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
我们一直在努力

张无忌:你看他是软弱,我看他是慈悲

金庸小说中诸多的男主人公,除了韦小宝之外,大多是豪杰侠士,倜傥男儿。这些主角中,最不受读者欢迎的是哪一位呢?

毫无疑义,是金庸第一部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的主角陈家洛。

这位红花会总舵主虽然出身名门,武功高强,文才卓越,风度翩翩,可惜作为政治领袖却没有政治眼光,得到了举世钦羡的爱情却亲手把它弄丢了。最后虽然也落得孤家寡人、惨惨戚戚,却难以引起读者的同理心,像我这种委实看不上他的读者,还要在心里暗骂一句:活该!

而排名倒数第二的是谁呢?

恐怕是《倚天屠龙记》的主角张无忌。

张无忌的标签有哪些呢?「软弱」、「花心」、「渣」——条条都是社会对模范男性期许的反面。

由于主人公不受待见,《倚天屠龙记》这部书似乎也受了连累,难以成为读者心中最受欢迎的金庸小说,究其原因,似乎还在张无忌。

其实,《倚天》是一本很「好看」的书,无论是玄之又玄的情节、性格对比度极大的人物、还是置之于悲剧境地而愈加深笃的人情,都是这部书的动人之处。

张无忌,似乎也不是一个软弱的人,他少孤早熟,闯荡江湖,武功高强,心地仁善,是个极正面的人物。

后来,我在《倚天屠龙记》的后记里找到了答案。金庸说:

《倚天屠龙记》是「射雕」三部曲的第三部。这三部书的男主角性格完全不同。郭靖诚朴质实,杨过深情狂放,张无忌的个性却比较复杂,也是比较软弱。他较少英雄气概,个性中固然颇有优点,缺点也很多,或许,和我们普通人更加相似些。杨过是绝对主动性的。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得很定,小事要黄蓉来推动一下。张无忌的一生却总是受到别人的影响,被环境所支配,无法解脱束缚。

既然作者发了话,张无忌的个性似乎就被盖棺论定了。金庸所用的词是「软弱」,软弱之人,在现实世界中本已不受欢迎,在崇尚杀伐决断、快意恩仇的武侠世界,自然更加不受待见。而金庸的这一评语,也成为很多读者不喜欢张无忌的论据。

一、
张无忌软弱吗?我从来不觉得。

要给一个作者都已经定性了的人翻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首先我们来看看《倚天屠龙记》这本书。

它是一部明线写武林正邪教派之争,暗线状父子师徒夫妇之情的小说。书名取自书中撩拨起江湖风云的倚天剑、屠龙刀,其实,江湖的腥风血雨虽然起自这一刀一剑,罪却不能归咎于它们。

毕竟,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而人性之中的贪嗔痴,才是罪魁祸首。

不难看出,归根到底,《倚天》是一本写人性的书。

从金庸的写作历程来看,《书剑恩仇录》只写善恶,且善自为善,恶自为恶,二元对立,壁垒分明。《碧血剑》大体上还是这种写法,但是书中已经出现游离于善恶之间的人物——金蛇郎君夏雪宜。因他人之贪欲恶念,他一夜之间家破人亡,从此走上复仇的不归之路。他在复仇时狠辣如蛇,在爱情里却温软若绵羊。「夏」炎热,「雪」冰凉,冰炭并置,亦正亦邪——这样的人物,已经看出金庸思想的变化了。

不过,后来的《射雕英雄传》、《雪山飞狐》、《飞狐外传》大略还是善恶分明的路子,只《神雕侠侣》因其主角杨过由于不寻常的身世经历带点邪气,才稍微另类一些。

到了《倚天》,金庸终于往另一个更广阔的方向迈了一大步。《倚天》里面的名门正派弟子,有恃强凌弱如何太冲者,有促狭狠辣如丁敏君者,有欺师灭祖如宋青书者,更有甚者,因为一把屠龙刀,正派中人大多挟替天行道之名,行巧取豪夺之实,群魔乱舞,丑态毕露。

而邪派中的信徒,有慷慨壮烈如殷天正者,有风流潇洒如杨逍者,有视死如归如五行旗教众者。他们的人格未必毫无瑕疵,但是活得更真实、更痛快、更有真气。所以,在金庸有意的对比下,后者远比前者可亲可爱。

正邪之争只是表,对复杂人性的反思才是里。为何人们往往能够藉善之名为恶?道家早就给出过答案了。「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天地浑成,元初有道,此时无善无恶,其实最近自然。而自从有了善恶之后,问题便产生了。谁能够界定善恶?你认为的善,会不会是我认为的恶?善恶又能永远不变吗?善的道德价值,会不会被恶人利用,从而成为为恶的工具呢?

人们总想占据对立的阵营里代表正义的那一边,殊不知,那阵营却常常是被自称正义的人占领着,圣人不死,大盗不止——有时候,那些看起来美好的概念,与其说其作用在匡扶世道,不如说更多是在迷惑人心。

所以,到了《倚天》,金庸丢掉了之前他在意着的善恶,反而从反面着笔,把它们解构了个透。

张无忌,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人物。他的身世,正是《倚天》主题的隐喻。

二、
张无忌的父亲是武当七侠之中排行第五的铁画银钩张翠山,其人兼通文武,天资聪颖,谦逊有礼,是武当掌门张三丰心目中的最佳传人。

这样一位本来拥有美好前途的武林佳公子,却因为陷入了争夺屠龙刀的风波,竟然阴差阳错和天鹰教教主之女殷素素暗生情愫,张翠山是个道德感、门派观颇强的人,本来,在正常的秩序中,他不大可能冲破世俗的桎梏。可是造化弄人,他与殷素素被谢逊挟持,继而又漂流冰火岛,自然而然地在这个世俗规范鞭长莫及的地方成了眷属。

