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 9 月 15 日,雷曼兄弟破产。
雷曼兄弟破产标志着次贷危机进入全面爆发阶段。
从这一天起,金融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华尔街,并在一年之内彻底改写了华尔街的金融格局。
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为此表示:这轮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百年难遇,意味着二战以后形成的以华尔街为标志的美式金融梦想破碎。
雷曼兄弟立业 158 年,经历过 19 世纪的铁路公司倒闭风暴,也经历过 20 世纪 30 年代的「大萧条」,遍览天下阅历无数,堪称久经沙场,但却在本次次贷危机中轰然倒下。众人无不为之震恐。
雷曼兄弟以生命为代价把名字刻进史册,至此,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就此拉开帷幕——世界进入后雷曼时代。
危机到来的时候,你要考虑的不是想卖出去什么,而是能卖出去什么,因为恐惧会破坏市场的运转。
整个世界都乱套了,反应最快的是美林证券。
美林证券董事长塞恩也是 9 月 12 日纽约联储会议室里讨论雷曼兄弟救助方案的参与人之一。这是一个明白人。
席间,他看看大家,再盘算盘算家底,立马拍板把自己卖给了美国银行。
这时候还是 9 月 14 日。
雷曼兄弟气得直哆嗦,这俩兔崽子竟然在自己的专题会上眉来眼去。
美林证券和美国银行才顾不了那么多,会议一结束,立马手牵着手踩着雷曼兄弟走向教堂,500 亿美元的婚礼一秒都不能多等。
一个周末过去,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变成俩:摩根士丹利和高盛。
摩根士丹利本来稳居第二,现在回头一看,突然感到一阵眩晕——自己已经变成倒数第一了。
高盛也没好哪儿去,他现在是倒数第二。
不过这两家公司的情况确实要比雷曼兄弟和美林证券好很多,比如摩根士丹利手中的流动资金超过 1300 亿美元,高出雷曼兄弟数倍。
但是大不等于强,这两家公司的商业模式跟其他三人都是同样路数,都是高杠杆和短期借款。
果不其然,9 月 15 日星期一上班之后,风暴开始向他们袭来,摩根士丹利信用违约互换担保价格飙升一倍,市场认为他就是下一个雷曼。
摩根士丹利和高盛的现金开始大量流出。
摩根士丹利的流动资金在一周之内从 1300 亿美元下降到 550 亿美元,而且这还是在他借了 350 亿美元的情况下发生的。
二人心知不妙,一方面四处融资抵挡资金流出,另一方面向美联储求助,申请成为控股银行,以获得美联储的资金庇护。
伯南克不禁面露难色,高盛 CEO 劳埃德·布兰克费恩说道:「我们准备了充足的流动资金,但是情况不断恶化……比我们想象的还要严重。」
伯南克也知道这二位体量实在过大,以至于不能倒下,否则会对市场造成系统性的风险。
于是,9 月 21 日星期日,美联储批准摩根士丹利和高盛成为银行。(雷曼兄弟掀开棺材板哭诉:你是不是针对我!不,你不要说,我不听你说!你丫就是针对我!)
对不起,雷曼兄弟。伯南克和保尔森在心里默默哀悼。
曾几何时,投行都在拼命躲避美联储的监管,以免妨碍自己攫取利润,但现在他们却在拼命申请成为银行,以躲在美联储的羽翼庇护之下。
时移世易。
谁能想到雷曼兄弟倒闭的后遗症竟然这么彪悍?
