愎自用,气势如虎,因此也被称为北洋之虎;而冯国璋忠心耿耿,更兼擅长见风使舵,因此被称为北洋之犬。

不过假如说段祺瑞这些人是袁世凯的「五虎将」,那么还有一个人则可以称得上是他的「诸葛孔明」——这就是袁世凯发迹前认识的铁哥们,徐世昌。

徐世昌早年在准宁县做小吏时跟尚未发迹的袁世凯相识,两人一见如故,袁世凯自掏腰包资助徐世昌进京赶考——事后证明这笔投资十分划算,因为徐世昌中了进士之后去了翰林院,在袁世凯从朝鲜回来之后将其引荐给了诸位朝廷大佬。之后袁世凯开始小站练兵,特意讨来徐世昌作为自己的参谋军务兼营务处总办,徐世昌在整个北洋军阀体系内起到了黏合剂与智囊的作用,甚是被袁世凯所倚重。

在这些人的努力之下,整个北洋军被搞得是风生水起,而朝廷一看你这搞得很可以嘛,咱们能不能把你这先进经验推广到各省去啊?

袁世凯表示可以啊!

然而推广了一圈,效果十分有限。朝廷表示这不行啊,眼瞅着日本跟俄国在东北这边整天搞来搞去的,说不定哪天就打起来了,咱们这新军再练不成就完犊子了——这样吧,索性按照军政司的体系搞个练兵处,把全国的新兵训练统一搞起来,大干快上,练他几十万强军。

这下好了,袁世凯的北洋体系一下子掌控住了全国的练兵大权,更要命的是,他们终于可以用全国的财力来建设北洋军队了。

藉清政府雷霆万钧之力,吸全国之财,以供北洋一区练兵之用。——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

那这么搞来搞去,最后北洋练成了多少人马呢?

六个镇,共计七万人——一镇,就相当于一个师。

1905 年 5 月,北洋常备军第五镇、第六镇正式编成。

这年瑞士专利局职员爱因斯坦连续发表了《关于光的产生与转化的一个试探性观点》、《论运动物体的电动力学》等一系列论文,开创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这年孙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

这年东乡平八郎在对马海峡上挂出了 Z 字旗,高喊着「皇国兴废只此一战」,赌赢了日本的国运。

这年国际局势天翻地覆。

而这年朝廷终于也有所震动,意识到自己如果再不做点什么,恐怕真的要被扫进历史的垃圾堆了。

那到底做点什么呢?

在当时来讲,最震撼人心的事情就是日本在日俄战争中取得的巨大胜利了——这让大清上下彻底认识到咱们总被洋人欺负,那并非咱们人种不行,而妥妥的是制度问题啊!你看,同样是黄种人,日本君主立宪以后先是把咱们给揍了,现在又把老毛子给揍了,这说明什么?说明立宪大法好啊!就以咱大清的体量,要是也能搞起君主立宪,那还不三年大变样,翻身农奴把歌唱?

于是在这种思路的引导下,清朝终于开始准备立宪了。

袁世凯对立宪这事格外上心——要知道,光绪皇帝可还没死呢,眼瞅着慈禧虽然硬朗但这身体也是一年不如一年了,要是哪天慈禧归了天,光绪重掌大权还不得弄死自己啊?不过要是立了宪,那情况又不一样了,到时候君主权力被限制,自己起码能平安收场啊!

然而袁世凯却忘记了一件事。

立宪,意味着改革。

而改革,则意味着利益冲突。

朝廷官员——尤其是满族官员早就对袁世凯大权在握的情况有所不满了。而这次预备立宪的过程中袁世凯又主持进行了官制改革,一下子成了众矢之的,大家纷纷表示我们早就发现你袁世凯没安好心了,你搞来搞去,是不是要谋朝篡位?是不是图谋不轨?

欲举吏、户、兵、工四部之权一人(袁世凯)总摄,群情骇异,谓疑于帝制自为,倚信至斯,可谓古无今有。——清朝续文献通考

对袁世凯的攻击是一波接着一波,今天你把袁世凯比作年羹尧,明天我就参他徇私枉法;今天你说他在朝廷中安插心腹,明天我就说他图谋不轨。于是袁世凯不得不频频向朝廷表忠心——你不是说我权力太大了吗?我放权,这兼职的大臣我不干了!你不是说军权都集中在我一人手里不合适吗?我交一半的队伍出去成不成?

很遗憾,不行。

在慈禧的刻意安排下,袁世凯很快就被明升暗降,由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升为军机大臣。然而这还不算完,更倒霉的事情接踵而至:1908 年 11 月 15 日,慈禧老佛爷驾鹤归天了。

顺便带走了光绪。

这下袁世凯彻底倒了霉:继承大统的宣统皇帝是个小屁孩,朝政都由他爸爸摄政王载沣掌控,而载沣,是光绪的兄弟,对袁世凯曾出卖光绪这事始终耿耿于怀。

载沣表示我今天就是要弄死袁世凯给我兄弟报仇,你们谁也别拦着我。

大家表示这不合适吧?政权交接还没稳固,最近这段时间国内的革命党又有点多,你是不是稳定稳定,先别下手这么狠?