——金庸小说中,颇有几段不为世俗所祝福的感情,最有名的,应该就是《神雕》中杨过小龙女之恋和《倚天》中的张翠山殷素素之恋了。

且看:张翠山与殷素素在中原时,过不了的是张翠山内心的那一关。但当他们漂流冰火岛时,又数困于外物。

初到此岛,环境恶劣,强敌窥伺,万事艰难,殷素素身怀有孕,而谢逊却看起来又要发狂,夫妻俩一筹莫展,只觉来日大难,前途难测。

转机发生在张无忌出生的那一刻:

蓦地里「哇」的一声,内洞中传出一响婴儿的哭声。谢逊大吃一惊,立时停步。……只听得婴儿不住大声哭嚷,突然之间,谢逊良知激发,狂性登去,头脑清醒过来,想起自己全家被害之时,妻子刚正生了孩子不久,那婴儿终于也难逃敌人毒手。这几声婴儿的啼哭,使他回忆起许许多多往事:夫妻的恩爱,敌人的凶残,无辜婴儿被敌人摔在地上成为一团血肉模糊,自己苦心孤诣、竭尽全力,还是无法报仇,虽然得了屠龙刀,刀中的秘密却总是不能查明……
他站着呆呆出神,一时温颜欢笑,一时咬牙切齿。

张无忌出生时,谢逊正好狂性大发,制住了张翠山,欲将他扼死。而张无忌的啼哭,恰好应合了谢逊因丧子而生的心结,唤醒了他狂性中的人性。

婴孩是柔弱的,但正如老子所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婴孩之纯净、无争独具力量,一声啼哭,如风拂尘埃,将谢逊心中的恶念迷雾悄然吹散。

「无忌」这一名字,也是来自于谢逊惨死的孩儿的名字。灭门之仇,是谢逊一生的道路和双手沾染的鲜血的由来。而张无忌,就是谢逊的救赎,从此,冰火岛成了世外桃源。

本来,「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海岛生活,对张殷夫妇而言,是极好的选择。但有了张无忌,张殷夫妇不能永远留在这个桃源。所以十年后,他们一家三口回到了中原。团聚的欢乐、师徒父女的天伦之乐、重履故土的欢愉,只有短短的一瞬间。

其后,因为屠龙刀和十年前的往事,他们陷入了人欲的苦海——在张三丰的百岁寿宴之上,张无忌身中玄冥神掌,目睹父母先后身亡,从此,桃源再也回不去。

一般的孩子,经历了这样的血雨腥风,哪怕不仇恨社会,恐怕也会三观大变,内心一片荒凉。而张无忌是不一样的:

无忌扑在母亲怀里,哭道:「妈,他们为甚么逼死爹爹?是谁逼死爹爹的?」殷素素道:「这里许许多多人,一齐上山来逼死了你爹爹。」无忌一对小眼从左至右缓缓的横扫一遍,他年纪虽小,但每人眼光和他目光相触,心中都不由得一震。
殷素素道:「无忌,你答应妈一句话。」无忌道:「妈,你说。」殷素素道:「你别心急报仇,要慢慢的等着,只是一个也别放过。」众人听了她这冷冰冰的言语,背上都不自禁的感到一阵寒意,只听无忌叫道,「妈!我不要报仇,我要爹爹活转来。」

李萍让郭靖报仇,郭靖便将报仇作为毕生事业;杨过以为郭靖黄蓉是自己仇人,明知自己武功不及他们、明知郭靖是国之长城,也还是决定「报仇」;而殷素素自杀之前,嘱咐张无忌记住在场的一干人等的面目,让他长大之后找他们报仇,张无忌却说:「我不要报仇,我要爹爹活转来」。

此后,江湖诡谲,纵然有武当派的庇佑,张无忌还是见尽了江湖风波和人心鬼蜮。

虽然所有的金庸小说主角的「成长史」都充满了奇遇,但在我看来,张无忌是遭际最奇特的一个。

他遇到到过传统意义上的坏人胡青牛。胡青牛之所以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是因为生在崇尚利他主义时代的他,却是一个绝对的自我主义者。

他的医术高超至极,但行事奇特,不近人情。张无忌从被其拒之门外、生命垂危,到成为他的忘年之交、入室弟子,得他倾囊相授,在这一转变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正是张无忌的慷慨之气和宽厚心肠。

他遇到过纯粹的小人何太冲。何太冲身为昆仑派掌门人,先是参与五大派围攻武当派图谋屠龙刀之事,后又因其美妾中毒蒙张无忌所救,与张无忌相识。这么说来,何太冲有负于张无忌,张无忌却不计前嫌,施恩于他。可是顷刻之间,当局势转变危难陡生时,何太冲便立马忘恩负义起来。

他遇到过工于心计的伪君子朱长龄。张无忌来到朱家,本是无名小厮的身份,可是当朱长龄得知他即是武当派的那个张无忌、天下唯一一个知道屠龙刀所有者谢逊下落的人时,便苦心孤诣开始设局,贾义市恩,为此,可以胁迫其女以色相诱,可以将数年家业付之一炬,其用功之狠刻,令人心惊。

「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张无忌的江湖经历,大抵如此。他无日不可以死,却回回都没死成。

数次陷他于死境的,其一是他与谢逊的牵连,「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所有觊觎屠龙刀的人,都想撬开他的口,寻得谢逊的下落,其二,则是他的慈悲心肠。

至于为什么数遭艰险,却又往往能绝处逢生,其一,是因为主角光环,其二,则是金庸通过张无忌表明他所信奉的中国传统精神:天道循环,报应不爽;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三、
如果说,杨过每每行侠义之事,是出于情感和冲动,那么张无忌,则是出天性和慈悲心。