只用了一个星期,华尔街五大投行全军覆没。
曾经星光熠熠的五大投行一周全没了。
但是风暴势能丝毫不减,继续以雷霆万钧之势横行肆虐。
接下来,让我们把视线转向美国国际集团(AIG)。
摧枯拉朽
AIG 是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总资产超 1 万亿美元,员工 12 万人,是名副其实的巨无霸,拥有着与之江湖地位相配的最高级别 AAA 信用等级(全美仅有 6 位)。
在房地产行情一路看涨的岁月里,AIG 发现一个躺着赚钱的秘密:他可以凭借其 AAA 信用出售信用违约互换(即对那些由华尔街创造的看似高质量的抵押贷款债券提供担保)。
信用违约互换类似保险,但其实不是保险。
凭此,互换产品的买入方可以将违约风险转移给 AIG。相应的,AIG 因为承接违约风险而收取高额费用。在这里,AIG 向所有人出售信用违约互换获取手续费,赌的就是房地产不会下跌。
这业务是那么的安全,以至于 AIG 没有为它储备一分钱。
当然对市场而言,确实也没有比 AAA 级 AIG 更保险的担保人了。
只要房价上涨,债券就不会违约,担保就不会履行。
AIG 躺在房地产的床上,看着美元从天而降。
从 1998 年第一张信用违约互换问世,到 2007 年,AIG 在信用风险上累积了 5000 亿美元的头寸,全都是在赌不会违约。
AIG 就这样裸持 5 千亿美元风险敞口,没有对冲、没有转移、没有缓冲,就是单纯地承接所有人的风险。
于是当房地产转向的时候,AIG 以一人之力直接面对着整个市场风险的重压。
2006 年起,察觉异动的 AIG 开始停止出售新的信用违约互换。
2007 年 7 月,交易对手(高盛)开始对 AIG 的偿付能力表示怀疑,要求 AIG 追加抵押物。
AIG 则顽强地抵住了这些要求(咱本来就是卖信用的,哪儿有那么多抵押物啊)。
2008 年 6 月,公司换帅,由董事会成员维尔伦斯坦德接替沙利文出任 CEO。
但这个时候大局已定。
此时 AIG 承担的风险名义余额高达 2.7 万亿美元,而且其中的 1 万亿集中于 12 家机构。
风险不但高,而且高度集中。
就这样,维尔伦斯坦德驾驶 AIG 这艘破船晃晃悠悠驶到了 2008 年 9 月份。
9 月 15 日(还是这一天!)星期一,当雷曼破产的冲击波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各大资本市场的时候,AIG 首当其冲。
当日早上,三大评级公司集体调降 AIG 信用评级,股价当日暴跌 60%。
AIG 的交易对手纷纷要求其进行履约或追加抵质押物。局面完全失控。
9 月 16 日,万般无奈的美联储一手翻开《联邦储备法》第 13 条第 3 款(另一只手死死按着雷曼兄弟的棺材板),向 AIG 紧急发放 850 亿美元贷款,很快这一金额在随后几天就扩大到 1820 亿美元(贝尔斯登身上仅花了 300 亿美元)。
贷款以 AIG 的资产和可转换优先股为抵质押物。
而这部分优先股如果转化成普通股的话,美联储相当于持有 AIG79.9% 的股票,换言之,AIG 被国有化了,终于躲过一劫。
风暴继续往下走,一眼就看见哆哆嗦嗦呆立当场的华盛顿互惠银行。就你了!
华盛顿互惠银行是美国最大的储蓄与贷款机构,也是全美第六大商业银行,这个排名相当于中国的交通银行,资产超 3000 亿美元,妥妥的「大而不倒」。
在房地产的黄金年代里,该银行努力拼搏众志成城,抓住历史机遇把自己干成了全美第三大抵押贷款机构。
然后,雷曼破产日到来了。
9 月 15 日(又是这一天!),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信用评级遭到调降,随即资金不断流失,到 9 月 25 日存款已经下降 9%。
美国储蓄管理局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都是个麻利人,见此情景果断放弃挣扎,选择关闭银行。
就这样,华盛顿互惠银行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的倒闭银行。
华盛顿互惠银行虽然倒下,但后事未完。
此前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主席贝尔极度厌恶贝尔斯登等一系列案例中伯南克和保尔森表现出来的政府救助行为,认为它们破坏了市场规则,导致严重的道德风险。
但没办法,那些犯事机构都不涉及存款保险,她说不上话。
但这回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出现给了她一个表达话语权的机会。
在善后环节,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对存款人的资金做了全面的保护,甚至超限金额也做了 100% 的保护;但是对于其他债权人,贝尔则置若罔闻,完全交由破产法庭来处理。
爱咋地咋地。
贝尔的意思很明确,她是想让投资者自负盈亏,恢复市场约束。
但这使其他陷入危机的银行的债权人恐慌不已,尤其是美联银行。
美联银行是全美第四大银行,其规模是华盛顿互惠银行的两倍,市值近 1000 亿美元,华盛顿互惠银行破产时,它正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没有例外,还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问题仍然来自次贷及其相关资产。
随着 9 月 25 日华盛顿互惠银行的破产,美联银行顿时暴露在风口浪尖,身体开始迅速失血。
这时贝尔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开始跟财政部、美联储通力合作,务必要在这个周末(9 月 27 日-28 日)解决掉这个难题,让美联银行在周一早上正常开业,掐断传染的链条。
于是又一个周末紧急救援行动开始了。
幸运的是,富国银行出现了。
此时的富国银行还不是 5 年后的宇宙第一大银行(2013 年超过工行),论资排辈只能屈居美国银行业「第二梯队」,资产总额仅为花旗银行的四分之一。
但他却是美国当之无愧最好的银行。
因为他经营作风谨慎,没有像其他金融机构那样为了利润丧失理智,因而在本次金融危机中未受冲击。
此时富国银行在美联银行 CEO 斯蒂尔的邀约下,参与到尽调和收购过程当中。
10 月 3 日晚间,富国银行和美联银行宣布就 150 亿美元并购计划达成协议,而且方案不涉及政府救助。
这起并购案让市场清晰地看到了富国银行强大的经济实力,富国银行的稳健终得回报,并帮助其在 2013 年登顶成为全球最大的银行。
可惜,像富国银行这样的机构凤毛麟角,大多数机构在危机中都是摇摇欲坠,包括花旗银行和美国银行这样的巨无霸。
花旗银行是美国最大的银行,居然现在也到破产边缘了。
这个头顶光环的华尔街明星股价一度在 60 美元以上,但到 11 月 21 日已经跌至 3.77 美元。
11 月 23 日星期日,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发布救助公告,合伙注入 3060 亿美元(几乎相当于华盛顿互惠银行整个资产负债表的规模)!