载沣表示行,不杀也行,但是他一定得给我滚回家——啥?你问我找什么借口?那个,那个那个他腿脚不好!对~袁世凯他腿脚不好干不了了,不信你让他走两步!

于是叱咤风云一时的袁项城因为腿脚不利索被撵回了家。

军机大臣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夙承先朝,屡加擢用。朕御极后,复予懋赏。正以其才可用,俾效驰驱,不意袁世凯现患足疾,步履维艰,难胜职任。袁世凯着即开缺回籍养疴,以示体恤之至意。——宣统政纪

载沣觉得自己这次很稳——慈禧死时,国内叫得上号的能人也都基本上死得差不多了——两江总督刘坤一死于 1902 年;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的最后一位张之洞老先生死于 1909 年。从理论上来讲,把袁世凯撵回家之后朝廷里就再没有什么人会对我大清构成威胁了。

至于革命党嘛,那都是癣疥之疾,无关痛痒。

载沣的判断正确吗?

对也不对。

袁世凯走后确实留下了巨大的权力真空,也确实没有第二个汉族官员有他一样的实力能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可问题是你们这些想夺权的满族官员偏偏没有能力把他留下的权力真空完全填补起来。这就很尴尬了。

而在袁世凯这些年的经营下,北洋常备军犹如铁板一般,上下效忠,唯他马首是瞻。其中 1907 年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更把北洋军的势力扩展到了东北一带——而一个人则在徐世昌出任东三省总督后替他诱杀了纵横东北多年的义匪杜立三,立下奇功一桩,从而得到了徐世昌的重用。

这个人姓张,名作霖,字雨亭,乃是日后奉系军阀之首领。不过眼下,他只不过是奉天前路巡防队统领——巡防队是朝廷在新军之外为了维持地方治安而保留的旧式军队编制,大家可以粗糙地将巡防队跟新军之间的关系理解为武警跟解放军之间的关系、又或者国民警卫队与美国陆军之间的关系。

那么朝廷为什么要再新军之外再搞个巡防队出来呢?答案很简单,新军这玩意……实在是太费钱了!

想当初练兵处成立之后,朝廷一看你这六镇新军很可以嘛——于是跟各省表示北洋新军练兵卓有成效,咱们这改革已经有了明确方向,因此咱们要彻底撤裁旧军,预期用三年到五年的时间里在全国搞他三十六个镇的新军出来,让我大清陆军面貌焕然一新!

大家表示你这个计划啊是真不错,不过这练新军的钱从哪出?

朝廷表示北洋六镇就快把我这身子掏空了,你们难道还指望让朝廷掏钱给你们练新军? 

清廷迭下严谕,命各省裁革陋规,剔除中饱,又命铁良南下,搜括练兵费。并以烟酒捐及土膏加税、铜元盈余等,全拨练兵之用。乃其结果:不过仅供北洋近箭六镇之用——最近三十年中国军事史(中国近代史料丛刊)

于是最后扯皮的结果,是各省自筹经费建设新军——而旧军自然是要全面撤裁的,节省下来的经费就划到新军建设之中。可一方面贸然撤军容易引起社会动荡,另一方面练兵总归需要时间,所以就搞出了一个巡防队,以便保留一部分旧军精锐,应付突发事件。

不过这个计划最关键的地方,还在于「自筹经费」四个字上。

这意味着朝廷轻松地把负担甩到了地方身上,然而也意味着朝廷对这些军队的控制权极其有限。因此这个规模庞大的三十六镇新军编练计划最终成了一纸空文,到宣统二年时,全国练成了多少新军呢?

除北洋六镇外,江苏、湖北、云南、吉林跟辽宁各练成一镇左右,其他的省份……连一镇都没练出来,总计不到六万人。

而北洋六镇此时有多少兵力呢?

七万四千五百人。

不过各地练成的这些新军与北洋六镇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并没有受到跟北洋军一样的严密思想控制,因此这些新军中的进步思想异常活跃。而南方新军中的知识分子比例又远高于其他地方,几乎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湖北新军在黄陂招兵 96 人,其中竟然就有二十个廪生,二十四个秀才!

一群文化人非要来当兵,图的什么?

图的就是救亡自强啊!再说你大清瞎改革把科举废了,我总得想点办法养活一下自己吧?

于是各种新思潮不可阻挡的在这些新军里鼓荡了起来,而苦于经费不足没有枪杆子的革命党人则与这些新军一拍即合,开始了大规模的渗透。

暗流汹涌。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关于民国历史,有哪些不是野史,但读起来又不那么乏味的书籍?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