这天性,既是天成,也有教养之功。冰火岛,是远离江湖之地,在这里,没有门派、善恶、贪欲、权谋。

张无忌的出生,能让双手沾满鲜血的谢逊瞬间内心光明,转恶为善,其实,这已然是一种象征。

而当谢逊向八岁的张无忌讲述他的平生憾事——受成昆诱骗、打死少林高僧空见一事时,故事讲到空见为劝谢逊放下屠刀,提出以身受谢逊十三拳,而谢逊打了十拳尚未伤到对方分毫,正欲以诡计取之时:

无忌忽道:「义父,下面还有三拳,你就不要打了罢。」谢逊道:「为甚么?」无忌道:「这老和尚为人很好,你打伤了他,心中过意不去。倘若伤了自己,那也不好。」张翠山和殷素素对望一眼,心想这孩子小小年纪,居然有这等见识,可说极不容易。张翠山心中更是喜慰,觉得无忌心地仁厚,能够分辨是非。

张无忌的心肠,可见一斑。

这一段情节,除了交代谢逊的经历、丰富谢逊和张无忌的形象之外,其实还大有深意。

空见以身受谢逊之拳,欲化解成昆和谢逊的不共戴天之仇,与后来张无忌以身受灭绝师太之掌,欲化解六大派和明教的恩怨之举,实在如出一辙。

空见是何等样人?金庸写这位只在一章的篇幅里、在谢逊的回忆中出过场的人物,也是笔力通神:

「我(谢逊)心灰意懒之下,恶念陡生,说道:『罢了,罢了!此仇难报,我谢逊又何必活于天地之间?』提起手来,一掌便往自己天灵盖拍下。」
……谢逊惨然叹道:「我便是要利用他宅心仁善,你们料得不错,我挥掌自击天灵盖,虽是暗伏诡计,却也是行险侥幸。倘若这一掌击得不重,他看出了破绽,便不会过来阻止。十三拳中只剩下最后一拳,七伤拳的拳劲虽然厉害,怎破得了他的护身神功?那时要找我师父报仇之事,再也休提。当时我孤注一掷,这一掌实是用足了全力,他若不来救,我便自行击碎天灵盖而死,反正报不了仇,原本不想活了。
「空见大师眼见事出非常,大叫:『使不得,你何苦……』立即跃将过来,伸手架开我右掌,我左手发拳击出,砰的一声,打在他胸腹之间。这一下他确是全无提防,连运神功的念头也没生。他血肉之躯,如何挡得住这一拳?登时内脏震裂,摔倒在地。「我击了这一拳,眼见他不能再活,陡然间天良发现,伏在他身上大哭起来,叫道:『空见大师,我谢逊忘恩负义,猪狗不如!』」
……「哪知隔了良久,始终不见我师父到来。我心下诧异,望着空见大师。这时他已气息微弱,断断续续的道: 『想……想不到他……他言而无信……难道……难道甚么人忽然绊住他么?』我大怒起来,喝道:『你骗人,你骗我打死了你,我师父还是不出来见我。』他摇头道:『我不骗你,真是对你不起。』我狂怒之下,还想骂他,忽然想起:『他骗我来打死他自己,于他有甚么好处?我打死他,他反而来向我道歉。』不由得万分惭愧,跪在他的身前说道:『大师,你有甚么心愿,我一定给你了结?』他又是微微一笑,说道:『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这位高僧不但武功精湛,而且大智大慧,洞悉我的为人。他知道要我绝了报仇之心,改做好人,那是决计办不到的,他说了也不过是白说,可是他叫我杀人之际有时想起他。五弟,那日在船中你跟我比拼掌力,我所以没伤你性命,就是因为忽然间想起了空见大师。」

割肉饲鹰、舍身饲虎,也不过是如此了。最让人喟叹的,是空见死前的表现。

他本是受人之托,前来斡旋说合,意图化解这场血海深仇、江湖风波。谢逊满心仇恨,无法轻易放下,本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但出乎他意料的是,他竟然会使诈,利用自己的慈悲之心,反过来害自己。

常人遇此情境,愤怒怨怼,皆无可非议。而空见哪怕已当弥留之际,还能保持本心之澄澈、气度之闲雅。

尤其是他所说的这句「但愿你今后杀人之际,有时想起老衲」,实在是兼具慈悲心和智慧的体现。

——虽然我已经为你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我知道复仇之事,对你也重逾生命,你哪怕对我有愧、有悔,也不可能为此放下屠刀。如此,我不怪你。

但是,我希望你以后举起屠刀之时,想想此情此境,想想这世上曾经有人,想要帮你走向救赎的光明之路,并且为之付出生命,无怨无悔。

空见有如此心胸,更有如此见识,真是天人一般。

可是天人是不适合在凡间生存的,要度人,怎么度?慈悲到极处,就是用自己的血肉去度了。

空见如此人物,和他互为镜像的张无忌,能是凡人庸人吗?

自然不是,不过是慈悲到了极处,你以为他是软弱罢了。

后来,张无忌见到明教锐金旗诸人英勇无畏,又见灭绝师太欲屠之而后快,不禁心生怜悯,开口求恳:

以张无忌的身分年纪,说出「罢斗」的话来原是大大不配,他听得各人讥笑,登时面红耳赤,但忍不住说道:「你为甚么要杀死这许多人?每个人都有父母妻儿,你杀死了他们,他们家中孩儿便要伶仃孤苦,受人欺辱。你老人家是出家人,请大发慈悲罢。」他原本不擅词令,但想到自己身世,出言便即真挚。这几句话情辞恳切,众人听了都是心中一动。

为何张无忌想求灭绝刀下留人,而灭绝又嗤之以鼻呢?