美国银行(就是那个救助美林证券的银行,现在也自身难保了)则于 2009 年 1 月 16 日获得政府救助,金额 1180 亿美元。
加载中…
雷曼破产日前后倒下的巨无霸们
巨无霸们尚且气息奄奄,小家伙们则陷入批量死亡模式。
自 9 月 15 日雷曼倒闭之日起,金融危机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千军。
2008 年 25 家商业银行倒闭,到 2009 年发展为 140 家倒闭,2010 年仍未能止住颓势,倒闭 157 家。
同时,金融危机也从美国走向全球。具体表现为:
一是全球股市纷纷重挫。
道琼斯指数从 2007 年 10 月的最高点 14198.10 点,到 2009 年 2 月的 6470.11 点,下跌 54.4%。同期德国 DAX 指数下跌 56%;法国 CAC40 指数下跌 60%,日本日经 225 指数下跌 61.8%。俄罗斯、墨西哥以及亚洲部分新兴市场经济体均因股市跌幅过大而一度停止交易。
二是世界主要国家都面临严重金融危机。
2008 年 10 月 6 日,由于冰岛的银行债务已经达到该国 GDP 的 8 倍,冰岛总理称冰岛面临国家破产风险,该国陷入极度金融动荡。俄罗斯在 2008 年 8 月和 9 月共有 330 亿美元资金撤离,其股市剧烈波动。东欧国家也出现了金融动荡,匈牙利和乌克兰先后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出援助请求。2009 年 10 月以后,美国失业率达到 10.1% 的历史最高水平,其后美国经济开始走艰难的复苏之路。
三是全球经济陷入衰退。
2008 年 9 月 28 日,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政府宣布出资 112 亿欧元挽救因流动资金短缺而股价大跌的欧洲金融巨头富通集团,9 月 29 日英国政府宣布将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国有化,9 月 30 日法国、比利时和卢森堡向濒临破产的德克夏银行注资 64 亿欧元,德国最大房贷银行获得三国政府提供的贷款保证。虽然各国都在积极救市,但自 2008 年 9 月起,全球金融危机最终还是演变为全球经济危机,经济数据全面恶化。2008 年 10 月全美个人消费支出连续四个月环比下降,1% 的降幅创下 7 年之最;10 月的耐用品订单则连续下降三个月,环比降幅为 6.2%;10 月房屋预售销量环比下降 5.3%,更是创下 1991 年 1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欧洲和日本经济在 2008 年第二季度均遭遇严重收缩,日本经济环比下降 0.6%,创 7 年来的最差表现。欧元区经济环比下降 0.2%,为 1995 年开始相关统计以来欧元区经济首次环比出现负增长,其中,欧元区三大经济体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经济环比均出现负增长,由此埋下了未来的欧债危机的祸根。
危机应对
9 月 15 日之前,美联储和财政部考虑的还是流动性危机或者对个别机构的干预。
美联储为此创造出定期拍卖工具、定期资产抵押证券贷款工具、资产支持商业票据、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融资工具、商业票据融资工具、一级交易商信用工具、定期证券借贷工具、货币市场投资者融资工具等等各类眼花缭乱的贷款产品,甚至直接持股,受众面从银行扩展到几乎所有金融机构。
但此后一周,危机表现出来的巨大杀伤力迅速唤醒了人们对 1929-1933 年大萧条的恐怖回忆,这段危机也因此被人称为「大萧条 2.0」。
现在美联储和财政部的当前最主要任务就是要抢在 2.0 变为现实之前修筑市场,稳定需求恢复信心,以拒大萧条拒于门外!