因为,灭绝眼中所见,是死有余辜的「魔教」教众,而张无忌看到的,则是有至爱亲朋挂念珍视的有血有肉之人。

后来,灭绝同意如若张无忌能受得住他三掌,便网开一面停止杀戮,张无忌受了两掌以后,已是受伤不轻:

这时天已大明,阳光灿烂,过了片刻,只见张无忌背脊一动,挣扎着慢慢坐起,但手肘撑高尺许,突然支持不住,一大口鲜血喷出,重新跌下,他昏昏沉沉,只盼一动也不动的躺着,但仍是记着尚有一掌未挨,救不得锐金旗众人的性命。
他深深吸一口气,终于硬生生坐起,但见他身子发颤,随时都能再度跌下,各人屏住了呼吸注视,四周虽有数百众人,但静得连一针落地都能听见。

张无忌此时的身份,只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后辈小子,不分青红皂白,不知天高地厚,竟然想在煞星灭绝师太面前给明教出头。当他此前口出「狂言」之时,除明教诸人外,余人都觉荒唐可笑。

但是,他的善良和坚韧,却让众人的眼光改变了。哪怕受了伤、坚持下去有可能丧命,他「仍是记着尚有一掌未挨,救不得锐金旗众人的性命」,此时,旁人看他的眼神,不再是俯视不知好歹的狂人,而是仰视慈悲救度的勇者。

《智度论》云:「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正是见不得众生之苦,所以甘愿以身代之,先入地狱。而张无忌的一生中,屡屡欲为他人代死,为杨不悔,为谢逊,为明教诸人,虽然每次都绝处逢生,但这发心,却都是真用了自己的命的。

他比空见幸运的是,他遇到了常遇春、遇到了杨逍、遇到了赵敏,善良的小鹿有狡猾的狐狸保护,可以继续着他的善良,而不至于失去生命。

他比空见不幸的是,空见的慈悲,被谢逊看见了,而他的善良,他的不忍,他的慈悲,到了不懂得得人眼中,却成了软弱。

四、

张无忌还是一个极有气概的人。

少年时的张无忌,就干过不少慷慨豪迈之事。

十岁时,他父母双亡,自己身中玄冥神掌,药石无灵,命在旦夕。张三丰师徒等一流高手竭尽全力救治了两年,却还是回天乏术。

好不容易机缘巧合之下,他被新结识的忘年交常遇春带到了蝶谷医仙胡青牛的家中,却因不愿答应胡青牛「加入明教」的条件,被胡青牛拒之门外。

他之所以不愿意加入明教,是为了守一个「信义」:

张无忌知道自己体内阴毒散入五脏六腑,连太师父这等深厚的功力,也是束手无策,自己能否活命,全看这位神医肯不肯施救,但太师父临行时曾谆谆叮嘱,决不可陷身魔教,致沦于万劫不复的境地。……心道:「宁可他不肯施救,我毒发身死,也不能违背太师父的教诲。」于是朗声说道:「胡先生,我妈妈是天鹰教的堂主,我想天鹰教也是好的。但太师父曾跟我言道,决计不可身入魔教,我既答允了他,岂可言而无信?你不肯给我治伤,那也无法。要是我贪生怕死,勉强听从了你,那么你治好了我,也不过让世上多一个不信不义之徒,又有何益?

这种态度,不就是孟子所说的「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吗?

无奈之下,常遇春提出,既然胡青牛本是打算医治自己的,那就一命换一命,改为医治张无忌,张无忌的反应是:

张无忌叫道:「我不要你救,不要你救!」转头向常遇春道:「常大哥,你当我张无忌是卑鄙小人么?你拿自己的性命来换我一命,我便活着,也是无味之极!」

张无忌虽然年纪幼小、身受重伤,可是他在与常遇春交往时,却有着与常遇春同样成熟的情智水平和同样高贵的灵魂。

既然知道求恳无用,张无忌也不再开口,反而一派的乐天知命、不以为意,当夜与常遇春同甘共苦、露天而宿,连胡青牛心中都觉得「这小子果是和常儿大不相同。」

后来,胡青牛见张无忌所受之伤颇为棘手,忽然技痒起来,又开始给他医治,反而将常遇春置之不理。张无忌忧心如焚,便自己翻看医术,准备给常遇春医治:

张无忌把牙一咬,心道:「便是将常大哥医坏了,那也无法可想。」当下从胡青牛的药柜中取了八根金针,走到常遇春身畔,说道:「常大哥,这几日中小弟竭尽心力,研读胡先生的医书,虽是不能通晓,但时日紧迫,不能再行拖延。小弟只有冒险给常大哥下针,若是不幸出了岔子,小弟也不独活便是。」

读到这里,真不禁为张无忌的智、勇、义而击节。无路可走,便自己努力找寻可走之路,虽然前面黑洞洞不知吉凶,还是勇敢地踏下去。如果不幸下面是悬崖,你死了,我绝不独活——虽然此时张无忌年纪尚幼,但如此胸襟,真是君子中的君子,丈夫中的丈夫。

张无忌还有一件义举,值得浓墨重彩地写出来。那便是他受纪晓芙遗嘱,奋不顾身,送杨不悔万里寻父之事。

张无忌心中本已悲痛,再想起自己父母惨亡之时,自己也是这么伏尸号哭,忍不住泪如泉涌。两人哭了一阵,张无忌心想:「纪姑姑临死之时,求我将不悔妹子送到她爹爹那里。嗯,她爹爹名叫杨逍,是明教中的光明左使者,住在昆仑山的甚么坐忘峰中。我务必要将她送去。」他可不知昆仑山在极西数万里外,他两个孩子如何去得?
……到茅舍中取过一柄铁铲,挖了个坑将纪晓芙的尸身埋了。这时杨不悔已哭得筋疲力尽,沉沉睡去。待得醒来,张无忌费尽唇舌,才骗得她相信妈妈已飞了上天,要过很久很久,才从天上下来跟她相会。

此段描写,真值得咂摸。张无忌再智勇双全,此时毕竟还是个孩子,杨不悔更是才八九岁,完全不谙世事。张无忌见到纪晓芙死前惨状,想起自己的父母去世之时的伤心事,不禁激发了同理心,刀山火海也要送了杨不悔去。

这一路,果然艰险重重,首先出师不利:

两人走了大半日,方出蝴蝶谷,杨不悔脚小步短,已走不动了。歇了好一会,才又赶路,行行歇歇,第一晚便找不到客店人家,一直行到天黑,还是在荒山野岭中乱闯,四下里狼曝枭啼,只吓得杨不悔不住惊哭。
张无忌心下也是十分害怕,见路旁有个山洞,便拉着杨不悔躲在洞里,将她搂在怀里,伸手按住她耳朵,令她听不见饿兽吼叫之声。

此段细节,真实可感,引人动容。一面,是万里之遥的昆仑山,一面,是两个苦命而弱小的孩子,这种对比,让人既心酸、又担忧。

随后,二人又在饥荒中碰到了恶人,这几人系正派弟子,不久前还被金花婆婆调弄得个个重伤、蒙张无忌妙手医治。但此时他们饥饿之下,竟想吃人。兽性大发之时,还存着一丝廉耻,不好意思吃张无忌,便准备吃杨不悔:

张无忌提气大喝:「薛大爷,你们既是非吃人不可,就将我吃了罢,只求你们放了这个小妹子,我张无忌死而无怨。」薛公远道:「为甚么?」张无忌道:「她妈妈去世之时,托我将这个小妹子去交给她爹爹。你们今日吃我一人,也已够饱了,明日可以再去买牛羊米饭,就饶了这小姑娘罢。」

后来,张无忌险中求胜,转危为安。但旅途万里,两个孩子无钱、无衣、无食,处处捉襟见肘,张无忌便用自己的一切,去护着杨不悔:

这一日过了驻马店,已是秋末冬初,朔风吹来,两个孩子衣衫单薄,都禁不住发抖。张无忌除下自己破烂的外衫给杨不悔穿上。杨不悔道:「无忌哥哥,你自己不冷么?」张无忌道:「我不冷,热得紧,」使力跳了几下。

张无忌自己也还年幼,却被生活逼得要肩起黑暗的闸门。再苦、再累,他总是平和以对,坦然处之。风波迭起、几经生死之后,才将杨不悔送到了杨逍的手中,杨逍询问张无忌有何心愿,直说以己之能,定能酬答他一番:

张无忌哈哈一笑,说道:「杨伯怕,你忒也把纪姑姑瞧得低了,枉自叫她为你送了性命。」杨逍脸色大变,喝道:「你说甚么?」
张无忌道:「纪姑姑没将我瞧低,才托我送她女儿来给你。若是我有所求而来,我这人还值得托付么?」他心中在想:「一路上不悔妹妹遭遇了多少危难,我多少次以身相代?倘若我是贪利无义的不肖之徒,今日你父女焉得团圆?」只是他不喜自伐功劳,一句也没提途中的诸般困厄,说了那几句话,躬身一揖,转身便走。

在《倚天》之中,杨逍本已算个妙人了——虽然身有邪气,性子又傲娇,但不失为豪侠。但是此处,与张无忌一比,他顿时落了下乘。

张无忌受了嘱托,便一诺千金,间关万里,生死无违;施恩于人,只是义之所在、心之所向,不仅不求报偿,甚至不愿提起。这真是古仁人君子之风。

四、
另一个让张无忌不受待见的原因,是他在感情上的摇摆不定。

痴情的人,自有一种动人,痴情者如程英、程灵素、仪琳、郭襄,都是动人的。如果痴情而又长情,那便更让人唏嘘,譬如杨过。要是痴情且长情的那个人还是大英雄,简直让人无法抗拒。所以,萧峰可谓是金庸小说中最受好评的男主角。

什么,你有好感的对象不止一个?一共有四个?而且,你还不知道自己最喜欢谁?

——张无忌的感情线,似乎真是给他的侠客形象「抹黑」。能成为「侠客」,似乎必然是果敢、决然、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

可是张无忌敬重殷离,因为跟她患难相交,又得她青眼相看,与她有生死之约;怜爱小昭,被她的温柔、不争俘获;对周芷若又敬又怕,却与她有汉水舟中宿缘、光明顶相救之恩、冰火岛许身之约;对赵敏又恨又爱,却和她身处敌对阵营,似乎势不两立。

他徘徊、犹疑,甚至还做过享齐人之福的美梦:

张无忌惕然心惊,只吓得面青唇白。原来他适才间刚做了一个好梦,梦见自己娶了赵敏,又娶了周芷若。殷离浮肿的相貌也变得美了,和小昭一起也都嫁了自己。在白天从来不敢转的念头,在睡梦中忽然都成为事实,只觉得四个姑娘人人都好,自己都舍不得和她们分离。他安慰殷离之时,脑海中依稀还存留着梦中带来的温馨甜意。

最后的选择,也是被命运推着做出来的。

可是我还是愿意宽宥他,不认为这是软弱。因为他遇到的每一个女子,性格都比他强势得多。不是张无忌软弱,而是她们太强势了。殷离是执着到偏执,小昭是外柔内刚,且颇有谋略,周芷若简直是个阴谋家,而赵敏则是个出色的政治家。