于是伯南克和保尔森一方面继续支援受灾重点企业以阻断传染链条,另一方面则联手实施一系列救市举措。
为此,他们主要采取了以下紧急救市手段:
一、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
首先是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出马,推出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
这个计划是用于为主要金融机构新发行的债券(注意不是存款,是期票、商业票据、银行间同业拆借,以及所有抵押债务中无担保的部分)提供担保的。
要知道自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成立之日起,还从来没有担保过存款以外的东西,更没有担保过银行以外的机构,事实上即便是银行存款都是有限额的。
但现在全都放开了。
这一举措极大的抚慰了资本市场的恐慌情绪。很快,临时流动性担保计划下的债券发行便迅速涨至 2250 亿美元,并于 2009 年 5 月达到顶峰,近 3500 亿美元。
二、量化宽松计划(QE)。
随之危机的深化,通缩风险骤然增大。
然而此时利率已经没有下降空间,传统货币政策已经失效。
但伯南克没有拘泥于传统。
既然价格政策失灵,那咱们就用数量政策。
伯南克毫不犹豫地祭出量化宽松政策,他决意要以数量政策来推动货币刺激效果。
2008 年 11 月 25 日,美联储首次公布将购买房地美和房利美的债务凭证,标志着首轮量化宽松计划(QE1)的开始。
该计划的目标金额为 1 万亿美元,以直接向市场注入流动性。
2010 年 11 月 4 日启动 QE2,每个月购买财政部发行的长期国债 750 亿美元,直到 2011 年 6 月份,合计 6000 亿美元,目标是降低利率以振兴实体经济。
2012 年 9 月 15 日启动 QE3,决定每个月购买 400 亿美元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并维持扭转操作(即卖出短期国债、买入长期国债的操作。总额不变,但这样的操作将压低长期国债收益率,并延长国债整体期限)不变,直到就业和经济形势出现实质性改善。
12 月 13 日,美联储再次宣布每月增加购买 450 亿美元国债以替代扭转操作(因为它到期了,所以增加 450 亿美元来补这个到期的窟窿)。
量化宽松是特殊时期的非常规货币政策。
在利率已经降至 0,而经济仍然萎靡的情况下,美联储祭出量化宽松有助于摆脱通缩风险并降低实际利率,从而刺激实体经济恢复增长。而 QE 的推出也表明美联储从救助企业转为救市。
三、问题资产救助计划。
在保尔森和伯南克联手推动下,国会于 10 月 3 日通过了一个金额高达 7000 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救助计划,并且授予保尔森几乎完全的自由裁量权。
通常来说,国会山的老爷们绝是不可能这么麻利这么大方的。
事实上 9 月 29 日国会曾否决了这项法案,但股市次日即以 9% 的暴跌予以回应。
形势比人强。暴跌的市场和恐慌的情绪迫使国会低下了头。
法案原本目的是购买问题资产,但通过之后保尔森旋即运用他的权力将资金用途改为注入资本。
此举给保尔森带来极大的非议,但此时的保尔森根本顾不上回应,他要跟时间赛跑。
10 月 13 日,保尔森开始强制向美国各大银行注资,并为花旗集团和美国银行提供资产担保,减少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以及救助汽车产业等等。
同时救助计划本身就是一剂强心针,极大地鼓舞了市场情绪,而这也反过来降低了救助成本。
2012 年 3 月国会预算办公室估计,问题资产救助计划最终只花费了 320 亿美元。
跟大萧条的灾难比起来,这点钱根本不算事。
四、财政刺激政策
通常来说美国的局面都是共和党花钱民主党挣钱,但是奥巴马真是命苦,走马上任的时候正赶上危机肆虐。
小布什斜乜了奥巴马一眼,「看你小子怎么变(2008 年奥巴马的总统竞选口号是「变化」)」,然后接着打高尔夫去了。
奥巴马抓耳挠腮,现有手段肯定不足,必须要找到劲儿大的药。
他也真了不起,2009 年 1 月 28 日,奥巴马刚刚上任 8 天,国会就通过了《复苏法案》,金额 7870 亿美元(后国会预算办公室重估为 8300 亿美元),较小布什政府的 1500 亿美元暴涨近 5 倍(小布什耸耸肩,让你们说我花钱多)!