张无忌呢,从来不想也不会算计,所以就只能被算计了。他想要的也不多。身份对他来说不算什么,武林最大门派的正经传人,还没见过这个世面吗?名利对他来说不算什么,做了明教的教主,又被人阴谋夺去教主之位,他也并不失落。武功对他来说不算什么,他并不想报仇啊。

作为一个有着完美童年和悲惨少年的人,作为一个得到过无条件的爱、又在瞬息之间失去一切的人,张无忌想要的,不过是真心而已。所以最后他选了赵敏,一个愿意为了他放弃所有的人、一个帮他洞察一切的人。

有人说:爱上一个人是什么感觉?好像突然有了软肋,又好像突然有了铠甲。

张无忌,就是一个以慈悲心为软肋、以慈悲心为铠甲的人。他不是大英雄,但也绝非平凡人。

我为世人对他的误会感到遗憾。不过,假设张无忌知道世人对他的误解,他虽然不会全不挂意,但也并不会因此改变自己的行径。

五、

关于张无忌的爱情,读者往往好奇,赵敏和张无忌,一个果决到有点毒辣,一个善良到看起来像软弱;一个是蒙古郡主,朝廷重要人物,一个是明教教主,「反贼」首领——这样两个人,怎么会相爱呢?

其实,这种反差,正是推动二人爱情的要素。

首先,张无忌的父母,不就是身在正邪两派,且性情迥不相侔吗?赵敏的性格、行事方式,那种果决、坚毅、狠辣、执着,和殷素素十分相似,从心理学的角度,也颇合那种「恋爱是找寻与自己理想父母相似的人」的理论。

其次,张无忌曾与杨不悔、朱九真、周芷若、赵敏、殷离、小昭等女子各有情缘。但这些女子之中,只有朱九真和赵敏,是让他动过情欲之念的。

张无忌与朱九真的故事,是傻小子与蛇蝎美人的故事,流水有意,落花无情,我这厢情深一往,你那厢阴谋算计,不说也罢。

而张无忌与赵敏,本来也是不共戴天的敌人,张无忌光明顶为明教和六大派排纷解难,名扬天下,也因此被推举为明教教主,雄心勃勃,正欲大展拳脚,不料甫一出山,就在赵敏手上栽了个大跟头。赵敏手下精兵强将,而她自己的谋略心计,更是令人悚然而惧。

绿柳庄外。明教诸人身中奇毒,一时三刻之间,如若没有解药,则势必武功尽废、性命难保。张无忌心急如焚,赵敏好整以暇,一副机灵人戏弄老实人的架势,这已有调情的成分。而张无忌制住她后,百计无效,灵机一动,忽出奇招:

(张无忌)抓起她左脚,扯脱了她的鞋袜。赵敏又惊又怒,叫道:「臭小子,你干甚么?」张无忌不答,又扯脱了她右脚鞋袜,伸双手食指点在她两足掌心的「涌泉穴」上,运起九阳神功,一股暖气便即在「涌泉穴」上来回游走。

此前,赵敏面对张无忌,是三分惫懒、七分调笑,让张无忌有力无处使。而此时,张无忌抓住了她的右脚,她却是三分愤怒、失色、七分害羞、嗔怪。氛围已经悄然改变:

赵敏喘了一口长气,驾道:「贼小子,给我着好鞋袜!」张无忌拿起罗袜,一手便握住她左足,刚才一心脱困,意无别念,这时一碰到她温腻柔软的足踝,心中不禁一荡。赵敏将脚一缩,羞得满面通红,幸好黑暗中张无忌也没瞧见,她一声不响的自行穿好鞋袜,在这一霎时之间,心中起了异样的感觉,似乎只想他再来摸一摸自己的脚。却听张无忌厉声喝道:「快些,快些!快放我出去。

一个「心中不禁一荡」,一个是「羞得满面通红」、「心中起了异样的感觉」,这不就是郎有情、妾有意吗?不止这次,后来张无忌为救被赵敏囚禁的六大派诸人,夜探万安寺,也有过类似情形:

(张无忌)再向前看,只见一张铺着锦缎的矮几之上踏着一双脚,脚上穿一对鹅黄缎鞋,鞋头上各缀一颗明珠。张无忌心中一动,眼见这对脚脚掌纤美,踝骨浑圆,依稀认得,正是当日绿柳庄中自己曾经捉过在手的赵敏的双足。他在武当山和她相见,全以敌人相待,但此时见到了这一对踏在锦凳上的纤足,不知如何,竟然忍不住面红耳赤,心跳加剧。

不是冤家不聚头,张无忌在绿柳山庄、武当山、万安寺见到赵敏,都是与她势如水火,但此时心中,忽然有了另外的念头,尤其「依稀认得,正是当日绿柳庄中自己曾经捉过在手的赵敏的双足」一句,可见出当时绿柳山庄一握,后来也不无辗转颠倒。这种青春的悸动,原是超越门派、立场、阵营的。

其实,金庸在其小说中写青年男女的爱情,大多都是写心许目成之乐,很少写肌肤相亲之欲。杨过与小龙女生死相许,共宿一房,是一人床上,一人绳上;令狐冲爱岳灵珊,虽然相思无极,却对她敬若天神,秋毫无犯;张翠山和殷素素夜会定情,也是一言之诺,心意相通。

而张无忌和赵敏,却多了情欲的因素——须知,在中国古代的语境里面,「足」是女子秘不示人的部分,而「足」与性心理,在历史传统中更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射雕英雄传》中,金庸也曾用「足」来写情欲:

那少女急了,飞脚向他太阳穴踢去,要叫他不能不放开了手。那公子右臂松脱,举手一挡,反腕钩出,又已拿住了她踢过来的右脚。他这擒拿功夫竟是得心应手,擒腕得腕,拿足得足。那少女更急,奋力抽足,脚上那只绣着红花的绣鞋竟然离足而去,但总算挣脱了他的怀抱,坐在地下,含羞低头,摸着白布的袜子。那公子嘻嘻而笑,把绣鞋放在鼻边作势一闻。

穆念慈比武招亲,杨康抱着戏弄的心情上台打擂。本来他自恃身份高贵,无意这种「江湖女子」,但是拳脚来往间,看着穆念慈轻嗔薄怒,衣香鬓影间,忽然动了些情。但他生性油滑轻薄,所以这动情方式,也是轻薄的:拿住右脚,抱住身子,取下鞋子,「作势一闻」。

这「作势一闻」四字,活生生地把一个纨绔公子七分假、三分真的情欲写了出来,也注定了正直深情的穆念慈和狡狯薄情的杨康之间,最终难得善果。

那么,何以张无忌和赵敏之间,金庸也由「足」来写情呢?

其实,张无忌的成长历程极其特殊。他在冰火岛十年、在武当山两年、在蝴蝶谷三年、在雪谷中困了五年,这二十年的人生历程中,除了送杨不悔万里寻父的日子,竟然从来没有和一个年龄相仿的异性相处过。

冰火岛十年,他享尽父母之怜爱,中原十年,他看尽人心之丑陋。

虽然见过光明,也堕入过黑暗,张无忌依然心境澄明,期待着,相信着,一遇有人对他热情看重,则推心置腹,死而不悔。

对他而言,赵敏给他带来的青春的悸动,是真真切切的。

张无忌二十出头,血气方刚,又心思细腻,感情丰沛,这时候遇到一个心性活泼、明艳动人的女子,很难不动心。

这个女子虽然初时与他为敌,看起来可恨、可恶,但张无忌每次与她对峙,表面愤怒,实际上都是往那温柔乡又多坠入了一分。

因为他能感觉到,赵敏虽然行事果决,甚至有些毒辣,对自己,却是格外留情。

后来,赵敏则对他倾心相爱、付出一切,多次为救他而拼命。

最让人感慨的,是那次张无忌受周芷若之欺骗,以为赵敏杀了殷离、盗了倚天剑屠龙刀,对她又是恨之切骨,又是犹有爱意,并不忍心下手杀她。赵敏含冤不白,百口莫辩,心中万分委屈,正没分教处,忽然张无忌又无意间发现了师叔莫声谷的尸体,继而被武当五侠冤枉弑杀师长:

赵敏的心思可比他转得快得多了,纵身而出,舞动长剑,直闯了出去,刷刷刷刷四剑,俱是峨嵋派拚命的招数,分向武当四侠刺去。四侠举剑挡架,赵敏早已闯出洞口,飞身跃上四侠乘来的一匹坐骑,反手剑格开宋远桥刺来的一剑,伸足在马腹上猛踢,那马吃痛,疾驰而去。
赵敏方庆脱险,突然背上一痛,眼前金星乱舞,气也透不过来,却是吃了俞莲舟一招飞掌。只听得武当四侠展开轻功,急追而来。她心中只想:「我逃得越远,他越能出洞脱身。」

赵敏虽然被张无忌冤枉,怨愤欲死,但当情境倒置、张无忌也被冤时,她却顾不得自己心头的委屈,反而挺身而出,不顾性命,自污名声,去拯救张无忌的名声。

张无忌的母亲,本就不是什么贤良淑女,而他自己的性格,又是格外能容人的,和郭靖的嫉恶如仇、杨过的心性敏感,绝不相同。

那么,他需要的是什么呢?是在这个波诡云谲的世界,找到能对他温柔相待、能让她全心相信的人。

所以,他爱不爱一个人,不是看这个人的禀性多么纯真善良,而是看她能不能给出真纯的爱情。

其实,朱九真、杨不悔、赵敏、周芷若、小昭、蛛儿,都是擅长作伪的女子,也都曾对张无忌作伪。

这又呼应了张无忌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事件:
她抱着无忌,低声道:「孩儿,你长大了之后,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将嘴巴凑在无忌耳边,极轻极轻的道:「我没跟这和尚说,我是骗他的……你瞧你妈……多会骗人!」说着凄然一笑,突然间双手一松,身子斜斜跌倒,只见胸口插着一把匕首。原来她在抱住无忌之时,已暗用匕首自刺,只是无忌挡在她身前,谁也没有瞧见。

张无忌十岁时,母亲自杀之前,曾经戏耍了对屠龙刀满心觊觎的江湖众豪士一把,她给张无忌留下的话,是「你长大了之后,要提防女人骗你,越是好看的女人越会骗人」,结果,张无忌长大,却处处遇到「好看」的女人,又时时被她们骗,似乎是一语成谶,又似乎是宿命的循环。

但是,只有蛛儿、小昭、赵敏三人,对张无忌的骗,是假中有真,骗中有情。

这其中,又数赵敏,对张无忌的情最真、最纯、最深、最奋不顾身,可以说,她给了张无忌接近于无条件的爱。

这么说来,张无忌对她的爱,不是很顺理成章吗?

六、

回到开头的问题,金庸曾在《倚天》的后记里面说张无忌性格「软弱」,那么,他是不喜欢张无忌吗?

恰恰相反,金庸不仅十分欣赏张无忌,还觉得自己与张无忌颇为相似。

金庸对张无忌的评价是:张无忌一生只重视别人的好处,宽恕(甚至根本忘了)别人的缺点。1999 年,在两次媒体采访中,对方两次问他,他的书中,与他本人性格最近的主人公是谁,金庸都答曰张无忌。

2005 年,金庸获剑桥大学荣誉博士后时接受采访说:「『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像张无忌,人家侵犯他,一笑了之,不放在心上,这种人我很羡慕,自己做不到。这才是所谓的『谦谦君子』。」

金庸的父亲,也是在时代的洪流中无辜冤死,数十年后方得平反。这么深重的痛苦,该如何超越,如何放下?

金庸曾在其小说中多次引用《金刚经》中的句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谓世事难测,造化弄人,美好的追求也好,癫狂的欲念也罢,越是执着,越是容易在无常的世间幻灭。

不仅《倚天》体现了这种观念,《天龙八部》更是典型——《天龙八部》是金庸笔下的一部大悲剧,「有情皆孽,无人不苦」,无论是大英雄还是小丫鬟,无论是世外高人还是野心家,人人都在「求不得」的苦海中挣扎。

那么,怎样才能解脱呢?金庸特意用这样的情节点出他想表达的意思——打开藏放少林寺秘籍《易筋经》的机关,就在菩提院铜镜上所刻《金刚经》此语中的一、梦、如、是四字之中。

再回到《倚天》,虽然书中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们可以在以下情节中,找到端倪:

便在这万籁俱寂的一刹那间,张无忌突然间记起了九阳真经中的几句话:「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他在幽谷中诵读这几句经文之时,始终不明其中之理,这时候猛地里想起,以灭绝师太之强横狠恶,自己决非其敌,照着九阳真经中要义,似乎不论敌人如何强猛、如何凶恶,尽可当他是清风拂山,明月映江,虽能加于我身,却不能有丝毫损伤。然则如何方能不损我身?经文下面说道:「他自狠来他自恶,我自一口真气足。」他想到此处,心下豁然有悟,盘膝坐下,依照经中所示的法门调息,只觉丹田中暖烘烘地、活泼泼地,真气流动,顷刻间便遍于四肢百骸。

此系张无忌为救锐金旗诸人,受灭绝师太三掌的情形。张无忌虽然已内功深厚,但毫无对敌经验,而灭绝武功高强,内功深厚,前面的两掌,已经让张无忌受伤不清,还有一掌,如何受得?

当此之时,张无忌忽然想起来九阴真经中「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冈。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的话语,突然领悟其妙,便靠着这个法子,熬过了这场危机。

此处是写武功的境界,但其实也可以看做人生的态度。世事无常,人生良苦,面对江湖的血雨腥风,人生的百转千回,是咬紧牙关去硬碰硬,还是放下执念去随缘而化呢?

——同样用武功来看,整部《倚天》之中,最高明的功夫,如太极拳、乾坤大挪移,是用什么法子去对抗强大的外力呢?

太极拳,讲究的是圆转如意、以柔克刚、后发制人:

张三丰淡淡一笑,说道:「我武当开派以来,行侠江湖,多行仁义之事,以大数而言,决不该自此而绝。我这套太极拳和太极剑,跟自来武学之道全然不同,讲究以静制动、后发制人。

乾坤大挪移,则是借力打力、巧妙化解、四两拨千斤:

张无忌看得分明,待他身子离地约有五尺之时,一掌轻轻拍出,击在他的腰里。这一掌中所运,正是「乾坤大挪移」的绝顶武功,吞吐控纵之间,已将他自上向下的一股巨力拨为自左至右。

此处,我们同样可以用《天龙八部》来作比较。《天龙》的主角萧峰,最擅长的武功是降龙十八掌,他与敌人相斗,是这般情形:

(萧峰)当即大步迈出,左手一划,右手呼的一掌,便向丁春秋击去,正是降龙十八掌的一招「亢龙有悔」,他出掌之时,与丁春秋相距尚有十五六丈,但说到便到,力自掌生之际,两人相距已不过七八丈。
天下武术之中,任你掌力再强,也决无一掌可击到五丈以外的。丁春秋素闻「北乔峰,南慕容」的大名,对他决无半点小觑之心,然见他在十五六丈之外出掌,万料不到此掌是针对自己而发。殊不料萧峰一掌既出,身子已抢到离他三四丈处,又是一招「亢龙有悔」,后掌推前掌,双掌力道并在一起,排山倒海的压将过来。

萧峰对敌,从未有一招输与他人,且遇强则强,有无穷胆气。他的武功,是硬碰硬、强对强,是排山倒海、惊天动地。与武功对应的,是他的心性、选择、命运——他遇到困境,是挣扎、奋斗、永不服输,哪怕玉石俱焚,也要和命运斗到底。

而张无忌虽然学了九阳神功、乾坤大挪移、圣火令武功、太极拳等高明武功,看起来「实战」能力却并不比萧峰强,是因为他的天性是「和平主义者」,无论命运如何面目可怖、用心险恶,他总是愿意与它和解。

父母惨死,他不愿报仇,只希望他们能不遭罹这种厄运;救过的人害他,只要对方示弱或悔悟,他就尽弃前嫌,既往不咎;被周芷若欺骗背叛,最后他也原宥了。

萧峰是永不低头的斗士,而张无忌,则是悲天悯人的仁者。

金庸想要借张无忌的仁善,告诉我们什么呢?

那便是「放下」二字。放下苦痛、放下执念、放下仇恨、放下欲望。

写萧峰,金庸是写他做了什么、抗争了多少,而写张无忌,是写他没有做什么、放下了多少。

所以,即使张无忌一直有能力、有机会,但他没有报仇、没有做政治领袖。金庸想借张无忌说的是:欲念纠缠,徒增苦恨,慈悲喜舍,方得自由。

这么说来,那个被误会为软弱的张无忌,其实,真是个慈悲、慷慨、善良而自由的人啊。

赞(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知乎盐选会员精选文章 » 张无忌:你看他是软弱,我看他是慈悲

评论 抢沙发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