相应的,联邦预算赤字从 2008 财年占 GDP 的 3.2% 这一正常值,激增至 2009 年的 10.1%(对比一下欧猪五国中最惨的希腊,它是 12.5%)。
沉疴就得猛药治。
大剂量的财政刺激迅速投入到内需当中,和其它措施一道共同抵御萧条。
当然财政刺激的后遗症也非常严重。
此后美国的财政赤字基本就搂不住了,时至今日其公共债务占 GDP 的比例已经超过 130%,成为美国的重大隐患之一。
国际合作
国内动作频频,国际合作不断。
由于金融危机已经通过资本市场流向全球,世界各国开始同频共振,大家充分意识到这场危机的严重性。
为遏制危机,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迫不得已共同行动,开展联合自救。
2008 年 9 月 18 日,美联储和欧洲中央银行、瑞士国家银行、英格兰银行、日本银行以及加拿大银行等六国通过签署货币互换协议,向欧洲输出 1800 亿美元的流动性。
此后资金和覆盖国家不断扩容,到 12 月 10 日,美联储已经借出 5800 亿美元。
伯南克成为全世界的最终贷款人!
与此同时,美联储还对部分在美国有子公司的外国银行进行注资:向苏格兰皇家银行注资 850 亿美元、瑞士联合银行 770 亿美元、德意志银行 660 亿美元、英国巴克莱银行 650 亿美元、比利时德克夏银行 590 亿美元以及日本农林中央金库 220 亿美元。
这些资金和资本有效补充了欧洲国家的流动性,有助于斩断流动性危机的传导。
2008 年 10 月 8 号早上,美加英欧瑞典瑞士等六国同步降息,同时日本也表示强烈支持(它没的降,只能喊两声)。
这是历史上首次全球协调一致的降息行动,有助于提振金融市场信心,协调救市动作。
此后各国央行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沟通,共同为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减轻压力。
经过美联储和财政部的一番紧张的救市动作之后,虽然经济依然衰退,但失控状况企稳。失速的衰退、失控的情绪、失血的机构都迅速回到常态,人们开始进入正常的生产生活状态。
总的来说,危机得到了快速而有效的拯救。
以就业为例,2008 年第四季度失业率虽然也有 8.9% 之高,并于 2009 年 10 月达到 10.1% 的最高水平,但仍然远远未到 1933 年的水平(24.9%)。
而且危机的持续性也远弱于 1929-1933 年大萧条,2010 年 3 月就业率即开始回升。
要知道在大萧条爆发 10 年后的 1939 年,其失业率仍然高达 17.2%。就这个失业率而言,很有些侮辱了「大萧条 2.0」的名号。
GDP 的表现甚至更好,2009 年 3 月就已经开始好转,到第三季度 GDP 增速已经转正,这大大超出了人们的预期。
尤其对比 9 月 15 日以来那两周的可怕经历,人们感觉更是如此。
毫无疑问,这些成绩的首功要记在美联储和财政部为首的救市行动上。
加载中…
2009 年三季度起美国经济便开始复苏,复苏速度还是很快的。
尾声
2008 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到此讲述完毕,但其余波未尽。
前面所述救市行动都说的是成绩,但其实其中还埋有很大的弊端。
比如大家回顾对比的话就会发现本轮经济复苏非常吃力。
而 1929-1933 年大萧条虽然破坏性强,但复苏却非常有力,1933-1937 年的年均实际 GDP 增长率高达 9.5%。
大萧条 1.0 杀伤力强,但是恢复快,大萧条 2.0 杀伤力弱,但是恢复慢。这其中会不会有什么关系?
政府是拯救了经济,还是只是熨平了经济?
政府是只是熨平了经济,还是已经改变了经济?
金融危机会不会是以后经济危机的标配?
等等等等,恐怕其前缘都跟 2008 年的次贷危机有关。
这也是为什么这场危机在过去十年之后,仍然无法盖棺定论的原因,因为它的后遗症仍在发挥作用。
可以确定的是,这场危机所影响的不仅仅是 2008 年,它还改写了危机后的世界经济格局和各国的经济治理理念。
我们现在正在经历的困难和即将发生的危机,就有它的影子。
如果不认真梳理其中逻辑的改变,我们也无法处理好即将发生的这次危机。
主要参考资料
《炼金术士:三大央行行长如何拯救危机中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 11 月出版。
《当音乐停止之后 : 金融危机、应对策略与未来的世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 7 月出版。
《巴塞尔资本协议与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 6 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